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导致人类和动物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其中A组RV是导致全球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RV感染宿主细胞的第一步是病毒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介导病毒颗粒进入细胞内。因此,研究RV病毒受体对于揭示RV的致病和免疫机理具有重要价值。对近年来发现的A组RV受体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重症腹泻的重要病因。轮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包括病毒表面两种外壳蛋白与细胞表面唾液酸、整合素、热应激同源蛋白70等多种受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就轮状病毒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早在1984年就已发现人免疫缺陷病毒一I型(HIV-l)感染细胞是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CDe结合而进行的,但两年后又发现表达CDe的非人类细胞不能被IlfV-l感染,因此有人认为仅有CDe作为H]V-l的受体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人类细胞特异表达的某种辅助因子。最近,一些与CDe偶联的HIV则共受体已被陆续鉴定,它们均为趋化因子(chemokjnes受体家族的成员,也正是H]V-l感染所必需的辅助因子。互作为HIV—且共受体的趋化因子受体CXCR4是第一个被发现具有I]:IV-l共受体作用的蛋白质I’],最初称为融合素(fusin)、LESTR等。最近…  相似文献   

4.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该病毒颗粒的VP4在病毒颗粒吸附和侵入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VP4刺突蛋白远端的VP8*与人类组织血型抗原结合,是轮状病毒新的受体,并发表在Nature,Journal of Virology等杂志。本文对人类组织血型抗原与轮状病毒之间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总结已有的研究结果,阐明组织血型抗原与轮状病毒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口蹄疫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第一步是病毒与被感染细胞表面的某种受体结合,在这种受体的介导下,病毒颗粒才能进入细胞内。细胞受体是决定口蹄疫病毒宿主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口蹄疫病毒受体的研究对于揭示口蹄疫病毒的致病免疫机理具有重要价值。就近年来已发现的αvβ1、αvβ3、αvβ6、αvβ8四种整联蛋白和硫酸乙酰肝素受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IL-27由p28(IL-12p35相关多肽)和EBI3(IL-12p40相关蛋白)组成,主要是由抗原呈递细胞产生;其受体是由WSX-1/TCCR(T细胞细胞因子受体)和gp130组成。初步研究表明IL-27可能在炎症性疾病、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抗肿瘤作用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神经生长因子(NGF)主要由神经胶质细胞产生,通过特异的靶细胞表面的神经生长因子受体介导产生生物学效应,与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和凋亡等密切相关。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作为一种嗜神经病毒,易造成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凋亡或死亡。本实验以U251人神经胶质瘤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HSV-1感染致U251细胞凋亡的过程中NGF及其受体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U251细胞是HSV-1的容许细胞;HSV-1感染致U251细胞凋亡过程中,NGF及其低亲和力受体p75NTR出现表达强度随时间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而高亲和受体Tr-kA持续低表达。推测HSV-1感染致神经细胞凋亡中可能调控了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不可预测的局部流行和有可能引发全球大流行,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流感病毒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特异识别宿主细胞表面的糖链受体是流感病毒感染宿主、进而复制并继续传播的生物学基础.影响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的两个主要因素是HA自身的变化(包括基因突变、重组、糖基化位点数量和糖基化位置的变化)和宿主细胞表面糖链受体的变化(包括糖链受体的类型、分布和分子构象的改变)等.因此准确掌握这些信息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加强对流感病毒的防控.本文主要从糖组学角度概述了流感病毒识别糖链受体的分子机制,重点介绍流感病毒宿主细胞表面糖链受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冠状病毒感染有相对严格的宿主和组织特异性,其中部分病毒演化中会发生细胞嗜性改变。冠状病毒的跨宿主感染能力主要取决于病毒表面棘突蛋白的变异及其与受体相互作用的特异性改变。棘突蛋白的变异主要集中在受体结合域(RBD),其他区域也与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特异性有关。另外,较大的RNA基因组、独特的套氏亚基因组转录、复制过程中模板转换引起的高频率基因重组等使冠状病毒不断出现毒力或宿主变异,而共感染和持续性感染则为病毒重组及跨宿主感染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经血液传播而引起急、慢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是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等终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位于HCV包膜E2蛋白N端的第1高变区(HVR1),是介导E2蛋白与B族I型清道夫受体(SR-BⅠ)结合及HCV感染细胞的关键肽段。研究表明,HCV可能利用了SR-BⅠ受体的某些生理功能入侵细胞,进行细胞-细胞间传播。因此,HVR1与SR-BⅠ相互作用的研究除了能深入了解HCV吸附和入侵细胞机制,同时也为治疗和预防HCV感染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1.
病毒受体及其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感染具有宿主种属特异性和组织嗜性,这主要由病毒受体决定。受体是介导病毒入侵的决定因素,研究病毒受体对了解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受体的方法除了传统的病毒覆盖蛋白结合法、单克隆抗体法、免疫共沉淀、亲和层析等外,出现了许多如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酵母双杂交技术、cDNA文库等分子生物学新方法。简要综述了病毒受体及其研究方法的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12.
腺病毒受体的研究近十几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人们对腺病毒受体的研究兴趣主要源于使用腺病毒载体所进行的基因治疗.随着多个腺病毒受体相继被发现和鉴定(表1),对腺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例如,腺病毒5型(Ad5)已被用作基因治疗的载体,但不能有效地感染受体低表达的细胞[1].人们通过修饰腺病毒载体中与受体结合的相应部位,提高基因传递的效率,使腺病毒载体在基因治疗中的作用不断完善.本文就已经鉴定的腺病毒受体和相应配体在腺病毒进入细胞时所发挥的作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D4分子是HIV进入靶细胞的主要受体,但仅有CD4尚不足以使HIV侵入细胞。趋化因子及其辅助受体的发现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HIV进入细胞的机制。HIV感染而无症状者体内β-趋化因子及某些辅助受体缺失纯合体的增多,说明β-趋化因子及某些辅助受体缺失纯合体在延缓艾滋病发生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受体是病毒宿主嗜性和致病机制的主要决定因素。硫酸乙酰肝素(HS)是一种多聚阴离子碳水化合物, 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基质。HS是许多病毒在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或辅助受体。目前发现口蹄疫病毒可利用HS和整联蛋白(αvβ3、αvβ6、αvβ1、αvβ8)作为病毒受体。口蹄疫病毒可能在不同的感染阶段利用不同类型的受体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研究病毒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对理解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H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口蹄疫病毒感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吸附是病毒感染的第一步,其相互作用决定了病毒的宿主范围和组织、细胞的易感性。丙型肝炎病毒(HCV)受体的研究,对于阐明HCV的感染机制及感染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硫酸肝素存在于细胞膜表面、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是一种高度硫酸化的、带负电荷的多糖结构。研究表明辛德毕斯病毒等甲病毒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硫酸肝素结合进入宿主细胞,完成对细胞的感染。提示细胞表面的硫酸肝素是甲病毒感染细胞的受体或共受体。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猪氨基肽酶(Porcine Aminopeptidase N,pAPN)是否作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细胞感染受体,通过转染技术,使PEDV非容许性细胞MDCK表达pAPN,并用PEDV感染转染细胞。结果发现转染的MDCK细胞可以感染PEDV,并且该病毒可以在转染细胞中连续传代。免疫荧光法鉴定存在病毒抗原。进一步实验证实,抗pAPN血清可以抑制PEDV感染转染的MDCK细胞。这些结果展示转染的MDCK细胞、pAPN表达及PEDV病毒复制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证明pAPN是PEDV的细胞感染受体之一。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免疫监视机制的核心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病毒分子诱导抗病毒防御,使宿主免受感染。PRRs表达在不同类型细胞的不同细胞区室,包括细胞膜、内体膜、溶酶体膜和胞质。病毒进入细胞区室后将被一个或多个模式识别受体所识别并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主要对细胞质内模式识别受体视黄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I(RIG-I)-like receptors,RLRs)、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NOD)-like receptors,NLRs)、DEXDc螺旋酶受体(DLRs)及最近发现的DNA模式识别分子——DAI(DNA-dependent activator of interferonregulatory factors)识别病毒核酸并诱导I型干扰素产生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轮状病毒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病毒的宿主、受全唾液酸残基及受体分子的化学特征等几个方面介绍了目前对轮状病毒受体分子的研究水平,对病毒受体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病毒及受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因为一大批活化和抑制性受体在功能和分子水平上得到阐明,使我们对NK细胞尤其是其表面表达的分子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一方面,NK细胞表达HLA-I类分子特异的抑制性受体,由于宿主自身组织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表达正常而使杀伤抑制性受体介导产生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因此能使正常细胞免受NK细胞的杀伤;而另一方面,不同的活化受体参与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他们参与人类NK细胞杀伤HLA-I类分子表达减少或缺失的靶细胞。本文主要就NK细胞的活化受体和协同活化受体以及它们的配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