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感染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其建立感染的第1步是病毒颗粒通过宿主细胞表面的分子黏多糖分子(glycosaminoglycans,GAG)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等黏附在细胞表面,然后依次与细胞表面的B类Ⅰ型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B type Ⅰ,SR-B Ⅰ)、CD81、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等受体分子结合,再经网格蛋白、脂筏等介导的细胞内吞、融合,完成病毒的细胞入侵过程.  相似文献   

2.
许刚  任浩 《生命科学》2012,(2):150-155
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type I,SR-BI)是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受体之一,可以与HCV的包膜蛋白E2结合,介导病毒颗粒进入宿主细胞。伴侣分子PDZK1(PDZdomain containing 1)是一个含有4个PDZ结构域的支架蛋白,其第一个PDZ结构域可以与SR-BI的C端结合,调节其稳定表达和正确定位。研究发现PDZK1基因敲除以后,HCVcc(cell culture produced HCVvirus)和HCVpp(HCV pseudotype particles)的感染性明显下降;重新转入PDZK1后,可以部分恢复感染性。研究表明PDZK1可促进HCV入侵并可能是通过与SR-BI的相互作用介导的。伴侣分子对受体分子的调节在HCV入侵中的作用可能成为HCV治疗的潜在靶标,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已确定是假定丙肝病毒(HCV)受体的细胞分子有:CD81蛋白跨膜蛋白、清道夫受体B类Ⅰ型(SR—BI)、甘露糖结合凝集素DC—SIGN和L—SIGN、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乙酰肝素蛋白多糖和唾液酸受体。由于在细胞培养基中复制丙肝病毒的困难,因此这些分子大部分是通过分析它们与HCV糖蛋白E2可溶缩短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确定的。近来研究HCV进入的主要步骤是发展假颗粒(HCVpp),即:把未经修饰的HCV包膜糖蛋白组装到逆转录病毒核心颗粒上。这一方法可对候选受体在HCV复制周期早期步骤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所获得的数据现在能够借助新近发展的允许HCV有效扩增的细胞培养系统(HCVcc)被确认。  相似文献   

4.
丙型肝炎病毒(HCV)包膜糖蛋白E2所含的3个高变区(HVR1/2/3)是HCV基因组中变异程度最高的部分,参与病毒识别、黏附和入侵等过程。了解HVR的特点、变异规律及其生物学意义,不仅有利于阐明HCV持续感染及耐药机制,还可为未来HCV疫苗和新型治疗药物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病毒( HCV)包膜E2蛋白氨基端的高变区1(HVR1)由27个氨基酸组成,是HCV蛋白中变异频率最高的肽段.HVR1含中和抗体表位,同时对HCV细胞侵入起重要作用,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对H77株包膜蛋白基因中的HVR1进行了一系列缺失突变,然后将突变体表达质粒与假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人胚肾(H...  相似文献   

6.
丙型肝炎病毒(HCV)入侵宿主细胞是在多种受体联合介导下才能完成的复杂过程.我们针对已报道的HCV 可能的细胞受体 CD81、低密度脂蛋白受体、B 族Ⅰ型清道夫受体、紧密连接蛋白家族、表皮生长子受体、酪氨酸激酶 EphA2受体、NPC1L1受体展开介绍,为今后研究和探索新型 HCV 疫苗和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丙型肝炎病毒E2蛋白对HepG2细胞MAPK/ERK的激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CD81是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的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HCV包膜蛋白-2(E2)可与其结合。细胞个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MAPK/ERK1,2)信号途径主要介导细胞增殖及分化。为探讨HCV E2蛋白与人CD81结合对MAPK/ERK活性变化的影响,以HCV E2蛋白刺激HepG2细胞,采用免疫印迹、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等方法动态观察细胞内MAPK/ERK的激活情况,并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81的表达。结果表明:HepG2细胞高表达人CD81;HCV E2蛋白可激活细胞内MAPK/ERK;MAPK/ERK的磷酸化反应与HCV E2蛋白浓度、作用时间呈依赖关系;HCV E2-CD81相互作用引发的细胞异常信号转导可能与HCV致病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1模拟表位的交叉反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高变区1(Hypervariable region 1,HVR1)抗原表位的交叉反应性,获取高反应性的抗原表位.设计并合成5种HVR1模拟表位基因,构建编码HVR1模拟表位的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表位蛋白.ELISA法检测表位蛋白与35份HCV抗体阳性血清的交叉反应性.包装HCV假病毒(HCV pseudotype particles,HCVpp),评价表位蛋白免疫BALB/c鼠血清在假病毒感染Huh7.5细胞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表达纯化的5种表位蛋白(P1、P2、P5、P6、P8)均可与HCV抗体阳性血清反应,阳性反应率分别为54.3%(P1)、62.9%(P2)、80%(P5)、68.6%(P6)、54.3%(P8).表位蛋白P6、P8免疫BALB/c鼠血清对HCV假病毒感染Huh7.5细胞具明显的抑制作用.结果提示,选取的HVR1模拟表位在HCV感染免疫与疫苗研制中可能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可揭示人类疾病发生的本质, 一些病毒的致病机制即源于其蛋白所致宿主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紊乱.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引起人类严重肝脏疾病的主要病因, 但致病机制尚未明确. HCV包膜蛋白2(E2蛋白)能介导病毒吸附并结合至靶细胞表面, 此乃HCV感染的前提及首发事件. 推测HCV E2蛋白经与其受体(人CD81)的相互作用而将病毒感染信号传递至宿主细胞内, 使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 从而导致感染细胞发生早期病变. 为进一步验证此致病机制, 研究了HCV E2蛋白等诸因素对差异表达人CD81的U937, Molt-4细胞内MAPK/ERK途径的影响, 结果表明, HCV E2蛋白可特异性激活细胞内MAPK/ERK途径, 而HCV E2单抗、CD81单抗、 慢性HCV感染患者血清或MAPK/ERK途径上游MEK1的抑制剂(PD98059)均不同程度地减弱或抑制HCV E2蛋白对MAPK/ERK的激活. 此外, PD98059尚可抑制HCV E2蛋白对MAPK/ERK途径下游转录因子Elk-1的活化. 研究认为, HCV E2蛋白经其相应受体引发的宿主细胞跨膜信号转导异常很可能是HCV的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引起人类肝脏疾病的主要病因,但病毒对肝组织靶向性感染的机制至今仍然不清楚。人CD81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被公认是HCV的黏附和入侵受体。CD81虽然可以同HCV包膜糖蛋白E2结合,但其广泛的组织分布不能够解释HCV的组织和细胞嗜性。LDL-R的组织分布与HCV的嗜性一致,而其与HCN包膜糖蛋白E2的结合并未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四份中国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血清中包膜蛋白E1/E2基因的准种特征。本研究对从4份中国HCV阳性血清(1b亚型:274、366、383;2a亚型:283)中提取的HCV核酸,采用逆转录-聚合酶反应扩增编码全长E1/E2蛋白(191~764aa)的基因片段,随机挑取多个克隆测序。根据E1/E2基因核苷酸的序列与其他相关序列(来自于GenBank)构建亲缘性关系进化树,进行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并对重要的基因位点进行分析。共获得阳性克隆序列43个(274株10个,283株12个,366株13个,383株8个),发现高变区HVR1、HVR2的基因异质性高,而其他抗体中和表位及跨膜区I、II及N末端糖基化位点相对保守。并首次发现在HCV 2a亚型(283血清)中多个准种序列存在1279nt(E1区,313aa)处单碱基插入优势基因突变,导致HCV包膜蛋白编码突变与中断(E2区,398aa)。本研究对中国HCV代表株包膜蛋白E1/E2编码基因的准种多样性及一种新型插入突变进行了描述,可为进一步研究HCV免疫逃避与慢性化机制提供重要信息。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序列分析;准种;插入突变  相似文献   

12.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入侵细胞的过程由多种细胞受体介导,目前已鉴定出人CD81、SR-BI、LDLr、L-SIGN、DC-SIGN、ASGPR、Claudin-1等为HCV的受体.对HCV入侵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HCV入侵的各个环节进行阻断和干预,从而达到预防或/和治疗的目的.近年来,HCVpp及HCVcc模型的建立为HCV入侵细胞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该文从HCV细胞入侵的研究模型、HCV的细胞受体和HCV入侵细胞的影响因素三方面,综述HCV细胞入侵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编码蛋白E1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分别构建编码HCV重要蛋白E1、E2、NS3、NS5a、NS5b的腺病毒载体Ad—E1、Ad—E2、Ad—NS3、Ad—NS5a、Ad—NS5b;将重组并包装的腺病毒分别感染SMMC-7721细胞,测定感染滴度,通过RT—PCR方法在转录水平鉴定HCVE1、E2、NS3、NS5a、NSSb的表达,用Western印迹在蛋白水平鉴定E1蛋白的表达。腺病毒感染SMMC-7721细胞后,通过细胞增殖实验筛选生物学功能最明显的蛋白。将筛选到的Ad—E1感染SMMC-7721细胞,用MTS、结晶紫、细胞周期实验观察体外过表达E1蛋白对感染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印迹检测p-ERK、ERK的表达;RT—PCR检测c—Myc、cyclinD1、c—Jun、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扩增了能够编码HCV重要蛋白E1、E2、NS3、NS5a、NS5b的高滴度腺病毒Ad—E1、Ad—E2、Ad—NS3、Ad—NS5a、Ad—NS5b,并且通过RT—PCR方法在转录水平鉴定了目的基因的表达,Western印迹方法在蛋白水平鉴定了E1蚩白的表达。通过细胞计数、MTS、结晶紫实验证实Ad—E1感染组细胞较对照组增殖速度加快,细胞周期显示Ad-E1感染组细胞34.38%处于S期,明显高于Ad—GFP(27.32%)(P〈0.05)对照组;Ad-E1感染绢p-ERK蛋白表达量增高,同时与细胞增殖相关的MAPK/ERK下游基因转录水平上凋。结论体外过表达HCVE1蛋白可以明显促进SMMC-7721细胞的增殖,其促增殖作用可能与MAPK/ERK信号通路的活化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丙型肝炎病毒(HCV)与宿主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期研究已经证实HCV的感染对宿主多种途径中基因的转录均能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究竟是HCV中的哪些功能基因在与特定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中起主导作用,构建了分别含有HCV Core、E1、E2、p7、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入宿主细胞CHO-K1中,在G418的选择压力下筛选获得稳定表达HCV单个蛋白的细胞系(10株)。PCR和RT-PCR可分别从稳定细胞系中检测到相应的HCV基因的DNA和mRNA,冻存和复苏不会造成HCV基因的丢失。Western-blot检测到稳定细胞系中表达E1,E2和NS5B蛋白,说明HCV基因在CHO-K1中已经形成稳定表达。薄层层析(TLC)结果显示,含有不同HCV基因的稳定传代细胞系中,UDP-葡萄糖神经酰胺葡萄糖基转移酶(UGCG)活性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E2和p7的表达使胞内UGCG的活性提高了约1倍,NS2和NS5A则使UGCG的酶活提高了约0.6倍。该稳定细胞系的建立为研究病毒与宿主因子的相互作用及药物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缺乏有效的丙型肝炎病毒(HCV)细胞培养系统是目前研究HCV侵入细胞及其装配机制的主要障碍之一。作者利用其构建的展示HCV包膜糖蛋白E1E2的假型病毒颗粒(HCVpp)对细胞表面CD81和人清道夫受体SR—B1等共受体在HCV侵入细胞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丙型肝炎病毒多表位抗原基因的构建与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易发生变异, 尤其是含中和抗原表位的高变区1(HVR1)变异性最大. 模拟HVR1的B细胞表位具有涵盖多种天然表位的抗原特性, 保守的T细胞表位具有各型间的相对保守性. 为解决HCV高变性造成的疫苗研究障碍, 我们选取HCV E2区HVR1(384~410 aa)模拟B细胞表位9条、C区的保守CTL表位2条(35~44 aa, 132~140 aa)、NS3区保守的CTL表位1条(1073~1081 aa)及NS3区保守的Th表位1条(aa 1251~1259), 各表位之间以插入3个氨基酸为连接臂, 人工合成上述13条表位基因串联的HCV多表位抗原基因(mfc). 将mfcgst基因融合, 表达了多表位抗原蛋白GST-MFC. 同时, 构建了白介素-2信号肽基因、PADRE表位基因和mfc基因串联的候选HCV DNA疫苗, 即质粒pVAX1.0-st-mfc. 以GST-MFC蛋白免疫家兔和质粒pVAX1.0-st-mfc免疫小鼠, 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 应用10条具有代表性的HCV HVR1合成肽进行检测, 证明有9条HVR1合成肽能与所有免疫动物血清反应, 交叉反应率(cross reactivity, CR)为90%. 应用HCV抗体阳性的感染者血清与多表位抗原GST-MFC蛋白进行反应, 证明其反应识别率(reactivity frequency, RF)为75%. 上述结果表明, 筛选合成的HCV多表位抗原基因mfc具有HCV中和抗原表位的特征, 可作为HCV疫苗研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7.
丙型肝炎病毒复合高变区1模拟表位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1(HVR1)模拟表位融合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经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获得HCV HVR1模拟表位融合蛋白.用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融合蛋白与HCV抗体阳性血清的结合情况.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的抗HCV抗体水平及其与天然HCV高变区1合成肽的交叉反应.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能与HCV抗体阳性血清特异结合,融合蛋白与HCV抗体阳性血清的结合频率为71.6%(25/35).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后能有效诱导免疫应答,其诱生的特异性抗体最高滴度达104(免疫后第8周),且该抗体能同2条天然HCV HVR1合成肽发生交叉反应.本研究提示,HCV复合HVR1模拟表位融合蛋白在丙型肝炎疫苗的研发中可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是单股正链的RNA 病毒,全长为9.6 kb,包括1个大的开放阅读框(ORF)和两侧的5′,3′非编码区(UTRs).核糖体通过进入HCV 5′UTR 端的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将HCV基因组翻译成1个聚蛋白前体.前体聚蛋白被宿主和病毒的蛋白酶共同切割成为若干个具有独立功能的HCV蛋白,根据功能的不同分别命名为C、E1、E2、p7、NS2、NS3、NS4A、NS4B、NS5A 和NS5B,它们不但在HCV的生活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影响着宿主细胞的信号传导、凋亡及物质代谢等一系列生化过程.近年来,随着HCV体外细胞摸型的不断发展,其病毒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从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的蛋白功能等方面阐述了HCV病毒的研究进展,为致病机理的研究及抗HCV药物的开发和疫苗研制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丙型肝炎病毒(HCV)H77株E1E2囊膜蛋白基因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中构建成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E1E2,该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与pVSVg质粒经磷酸钙共转染法将其转入293T细胞中包装逆转录病毒假病毒。用包装的假病毒感染SP2/0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阳性细胞后进行流式细胞技术(FACS)分析,结果表明HCV ele2基因在SP2/0细胞膜上成功表达。将表达E1E2蛋白的SP2/0细胞腹腔免疫BALB/c小鼠,经FACS分析免疫鼠血清,成功诱导小鼠产生了抗HCV E1E2蛋白的抗体,Western blot表明该抗体能与原核系统表达的E2蛋白结合。  相似文献   

20.
肝炎病毒的感染常常导致人体肝脏代谢能力变化,研究表明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感染都会影响肝细胞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在本研究中,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在人肝cDNA文库中筛选与戊型肝炎病毒重组衣壳蛋白E2结合的蛋白,发现了与细胞色素P450 2A6(CYP2A6)部分片段高度同源的蛋白序列。通过pull-down、免疫共沉淀以及特异性底物催化反应评价等方法进一步证实了CYP2A6与重组衣壳蛋白E2、p239间的相互作用,并发现与p239结合可以降低CYP2A6对其特异性底物香豆素的催化能力。上述结果提示CYP2A6可能在戊肝病毒入侵细胞后的细胞病变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