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姬松茸原生质体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姬松茸原生质体为诱变材料,用不同诱变剂紫外线(UV),钴60(Co^60),亚硝基胍(NTG)进行多次反复诱变处理,获得2株活性多糖产量较高,遗传稳定的变异株C811/N516。与出发菌株各项发酵指标比较,突变株其他各发酵特性变化不明显,而单位发酵液活性多糖含量分别提高260%和300%以上。  相似文献   

2.
L-乳酸发酵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初筛得到的 1株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亚种突变株R2 (Lactobcilluscaseisubsp .rhamnosusR2 )为出发菌株 ,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处理 ,筛选出 1株产乳酸较高的突变株ZY ,L 乳酸含量达 93.9%。以正交试验为基础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 ,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发酵 4d ,残糖降至 0 .1 %以下 ,L 乳酸产量达9.5 7g/ 2 0 0mL ,对糖的转化率达 96 .3%。  相似文献   

3.
木犀草苷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为了提高金银花中木犀草苷的含量,利用从野生冬虫夏草周围环境中分离的1株曲霉属真菌GL625对金银花进行固体发酵,并分析测定金银花中主要活性成分木犀草苷等的变化。以大米-金银花、大米-金银花叶为底物进行固体发酵15 d后,将发酵产物用95%乙醇超声辅助提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金银花发酵前后指纹图谱差异性与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通过双层平板打孔法比较金银花发酵前后95%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差异。结果表明,金银花固体发酵后绿原酸和芦丁分别降低了20.14、1.73 mg/g,而木犀草苷发酵后增加了4.76 mg/g;物质a、b的含量也显著上升,在HPLC图中Rt=17.5 min后吸收峰明显丰富;金银花叶在发酵后绿原酸、芦丁同样分别降低了11.74、0.99 mg/g,而木犀草苷增加了5.07 mg/g;并且金银花发酵产物的95%乙醇提取物抑菌活性明显强于未发酵以及对照组。结果说明,GL625是一株能转化金银花提高木犀草苷的曲霉属真菌,且物质a、b含量的显著上升增强了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灰树花菌株的复壮及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实验室所用灰树花菌株系长期继代培养,易出现菌株退化。【目的】通过菌株复壮的方法实现菌株的生物学活性及性状的恢复,并借助高效诱变仪对菌株实施诱变,以期得到活性更高、遗传稳定的诱变株。【方法】分别以PDA加富培养基和PDA-板栗壳培养基为培养基质,采用尖端菌丝分离法进行菌株复壮,得到回复菌株原有的生物学活性及性状的复壮株P-2,为了进一步提高菌株的高产性能,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roomtemperatureplasma,ARTP)诱变技术作用于复壮株P-2菌丝体,最终筛选到一株性能优良、遗传稳定性高的诱变株b-35。【结果】复壮后的菌株P-2菌丝干重和多糖含量分别达到1.18%和19.01%,较出发株分别提高35.17%和35.11%,通过发酵罐验证菌株的发酵周期由48h缩短至32h,菌株发酵活性及效率明显提高。诱变株b-35菌丝干重和多糖含量分别达到1.56%和25.07%,较复壮株P-2分别提高了40.15%和39.33%。【结论】ARTP诱变方法易操作、无污染且诱变效率高,是获得灰树花高产菌株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不同菌株固态发酵玉米秸秆生产饲料蛋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日强  张峰 《生态学报》2001,21(9):1512-1518
利用24株能够降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菌种对玉米秸秆粉进行了单菌株发酵、多菌株组合发酵以及不同氮源发酵生产饲料蛋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4株单菌株发酵中F-21的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最高(平均为7.64%);以F-5,F-17,F-21和F-24组成的多菌株发酵体系,经3d发酵后,发酵产物粗蛋白含量由2.80%提高到10.07%,比原料本身的粗蛋白含量高259.6%;粗纤维含量由38.17%降低到36.07%;氨基酸总量由2.1%增加到5.7%,比原料本身高171.4%,且氨基酸种类齐全;尿素和(NH4)2SO4的添加量与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的关系呈抛物线,对相同添加量以尿素效果较好,而在尿素中,2%的添加量为最好.聚类分析将24株单菌株发酵后真蛋白含量和对照分为4组,其中G3{F-1,F-21}发酵效果最好.G1{F-3,F-5,F-6,F-7,F-8,F-12,F-13,F-15,F-17,F-19,F-20,F-22}次之,G2{F-2,F-4,F-9,F-10,F-11,F-14,F-18,F-23,F-24}较差,G4{对照,F-16}最差.试验结果表明,由F-5,F-17,F-21和F-24组成的多菌株发酵体系为发酵秸秆生产饲料蛋白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6.
降低光滑球拟酵母电子传递链活性加速丙酮酸合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光滑球拟酵母CCTCCM2 0 2 0 19经溴化乙锭诱变 ,挑选假阳性呼吸缺陷型菌株共 4 0株。对其中 7株丙酮酸产量提高的突变株进行发酵性底物 (葡萄糖 )和非发酵性底物 (甘油、乙酸 )的利用能力测试 ,鉴定得到 3株呼吸缺陷型突变株RD 16、RD 17和RD 18。相对于出发菌株 ,呼吸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速率下降 ,最终菌体浓度降低 2 1%~2 9% ,胞内ATP含量下降 15 %~ 2 1% ,但单位细胞耗葡萄糖能力和单位细胞产丙酮酸能力分别提高了 2 0 7%~30 7%和 30 7%~ 5 5 5 %。进一步研究发现 ,呼吸缺陷型突变株线粒体复合体Ⅰ、Ⅰ Ⅲ、Ⅱ Ⅲ和Ⅳ的活性分别下降了 34%~ 4 1%、38 6 %~ 5 2 6 %、2 1%~ 2 5 %、15 0 %~ 6 30 % ,表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氧化NADH的功能受到抑制。为使酵解产生的NADH正常氧化 ,在RD 18菌株的对数生长期流加 2 1mmol L外源电子受体乙醛。发现细胞合成丙酮酸能力提高 2 1 6 % ,且葡萄糖消耗速度明显加快 ,发酵周期缩短 14h。结果表明适当削弱能量代谢能够提高真核微生物中心代谢途径的速度  相似文献   

7.
啤酒酵母是啤酒酿造的灵魂,可以直接影响啤酒品质。在啤酒酿造过程中,由于啤酒酵母被多次传代和保藏,造成优良菌种发酵性能衰退等问题,导致发酵不彻底,影响最后啤酒的风味质量。为此以8株Lager型啤酒酵母为出发菌株,通过平板分离纯化获得80株分离菌株,再经过三角瓶发酵初筛和复筛、发酵罐中试发酵实验最终获得了8株发酵性能优良的啤酒酵母。其中,6株酵母可应用于酿造双乙酰含量低于0.1 mg/L的啤酒;3株酵母发酵度高于70%,适合酿造干啤酒;1株酵母发酵度低于50%,适合酿造低醇啤酒。在风味方面:1株酵母酿造的啤酒醇酯比为3.3,啤酒酯香味较突出;另1株酵母酿造的啤酒醇酯比为4.5,啤酒高级醇含量较高。8株经过选育的啤酒酵母发酵特征明显,便于精酿啤酒厂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降低啤酒发酵液中双乙酰含量,改善啤酒感官质量。【方法】以酿酒酵母S2(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出发菌株,通过同源重组敲除四倍体啤酒酵母α-乙酰乳酸合成酶部分基因(ILV2),构建缺失一个和两个ILV2等位基因的突变株QI2-1和QI2-2,并进行啤酒发酵实验。【结果】ILV2基因的缺失,会导致菌株初始生长速率的降低。其中QI2-2较为明显,12 h时,突变株与出发菌株的生长速率达到一致。啤酒发酵结果表明,与出发菌株相比,突变株QI2-1双乙酰峰值与双乙酰最终含量分别降低17.50%和17.83%,而QI2-2分别降低51.67%和45.65%。其他啤酒指标如酒精度、发酵度、残糖和风味物质等略有变化,但都在优质啤酒指标范围内,符合啤酒发酵的质量要求。【结论】通过同源重组敲除部分ILV2基因和选育低产双乙酰菌株是降低啤酒双乙酰含量、提高啤酒质量的有效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具有抗菌抗肿瘤活性的药用植物内生菌资源,该文对300余株分离自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及越南地区剑叶龙血树的内生放线菌采用琼脂块扩散法进行抗病原细菌活性筛选、平板对峙法进行抗真菌活性筛选、SRB法测定菌株的细胞毒活性及PCR扩增方法筛选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基因及聚酮合酶PKS-I、PKS-Ⅱ基因;对得到的优势菌株经8种培养基进行发酵,采用10种病原细菌、3种病原真菌及2种人肿瘤细胞株测试其发酵粗提物的抗菌及抗肿瘤活性以确定最佳发酵培养基;用16S rRNA基因测序方法初步鉴定5株优势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初筛得到5株抗菌活性、体外细胞毒活性及NRPS、PKS相关基因表达阳性的菌株S01-S05,其中4株(S01-S04)属于链霉菌属、1株(S05)属于类诺卡氏菌属;菌株经不同培养基发酵后产物的抗菌和抗肿瘤活性不同,其中Streptomyces sp. S04在7种培养基中的发酵提取物对8种测试病原菌均有较强抑制作用,且该菌株用Medium C的发酵提取物对人肝癌Hep G2细胞株抑制率达到100%,为剑叶龙血树内生菌活性成分挖掘及新型抗菌药物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光滑球拟酵母新霉素抗性株加速葡萄糖代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提高光滑球拟酵母发酵生产丙酮酸的生产强度,在能量代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ATP合成酶活性、但不影响NADH氧化的育种策略。通过亚硝基胍诱变,获得一株新霉素抗性突变株N07,该菌株F1ATPase活性降低65%、丙酮酸产量高于48gL且单位细胞消耗葡萄糖能力提高38%。添加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D)、叠氮钠(NaN3)、新霉素显著降低出发株F1ATPase活性但不影响突变株F1ATPase活性。突变菌株胞内ATP含量下降23.7%导致生长速率和最终菌体浓度(为出发菌株的76%)均低于出发菌株,但葡萄糖消耗速度和丙酮酸生产速度分别提高34%和42.9%,发酵周期缩短12h。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株糖酵解途径中关键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和磷酸甘油醛激酶的活性提高了63.7%、28.8%和14.4%,电子传递链关键酶活性提高10%。结果表明降低真核微生物F1ATPase活性有效地提高了糖酵解关键酶活性而加速葡萄糖代谢。  相似文献   

11.
人参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愈伤组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人参原生质体培养未见报道成功。Harn(1974)曾用人参幼叶,幼根和上胚轴进行原生质体分离,但得到的数量很少,无法进行培养。本实验以人参培养细胞为材料,通过培养再生了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2.
人参根系发育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参(Panax qinseng C. A. Meyer)属于直根系植物,有次生构造。一年生苗只具有主根和侧根。二年以上的人参常在根状茎上长出不定根,即人参根系包括主根和不定根及其各级分枝。主根初生木质部为三原型,侧根和不定根及其分枝多为二原型,偶见三原型。根系随参龄的增加而增大。每年末级分枝自基部于休眠前萎缩、脱落,并在萎缩部分的上一级支根内部产生越冬根原基,越冬根原基是翌年形成全部吸收根的基础。一年生人参由中柱鞘产生一圈初生树脂道,由形成层产生一圈(或二圈)次生树脂道,以后次生树脂道的圈数随参龄的增加而每年增加一圈,自第五年开始渐缓。根内淀粉粒含量随发育时期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其积累高峰出现在果后期。研究人参根系发育形态学不仅对全面正确认识人参根系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改进人参栽培管理和评价人参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参色素细胞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采自人参(Panax ginseng C. A.Mey (保留名nom. Coiiscry))的核盘菌属一新种——人参核盘菌(Sclerotinla.Ginseng Wang C. R.,C. F. Chen et J. Chen)。该种在形态学以及可溶性蛋白、果胶(甲)酯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谱带等方面,均不同于已知种核盘菌(S. sclerotiorum (Lib.)de Bary),小核盘菌(S. minor Jagger)车轴草核盘菌(S.Trifoliorum Erikss.)和细辛核盘菌(S.Asari Wu et C.R. Wang)。模式标本(800719)保存于沈阳农业大学植物免疫研究室。  相似文献   

15.
刘玫  刘鸣远 《植物研究》1988,8(3):177-182
本文研究了人参季节性吸收根的发育形态学。弄清了其发生发展规律、发现人参的吸收根每年更新-次, 在生长末期吸收根萎缩脱落, 并在根痕附近同时形成越冬根原基。越冬根原基与根痕-起俗称为"珍珠疙瘩"其植物学本质是越冬根原基复合体。在下-年春天, 越冬根原基再萌动形成新的吸收根。  相似文献   

16.
林下与效应带种植人参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德成  牟兆军 《植物研究》1995,15(1):118-128
运用森林生态学、气象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林下与效应带内栽植人参,并对自然条件下与效应带不同宽度(10m,8m,6m)的环境因子的动态进行了定位观测和研究,总结出温带次生林区,人工开拓效应带,种植人参最佳带宽为10m,从而为林区发展人参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人参细胞大量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参细胞培养液的 pH 值在培养过程中先迅速降低然后缓缓回升,后又趋于平稳。合成皂甙高峰在细胞生长对数期稍后出现。生产皂甙的最佳收获期,细胞悬浮培养为20—25天,细胞发酵培养为15—18天。细胞生长和皂甙累积要求有一个稳定而又适宜的 pH 值环境。发酵培养无论对细胞生长、培养规模、还是皂甙含量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产地西洋参皂甙成分的HPLC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西洋参的主要皂甙成分人参皂甙Re和Rb1为标准对照品 ,建立西洋参药材的HPLC定量分析技术 ,并参考人参皂甙Rc,Rd及Rg2 的相对峰面积进行主成分分析。色谱条件为 :C18柱 (5 μm ,3.9× 15 0mm) ,乙腈 :水流动相 ,二元梯度洗脱 ,检测波长 2 0 3nm。结果表明 ,就皂甙成分的组成与含量而言通过人参皂甙Re和Rb1的含量测定和皂甙的主成分分析 ,不同产地的西洋参药材皂甙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别。吉林省靖宇县产的西洋参与进口品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9.
实验用3—5月龄青年鼠11只,18月龄老年鼠13只,各分对照与实验两组,实验组在基础饲料中加入参皂甙。三个月后取心肌制超薄切片,电镜观察。青年对照组与实验组心肌结构未见明显差别。老年对照组心肌细胞间胶元纤维增多。细胞内脂褐素数量增多,电子密度致密。核内异染色质在核边缘堆积且核边缘不规则,多凹陷。线粒体在肌原纤维间排列不整齐,线粒体嵴破裂以致消失。实验组细胞结构有所改善,表现在核边缘比较完整,异染色质较少,而且大部分线粒体嵴结构较清晰,脂褐素电子密度较低,文中井讨论了脂褐素的来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方法观察大鼠胃G细胞、D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特征,以及人参对胃G细胞、D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活性的影响。用细胞显微分光光度计检测了服用人参的G细胞、D细胞免疫反应阳性面积及光密度。检测结果表明,人参能使大鼠胃G细胞、D细胞增大,增加G细胞中胃泌素的含量和D细胞中生长抑素的含量。本文的结果提示,人参对大鼠胃G细胞和D细胞的形态及分泌活动有调节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