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用生物素示踪法和P物质 (SP)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表明 :黄喉的高级发声中枢 (HVc)接受端脑听区 (L)、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新纹状体巨细胞核 (MAN)、丘脑葡萄形核、桥脑蓝斑核的传入 ,并有神经纤维投射到古纹状体栎核 (RA)和嗅叶X区 (X) ;HVc壳投射到RA壳并接受L的传入。听觉控制与学习通路与发声中枢之间有许多神经联系 ,提示黄喉发声学习依赖于听觉反馈。在HVc、RA和MAN有SP阳性细胞体 ,在X、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丘脑卵圆核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有SP阳性纤维和终末。SP广泛分布于发声 -听觉中枢 ,可能参与了它们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用生物素示踪法和P物质(SP)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表明:黄喉(巫鸟)的高级发声中枢(HVc)接受端脑听区(L)、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新纹状体巨细胞核(MAN)、丘脑葡萄形核、桥脑蓝斑核的传入,并有神经纤维投射到古纹状体栎核(RA)和嗅叶X区(X);HVc壳投射到RA壳并接受L的传入.听觉控制与学习通路与发声中枢之间有许多神经联系,提示黄喉(巫鸟)发声学习依赖于听觉反馈.在HVc、RA和MAN有SP阳性细胞体,在X、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丘脑卵圆核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有SP阳性纤维和终末.SP广泛分布于发声-听觉中枢,可能参与了它们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用生物素示踪法和P物质(SP)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表明:黄喉Jiu的高级发声中枢(HVc) 接受端脑听区(L)、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新纹状体巨细胞核(MAN)、丘脑葡萄形核、桥脑蓝斑核的传入,并有神经纤维投射到古纹状体栎核(RA)和嗅叶X区(X);HVc壳投射到RA壳并接受L的传入。听觉控制与学习通路与发声中枢之间有许多神经联系,提示黄喉Jiu发声学习依赖于听觉反馈。在HVc、RA和MAN有SP阳性细胞体,在X、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丘脑卵圆核壳区、中脑背我 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有SP阳性纤维和终末。SP广泛分布于发声-听觉中枢,可能参与了它们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物质在雌雄黄雀发声控制核团和听觉中枢内的分布,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检测SP免疫阳性细胞和末梢的灰度值,并作雌雄比较。结果如下:1.在发声学习中枢嗅叶X区有大量的SP阳性神经末梢和一些神经细胞。2.在发声控制核团前脑高级发声中枢(HVc)、古纹状体栎核、发声学习中枢新纹状体巨细胞核和丘脑背内侧核外侧部内有许多的SP免疫阳性细胞。3.在发声控制中枢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呜管部、听觉中枢丘脑卵圆核的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等有密集的SP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和纤维分布;雄性发声中枢内SP的分布比雌性丰富,两者有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SP的分布在雌雄发声中枢之间存在显著的性双态;SP广泛分布于黄雀发声控制核团和部分听觉中枢内,提示SP可能在发声控制及听觉中枢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5.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物质在雌雄黄雀发声控制核团和听觉中枢内的分布,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检测SP免疫阳性细胞和末梢的灰度值,并作雌雄比较。结果如下:1.在发声学习中枢嗅叶X区有大量的SP阳性神经末梢和一些神经细胞。2.在发声控制核团前脑高级发声中枢(HVc)、古纹状体栎核、发声学习中枢新纹状体巨细胞核和丘脑背内侧核外侧部内有许多的SP免疫阳性细胞。3.在发声控制中枢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听觉中枢丘脑卵圆核的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等有密集的SP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和纤维分布;雄性发声中枢内SP的分布比雌性丰富,两者有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SP的分布在雌雄发声中枢之间存在显著的性双态;SP广泛分布于黄雀发声控制核团和部分听觉中枢内,提示SP可能在发声控制及听觉中枢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6.
用双向神经示踪剂生物素结合的葡聚糖胺和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白腰文鸟发声学习中枢嗅叶X区的神经投射和P物质在发声中枢及相关核团内的分布。结果表明:X区接受发声与听觉整合中枢上纹状体腹侧尾核(HVC)以及中脑AVT的传入投射,由X区发出的神经纤维投射到丘脑外侧核内侧部(DLM)。在HVC、DLM、新纹状体前部巨细胞核和发声控制中枢古纹状极核内有许多的SP-免疫阳性神经细胞,在X区、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等有大量的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或终末等。提示P物质可能在发声中枢内起重要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常规组织学,HRP 逆行示踪,电生理等方法确定了鸣禽锡嘴雀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及这些核团的定位坐标值。锡嘴雀控制发声的神经通路由四级神经核团组成。位于端脑上纹状体腹侧的尾部区域(HVc)是控制鸣禽发声的高位中枢,它发出的神经纤维投射到端脑原纹状体腹内侧的粗核(RA),由 RA 又发出两束纤维,分別投射到中脑丘间核(ICo)和延脑的中间核(IM)。左右侧发声控制神经通路并非严格单侧性,每侧气管鸣管肌群分別受双侧发声中枢的交叉控制。中脑 ICo 在控制发声行为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各级发声核团的定位坐标值为,HVc∶p1.3,L/R2.4,H0.8;RA∶1.4,L/R3.2,H6.0;ICo∶p0.3,L/R2.6,H8.5:IM∶P3.1,L/R1.0,H∶7.8。  相似文献   

8.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脑啡肽(ENK)在极危物种朱(Nipponia nippon)脑内的分布,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检测免疫阳性细胞和末梢的灰度值。ENK阳性细胞、纤维和终末分布如下:发声核团有原纹状体中间区腹部、丘脑背内侧核外侧部、中脑丘间核、中脑背内侧核、延髓舌下神经核。听觉中枢有丘脑卵圆核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脑桥外侧丘系腹核、上橄榄核、耳蜗核等。内分泌核团有视前区前核、旧纹状体增加部、下丘脑外侧核、下丘脑腹内侧核等。结果表明,朱脑内ENK可能对发声、听觉和下丘脑内分泌的生理活动有一定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顺、逆行标记方法对鸣禽鸟蜡嘴雀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脑干听觉核团及神经通路,从外周至中枢逐级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及通路,前脑古纹状体腹内侧粗核是大脑控制发声的重要核团之一,它发出枕中脑后束经端脑前联合呈双侧支配延脑中间核,中间核又发出舌下神经经气管鸣管分支支配鸣肌,中间核同时也接受中脑背内侧核的支配,2.脑干听觉中枢及通路,中脑背外侧核是脑干较高级听觉中枢、初级中枢耳蜗核由角核和前庭外侧核组成,NA发出以对侧为主的纤维经外侧丘系可直接传入中脑背外侧核形成脑干听觉直接通路。  相似文献   

10.
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顺、逆行追踪的方法对鸣禽栗端脑新纹状体L复合区的神经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纹状体L复合区中的L2区主要接受来自丘脑卵圆核的传入,并与L1和L3区有纤维联系;而L1和L3区传出纤维投射至高级发声中枢腹侧的架区、古纹状体粗核喙背侧的杯区以及上纹状体腹部尾外侧等处;L复合区亦接受来自新纹状体前部巨细胞核内侧部的传入投射。  相似文献   

11.
鸣禽栗Wu新纹状体L复合区与发声控制系统的神经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风  王学斌 《动物学报》1997,43(4):356-360
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顺、逆行追踪的方法对鸣禽栗Wu端脑新纹状体L复合区的神经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纹状体L复合区中的L2区主要接受来自丘脑卵圆核的传入,并与L1和L3区有纤维联系;而L1和L3区传出纤维投射至高级发声中枢腹侧的架区、1古纹状体粗核 背侧的杯区以及上纹状体腹部尾外侧等处;L复合区亦接受一自新纹状体前部巨细胞核内侧部的传入投射。  相似文献   

12.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顺、逆行标记方法对鸣禽鸟蜡嘴雀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脑干听觉核团及神经通路,从外周至中枢逐级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及通路,前脑古纹状体腹内侧粗核是大脑控制发声的重要核团之一,它发出枕中脑后束经端脑前联合呈双侧支配延脑中间核,中间核又发出舌下神经经气管鸣管分支支配鸣肌,中间核同时也接受中脑背内侧核的支配;2.脑干听觉中枢及通路,中脑背外侧核是脑干较高级听觉中  相似文献   

13.
锡嘴雀延脑发声中枢注入HRP对上位脑细胞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雌、雄锡嘴雀(Coccothraustes coccthraustes)的延脑发声中枢中间核(Interm edius nucleas,IM),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标记上位脑控制发声核团有原纹状体粗核(Nucleus robustus atchistriatalis,RA)和背中核(Nucleus dersalis medialis,DM)。其中RA双侧被标记,并有明显的左侧优势,特别是在雄性鸟中这种优势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成年雄性鸣禽的习得性发声信号——长鸣(long call)和鸣唱(song)是由前脑高级发声中枢启动,以及由前脑最后一级输出核团弓状皮质栎核(robust nucleus of the arcopallium,RA)整合输出.RA投射神经元与位于中脑的基本发声中枢丘间复合体背内侧核(dorsomedial nucleus of the intercollicular,DM)形成突触连接.该文采用电损毁与声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依次损毁成年雄性斑胸草雀(Taeniopygia guttata)单侧RA和DM核团,探讨了前脑和中脑对习得性发声的影响.结果提示,RA核团与DM核团共同参与了对雄性斑胸草雀习得性声音的调控,而且这种控制具有右侧优势.  相似文献   

15.
鸽丘脑听觉中继核团传出神经投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左明雪 《动物学报》1998,44(1):35-40
应用神经示踪物生物素标记的葡聚糖对环鸽丘脑听觉中继核团的传出神经投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丘脑卵圆核的传出纤维投射至端脑新纹状体内侧的L2听区;(2)卵圆核壳的传出纤维投射至L1、L3和部分L2听区,在L区周围亦存在许多标记终末;(3)尾侧卵圆核壳的传出投射参与了卵圆核壳的形成并发出二束纤维分别投射至下丘脑腹内侧核和端脑新纹状体L区外侧的旁听区。本实验结果首次揭示在鸟类丘脑听中继核团、端脑新  相似文献   

16.
黄雀,黄喉Wu角状核和层状核的听觉通路及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信文  蓝书成 《动物学报》1994,40(4):390-398
鸟类的角状核和层状核是延髓内司听觉及声源定位的重要感觉中枢,本文用HRP顺、逆行追踪方法,对鸣禽类黄誉与黄喉Wu的NA及NL的神经进行了研究与比较,发现NA接受听神经的传入并投射至脑桥外侧丘系核复合体及中脑背外测核的背部,NL接受巨细胞核的传入并以不同的行径投射至脑桥和中脑的不同部位,它们的行径是各自独立的,提示这两条通路在听觉及声源定位等方面是各自分工的。  相似文献   

17.
鸣禽前脑发声控制核团的雌雄差别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李东风  左明雪 《动物学报》1992,38(3):298-301
本文应用尼氏染色组织学方法,对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黄雀(Carduclis spinus)和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三种鸣禽的前脑发声控制核团(HVc,RA,Area X)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这些核团的体积存在着显著的性双形性。雄鸟的核团体积均大于雌鸟(P<0.001)。说明鸟类鸣啭行为的性别差异是由其神经结构的形态不同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鸟类的角状核(NA)和层状核(NL)是延髓内司听觉及声源定位的重要感觉中枢。本文用HRP顺、逆行追踪方法,对鸣禽类黄雀(Carduelis spinus)与黄喉(Emberiza elegans)的NA及NL的神经通路进行了研究与比较。发现NA接受听神经的传入并投射至脑桥外侧匠系核复合体及中脑背外测核的背部;NL接受巨细胞核的传入并以不同的行径投射至脑桥和中脑的不同部位。它们的行径是各自独立的。提示这两条通路在听觉及声源定位等方面是各自分工的。  相似文献   

19.
鸣禽的鸣啭是一种习得行为,它受前脑内两个主要核团——上纹状体腹侧尾部(HVc)和古纹状体粗核(RA)的控制。HVc中有向RA投射的神经元。以往的研究表明,HVc中的这些投射神经元只是在性成熟之前完成增殖。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A.Alvarez-Buylla等最近研究发现,鸟成年后,HVc中投射神经元仍可再生,并替换原有的神经元。他们向成年雄金丝雀分期注射~3H胸苷(作为新生神经元标记物)和荧光金(作为投射神经元逆行示踪剂),然后分别观察统计HVc内普通神经元、~3H胸苷标记神经元、荧光金标记神经元  相似文献   

20.
蜡嘴,锡嘴雀和法国鹌鹑耳蜗—中脑听觉中枢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顺行标记方法表明蜡嘴(Eophona migratoria)、锡嘴(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和鹌鹑(France Coturnix coturnix)脑干内听觉中枢的初级神经元位于耳蜗核(nCO,Cochlear unclei)内。较高级神经元位于中脑背外侧核(MLD,Nucleus mesen-cephalicus lateralis,pars dorsalis)。脑干内听觉传入通路始于nCO,经外侧丘系(LL,Lemni-scus lateralis)可直接投射于MLD。鸣禽鸟蜡嘴、锡嘴是对侧投射,同侧仅有个别纤维被标记,非鸣禽鹌鹑仅是对侧性投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