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饮料植物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民族植物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双版纳州曼伞、曼安两个傣族村寨利用传统饮料植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两个村寨利用的传统饮料植物有114种,隶属43科、93属,其中65.8%的种具有药用价值。两村寨利用传统饮料植物的种类及物种数有较大不同,而村民传统饮料植物知识在性别间无明显差异。ANOVA分析表明,传统饮料植物平均被提及的物种数在村寨、性别间无明显差异,但在不同年龄组间有显著差异,即随着年龄减小,访谈中人均提及的物种数呈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在交通较为便利的曼安寨更为明显,表明环境变化和外来文化等对植物传统利用知识的传承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对湿地植物的传统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用半结构访谈与关键人物访谈相结合,并佐以证据标本采集的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3个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较大的典型傣族村寨(曼降,曼安,曼伞)居民的湿地植物知识,以及不同性别、年龄人群掌握湿地植物知识的差异作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利用的湿地植物种类丰富,经鉴定的有46科102种,以湿生植物为主;利用类型有食用类、药用、代茶类和宗教类等,以食用类为主。(2)三个村寨中以曼伞调查和采集到的植物种类最多,曼安次之,曼降最低。3个村寨利用的湿地植物种类的相似性低。这与村寨周围的自然植被类型及其干扰程度密切相关。(3)统计分析显示,村寨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对该村村民传统湿地知识的掌握有重要的影响。食用和药用、代茶植物知识在3个村寨都表现为年长组(>45岁)明显高于年轻组(≤45岁,P<0.05),而男性和女性对不同知识的掌握则因村寨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植物多样性和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显示出传统知识的传承对植物多样性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应用户级水平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3个少数民族村寨(哈尼族大卡老寨、基诺族巴卡小寨和傣族曼那龙寨)的旱稻(Oryza sativa)品种进行收集,就旱稻品种的管理和利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农户访谈,并基于农艺性状的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了社区旱稻品种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措施。结果如下:(1)在3个调查村寨共记载收集到31个旱稻品种,多样的旱稻品种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旱稻品种农艺性状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产量性状和剑叶形态两个方面,其中巴卡小寨和大卡老寨的品种多样性均高于曼那龙寨,并且这些早稻品种中存在具优良性状的稻种资源;(3)3个少数民族村寨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间或不同村寨农户间自发的种子交换以及他们传统的轮作、间作耕作方式,维持和提高了旱稻品种多样性;(4)通过保护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充分利用当地民族的旱稻种植管理知识,促进民间自发的种子交换,由政府、科研机构和农户共同参与,通过示范和培训加强科学指导,是对西双版纳社区旱稻品种资源多样性进行就地保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四棱豆(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L.)DC.)又名翼豆,多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加纳、尼日利亚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属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原产东南亚或非洲。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地有零星栽培。特别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村寨有长期的栽培历史,它是傣族人民常用的一种药物。我国的广西、广东、海南岛等省区也有栽培。四棱豆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草质缠绕藤本。根很多,具长的侧根,末端变粗成块根,有些  相似文献   

5.
植物染料在工业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资源限制,目标色相不丰富、色牢度不理想、植物染料本身的鉴别和成品的鉴别等问题。为了丰富染料植物资源的来源和提高染料植物资源的利用效率,该研究对西双版纳傣族利用的染料植物及其染色工艺涉及的相关植物进行了系统调查。2014年10月到2016年1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西双版纳14个村寨的56个关键信息人进行访谈,收集信息包括使用着色植物、媒染植物和助染植物的种类、傣名、利用部位和资源来历,以及预处理和染色过程工艺条件与技术步骤;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对4种色相的10个染色工艺过程进行了记录,采集了凭证标本和图像资料;对调查信息进行了整理编目。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使用11种着色植物和17种助染植物;目标色相有红、黄、蓝和绿。分析了傣族染料植物资源的发掘潜力、傣族利用植物染色对于染料植物利用的应用启发。该研究详细深入地记录了西双版纳傣族使用的染料植物的种类及其相关的组合和染色的过程。该研究结果对民族民间染料植物与染色工艺的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染料植物资源筛选及其染色工艺条件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植物染料在工业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资源限制,目标色相不丰富、色牢度不理想、植物染料本身的鉴别和成品的鉴别等问题。为了丰富染料植物资源的来源和提高染料植物资源的利用效率,该研究对西双版纳傣族利用的染料植物及其染色工艺涉及的相关植物进行了系统调查。2014年10月到2016年1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西双版纳14个村寨的56个关键信息人进行访谈,收集信息包括使用着色植物、媒染植物和助染植物的种类、傣名、利用部位和资源来历,以及预处理和染色过程工艺条件与技术步骤;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对4种色相的10个染色工艺过程进行了记录,采集了凭证标本和图像资料;对调查信息进行了整理编目。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使用11种着色植物和17种助染植物;目标色相有红、黄、蓝和绿。分析了傣族染料植物资源的发掘潜力、傣族利用植物染色对于染料植物利用的应用启发。该研究详细深入地记录了西双版纳傣族使用的染料植物的种类及其相关的组合和染色的过程。该研究结果对民族民间染料植物与染色工艺的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染料植物资源筛选及其染色工艺条件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物多样性的快速流失 ,使传统分类工作在热带物种多样性评估中显出不足 ,而民间分类系统在区域性物种多样性快速评估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前人对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植物命名和分类系统已做过研究 ,该文在此基础上 ,探讨能否将这种知识用于区域性物种多样性快速评估。利用生物多样性快速编目、样方调查及民族植物学中民间访谈的方法 ,考察了三个傣族村寨原住民的植物识别能力。结果表明 ,傣族原住民的植物识别程度与其年龄呈显著正相关 ,中年以后识别能力趋于稳定 ,识别率高达 91 %以上。通过与长期在西双版纳地区工作的野外植物分类学家相比较 ,我们发现傣族原住民的植物识别率不低于分类学家 ,且所需时间比分类学家少。作者认为 ,民间植物分类系统可以用于局部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民族植物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西双版纳勐仑镇的傣族村寨曼仑村的植物遗传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仍然保存有十分丰富的植物遗传资源,栽培植物有68个科,136个属,204个种,地方品种也较丰富,集中分布在葫芦科、天南星科、禾本科等8个科;当地人与植物遗传资源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随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原本丰富的植物遗传资源锐减,从而使与之共存的传统知识也面临消亡的危机。作者认为只有充分调动当地人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领域,才能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傣族曼仑村植物遗传资源研究:现状与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春林  李美兰 《植物学报》2006,23(2):177-185
本文采用民族植物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 对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西双版纳勐仑镇的傣族村寨曼仑村的植物遗传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结果表明: 当地仍然保存有十分丰富的植物遗传资源, 栽培植物有68个科, 136个属, 204个种, 地方品种也较丰富, 集中分布在葫芦科、天南星科、禾本科等8个科; 当地人与植物遗传资源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 随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原本丰富的植物遗传资源锐减, 从而使与之共存的传统知识也面临消亡的危机。作者认为只有充分调动当地人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领域, 才能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0.
广州高校校园植物调查与景观特色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州市6所代表性高校校园植物实地调查。结果表明,6所高校共有维管植物356种,隶属87科215属。其中,校园主入口绿地区域共记录98种植物,主要应用观花、观叶植物,采用乔木+灌木+草本的垂直结构多层次配置植物景观;主干道区域共使用植物59种,以乡土树种为主;主建筑绿地区域内共应用植物97种,植物种类丰富,景观特色突出;广场绿地区域共记录植物85种,其中观花、观叶类灌木应用频率较高,观赏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One hundred and fourteen plant species which belonging to 43 families and 93 genera were recorded in this study. All these species were used as traditional beverage plants by Dai people in two Dai villages (Man’an and Mansan)of xishuangbanna and 65 . 8% of the plants may hold medicinal func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pecies and the number of species were quite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villages ,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s was not significant. However, the results of ANOVA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verage number of plant species mentioned in the villages and among genders, and the mean number of plant species mentioned in you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old group, especially inMan’an village where transportation is much convenient.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indigenous knowledge was on the way of loss with the influence of exotic culture.  相似文献   

12.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large-scale space category and promote the integral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1767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ichuan, Guizhou and Yunnan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 With the support of spatial analysis tools such as ArcGIS and GeoDa,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heir related factors were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 is uneven, and in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re are six spatial agglomeration areas in the east of Guizhou and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Yunnan, as well as large discrete distribution areas in other traditional villages.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influenced by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topography, elevation, etc. in terms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s well as huma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actors such as population, ethnic compositi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central town, road traffic, etc., and show certain regular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ity protection of large-scale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we should make the protection plan for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al ecological areas, implement flexible and differentiated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strategies, enhance the connectivity level of various development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regional scop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tourism based on traditional villages.  相似文献   

13.
In order to show the fun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at the level of homegarden,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operated between 20 farmer households through random sampling and farmers recommended in Horqin Left Wing Real Banner Tongliao c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10 farmer household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the neighborhood. Thirty sampling plots of homegardens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ere are 100 homegarden plants in Bashou village, 84 in Hariwusu livestock farm, and 87 in Gongjihao village. It involves the cultivated and wild vegetables, fruits, and plants used for ornamental, medicine and forage.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pecies richness demonstrates, among these villages the species richness of Bashou village is highest, while Hariwusu livestock farm is lowest. The former village contributes greatly to the conservation of plant biodiversity. These differences result from their respectively different natural conditions, homegarden areas, homegarden history, homegarden management conditions,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culture understanding of homegarden manager, local farmers and herdsmen on homegarden plants.The homegarden plants from the three investigated villages are cataloged preliminary in the end of the paper.  相似文献   

14.
史利莎  严力蛟  黄璐  许智钇 《生态学报》2011,31(21):6305-6316
中国传统乡土聚落作为多功能景观,其保护研究是我国生态及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科学和跨学科研究的典型载体。从文化和生态两条研究路线出发,同时运用中国传统风水生态理念和现代景观格局理论对甘肃省迭部县扎尕那村藏族乡土聚落的景观立体结构、生态要素构成进行不同角度的解构,探析理想景观模式蕴含的生态合理性及文化与环境在聚落发展中的相互关系。风水模式分析表明扎尕那聚落立体结构为"盆地-豁口-走廊"的壶天模式,符合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山-林-屋-水-林"景观模式,其空间要素组成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表现出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圈层结构。综合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契合"藏风得水"的理想风水格局,整体形成以寺庙为核心的组团式聚居格局,各个独立自然村落具有相似的界面特征。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扎尕那聚落景观以有林地和裸岩为基质,景观异质性和景观连接度都较高。人工斑块比例很低,聚落属于极稀疏区,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干扰较小。多重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作用是扎尕那聚落格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本研究为扎尕那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模式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文化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及中国多功能景观研究模式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传统村落为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对象,分析传统村落景观与一般乡村景观和乡土景观的差异,提出了传统村落需要“弱景观”的理论,并定义了弱景观的概念。同时,从整治设计、改造设计、引入适度设计3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在传统村落景观实践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弱景观营造,以及3类景观营造方式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表明农户庭园在户级水平上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采用随机抽样和农户推荐选择20个农户,同时在邻近地区的汉族地区选择10个农户作为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家庭庭园采用典型取样法设立30个样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巴首嘎查庭园植物有100种、哈日乌苏种畜场共有84种、公济号村有87种,包括栽培及野生蔬菜、水果、观赏、药用、饲用等植物。三个村庄庭园植物物种丰富度分析比较发现巴首嘎查的物种丰富度相对最高,而哈日乌苏种畜场的相对最低,反映巴首村对庭园物种多样性保护的贡献相对最大。这些差异是由于自然条件、庭园面积、庭园历史、庭园管理条件及庭园管理者、当地农牧民对庭园植物的传统知识和文化的认识的差异所造成。文末还对调查的三个村庄的庭园植物进行了初步编目。  相似文献   

17.
运用傣族的传统信仰保护西双版纳植物多样性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不同的途径来保护日益减少的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研究证明依靠西双版纳傣族传统信仰文化而建立的龙山林与寺庙庭园 ,就象一些小保护区和小植物园一样在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在人口增加、森林减少和生活方式发生一定改变的今天通过成立宗教植物保护协会来运用信仰的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的管理、通过多层次培训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与技能 ,通过示范来鼓励土著民族参与等多种方法来保护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江海燕  黄晓彤  马源  陆剑  关志烨  袁媛 《生态学报》2023,43(8):3273-3285
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三生空间高度混杂地区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是珠三角河网区新时期面对的重要难题。以2018—2021年间积累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针对广佛地区20处样地202个样点,综合生态学数量分析与风景园林学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河网区典型生境的植物群落构成特征及应用。结果表明:(1)珠三角河网区植物物种丰富,维管束植物共122科382属551种;植物群落“乔、灌、草、藤本”垂直结构完整,但乡土植物占比较低、外来入侵较严重;(2)动物友好植物种类丰富,共有鸟类友好植物88种、昆虫类友好植物90种、鱼类两栖类友好植物34种,但缺乏针对动物友好生境的科学配置;(3)河网区包括滨水、坑塘、农田、聚落四类典型生境以及9个稳定的植物群系,但在长期人为干扰下其生态功能和水乡风貌特征被严重削弱。最后,以佛山大美公园为例,探讨了以恢复河网区生物多样性和特色景观风貌为目标的生态修复实践。研究为珠三角河网区地域性景观恢复和三生空间混杂区域的近自然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的规划设计蓝本和实践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