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普通小麦地方品种自然群体中天然存在促进小麦-外源杂种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phKL。本研究比较了phKL基因与人工Ph基因突变系诱导小麦-Aegilops variabilis及小麦-黑麦杂种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诱导小麦- Ae. variabilis(或黑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的顺序是ph1b > phKL > ph2b > ph2a,即phKL基因的作用介于Ph1与Ph2突变体之间。  相似文献   
2.
普通小麦是由四倍体小麦栽培类型与野生二倍体节节麦远缘杂交形成的异源六倍体.普通小麦保持了四倍体小麦的高产潜力,D基因组的加入丰富了食品加工产品类型、增强了环境适应能力.与二倍体作物不同,普通小麦有3个亚基因组,存在大量重复基因,基因组缓冲性、可塑性强,单个基因拷贝可能对育种改良的效果有限.小麦3个亚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是...  相似文献   
3.
在异源多倍体形成的早期, DNA序列和基因的表达迅速发生了改变. 以异源六倍体小麦为例, 比较了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合成六倍体小麦前后, 位于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不同染色体臂上的特异性引物揭示的微卫星位点变化特点. 结果表明, 从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杂交, 将A, B与D染色体组结合在一起并加倍得到AABBDD的六倍体小麦这一“剧烈事件”中: (ⅰ) 微卫星的侧翼序列发生了变化, 导致出现了供体物种没有的新带纹或供体物种的带纹消失, 其中, 供体物种的带纹消失是主要的. (ⅱ) 供体物种的带纹消失不是随机的, 而是四倍体小麦消失频率远高于节节麦的频率, 即发生在A, B染色体组的消失频率比发生在D染色体组的频率高得多. (ⅲ) 微卫星侧翼序列的变化在多倍化的早期(F1代或S1代)就开始发生. 由此看来, 微卫星两边的侧翼区域在多倍化过程中很活跃, 是容易发生变化的区域. 微卫星的生物学功能可能与多倍体进化过程有关, 微卫星两边的侧翼区域在多倍化过程的早期迅速发生有方向性的改变可能有利于新形成异源多倍体的迅速进化, 从而使不同染色体组在遗传上迅速达到协调.  相似文献   
4.
小麦A/B染色体组SSR标记在新小麦合成前后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卫星分子标记已广泛用于普通小麦遗传和进化研究。由于人工合成小麦与小麦品种之间存在高的遗传多样性,人工合成小麦已被大量应用于小麦分子标记工作中。但是,目前还缺乏人工合成小麦的异源六倍化过程对微卫星影响的研究。本研究直接比较了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远缘杂交并经染色体加倍获得人工合成小麦前后,位于普通小麦A/B染色体组不同染色体臂上的66个特异引物揭示的微卫星位点的保守性和可转移性。结果表明,除了一个引物在新合成小麦中扩增出供体亲本没有的新带,一个引物在节节麦扩增出的产物在新合成小麦中消失,其他的所有微卫星引物的扩增产物在小麦合成前后是保守的,没有变异发生。所有的引物能够在四倍体小麦中扩增出微卫星产物,四倍体小麦中的扩增产物也出现在新的人工合成小麦中;有70%的引物能够在节节麦扩增出产物,其中的绝大多数产物也出现在新的人工合成小麦中。因此,普通小麦A/B染色体组的这些微卫星引物除了在人工合成小麦的A/B染色体组中扩增出产物,还能在其D染色体组中扩增出产物,也就是说,这些引物对人工合成小麦而言,并非是A/B染色体组特异的。根据该研究结果,讨论了小麦微卫星的可转移性和特异性问题,重点讨论了在应用人工合成小麦构建的遗传群体进行微卫星分子标记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远缘杂交早代稳定小麦导入了外源DNA片段并发生了DNA重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植物界, 多倍体植物非常普遍. 具有A, B, D三个部分同源染色体组的普通小麦是异源多倍体物种的一个典型代表. 近几年, 模拟普通小麦的起源过程进行的研究表明, 从四倍体小麦注入节节麦整个基因组形成异源六倍体小麦的早期阶段, DNA序列和基因表达发生了可能有利于遗传“二倍化”的变化. 利用普通小麦-黑麦远缘杂交自然结实的早代稳定特异小麦99L2研究发现: (ⅰ) 99L2至少导入了两个黑麦染色体上的DNA片段, 表明可能存在不同于传统的小麦-外源染色体配对重组的外源DNA导入机制; (ⅱ) 99L2自身的DNA序列发生了变化, 表明外源DNA部分片段注入小麦染色体组过程中, 也可能导致小麦自身DNA序列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华稻蝗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华稻蝗OapachlvienslkThLlnb,俗称稻蝗,近年来,在河南省新乡沿黄(河)稻区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已使水稻造成严重损失I‘-‘]。为有效地控制中华稻蝗的危害,笔者于1991~1994年对其在本稻区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王生活史及生活习性1.l生活史据观察,中华稻蝗在新乡沿黄稻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稻区的田梗、渠埂、稻田旁的荒草地以及稻田内等处越冬。越冬卵于5月上旬开始孵化,盛期为5月20日左右。蝗峭共六龄,各龄期出现时间见表1。成虫于7月10日始见,盛期在8月上旬;9月下旬始见死…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春-帝国黑麦2R附加系(CS-2R)为对照,采用SDS—PAGE方法鉴定了秦岭黑麦75K γ-secalin亚基;对该亚基编码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1)秦岭黑麦75K γ-secalin(NCBI数据库登录号EU368041)具有75K γ-secalin亚基典型的氨基酸一级结构;(2)在DNA水平,秦岭黑麦同南非开普敦的栽培黑麦材料存在一个SNP位点,与欧洲的帝国黑麦存在8个SNP位点,与黑麦属其他3个种S.vavilovii、S.strictum、S.sylvestre分别存在2%、4%和6%的差异;(3)在氨基酸水平,秦岭黑麦与来自南非开普敦的栽培黑麦无差异,与欧洲的帝国黑麦差异极小,而与其他3个黑麦种的差异大,这为发掘75K γ-secalin基因提供了参考信息;(4)基于该基因构建的进化树能有效区分黑麦属内种间的亲缘关系,S.vavilovii种与栽培黑麦关系最近,S.sylvestre与栽培黑麦最远,而S.strictum则是介于中间的一个种,这与先前的细胞学、rDNA ITS及SSR等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植物染料在工业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资源限制,目标色相不丰富、色牢度不理想、植物染料本身的鉴别和成品的鉴别等问题。为了丰富染料植物资源的来源和提高染料植物资源的利用效率,该研究对西双版纳傣族利用的染料植物及其染色工艺涉及的相关植物进行了系统调查。2014年10月到2016年1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西双版纳14个村寨的56个关键信息人进行访谈,收集信息包括使用着色植物、媒染植物和助染植物的种类、傣名、利用部位和资源来历,以及预处理和染色过程工艺条件与技术步骤;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对4种色相的10个染色工艺过程进行了记录,采集了凭证标本和图像资料;对调查信息进行了整理编目。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使用11种着色植物和17种助染植物;目标色相有红、黄、蓝和绿。分析了傣族染料植物资源的发掘潜力、傣族利用植物染色对于染料植物利用的应用启发。该研究详细深入地记录了西双版纳傣族使用的染料植物的种类及其相关的组合和染色的过程。该研究结果对民族民间染料植物与染色工艺的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染料植物资源筛选及其染色工艺条件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