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双版纳傣族贝叶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的策略是必须提高公众意识,支持社区、青年及妇女积极参与保护行动。所以,近年来,传统知识与生物多样性管理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以西双版纳的傣族为例,探讨了贝叶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持续利用的关系,包括佛主与植物、佛经的文字载体植物、佛寺的用材树种、赕佛活动的植物和佛寺庭园的植物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择了西双版纳地区6个傣族“龙山”片断热带雨林和一个同样植被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原始林为研究样地,在各样地中均设置一个2500m2面积的样方,采用植物群落学与植物种类编目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了各“龙山”片断雨林的群落结构(层次和覆盖度),植物丰富度(单位面积上的植物个体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随着隔离(孤立)时间的增加和人为干扰的加剧,“龙山”片断热带雨林的群落结构和植物丰富度将越趋偏离原始热带雨林,亦即群落结构变得不完整,植物丰富度降低,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下降,片断热带雨林中的雨林成分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先锋成分等其它植被类型成分替换。本文也对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的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傣族“龙山”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民族植物文化中的一例。其概念是“神居住的地方”,在这个地方的动植物都是神的家园里的生灵,是神的伴侣,是不能砍伐、狩猎和破坏的。人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饮料植物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民族植物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双版纳州曼伞、曼安两个傣族村寨利用传统饮料植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两个村寨利用的传统饮料植物有114种,隶属43科、93属,其中65.8%的种具有药用价值。两村寨利用传统饮料植物的种类及物种数有较大不同,而村民传统饮料植物知识在性别间无明显差异。ANOVA分析表明,传统饮料植物平均被提及的物种数在村寨、性别间无明显差异,但在不同年龄组间有显著差异,即随着年龄减小,访谈中人均提及的物种数呈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在交通较为便利的曼安寨更为明显,表明环境变化和外来文化等对植物传统利用知识的传承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6.
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植物命名与分类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双版纳傣族民间对植物的命名采用了“双名”法。他们的“属”概念包含了植物的生活型和经济型;而“种名”则根据植物的特征、特性、用途、产地和生境等加以描述,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此外,按照傣族对植物的概念与命名,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傣族民间植物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7.
尹翠云;俞静;唐德英;李海涛;李宜航;李光;刘世芳;李学兰;牟燕 《生物资源》2021,43(4):341-356
采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族常用药食两用植物及其利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双版纳有傣族常用药食两用植物226种(含变种),隶属于76科184属。其中,双子叶植物62科179种,单子叶植物11科44种,蕨类植物1科2种,裸子植物1科1种。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有101种,占比44.69%。优势科主要集中在豆科(Fabaceae)17种、葫芦科(Cucurbitaceae)12种和姜科(Zingiberaceae)11种;单种属优势明显,有162属,占总属数的88.04%,占总种数的71.68%。傣族药食两用植物的利用以蔬菜类居多,有108种,其次是水果类有50种。傣医药用部位以地下部分最多;药效以清火解毒种类最多,有122种植物具有该功效。做了化学成分、营养成分和安全性评价试验的植物分别有189种、98种和144种。本文对西双版纳傣族药食两用植物资源、传统食用方法、傣医应用知识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可为傣族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采用陷阱法(Pitfall traps) 对2类龙山片断雨林和保护区连续雨林蚂蚁类群进行取样调查,样地内共获取蚂蚁9196号,隶属6亚科,28属,53种,其属种和个数数量以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最多。不同生境群落组成分差异较大,优势种变化明显。对3种蚂蚁类群多样性研究分析表明:保护区连续雨林的多样性、均匀性指数高于龙山片断林,群落相似性以2类龙山林最高,各林地蚂蚁类群物种分布的种-多度关系为对数级数模式。片断化雨林面积、植被结构、隔离程度及状况和人为干扰程度是影响蚂蚁类群结构和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曼旦村傣族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和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我国广大农村都面临着人口多土地少的矛盾 ,在靠山吃山传统习惯的影响下 ,执行禁止采伐天然森林的国家政策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傣族是西双版纳较早的土著民族 ,有一套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 ,把森林看得很重要 ,人则被放在次要的位置 ,即 :森林 水 农田 粮食 人[1,7] 。位于勐腊坝子东面的山区有一个叫曼旦的傣族村寨 ,由于 1980年兴建大型水库淹没水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给村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少困难。但是 ,该村没有因此而贫困下来 ,反而在附近村寨中经济发展得最好。通过调查 ,发现了曼旦村利用自然资源的优良 ,发表此文 ,以期为村寨资源利… 相似文献
10.
至今,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采取了多种行动计划,但世界各国领导人在2002年于南非召开的联合国"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所作的在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前扭转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趋势的承诺至今都无法实现。究其主要原因,除了没有解决好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外,还在于所采取的多种保护行动中忽视了文化层面,尤其是土著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应用。本文以地处滇南的西双版纳傣族热带雨林生态文化为例,讨论了民族生态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上的重要作用,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保护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1.
Practice of conserving plant diversity through traditional beliefs: a case study in Xishuangbanna, southwest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eveloping various strategies for the glob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s important for today's critically degraded environment, and there is a growing recognition that the effectiv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will depend on the long-term particip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local communiti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beliefs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a case study was undertaken in Xishuangbanna, one of the richest areas in biodiversity in China. The Dai nationality, a dominant ethnic group in Xishuangbanna, has both Polytheistic and Buddhist beliefs, which have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plant diversity. This paper recommends the following approaches to conserve plant diversity by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beliefs: (1) depending on the religious belief system, establishing an Association of Religious Plant Conservation to organize local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ervation by means of religious activities, to document the indigenous botanical knowledge and to train local people; (2) training local people to different levels to improve their capacity in conservation of plant diversity with science and religion working together; (3) demonstrating the conservation of plant diversity through the recovering of holy hill forests and plants in temple gardens. 相似文献
12.
通过所收集的1175种(品种)植物的1390个傣名,并对生活型外的1691个含义进行分析、统计、归纳,阐明了傣族对植物的认知。他们用“宏哦宾”,即“从地上长出来的,有生命的东西”对“植物”这个抽象而综合词汇进行定义,与现代科学“从地上长出的任何东西”的“植物”定义异曲同工,这是世界上很多其它民族所没有的。他们把植物的生活型和经济类型作为“属”名,把植物的形态特征、经济用途、分布生态和故事传说等有关含义作为“种”名,在对1691个植物名字含义的统计中,它们分别占了60%、30%、8%和2%,充分体现了傣族对植物“见什么像什么就叫什么”的植物命名方法。它类似于现代植物分类学对植物命名的林奈氏“双名法”。基于傣族对植物的认知和植物傣名结构,可以建立起“植物界”、栽培植物和野生植物的两个“科”、生活型和经济类型的约20个“属”,以及具有“双名”的3000多个“种”和1000多个“品种”的5个结构层次的民间植物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3.
XIU Zai-Fu 《Plant Diversity》2015,37(1):39-45
After analysis, statistics and conclude 1175 species (variety) of plants,1370 Dai names and 1691 meanings were obtained to elucidate how the Dai people recognize and define the plant. They used ‘hong e bin’, which means‘the things with life come out from the ground’ to define the plant. This is similar to the modern science which defined the plant as ‘anything that grows from the ground’. This is a highly synthesized scientific term that seldom seen in many other ethnics in the world. In their method of naming plants, they used the types of plant life form and economic type for ‘generic’ names, and used the meanings of plant morphogenesis and characters, economic uses,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and stories and legends etc. for ‘specific’ names. Among the 1691 meanings, they are occupied 60%, 30%, 8% and 2% respectively. This reflected that the naming method of Dai for plant ‘Just see what′s looking alike on naming them’ is similar to Linnaeus′ bi nomenclature of the modern botanical taxonomy. Moreover, the folk plant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Dai names is then established, including 5 categories as plant kingdom, tow ‘families’ of wild or cultivated plant, about 20 ‘genera’ of life forms and economic types, and more than 3000 species and over 1000 varieties, by the ‘two names’ in the paper as well.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对湿地植物的传统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用半结构访谈与关键人物访谈相结合,并佐以证据标本采集的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3个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较大的典型傣族村寨(曼降,曼安,曼伞)居民的湿地植物知识,以及不同性别、年龄人群掌握湿地植物知识的差异作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利用的湿地植物种类丰富,经鉴定的有46科102种,以湿生植物为主;利用类型有食用类、药用、代茶类和宗教类等,以食用类为主。(2)三个村寨中以曼伞调查和采集到的植物种类最多,曼安次之,曼降最低。3个村寨利用的湿地植物种类的相似性低。这与村寨周围的自然植被类型及其干扰程度密切相关。(3)统计分析显示,村寨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对该村村民传统湿地知识的掌握有重要的影响。食用和药用、代茶植物知识在3个村寨都表现为年长组(>45岁)明显高于年轻组(≤45岁,P<0.05),而男性和女性对不同知识的掌握则因村寨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植物多样性和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显示出传统知识的传承对植物多样性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16.
广西位于中国南部,地质复杂地形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广西植物研究所自1935年建所以来一直致力于摸清广西植物资源家底,在全区开展了广泛的野外调查,累计采集植物标本约60万份,建立了全区馆藏量最大的广西植物标本馆(IBK),联合区内外28家单位完成《广西植物志》全部六卷的编研出版工作。该套志书共收录广西维管植物307科、2 073属、9 051种(含种下等级),是首次全面而系统描述广西植物资源的大型志书。该文介绍了《广西植物志》的基本情况和编著特色,系统回顾了该志书编研的曲折历程,并将编研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描述,最后简要介绍了《广西植物志》在业界同行获得的评价和各类荣誉。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结合当前植物学科的发展趋势,笔者浅谈了广西的植物分类学及相关学科发展愿景,为今后广西植物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