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氏原羚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普氏原羚(Procapraprezwalski)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在IUCN1996年版红皮书中被列为极危级。普氏原羚曾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和青海,现仅生存于青海湖西部的鸟岛及东北部的尕海、小北湖和湖东一带,数量不足300只。它...  相似文献   

2.
青海湖东-克图地区普氏原羚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普氏原羚(Procapraprzewalskii)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历史上曾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甘肃、宁夏和青海等地,现仅分布在青海湖周边地区。作者通过2002–2004年不同季节的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以可食植物丰富度、坡度、隐蔽条件和人类活动等为评价因子,采用生境评价模型,对普氏原羚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青海湖东-克图地区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普氏原羚的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2493.76hm2和18624.06h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5%和60.15%;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普氏原羚的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减少了5.81%和33.09%,而不适宜生境面积增加了38.90%。由于普氏原羚的生境受到居民地、道路、围栏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导致大量适宜生境丧失,生境隔离和破碎化日益加剧,建议重新规划保护区,将普氏原羚的适宜生境划入保护区的核心区;建立生境廊道,拆除部分围栏,以提高普氏原羚的生境质量,促进其种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普氏原羚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对普氏原羚的系统地位、生态行为和濒危现状了解有限。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研究人员对普氏原羚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除了普氏原羚的生态学、行为学、种群和栖息地现状以外,研究者还研究普氏原羚种群间的基因流,澄清了原羚属的分类地位,发现青海湖地区是目前普氏原羚的惟一分布区。有关普氏原羚的研究发现不仅有助于认识普氏原羚及中国羚羊的系统演化与科学地位,而且为实施对普氏原羚的有效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普氏原羚种群大小及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魏万经  蒋志刚 《兽类学报》1998,18(3):232-234
普氏原羚(P,ocar,a卯。ewal枕扣)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历史分布区为内蒙、甘肃和青海,而现只分布于青海省的青海湖周围;其种群数量由1986年的350只(蔡桂全等.1992.高原生物学集刊,11:63~90)降为1994年的300/q左右(蒋志刚等.1995.兽类学报,15(4):241~245),已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之一。因此对其种群动态、行为的胁迫适应及g!起种群数量下降原因的研究迫在眉睫。在对青海湖周围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繁殖后期普氏原羚的种群结构,提出引起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1.研究地点和方…  相似文献   

5.
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 为了掌握该物种的分布和种群状况, 我们于2014-2015年采用全面调查和直接计数的方法, 对普氏原羚的分布、种群和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普氏原羚分布在青海湖周边12个隔离的分布点, 与全国第一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结果相比, 有多个新的分布点被发现, 分布范围和面积扩大; 调查共发现1,238只普氏原羚, 与2010年以后的调查结果相比, 种群数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然而, 仅有4个分布点位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尽管刚察县成立了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 天峻县成立了普氏原羚自然保护站, 但现有的管护力度仍然不够, 且缺乏系统的管理规划。我们建议在天峻县布哈河上游的生格-快尔玛地区成立普氏原羚自然保护区; 同时建立适当的生态补偿机制, 协调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 鉴于目前圈养种群发展迅速, 建议在历史分布区选取合适的地点进行人工繁育个体的迁地放归。  相似文献   

6.
普氏原羚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3 年8 ~9 月,对青海省境内普氏原羚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普氏原羚现存7 个种群,累计数量为602 只;其中塔勒旋果种群属首次报道。与以往报道相比,目前元者和鸟岛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海晏—刚察种群数量增长明显;湖东—克图种群数量有所回升,但仍没有达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时的种群数量。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变化与栖息地质量及人为干扰程度有密切相关。本次调查显示,普氏原羚现存栖息地呈不连续的间断分布,随着区域经济开发力度的加大,其栖息地在不断缩减、生存环境质量仍在继续恶化。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的种群结构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普氏原羚是中国的特有动物。 1986年在青海湖地区仅发现 35 0只普氏原羚 ,分布于鸟岛、湖东 克图和元者 3个种群之中。 1996~ 1998年 7月至 8月 ,我们沿设定的 10条样线对青海湖地区的普氏原羚进行了考察。调查样线总长度为 37 5 5km。观察记录距样线两侧 10 0m以内普氏原羚足迹链和狼足迹链、粪堆和尿迹。同时记录观察样线两侧 6 0 0m以内的普氏原羚个体 ,记录群体大小、性别和年龄 ,然后 ,计算单位样带面积上普氏原羚和狼的密度。 1997年湖东 克图种群雄羚占 2 9%、雌羚占 5 0 %和幼羚占 2 1% ;元者种群雄羚占 2 9%、雌羚占 43%和幼羚占 2 7%。狼捕食是 1997年湖东 克图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湖东 克图沙漠中 ,1996年普氏原羚群体大小为 9 0± 6 9只 (平均数±方差 ) ,密度为 3 19± 3 5 9只 /km2 ,而 1997年为 4 2± 3 9只 /km2 ,密度为 1 14± 1 0 9只 /km2 。 1997年冬季猎狼后 ,湖东 克图种群数量回升到 2 14± 3 13只 /km2 ,幼羚占群体的2 7%。  相似文献   

8.
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的数量化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1998 年8 月至1999 年8 月, 在湖东种羊场地区开展了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的研究。在湖东—克图沙丘和草原交界处沿约30 km的样线开展种群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 共发现582 只普氏原羚。在研究中选择了8 类与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相关的生态因子: 植被类型、食物丰富度、草原围栏、隐蔽条件、人为干扰、距公路距离、距沙丘距离和距农业用地距离, 研究了普氏原羚的生境选择。在研究中, 将这些生态因子分别分成3 个等级, 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普氏原羚在不同生境中出现的概率的预测性方。通过对生态因子和普氏原羚在不同生境中出现的概率进行方差分析, 判断影响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是人为干扰和围栏, 其次为食物丰富度、距沙丘距离和农业用地距离, 植被类型、隐蔽条件和与公路距离对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曾岩  李春旺 《生物多样性》2004,12(6):645-645
普氏原羚(Gazelle przewalskii)是我国特有物种,目前其分布地仅局限于青海省青海湖环湖部分区域,种群数量仅300多只,是日前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1988年,普氏原羚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极危(CR)级动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青海湖地区6只死亡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携带的蜱虫进行了鉴别和统计,发现普氏原羚均染有阿坝革蜱(Dermacentor abaensis),平均感染数量为14只,主要寄生于头、颈部和背腰部。根据普氏原羚的带虫和周边畜牧业状况,提出预防和减少普氏原羚寄生蜱虫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 ,世界上第 1只人工饲养的普氏原羚“玲玲”,8月 6日成功产下第 1胎幼仔 ,经过近 1个月的精心呵护 ,取名为“陶陶”的幼仔生长发育良好。普氏原羚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世界极度濒危级动物 ,目前仅生存在青海湖环湖地区 ,数量不足 2 0 0只。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研究与发展中心李迪强博士说 :“普氏原羚的人工饲养和繁育非常不易 ,如果能通过人工繁育的方式建立人工种群 ,对这个物种的保护将很有意义。”普氏原羚人工繁育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普氏原羚的活动规律与生境选择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普氏原羚生活在沙漠与干旱草原生态交错区(Ecotone)。青海湖畔沙漠中植被盖度较高, 沙地沙蒿群落中普氏原羚活动较多, 而沙地柏群落中普氏原羚活动较少。普氏原羚在沙地和距离沙地2~3 km以内的地域内活动, 利用起伏沙丘作为隐蔽生境。草原中的芨芨草群落、冷蒿—紫花针茅群落是普氏原羚的主要取食场所。普氏原羚具晨昏型活动规律, 在傍晚和清晨取食, 其活动避开牛羊的取食时间。普氏原羚常常聚群活动, 它们在繁殖期、育幼期和交配期形成大小不同的群体。群体的类型包括同性群、混合群和单一个体群。非繁殖季节普氏原羚雌雄分群活动。目前在人为活动影响下, 普氏原羚很难进行季节性迁移。  相似文献   

13.
普氏原羚的采食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丙万  蒋志刚 《动物学报》2002,48(3):309-316
从1998年8月到2000年6月,我们在青海省共和县和海晏县利用系统取样法测定了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利用粪样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目标动物记录法研究了约200只普氏原羚的食物组成和采食时间,同时研究了普氏原羚对采食生境的选择。我们发现:(1)采食是普氏原羚的主要活动之一,占其活动时间的40.0%-65.6%。普氏原羚晨昏采食时间超过总采食时间82.9%;(2)普氏原羚在人为干扰小、食物丰富度高的地方采集,人为干扰与食物丰富度对普氏原羚的采食活动影响显著(P<0.01);(3)普氏原羚是广食性物种,共取食16科50种植物,其食物组成季节性差异极为显著(P<0.01);(4)食物资源影响普氏原羚的食物组成。普氏原羚的食物中从11月份到第二年5月会出现替代性食物狼毒和马蔺,食物中狼毒和马蔺的比例随食物资源的下降而上升;在5月份,偶吃性食物沙蒿所占比例最大,为13.8%;(5)普氏原羚选择芨藤草草原以及其它食物丰富度高、隐蔽条件好和人类干扰少的生境作为采食区;几乎不在围栏内采食,但常在距离围栏1km内的生境中采食,对距离围栏1km以上的采食生境的选择为随机选择;普氏原羚不在沙丘中采食,而在沙丘边缘的生态交错带采食。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人类活动和食物资源量对普氏原羚的采食对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硒胁迫下普氏原羚的采食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小云 《生态学报》2009,29(6):2775-2781
通过对青海湖湖东地区土壤和牧草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分析,发现该区严重缺硒.然而,生存于湖东地区的普氏原羚却不见缺硒表症,普氏原羚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缺硒环境.提出假说:普氏原羚应对硒胁迫的主要对策是选择采食高硒植物, 在湖东地区,牧草硒含量是影响普氏原羚选择食物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在湖东地区,芨芨草是普氏原羚的基本食物,同时是主要的高硒植物.普氏原羚应对硒胁迫的主要对策是选择芨芨草草地作为采食地,增加高硒植物芨芨草在食物中的比例.也不是嗜食或喜食高硒植物.  相似文献   

15.
动物集群的群体行为决策是营集群生活的动物调节其群体活动、而获得集群生活收益的重要手段。受动物自身行为和需求的影响,动物集群的群体决策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过程。本研究以青海湖湖东地区的普氏原羚种群为对象,于2010 年3 月至2012 年3 月对普氏原羚集群的群体决策过程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并对所得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统计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 普氏原羚集群的群体决策类型为不完全民主型,需要有一定比例的个体共同参与群体决策过程才能达成群体决策,而参与群体决策的个体比例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降低;2.参与决策的个体因性别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且在决策过程所需时间上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导致普氏原羚产生同性聚群现象的原因之一。这是在野外直接对大型有蹄类动物集群的群体决策过程进行的为数不多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野外研究来探究不同类型动物群体决策过程及其与同性聚群产生机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原羚属分类地位研究兼论中国羚羊的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羚羊类动物在世界羚羊类动物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其中普氏原羚、藏原羚和藏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普氏原羚是极度濒危动物.开展中国羚羊类动物的分类和进化研究是当务之急.本研究利用形态特征、头骨测量及线粒体DNA的12S rRNA(440 bp)和16S rRNA(590 bp)对原羚属的分类地位及中国其他几种羚羊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发现对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数据的聚类分析的结果差异大,而且质量性状的聚类结果比较符合传统的分类系统.分子分类也得到相似结果,但在属下的分析存在较大差异.7种牛科动物的12S rRNA和16S rRNA序列差异分别为0.2%~7.1%和0.3%~8.4%.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原羚属3种羚羊形成单系群,且蒙古瞪羚与普氏原羚的关系较藏原羚与普氏原羚的关系近.赛加羚应归宿于羚羊亚科,而不是与羊亚科的藏羚形成独立的赛加羚亚科.原羚属的进化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隆起有关.  相似文献   

17.
2005年6—7月和9月,运用样线法研究了青海省天峻县布哈河上游同域分布的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和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的集群行为。该地区的普氏原羚和藏原羚集群类型分为雌性群、雄性群、混合群及母子群。四种集群类型中,雄性群出现的频次均为最高(普氏原羚和藏原羚分别为4l%和50%);其次为雌性群(普氏原羚和藏原羚分别为34%和30%);再次为母子群和混合群。比较集群规模发现,除藏原羚母子群显著大于普氏原羚(P=0.015)外,两个种其余集群类型规模差异不显著。集群规模出现频次:单只出现的频次最高(普氏原羚和藏原羚分别为21.9%和18.7%);2—8只,普氏原羚和藏原羚分别为62.6%和67.6%;大于9只,普氏原羚和藏原羚分别仅占15.5%和13.7%。另外,普氏原羚和藏原羚产羔后平均集群规模显著减小(普氏原羚,P=0.014;藏原羚,P=0.008);在雄性群、混合群规模均较产羔前略有增大的情况下,雌性群的规模却显著减小(普氏原羚,P〈0.001;藏原羚,P=0.002),成为普氏原羚和藏原羚产羔后集群规模变小的主要原因。布哈河上游同域分布的普氏原羚和藏原羚草青期的集群类型、集群规模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8.
藏原羚     
藏原羚属于羚羊亚科原羚属。原羚属只有三个物种:蒙古原羚(又叫黄羊)、普氏原羚和藏原羚,在我国都有分布。其中,普氏原羚和藏原羚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原羚的屁股都是白色的,而藏原羚的白色面积最大,又特别毛茸茸的,几乎是个标准的"心"形图案,使看到它们的人都忍不住想摸一摸。在西藏,大家给它取了个好听的昵称"白屁股",这个名字比它的学名更加广为流传。藏原羚是天生的萌物。我们在牧区做调查的时候,唯独藏原羚没有任何人不喜欢,连最  相似文献   

19.
2005年6—7月和9月,运用样线法研究了青海省天峻县布哈河上游同域分布的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和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 的集群行为。该地区的普氏原羚和藏原羚集群类型分为雌性群、雄性群、混合群及母子群。四种集群类型中,雄性群出现的频次均为最高(普氏原羚和藏原羚分别为41%和50%);其次为雌性群(普氏原羚和藏原羚分别为34%和30%);再次为母子群和混合群。比较集群规模发现,除藏原羚母子群显著大于普氏原羚(P=0.015)外,两个种其余集群类型规模差异不显著。集群规模出现频次:单只出现的频次最高(普氏原羚和藏原羚分别为21.9%和18.7%);2—8只,普氏原羚和藏原羚分别为62.6%和67.6%;大于9只,普氏原羚和藏原羚分别仅占15.5%和13.7%。另外,普氏原羚和藏原羚产羔后平均集群规模显著减小(普氏原羚,P=0.014;藏原羚,P=0.008);在雄性群、混合群规模均较产羔前略有增大的情况下,雌性群的规模却显著减小(普氏原羚,P<0.001;藏原羚,P=0.002),成为普氏原羚和藏原羚产羔后集群规模变小的主要原因。布哈河上游同域分布的普氏原羚和藏原羚草青期的集群类型、集群规模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0.
人类活动对普氏原羚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根据卫星遥感(TM)影像与野外——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的实地考察资料,结合数字化的地形图、植被图与土地利用图、交通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生态信息系统(EIS)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模型,采用生境评价方法HEP就人类活动对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生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影响普氏原羚生境适合度的因素主要为基质类型、坡度、水源远近、植被类型与人类活动。当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普氏原羚活动区的面积为7955km 2,最佳生境为典型草原,其次为灌丛沙地,折合适宜生境面积4664km 2。由于交通、居民点、农业用地等土地利用的影响,普氏原羚仅分布在草地沙地边缘,其适宜分布区迅速减小,生境的适合度等级出现明显变化,最适生境缺损,折合最适生境面积511km 2。只占原来适合生境面积11% 。典型草原围栏与人为放牧影响,普氏原羚实际分布区面积只有350km 2,讨论了普氏原羚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