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5 毫秒
1.
15年前后细菌L型临床耐药性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15年前后细菌L型临床耐药性的变迁,分析影响因素,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新乡市中心医院15年来临床检出的常见细菌L型菌株逐个进行药敏监测,逐年进行耐药性变化分析研究。结果1990年至1999年细菌L型常见菌株耐药性逐年上升,特别是青霉素类大部耐药;2000年至2005年,耐药性趋势变缓,青霉素类耐药率有所下降。结论合理应用抗生素,不滥用抗生素是细菌L型耐药性变迁的重要原因,药物敏感试验是良好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喹诺酮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泵抑制剂对其耐药水平降低的作用,并调查血清型分布情况。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VITEK-2对127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鉴定和药敏检测,并采用羰酰氰基-对-氯苯胺(CCCP)与环丙沙星共同作用,以琼脂稀释法测定耐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的变化,同时用玻片凝集法对耐药株进行血清学分型。结果环丙沙星耐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5.5%)的敏感率最高,只有阿米卡星(64.4%)、哌拉西林(51.7%)和妥布霉素(50.6%)的敏感率大于50.0%,而敏感菌对美罗培南(97.5%)及左氧氟沙星(97.5%)的敏感率最高,妥布霉素(95.0%)次之,对临床常用的13种抗生素,耐药菌较敏感菌的敏感性明显降低(P值均<0.001);耐药菌受泵抑制CCCP作用,M IC降低1~4个稀释度;血清分型率为93.1%,耐药菌的血清型以B型(20.7%)和L型(19.5%)为主。结论耐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并呈多重耐药,使用抗生素 泵抑制剂可提高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血清学分型可以快速简单地监测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内的流行情况。  相似文献   

3.
儿科血培养病原菌变迁及耐药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丽水市人民医院儿科血培养主要检出菌的耐药性及近年变迁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Bact/Alert 120型血培养仪对该院儿科送检的血标本进行增菌培养,用生物-梅里埃公司ATB细菌鉴定仪鉴定细菌种类,K-B法检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2003年至2006年该院儿科血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约占50%以上,居首位,并有逐年上升趋势。耐甲氧西林CNS(MRCN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分别占80%和60%以上,对青霉素耐药率高达95.0%以上,庆大霉素和红霉素等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而对呋喃妥因、呋西地酸、米诺环素、达福普汀等较为敏感,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肠球菌比例有所升高,由2003年的7.1%上升到10.4%。结论该院儿科血培养以G+球菌为主,CNS居首位,且多重耐药严重。病原菌及耐药性有区域性和时段性,临床选用抗生素应根据细菌耐药性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4.
近12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变迁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1996-2007年湘雅医院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病原茵变迁及耐药性情况.方法:对呼吸病房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痰菌(或支纤镜吸取分泌物)培养阳性标本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分离出细菌296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86.9%,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和流感嗜血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占13.1%,主要病原菌为金葡菌和肺炎链球菌.近四年革兰阴性杆菌有所增加,而革兰阳性球菌有所减少.革兰阴性杆菌中,副流感嗜血杆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的比例明显升高;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茵比例降低、肺炎链球菌比例升高.药敏试验结果提示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均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还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敏感性高,对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肟耐药率增高.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性较好,但耐药率有增高趋势,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耐药率明显增高.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增高;但二者对头孢他啶仍然保持相对敏感,耐药率为25.3%和27.6%.嗜血杆菌属中,流感嗜血杆菌与副流感嗜血杆菌的敏感抗生素谱相似,均对强力霉素、壮观霉素、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性低,而对喹诺酮类和青霉素敏感性差.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及青霉素耐药率均较高;二者对红霉素耐药率明显增高.其中金葡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左氟沙星、苯唑青霉素、头孢唑啉、美洛培南、强力霉素耐药率均明显增高.肺炎链球菌还对美洛培南、左氟沙星耐药率低,耐药率无明显增高.结论:近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病原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临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以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某三甲综合医院感染性病原菌的构成及细菌耐药性变迁,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临床分离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最高;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均较敏感,敏感率均为70%;克雷伯菌属对替卡西林耐药率为60%,不动杆菌属对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耐药率很高。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G、氨卞西林、苯唑西林、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很高,都在50%以上。结论细菌耐药性仍是临床面临的严重问题,应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血液科病房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茵的分布情况及其对药物的敏感率和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友谊医院血液科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病房送检细菌和真菌培养标本分离出的357株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结果:革兰阳性球菌对克林霉素和各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均显示出很高的耐药性,但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较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敏感率达到90%以上。屎肠球菌耐药较严重,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仅71.4%,而对利奈唑胺敏感率为1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9%,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4.3%,而丁胺卡那霉素和妥布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茵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敏感率均为100%。大多数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结论:对合并感染的血液病患者应及时留取标本寻找病原学证据,并依据药敏试验调整用药,以便有效的控制感染和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对安贞医院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趋势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安贞医院感染菌中,居前5位的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必要依据。方法对2000~2002年该院分离的医院感染菌株中,居前5位的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革兰阴性杆菌中前5位细菌,对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增高。大多数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敏感。阿米卡星的耐药性有所下降。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在85%以上。结论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使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高,交替使用抗生素可能是降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有效方法。医院应宏观控制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3年内218例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便临床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盛泽医院218例感染患者的各个感染部位进行表皮葡萄球菌的分离和耐药性检测,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来分析其耐药性的变化。结果 218株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株(MRSE)160株,占总数的73.4%,甲氧西林敏感菌株(MSSE)58株,占26.6%,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MRSE对大部分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MSSE则对大多数抗生素保持较低的耐药率。结论表皮葡萄球菌的分布广泛,耐药情况日趋严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人的外耳道中存在种类繁多的微生物。为了解健康人湿型外耳道分泌物中的细菌数量、种类及其对药物敏感性,收集了38例无耳道疾病健康人左、右耳的湿型外耳道分泌物76份。采用分离培养的方法进行平板涂布、菌落计数及鉴定,分析其菌群数量及种类;通过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对分离的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利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检测青霉素耐药株产β-内酰胺酶情况。结果显示,88.3%的湿型外耳道分泌物的菌群数量在1×102 CFU/mL~1×106 CFU/mL;共检出细菌20种,其中球菌占97.1%,主要为葡萄球菌;杆菌为2.9%。分离率前4位的细菌为头葡萄球菌、耳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的妥布霉素、米诺环素、万古霉素和呋喃妥因等抗生素敏感率达90.0%以上;对复方新诺明和青霉素耐药率相对较高,但低于50.0%。分离得到的132株葡萄球菌中,25株对青霉素耐药,耐药株的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44.0%。结果提示,从健康人湿型外耳道分泌物中分离的细菌种类多样,以葡萄球菌为主,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等具有一定耐药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L型细菌在慢性肾盂肾炎的感染及耐药状况。方法对71例患者清洁中段尿做普通细菌培养(B型)、L型细菌培养(L型)及耐药分析。结果细菌阳性率为77.5%,其中单独L型阳性率为49.3%、B型与L型混合感染为15.5%,而B型阳性率仅为12.7%。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其次是葡萄球菌;青霉素及头孢噻肟均有较高的耐药率(88.9%及73.6%)。结论L型细菌在慢性肾盂肾炎感染中占主导,β-内酰胺类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临床治疗应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及时调整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674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特点和致病菌耐药酶的产生与抗生素应用的相关性,为临床及时明确病原、正确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12年间新生儿科5 350例发热新生儿患儿无菌采集血液进行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药敏分析和耐药酶检测,并了解采集标本前抗生素的应用情况。结果:5 350份血液标本中检出需氧菌674株,阳性率12.6%,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55株,占23.0%,革兰阳性球菌504株,占74.8%。排在前八位的菌种是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嗜麦芽假单胞菌、人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粪肠球菌。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哌拉西林,苯唑西林耐药性高,对万古霉素100%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呋辛耐药性高,对亚胺培南、头孢三代较敏感;感染产耐药酶菌患儿在检测前使用抗生素比率高于感染但未产耐药酶菌的患儿比率(X2=6.55,P<0.05),尤其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差异更显著(X2=12.17,P<0.00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非发酵菌为主,但溶血葡萄球菌有上升趋势。加强各类标本的细菌学检测,预防败血症,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泌尿感染患者尿液标本细菌L型的检出情况,分析尿常规结果、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1 532例住院和门诊泌尿感染患者的清洁中段尿标本的尿常规结果和微生物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要求采集患者尿液标本,2 h内完成尿液普通培养、高渗培养、尿常规检查及尿液离心后沉渣镜检。培养出细菌L型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共检出细菌L型132例,检出率为8.6%。132例细菌L型阳性病例中,白细胞酯酶阳性19例,阳性率14.4%;尿沉渣镜检白细胞阳性105例,阳性率79.5%。细菌L型检出率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葡萄球菌,分别占40.9%、22.7%、12.1%。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粪肠球菌对克林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红霉素、四环素耐药率较高;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头孢西丁、甲氧西林、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结论尿常规、尿沉渣镜检有助于细菌L型感染的辅助诊断,临床医生应根据尿培养结果合理、足疗程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部分医院临床分离的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和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致病菌,采用K—B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参照CLSI2009年版的标准判断结果。结果从这两家医院共分离细菌44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53株,占78.9%,革兰阳性菌94株,占21.1%。肠杆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在70%以上,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超过了50%,但对亚胺培南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5%)。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5.2%和82.1%,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5%和3.6%。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超过50%,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达到了62.9%,对他唑巴坦复合制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较为敏感,而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都较高。结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仍表现出增长趋势,加强细菌耐药性的检测,对于指导临床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血培养病原菌种类、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的379株血培养病原菌及其药敏情况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9株病原菌中,分离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33/35.1%)、大肠埃希菌(44/11.6%)、肺炎克雷伯菌(32/8.4%)、鲍曼不动杆菌(30/7.9%)、铜绿假单胞菌(25/6.6%)、金黄色葡萄球菌(18/4.7%)、肠球菌(13/3.4%)和其他(75/22.2%)。这些菌株主要分布在ICU和普外科。药敏结果分析显示:革兰阳性球菌中,未发现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61.1%和89.5%;屎肠球菌对多数抗生素耐药率超过80%,粪肠球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性较高。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比例分别为36.4%和31.3%,且发现2株耐亚胺培南的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除对卡那霉素保持敏感外,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为50%~1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100%,对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临床上应规范血培养标本留取方法以减少污染,加强细菌耐药监测、严格抗生素使用,以延缓细菌耐药情况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ICU病房G^+菌谱及其耐药性连续9年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ICU病房分离菌中G^+菌谱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防治G^+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ICU病房自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9年间所分离到的G^+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9年间共分离获得G^+菌408株,占总的23.2%(408/1755)。由1998年至2004年,G^+菌分离率逐年增多,2004年后又有所下降。G^+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A)为主,占65.7%,其次为溶血葡萄球菌(SH,10.8%)、表皮葡萄球菌(SE,9.5%)。MRSA占SA的89.9%,MRSE占SE的92.3%。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主要G^+菌均呈多重耐药特性,只有万古霉素对G^+具有很强抗菌活性,敏感率达100%。结论ICU病房在所分离的G^+菌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所占比例很高,细菌呈多重耐药特性。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严重问题并尽一切可能预防院内感染和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6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常规鉴定,用K—B法对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5年MRSA的平均检出率为51.9%(321/618),MRSA感染高发主要科室为ICU、神经外科、神经内科,MRSA检出率前三位的科室为神经外科(84.1%)、ICU(76.3%)、呼吸内科(61.3%),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占67.3%,检出率82.4%。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保持100%敏感,对氯霉素、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等的耐药率较低,对其他药物都保持了65%以上的高耐药率。结论对重点科室监控,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等措施是控制并减少MRSA感染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创伤并发创面感染的细菌分布和耐药现状,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嘉兴市第二医院2005年至2010年1235例创伤并发创面感染的分泌物采用哥伦比亚血琼脂做细菌培养,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型全自动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结果 1235例创面感染共培养出细菌1208株.G-杆菌、G+球菌、真菌分别占51.82%、39.57%、8.11%.G-杆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对美洛培南和亚胺培南敏感;G+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和莫昔沙星敏感.结论 创伤并发创面感染常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且对抗菌药物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8.
The glycopeptide antibiotic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lass of drug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resistant bacterial infections including those caused by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After more than 50 years of clinical use, the emergence of glycopeptide-resistant Gram-positive pathogens such as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 (VRE) and 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VRSA) presents a serious global challenge to public health at a time few new antibiotics are being developed. This has led to renewed interest in the search for additional effective treatments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erivatives of the glycopeptide antibiotics. General approaches have been explored for modifying glycopeptide antibiotics, typically through the derivatization of the natural products themselves or more recently through chemical total synthesis. In this Perspective, we consider recent efforts to redesign glycopeptide antibi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resistant microbial infections, including VRE and VRSA, and examine their future potential for providing an even more powerful class of antibiotics that are even less prone to bacterial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