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各种影像诊断设备对正常小鼠的骨进行成像,观察其在小鼠骨成像中最佳成像参数。方法分别使用X线、CT、SPECT、PET对小鼠的骨进行拍摄成像。结果X线和CT均可以清楚地对小鼠的骨组织成像,而SPECT、PET由于其分辨率和特异性不高,成像较模糊。结论X线和CT检查对小鼠的骨成像明显,对小鼠疾病的观察有重要意义。而SPECT、PET对诊断小鼠的骨疾病意义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2.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6,27(4):237-237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将计算机轴向断层扫描技术(CA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PET)相结合,研制出了一种新的成像技术,采用新技术可以更准确地检测癌症等疾病。  相似文献   

3.
淋巴瘤通过放化疗可获得很高的治愈率。治疗过程中,疗效评估对于评价或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基于病灶形态学改变的传统影像学技术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在评估淋巴瘤疗效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磁共振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结合水分子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从分子水平反映疾病的病理生理状态,是一种功能成像新技术;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将肿瘤的代谢与形态相结合,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成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淋巴瘤患者的分期、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中,可较其他影像学技术更准确的评估疗效;PET/MRI技术在淋巴瘤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其临床价值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18)F-FDG PET/CT常规代谢成像反应肿瘤的葡萄糖代谢及乏氧情况,而~(18)F-FDG PET/CT早期动态成像能反映PET/CT成像早期肿瘤的灌注情况。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在早期动态~(18)F-FDG PET/CT成像,即~(18)F-FDG PET/CT灌注成像中,存在独立于常规60 min~(18)F-FDG PET/CT代谢成像的SUVmax(最大标准摄取值)高摄取区。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用~(18)F-FDG PET/CT早期动态成像,能够进一步对实体肿瘤的活性区域进行评估,能够更好评价患者预后、完善治疗方案。当前~(18)F-FDG早期动态成像已经应用在肝癌、肾癌以及膀胱癌等实体肿瘤诊断中。早期动态~(18)F-FDG PET/CT成像结合常规标准~(18)F-FDG PET/CT代谢成像,对实体肿块进行一站式成像方法,能够更好的对肿瘤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荧光成像技术发展迅速,其成像系统通常为目前最先进的分析检测仪器之一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探针是荧光成像技术的核心之一。作为新兴光学成像技术,荧光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应用广泛,可用于蛋白质及金属离子检测,肿瘤疾病的诊断,并为药物新剂型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多模态融合的分子影像技术整合了多种分子影像技术的优势,已成为当前分子影像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新近报道的七甲川菁(heptamethine cyanine)染料是一类具有肿瘤靶向性的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NIRF)制剂。该染料独特的光学特征使其在肿瘤分子影像、靶向治疗和药物传递系统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纳米材料包裹该类染料可用于NIRF/MRI双模成像,标记核素后可实现NIRF/PET双模成像,共轭结合化疗药物后,可实现抗肿瘤药物的靶向传递,多个七甲川菁染料的复合物已被用作多模态成像,成为光热、光动力学和组合治疗肿瘤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采用影像学技术活体评价肿瘤的血管生成是近年来肿瘤影像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主要的成像技术包括CT灌注(CT perfu-sion,CTP)成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声及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本文就目前胶质瘤血管生成影像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PET和CT影像技术是肿瘤、痴呆症、心脑血管病等的重要临床诊断技术,近年发展的小动物PET/CT成为对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尤其是小动物模型进行比较医学研究的最新工具,能够活体无创的、动态的、定量的从分子水平观察动物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代谢显像、受体显像、基因表达显像等。已经广泛应用于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中.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一些小动物PET/CT在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中的最新应用。  相似文献   

9.
高时空分辨的脑功能光学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功能成像技术对深入分析脑的信息加工过程,揭示脑的高级功能至关重要,是目前国际研究热点,已经在神经科学研究和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有脑功能成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断层成像(PET)、脑电图(EEG)、脑磁图(MEG)等等,虽然已被成功用于脑功能研究,但是目前这些方法也存在着时间或空间分辨率不够的局限.比较而言,光学成像方法表现出其独特魅力.激光散斑衬比成像和内源信号光学成像由于能提供空间取样、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三者的最佳组合和不需加入外源性标记物等特点,与其他脑功能成像技术相比其优势可能更为突出.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这两种脑功能光学成像技术及其应用都取得了重大发展,成为研究脑皮层功能构筑和脑病理生理的有力工具.但是目前这两种成像方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10.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可利用放射性化合物来监测新陈代谢而获取人体组织图像,而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则可提供软组织的详细结构图像。最近,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正在研制一种可将这两种成像技术集合为一体的新型系统,它使操作人员可以同时观看到组织的结构详情和代谢活动。 新系统的样机已在日前举行的核医学学会会议上亮相。展出的样机将PET的图像采集电子设备置于MRI会引起的强大磁场以外,以避免它会抢夺PET信号。  相似文献   

11.
最近,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融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和磁共振成像技术(MRI)于一体,研制成一种新型的图像诊断系统。其样机已在最近举行的核医学学会会议上亮相。展出的样机将PET的图像采集电子设备置于MRI会引起的强大磁场以外,以避免它抢夺PET信号。  相似文献   

12.
活体动物体内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张怡  韩彧  赵春林 《生命科学》2006,18(1):25-30
生物发光和荧光成像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活体动物体内光学成像技术,以其操作简便及直观性成为研究小动物活体成像的一种理想方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得以不断发展。利用这种成像技术,可以直接实时观察标记的基因及细胞在活体动物体内的活动及反应。利用光学标记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可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药物研究及筛选等。本文综述了现有活体动物体内光学成像技术的原理、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比较了生物发光与几种荧光技术的不同特点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信号转导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突变状态决定了目前NSCLC的靶向治疗。针对EGFR突变的分子靶向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已开发并应用于NSCLC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EGFR的突变状态随时间发生动态变化,因此精准掌握EGFR的突变状态是靶向治疗方案制定、优化的关键。PET分子成像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在体生物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实时成像,使实时、在体揭示EGFR的突变状态成为可能。因此,多种以TKIs为前体标记放射性核素作为靶向肿瘤突变EGFR胞内段分子成像探针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EGFR-TKIs在NSCLC治疗及相关PET分子成像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脑内阿片受体PET成像及其在痛与镇痛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内阿片受体在痛与镇痛中的作用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目前在体定量检测脑内相关分子参与神经信号转导的唯一途径。本文在简要回顾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的发现、生理功能及其脑内分布的基础上,对已应用或有望应用于人体的阿片受体选择性和非选择性示踪剂及其在PET成像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并对阿片成像结果所反映的神经机制进行解读。鉴于脑内阿片受体在介导痛与镇痛中的重要作用,文中着重就近年来有关痛与镇痛的脑内阿片受体PET成像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由于多光子显微技术具有高时空分辨率、低损伤性、可对活体长时间成像等特点,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等领域,并且在多种疾病诊断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尤其是在脑部疾病的研究中,利用多光子成像技术可实现对复杂神经网络的研究,包括对脑部神经细胞、血管、肿瘤等进行实时成像并研究各自之间的相互作用,能进一步揭示脑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指导检测治疗方法的开发.本文简要介绍了多光子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总结了其在阿尔茨海默病、脑中风、脑肿瘤等多种脑部疾病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利用多光子成像技术在脑部疾病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并对多光子成像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预期其在脑部疾病的研究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ET/CT和超声弹性成像(UE)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173例乳腺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PET/CT和UE检查。依据病理组织活检和临床随访分别评价PET/CT和UE对乳腺癌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并比较两者的结果。结果:PET/CT和UE诊断乳腺癌的灵敏性分别为98.8%和81.3%;特异性分别为84.3%和97.2%;准确性分别为90.7%和90.2%;两种方法联合检测诊断乳腺癌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8.8%、98.1%、98.4%,UE检测乳腺癌的敏感性明显低于PET/CT及PET/CT+UE,PET/CT检测乳腺癌的特异性明显低于UE及PET/CT+UE,PET/CT+UE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显著提高(P0.05)。结论:PET/CT和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各有优缺点,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多方式认知功能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要求认知功能成像技术同时具有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多方式认知功能成像通过不同成像技术fMRI/PET和EEG/MEG的结合,能够同时在空间定位和时间过程上研究大脑认知活动的动态过程.多方式认知功能成像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选择性注意、视觉通路、随意运动和语义加工等的研究,并揭示了相关大脑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特征.今后的研究将进一步提高多方式认知功能成像的时空分辨率和准确性,以更深入地探索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8.
脑血流量测量对于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PET是基于正电子示剂技术无创性、精确测量脑血流量的方法,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按照PET测量脑血流量的方法和使用的正电子示踪剂不同,其测量方法分为平衡法、放射自显影法和动力学方法三种。18O-H2O示踪剂PET测量脑血流量被认为测量脑血流方法的"金标准"。随着PET设备分辨率提高、新的图像重建方法使用和PET与MRI图像融合技术不断成熟,18F-FDG首次通过、采用图像衍生动脉输入函数(imagederived arterial input function,IDAIF)替代动脉抽血样精确测量脑血量方法受到广泛重视,有可能逐步取代高成本的18O-H2O测量脑血流量。PET无创、方便和精确测量脑血流量的方法在临床应使用有助于脑血管性疾病、脑肿瘤和脑退行性病变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个性化医疗。本文介绍PET脑血流量测量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超声(ultrasound, US)、CT冠状动脉造影(CT coronary angiography, CCTA)、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多层螺旋CT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及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等多种心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提供与冠脉病变及心肌形态和功能相关的解剖学、血流动力学、细胞生物学及病理生理学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在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诊疗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恰当选择的多模态心血管影像技术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在归纳总结主要心血管成像技术临床应用进展的基础上,对多模态心血管影像学在缺血性心肌病相关的冠脉解剖与斑块成像、心肌功能、心肌灌注及心肌活性显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客观认识各种成像技术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制定最优化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基于临床肿瘤标本的胰腺癌原位移植模型,开展模型的评价研究。方法将临床新鲜的胰腺癌手术标本移植到裸鼠胰腺部位,建立原位异种移植模型(PDOX),通过活体成像技术和PET/CT对肿瘤生长状况进行评价;采用STR技术分析移植瘤的来源,通过组织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判定移植瘤的病理学特征,同时检测PDOX模型外周血中CA19-9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建立6周后,通过活体成像观察到近红外荧光信号明显富集在肿瘤部位,通过荧光强度可以初步判断肿瘤位置和大小;使用小动物PET/CT可清晰观察到腹部18F-FDG分子探针富集区域,与预期的肿瘤位置和大小一致;安死术后,解剖分离的各个脏器组织及肿瘤组织,通过近红外荧光成像进一步确认肿瘤生长状况;STR检测证实移植瘤人源性比率为99.99%;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表明移植肿瘤生长于裸鼠胰腺;血清中CA19-9检测进一步证实了胰腺癌的发生。结论成功建立了人胰腺癌原位异种移植模型,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PET/CT等技术对模型进行了全面评估,为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