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14年5-9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栖息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自然水域的两头成年雌性长江江豚分娩后4个月内的抚幼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母豚有5种明显的抚幼行为,其中以护领行为和携带行为为主,托举行为、返回行为和干涉行为发生频率较低;随着幼豚发育,托举、携带、干涉行为呈下降趋势;护领行为先上升,后趋于平稳;返回行为变化相对平稳,但在幼豚2月龄左右出现一个高峰。此外,两头母豚间的干涉和返回行为发生频率差别较大。综合以上结果可见,出生后约两个月内是半自然水域长江江豚抚幼的关键时期,应在此期间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2.
基于PAE编码系统构建的半自然条件下长江江豚行为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识别和编制动物行为谱是深入研究动物行为及其与环境复杂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于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以栖息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自然水域的8头长江江豚为研究对象,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随机动物取样法观察记录了动物行为发生的过程、内容和环境,并以"姿势—动作—环境"(posture-act-environment,PAE)为轴心,以行为的功能为依据,构建了长江江豚的PAE行为谱。共分辨记录了半自然水域长江江豚的8种姿势、33种动作和46种行为,并定性描述了不同行为出现频率与年龄组、性别的关系。该行为谱综合了姿势和环境信息,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长江江豚的生态与行为、促进长江江豚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在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HC-DOA基因是MHCⅡ类的非经典基因,其外显子2多态性丰富。豚鹿Axis porcinus是我国极度濒危的动物。本研究以成都动物园圈养的38头豚鹿为研究对象,提取豚鹿血液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为模板,利用PCR方法克隆到豚鹿MHC-DOA序列;同时利用PCR方法扩增38头豚鹿的MHC-DOA基因外显子2基因并测序,再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豚鹿MHC-DOA基因开放阅读框长753 bp,编码250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同源性分析表明,豚鹿MHC-DOA基因与东欧马鹿Cervus elaphus hippelaphus的同源性最高(98.4%);38头豚鹿的MHC-DOA外显子2共有10种单倍型,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中等;MHC-DOA外显子2部分序列中发生了核苷酸的缺失和插入,进而引起DOA蛋白序列发生改变。豚鹿MHC-DOA多态性的研究对豚鹿种群遗传结构调查、遗传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豚鹿属我国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国内野生种群已经灭绝,人工圈养数量少,已极度濒危。成都动物园是国内最大的豚鹿饲养单位,对该园内豚鹿进行亲子鉴定及遗传谱系建立是我国豚鹿拯救工程中一重要环节。本文利用7个微卫星标记对成都动物园27只豚鹿个体进行了基因分型,在母本已知情况下成功鉴定了13对父子关系,其中排除法鉴定8对,似然法鉴定5对且置信度达95%。将亲子鉴定的结果辅以动物园豚鹿圈养的历史记录,我们构建了该园豚鹿的遗传谱系图。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后续人工繁殖中亲本雌雄配对的个体选择以及种群的遗传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应用Sysmex F-820血球计数仪和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成都动物园圈养的16只豚鹿的46个血液样本进行血液细胞及血液化学43项指标检测,并对成体、亚成体及幼体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一个参考指标.这对豚鹿的疾病诊断和繁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游客密度对动物园中黇鹿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9月20日-10月10日,以江苏省扬州市茱萸湾公园半散放鲇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研究了不同游客密度条件下黇鹿日行为时间分配.并探讨了游客密度对鲇鹿日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游客高峰期与低峰期,雄性取食、观望行为,雌性观望以及幼鹿取食、观望和修饰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游客低峰期,雄性与雌性取食、反刍、卧息行为,雄性与幼鹿观望、其它行为,雌性与幼鹿取食、卧息、观望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游客高峰期,雄性与雌性取食、卧息,雌性与幼鹿取食、卧息、观望及移动行为均差异极显著(P<0.01),雄性和幼鹿观望行为差异显著(P<0.05).不同游客密度条件下游客活动对鲇鹿的取食、观望具有显著影响,当游客密度达到6人·min-1以上时,雄性观望行为显著增加,当达到16人·min-1以上时,雄性取食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此时雌性和幼鹿观望行为差异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在旅游管理中,应将游客密度限制在16人·min-1以下,以减少对鲇鹿日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7.
动物季节性发情繁殖涉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复杂的神经内分泌过程。豚鹿Axis porcinus的繁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季节影响。本研究通过检测2015年5月、8月和10月雌性豚鹿血液中繁殖相关激素含量的变化模式,结合温度、湿度和光照时间的变化情况,粗略描绘了春季、夏季和秋季豚鹿内分泌调节动态。结果发现,豚鹿属于短光照繁殖类型动物,其繁殖激素存在季节性的周期变化。8月温湿度指数较高且光照时间较长,豚鹿血浆中三碘甲腺原氨酸、四碘甲腺原氨酸含量极显著低于5月、10月(P0.01);促黄体素、催乳素含量极显著低于5月、10月(P0.01);外周血液促卵泡素含量极显著低于5月(P0.01);夏季高温、高湿和长光照影响了豚鹿繁殖相关激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8.
豚鹿(Axis porcinus)是偶蹄目鹿科中的一种动物,以往文献记载仅产于尼泊尔、印度、缅甸和泰国等地。彭鸿授等(1962)第一次记录了在我国云南省西南部的耿马、西盟两个自治县亦有分布。 1964年5月间,笔者曾到我国豚鹿产地——耿马县四方井采集,借此机会对豚鹿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调查了解。雄性豚鹿具角但较小,一般在254—305毫米之间,角长最大者为508毫米,角基周79毫米。每角具三叉,眉叉与角干呈锐角,外上叉伸向内方。豚鹿的体型略比赤麂(Muntiacus muntjak)为大,雌兽小于雄兽,体重最大的达50余公斤。肩高610毫米,身长1067—  相似文献   

9.
豚鹿的饲养管理与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成都动物园豚鹿的饲养管理、疾病预防和繁殖。适宜的饲养环境、宽敞的兽舍、高纤维含量和多样化的食物是豚鹿正常生长发育、繁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海南坡鹿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 別名:泽鹿、“梅花鹿”、眉角鹿、暹罗鹿 一、分布与数量 我国鹿科动物有19种,在南方热带性地区出产的只有水鹿(C.unicolor)、赤鹿(Muntiacus muntzak)、豚鹿(Axis porcinus)和坡鹿等数种,后者在我国仅分布于海南岛200米以下低海拔的坡地,故名坡鹿。其种的分布范围则包括越南、泰国、缅甸和印度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1.
秦岭川金丝猴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9年12月至2004年11月,通过野外直接跟踪观察,采用焦点取样和瞬时记录的方法,对秦岭川金丝猴西梁猴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将川金丝猴的昼间活动定义为摄食、休息、理毛、移动和其他行为5 种类型,结果发现:川金丝猴昼间活动中有两个摄食高峰,分别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中午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休息期。川金丝猴昼间的主要行为类型是摄食和休息(约占全部活动时间的62%),各种行为依所占时间比例依次为:摄食(34.64 ± 1.70%)、休息(26.83 ± 1.69%)、理毛(11.58 ± 0.96%)、移动(18.93 ±1.08%)和其他行为(8.02 ± 0.82%)。在不同季节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时间比例有明显的变化,表现为摄食和休息行为占昼间活动时间比例在夏(75.00%)、秋季(74.15%) 大于春(52.74%)、冬季(56.64%);而移动、理毛和其他行为所占时间比例之和在夏(25.00%)、秋季( 25.85%) 则明显小于冬( 43.4%)、春季(47.3%)。不同季节间的活动时间分配经非参数检验( Kruskal Wallis H test,N = 199),理毛行为( x2 =11.438,df = 3,P < 0.05)有显著差异,摄食(x2 = 20.469,df = 3,P < 0.01)、休息(x2 = 27.235,df = 3,P < 0.01)、移动(x2 = 24.110,df = 3,P < 0.01) 和其他行为( x2 = 60.810,df = 3,P < 0.01) 季节间差异非常显著;除摄食行为外,其余各行为类型的时间分配在不同性别-年龄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相似文献   

12.
赵序茅  马鸣  张同 《动物学杂志》2013,48(6):942-946
2012年7~11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在乌鲁木齐近郊水域白湖,对白眼潜鸭(Aythya nyroca)秋季行为进行实地观察研究。制定出白眼潜鸭行为谱,各种行为有取食、保养、运动、休息、警戒、其他,共6类14种。昼间各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取食(56.7%)、运动(13.8%)、保养(11.8%)、休息(11.2%)、警戒(5.1%)、其他(1.4%)。其中取食、休息、运动行为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休息行为以家庭为单位聚集在一起进行,取食行为则分开进行。7~9月份7:00~8:00时、18:00~19:00时休息行为出现峰值,10~11月份8:00~9:00时、17:00~18:00时出现峰值;7~9月份取食行为在8:00~9:00时、17:00~18:00时有明显的峰值,10~11月份在10:00~11:00时和15:00~16:00时出现峰值;7~11月份运动行为均在中午达到峰值。白眼潜鸭7~9月份与10~11月份觅食行为、休息行为和保养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运动行为无显著性差异(P >0.05)。迁徙前(10月中旬),白眼潜鸭有集群现象,数量最多达到37只,10月下旬种群集体迁徙。秋季白眼潜鸭主要时间用于取食,意图为了迁徙或越冬积累能量,集群迁徙有利于种群防御天敌。  相似文献   

13.
山西平陆越冬大天鹅日间行为模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和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山西平陆黄河湿地越冬的大天鹅进行了日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天鹅在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是静息、运动和取食,分别占全部行为比例的(40.5±1.4)%、(22.8±0.9)%和(18.2±0.8)%。在日间节律方面,大天鹅的取食行为呈现早晚双高峰,静息行为的高峰则出现在早上和中午。对不同地点的大天鹅的行为时间分配研究表明,大天鹅在两地的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在干扰强度较大的三湾村,运动和争斗行为更多;在干扰较小的关家窝村,静息和警戒行为更多。在行为时间分配与温度变化关系的研究中,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大天鹅的取食、运动和理羽行为与温度成显著正相关,静息和警戒行为与温度呈现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竹巴笼矮岩羊昼间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月中旬至2009年1月中旬和2009年3月至8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在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对矮岩羊的昼间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矮岩羊的昼间行为活动有明显的节律性,活动高峰出现的时间与矮岩羊昼间取食高峰时间基本一致。取食和卧息是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分别占总观察频次的53.83%和27.76%,频次较少的是站立和移动,分别占总观察频次的9.93%和8.24%,其它行为所占频次最少,只有0.24%,昼间2个取食高峰(9:00-11:00, 17:00-19:00)和1个卧息高峰(11:00-16:00),呈现出取食-休息-取食的规律。Kruskal-Wallis H 检验表明,季节因素对矮岩羊取食(P <0.05)、卧息(P <0.05)和其它行为(P <0.05)所占时间影响显著,而对移动(P >0.05)和站立(P >0.05)行为影响不显著。各年龄段之间其它行为所占的时间比例差异显著(P<0.05),而取食(P>0.05)、移动(P>0.05)、卧息(P>0.05)和站立(P>0.05)所占时间比例差异不显著;对比分析不同性别矮岩羊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雌性的取食、移动和卧息的时间略高于雄性,而站立和其他行为时间低于雄性;Mann-Whitney U 检验对不同性别矮岩羊昼间的各种行为差异进行分析表明:性别因素对矮岩羊昼间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Activity budgets were studied in eight Asian elephants (Elephas maximus) at Chester Zoo (UK) for 35 days, between January and November 1999. Recordings were made between 10:00 and 16:00 hr (with most behavior frequencies calculated between 10:00 and 14:00 hr). The elephants exhibited variation in activity depending on their age, sex, the time of day and the time of year. Only the five adult cows exhibited stereotypic behavior, with frequencies ranging from 3.9 to 29.4% of all observations. These elephants exhibited individual,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in stereotypic behavior.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studies that use short sampling periods and may make comparisons of data collected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 day or year invalid. The six adult elephants spent 27.4–41.4% of the time feeding (between 10:00 and 14:00 hr), 22.9–42.0% standing still, 6.1–19.2% walking and 3.9–9.6% dus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frequency of stereotypic behavior in adult cow elephant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requency of feeding behavior was tested and was found to be true. Stereotypic behavior increased in frequency toward the end of the day—while waiting to return to the elephant house for food—and elephants spent more time stereotyping during the winter months than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Elephants were inactive (i.e. exhibited behaviors other than locomotion) for between 70.1 and 93.9% of the time. Creating more opportunities for elephants to exhibit foraging behavior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greater unpredictability into management regimes, especially feeding times, may reduce the frequency of stereotypic behavior and increase general activity levels. Zoo Biol 28:79–97, 2009. © 2008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6.
2011年2月26日~5月2日,在高海拔地区昆明云南野生动物园,采用连续记录法(Continuous recording) 和焦点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记录与分析了3只亚成年雌性大熊猫昼间刻板行为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并就温度、游客流量与刻板行为发生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大熊猫刻板行为发生频次(次·h-1)高峰和持续时间( min·h-1)较长的高峰均出现在10:00~11:00和16:00~17:00,各时段行为表达水平存在极显著差异(x2=61.183,P<0.01;x2 =56.470,P<0.01).个体间刻板行为持续时间昼间分布无显著差异(x2=3.185,P>0.05);个体间发生频次在14:00~15:00时段存在显著差异(x2=7.796,P<0.05),而在其他时段则存在极显著差异(x2=11.536 ~20.212,P<0.01).温度与刻板行为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均无显著相关性(rx=-0.067,P>0.05;rs=-0.012,P>0.05);游客流量与持续时间、发生频次有一定的正相关,但不显著(rs =0.187,P>0.05;rs=0.159,P>0.05).此外,在刻板行为型时间分配格局中,以刻板踱步最高,占56.78%,其次为爬笼、吮掌,而旋转、摇摆及坐着旋转等其他刻板行为表现较少,其总和仅占1.20%.  相似文献   

17.
圈养马来熊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12月,分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用人工观察和红外摄像记录观察2种方式,对上海动物园的圈养马来熊进行行为学研究。建立的行为谱包括休息、走动、踱步、乞食、采食、爬树、探寻、擦痒、玩耍、追逐、嗅闻、示警、打斗、爬跨、舔阴、交配和排泄,将相关行为合并后归纳成6类,即休息、运动、乞食、刻板、社群和其他行为。马来熊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其次是运动和乞食行为。各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季节性差异,运动行为(F=62.748,P<0.001)和社群行为(F=26.041,P<0.001)季节性差异极显著,刻板行为(F=4.667,P<0.05)差异显著,休息行为(F=1.857,P>0.05)和乞食行为(F=1.180,P>0.05)差异不显著。圈养马来熊具有明显的日活动节律,00:00-5:00和20:00-24:00是马来熊的休息高峰,6:00开始活动量增大,8:00-9:00是马来熊的正常进食高峰,同时,运动、乞食、社群等行为逐渐增多,乞食行为集中在运动场10:00-15:00游客多的时段。18:00之后运动逐渐减少,进入休息状态。春夏昼间行为比较,运动和刻板行为(P<0.05)差异显著。年龄因素,春季对休息、运动和刻板行为影响特别显著(P<0.001),社群和乞食行为的影响显著(P<0.05),夏季对乞食行为影响特别显著(P<0.001),运动、刻板和社群行为影响显著(P<0.05)。性别因素,春季对社群行为影响极显著(P<0.001),休息、乞食和其他行为影响显著(P<0.05),夏季只对社群行为影响显著(P<0.05)。秋冬间各行为差异不显著,室内和运动场的行为对比表明,刻板和休息多在室内,运动行为多在运动场,室内和运动场秋季的运动行为和社群行为差异显著(P<0.05),冬季的刻板行为差异极显著(P<0.001)。  相似文献   

18.
2011年6~8月,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露天笼舍内,采用瞬时扫描法对笼养条件下的4只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说明不同性别大斑啄木鸟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以及研究对象在日间不同时间段行为节律差异.结果显示,笼养条件下大斑啄木鸟的各种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分配特点和日行为节律.大斑啄木鸟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休息和飞行走动,占全部行为的36.24%和26.96%,其次为觅食行为,占17.69%.除觅食、理羽和其他行为外,雌雄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P>0.05).大斑啄木鸟昼间活动的高峰期出现在上午,中午有午休现象,日间行为节律明显.飞行走动、休息、理羽、跳跃行为的发生频次在雌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雄性觅食的发生频次显著地大于雌性的(P<0.05).  相似文献   

19.
矮岩羊夏季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和集群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扫描取样法(每隔10 min进行一次扫描纪录,记录时间为5 min)对36只矮岩羊夏季昼间节律与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将矮岩羊行为划分为取食、移动、站立、卧息和其他行为等5类。结果表明,矮岩羊在夏季有3个取食高峰(6:00-9:00、10:00-11:00和16:00-20:00);1个卧息高峰(11:00-15:00)。在时间分配上,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多(30.14±3.32)%,其次是卧息(26.44±3.59)%,站立(24.90±4.27)%,移动(15.73±1.26)%,而用于其他行为的时间,仅占(2.82±1.00)%。通过不同个体的比较,发现成年雄性用于取食和站立的时间最多,幼体用于移动和其他行为的时间最多,成年雌性用于卧息的时间最多。在矮岩羊集群方面,其集群类型有:混合群、母仔群、雄性群、雌性群和独羊,在夏季集群平均大小为(7.81±8.42)只,2~8只的羊群,占总群数的54.05%;不同集群类型的大小差异极显著(χ2=13.197,d&#402;=3,P=0.004),混合群群体最大,而雄性群最小;雌雄比为1∶0.54,雌幼比为1∶0.26,成幼比为1∶0.17。这些都说明矮岩羊这类独特的行为和种群特征是长期适应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Natural selection for positional behavior (posture and locomotion) has at least partially driven the evolution of anatomical form and function in the order Primates. Examination of bipedal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daily activity patterns, foraging, and terrestrial habitat use in nonhuman primates, particularly those that adopt bipedal postures and use bipedal locomotion, allows us to refine hypotheses concerning the evolution of bipedalism in humans.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positional behavior of wild bearded capuchins (Sapajus libidinosus), a species that is known for its use of terrestrial substrates and its habitual use of stones as tools. Here, we test the association of terrestrial substrate use with bipedal posture and locomo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sex (which co‐varies with body mass in adults of this species) on positional behavior and substrate use. Behavior and location of 16 wild adult bearded capuchins from two groups were sampled systematically at 15 s intervals for 2 min periods for 1 year (10,244 samples). Despite their different body masses, adult males (average 3.5 kg) and females (average 2.1 kg) in this study did not differ substantially in their positional behaviors, postures, or use of substrates for particular activities. The monkeys used terrestrial substrates in 27% of samples. Bipedal postures and behaviors, while not a prominent feature of their behavior, occurred in different forms on the two substrates. The monkeys crouched bipedally in trees, but did not use other bipedal postures in trees. While on terrestrial substrates, they also crouched bipedally but occasionally stood upright and moved bipedally with orthograde posture. Bearded capuchin monkeys' behavior supports the suggestion from anatomical analysis that S. libidinosus is morphologically better adapted than its congeners to adopt orthograde pos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