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部分冷冻或切除小脑蚓部(vermis)对整体豚鼠“踏步自动作用”(steppingautomatism)的影响。“踏步自动作用”由我们近年来发现的诱发踏步物质(SIS)(4-R-2,2,5,5-四(三氟甲基)-咪唑啉)所引起。结果表明部分冷冻或切除小脑蚓部的山顶(culmen,Ⅴ和Ⅳ叶)和中央叶(Centralis,Ⅲa,b)明显增强豚鼠的“踏步自动作用”。冷冻小脑不能触发,但仅能调控“踏步自动作用”。这种调控作用对自动化程度差的弱“踏步自动作用”特别显著。蚓部山顶(Ⅴ叶为主)同时调控左右前肢踏步,而一侧蚓部山顶及其半球则主要调控同侧前肢踏步。此外,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当介面温度(冷冻头和小脑幕间)致冷至5℃—0℃左右,冷冻小脑便可基本模拟部分切除小脑效应。  相似文献   

2.
用电刺激和踏车相结合的方法对“踏步自动作用”的研究,曾在去大脑猫上证明有一个位于下丘下面的楔状核的“中脑运动区域”的存在。但未见关于前后肢踏步运动控制差别的报道。豚鼠脑内是否存在中脑运动区域也未有过研究。本研究利用我们发现的“踏步诱发物质”(SIS)诱发的豚鼠踏步模型,在整体豚鼠上实验,观察电刺激 A_(9.0—3.0),R_(0.5—3.5),H_(8—0)(Tindal,1965)间对踏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豚鼠上丘下面的 A_(6.0—5.0),R_(1.0),H_(4.0)区域存在一个主要兴奋前肢踏步的“中脑踏步易化区域”。同时也观察到下丘下面的网状结构中有一个明显增强后肢踏步的区域。  相似文献   

3.
中枢M-胆碱受体阻滞剂东莨菪碱(0.2—0.5mg/kg)和多巴胺前体L-多巴[特别是″L-多巴 RO-4-4602″(300mg/kg 50 mg/kg)],能增强由4-氨基-2,2,5,5-四(三氟甲基)-氢化咪唑(6—8mg/kg)引起的豚鼠“踏步自动作用”。胆碱酯酶可逆性抑制剂毒扁豆碱(0.5mg/kg)和多巴胺受体阻断剂氟哌啶醇(0.1—0.2mg/kg)则减弱上述“踏步自动作用”,从而表明豚鼠的“踏步自动作用”不仅和胆碱能及多巴胺能系统的活动有关,而且可能和两者间的交互影响有关。此外,豚鼠规律的强踏步运动常见伴随θ节律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1980年发现若干4-R-咪唑啉衍生物能在豚鼠等四足动物诱发规律的“踏步自动作用”(stepping automatism);1983年在上海将这些物质命名为“诱发踏步物质”(substances capable of inducing stepping,SIS)。X光电影的分析表明,SIS诱发的“踏步周期”相似于四足动物的正常踏步运动。SIS仅强抑制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对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无影响。SIS还能在麻雀等两足动物诱发拍翅飞行运动。  相似文献   

5.
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整个有机界在不断地证明形式和内容的同一或不可分离。形态学的现象和生理学的现象、形态和机能是互相制约的。”这一有机界的客观规律,仅就周缘器官和神经中枢两者互相制约的实例,同样能够印证。利用生来缺肢的动物,研究其同缺肢相关的脊髓内部结构的变异,阐明二者的关系,对进一步了解形态和机能的相关性有一定意义,对查明肢肌在脊髓中枢的定位有所帮助。据笔者(邵伟,1963)过去对前肢缺一或全缺的畸胎猫脊髓颈膨大部运动细胞群异变的研究证明,因前肢肌肉缺失或减少,引起相关的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的减少或消失。本文是针对生来缺一侧后肢的小白鼠,研究脊髓腰膨大部内景所引起的异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22例扬子鳄胚胎中观察了附肢的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6天,前、后肢芽形成处的组织开始向外隆起。第8天,前、后肢芽突出呈乳状。第14天,前、后肢芽基部的中胚层浓缩,开始形成肱骨、股骨软骨原基。第16天,前肢的桡骨、尺骨及后肢的胫骨、腓骨软骨原基出现,软骨原基周围的骨骼肌亦开始分化。第18天,肱骨、股骨、桡骨、胫骨、腓骨均发生明显的软骨化,前肢尺骨尚未发生软骨化,后肢跖软骨原基形成。第20天,前肢掌骨原基及后肢的第1、2、3趾骨原基出现。第24天,前肢第1、2、3、4指骨原基清晰,后肢第1、2、3、4趾骨基节软骨化明显,趾肌开始分化。第30天,前、后肢的指(趾)骨均发生明显的软骨化,前肢掌骨以上诸骨和后肢跖骨以上诸骨的软骨化趋于成熟,其周围的骨骼肌已较发达。本文着重讨论了扬子鳄附肢组织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人与动物的个体发生中,有时会发育成各式各样的畸胎,这是生物学上早已熟知的事实。畸胎形成的过程适足旁证形态发生的正常规律,同时畸胎研究对判断外界坏境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也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在各类畸胎中,四肢畸胎并非罕见,根据人体胚胎学中的记载(Patten,1956),人类四肢畸胎常见的有:无肢畸胎(Amelia)、短肢畸胎(Phocomelia)、胼腿畸胎(Sirenomelia)以及胼指(趾)或缺指(趾)交异。在哺乳动物的四肢畸胎中,还可遇到前肢缺一或全缺的类型(邵伟,1959)。本文报告的后肢缺一类型,在四肢畸胎中是比较少见的。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用的畸胎小白鼠计两只,是由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动物饲养室获得的。一只是雄性,缺左侧后  相似文献   

8.
苯肾上腺素对豚鼠和兔离体心室乳头肌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心得安(1μM)阻断β-受体的情况下,本文通过观察苯肾上腺素(PE)对豚鼠和兔心室乳头肌动作电位及收缩的作用,探讨了心脏α-受体兴奋引起正性变力作用的机制。PE(1—16μM)延长豚鼠心室乳头肌动作电位时程(APD),增加兔和豚鼠心室乳头肌的收缩幅度(AC)。PE 在兔心室乳头肌上表现出的正性变力作用比在豚鼠心室肌上显著得多。FE(16μM)加强兔和豚鼠心室乳头肌收缩力的作用可被α_1-受体阻断剂哌唑嗪(Prazosin)(0.3—0.5μM)所取消。然而,在豚鼠心室乳头肌上被PE延长的APD,仅APD_(30)在哌唑嗪作用下有所缩短,而APD_(90)则不受其影响。在高钾(22mM)除极的心室乳头肌,PE(50μM)使 9个兔标本中的8个、8个豚鼠标本中的2个分别恢复慢反应动作电位。这些慢反应动作电位可被哌唑嗪(1μM)或钙通道阻断剂Mn~( )(1mM)所取消或抑制。以上的结果提示心脏α-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引起正性变力作用可能是由于慢内向电流(I_si)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两例四肢畸形的峨眉髭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畸形两栖动物的研究,在国外已有一些报道,多数资料是在实验室条件下使蛙产生畸变的事例。但是,在自然情况下蛙类形成畸形的个体事例则较少见,托尼尔(Tornier)曾描述过一只长有四条前肢的畸形塘蛙(Rana esculenta),该蛙右前肢正常,左侧除一条正常前肢外,还有两条畸形前肢;皮森(Peason)报道一例具四条后肢的畸形牛蛙幼体(Rana catesbeiana);奥托(Otto)报道过一只畸形棕色锄足蟾(Pelobates fuscus),该蟾左侧前肢正常,  相似文献   

10.
使用固相法合成含有不同D-型氨基酸取代的八个P物质类似物。纯化采用凝胶过滤,硅胶柱层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化合物的SP样作用及拮抗SP样作用在离体豚鼠迴肠纵行肌上进行了试验。所有化合物都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其中化合物A-58[D-Arg~1,D-Phe~5,D-Trp~(7,9),Leu~(11)]SP拮抗活性最高。它拮抗SP样作用的剂量比率(EC_(50)之比)在10~(-6)M时为24,在3×10~(-6)M时为52.2。  相似文献   

11.
12.
视黄酸合成酶Raldh2基因敲除鼠胚胎没有肢体的发育在胚胎E6.75-E 8.25期间,喂给怀孕母鼠含视黄酸(0.1 mg/g食物)食物后,Raldh2基因敲除鼠E10.75胚胎后肢形态正常,前肢发育较小.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决定肢体近 远端轴发育的标志基因(marker gene)Fgf8,决定前-后轴发育的标志基因Shh以及后肢发育特异性基因Tbx4 和Pitx1在视黄酸挽救的Raldh2基因敲除鼠E10.75胚胎的后肢表达正常.上述结果提示,视黄酸可以挽救Raldh2基因敲除鼠E10.75胚胎后肢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足月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下各向异性分数(FA)的动态变化,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2月~2019年5月收治的足月HIE患儿90例,将其按照病情严重程度的差异分成轻度HIE组45例、中度HIE组27例、重度HIE组18例,另取同期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所有新生儿均进行颅脑常规磁共振成像(MRI)以及DTI扫描,测量并对比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以及豆状核的FA值。通过ROC曲线分析各FA值的诊断效能,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FA值和HIE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中度HIE组、重度HIE组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的FA值均低于对照组,且轻度HIE组、中度HIE组患儿上述FA值高于重度HIE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内囊后肢FA值对HIE的诊断效能最高,FA值的截断点为0.545,曲线下面积为0.804,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以及Youden指数分别为61.4%、85.9%、0.473。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的FA值与HIE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足月HIE患儿中,中、重度HIE患儿的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的FA值较正常足月新生儿存在明显的降低,且上述FA值与HIE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内囊后肢FA值对HIE的诊断效能最高,或可作为临床诊断足月新生儿HIE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研究高级神经活动条件反射接通机制的问题,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活动中的优势现象便被重视起来。优势现象这个名詞是从拉丁字Dominans译过来的。优势现象是神经中枢活动的一个一般原則,是被提出的。最初在1904年当他用感应电刺激支配前肢运动的狗大脑皮层部位时,他清楚地看到了前肢的运动,但是到后来发现当再刺激这个中枢时,所引起的不是前肢运动,而是后肢和尾巴的运动。加强了感应  相似文献   

15.
2012年4月,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对正在抱对的30对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成体的体长、头长、头宽、前肢长和后肢长进行测量,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抱对个体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及配偶间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性的所有局部形态特征均与其体长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前肢长和后肢长随体长的增长速率在两性间无显著差异,而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增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雌性成体显著大于雄性成体;特定体长下雄性的前肢显著大于雌性,其他局部特征没有显著的两性差异;雌性个体与抱对的雄性个体的后肢长呈显著正相关,其余形态特征两性间无相关性.因此,在东北林蛙的配偶选择中,雌性对雄性形态特征的选择与两性异形的形成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鹏鸟(Pengornis)是早白垩世已知体型最大的反鸟类,其骨骼兼有反鸟类和今鸟类的特征。报道了辽西九佛堂组新发现的一件鹏鸟的亚成年个体标本,代表了该属鸟类除侯氏鹏鸟(Pengornis houi)正型标本外的已知第二件标本,暂归入鹏鸟未定种(Pengornis sp.)。该标本头骨与头后骨骼近乎完整保存,并附有羽毛印痕,仅缺失部分右前肢和部分左后肢。新标本首次提供了鹏鸟胸骨与基干反鸟类原羽鸟(Protopteryx)及基干今鸟类古喙鸟(Archaeorhynchus)相似的形态特征,肯定了鹏鸟的基干位置,并讨论了其在鸟类胸骨演化中的意义。新标本对前肢和后肢(特别是脚趾)等的许多特征也有补充,表明其应当属于树栖生活的鸟类。  相似文献   

17.
金丝猴长骨的异速生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利用14副成年金丝猴骨架(包括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黔金丝猴R.brelichi)对其长骨与体重间的异速生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金丝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前肢的生长速度大于后肢。这种形态特征与金丝猴在运动过程中攀爬垂直支撑物相联系。从肢间指数和生长系数看,金丝猴的前后肢与其它灵长类相比较,相对于体重来说比较短。这是在树上攀缘过程中使重心更接近支撑攀物和使身体稳定的一种适应。对躯干长(STL),肱骨、桡骨、股骨和胫骨经多维变量分析说明了金丝猴的长骨与体重之间的关系,长骨的结构特征与狮尾狒(Theropithecus)、狒狒(Papio)、叶猴(Presbytis)、猕猴(Mcaaca)及长鼻猴(Nasalis)更为接近。在金丝猴的运动特征上,我们据此推测,它们有一部分时间在地上活动,但休息、睡觉、寻食及逃避敌害等时在树上。因此,在运动中,跳跃、臂摆荡和悬吊不是它们的主要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林蛙生长发育参数与产油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霞  张明海 《生物技术》2005,15(3):67-68
为了能够直接通过外部形态特征判断中国林蛙的产油量,本文采用单因素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初步研究了黑龙江省中部地区中国林蛙(Raaa chensinensis David)雌体的体重、体长、前后肢长、卵重、年龄与产油量(左右输卵管重量之和)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油量与体重、体长、前肢长、后肢长、卵重、年龄均存在正相关;产油量与体重和体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930),其回归方程:Y=-0.566 0.016x1 0.072x2。因此,体重和体长可以作为判断产油量多少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化石》1975,(2)
人类是怎样形成的?是由古代类人猿转变而来的。古代类人猿是怎样转变成人的呢?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从猿到人,经过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大约两、三千万年前,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种高度发展的古代类人猿,简称“古猿”。它们满身长毛,下颔有须,两耳尖耸,成群地生活在树上。长期的攀援生活和偶尔下地活动,使它们的前肢和后肢逐渐有了某种自然的分工:用前肢采摘果实和捕捉小虫,筑巢搭棚以避风雨,或拿木棒、石块抵御猛兽;用后肢来支持身体。这种古猿就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后来,由于气候和地壳发生了变化,一些地方变得  相似文献   

20.
基质类型是影响蜥蜴运动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关于基质特性如何影响蜥蜴运动表现的研究较少。我们研究了旱地沙蜥在不同类型的基质表面(如砾石、黏土和沙粒)上的冲刺速度和形态指标及其与基质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旱地沙蜥在大多数类型基质上的最大冲刺速度及速度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然而,旱地沙蜥的形态指标和运动表现的相关性受到基质特性的影响,在基质缝隙长度、宽度和面积较大的基质上(大砾石基质),旱地沙蜥的部分趾长(前肢第1趾和后肢第3趾)与其最大冲刺速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可支撑面积比例最小的基质上(中砾石基质),旱地沙蜥的后肢长与其最大冲刺速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在基质缝隙长度、宽度、面积较小,可支撑面积比例较大的基质上(小砾石),旱地沙蜥的前肢第4趾长与最大冲刺速度呈显著正相关,而左侧后肢第5趾长与其呈显著负相关(P0.05)。上述结果表明旱地沙蜥遵循"万金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