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木耳属真菌rDNA特异性扩增片段的RFLP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木耳属8个种25个菌株的ITS和28SrDNA5’端两个区域分别进行了PCR扩增和限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研究。ITS-RFMP研究结果表明,HaeⅢ可将黑木耳与其它种区分开,MspⅠ可将盾形木耳、角质木耳、琥珀木耳和黑木耳4个种区分开,而供试的HaeⅢ、TaqⅠ、HinfⅠ和MaPⅠ这四种限制酶均不能将皱木耳、大木耳、网脉木耳及毛木耳4个种区分开,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结果还表明,ITS—rDNA拷贝在毛木耳和琥珀木耳种内是异质性的,而在黑木耳种内是同质性的。285rDNA-RFLP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限制酶中,仅MspⅠ可将盾形木耳和角质木耳区分开,而不能将其它种区分开,这显示了28SrDNA序列在木耳属不同种间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2.
对木耳属8个种25个菌株的ITS和28SrDNA5’端两个区域分别进行了PCR扩增和限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研究。ITS-RFMP研究结果表明,HaeⅢ可将黑木耳与其它种区分开,MspⅠ可将盾形木耳、角质木耳、琥珀木耳和黑木耳4个种区分开,而供试的HaeⅢ、TaqⅠ、HinfⅠ和MaPⅠ这四种限制酶均不能将皱木耳、大木耳、网脉木耳及毛木耳4个种区分开,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结果还表明,ITS—rDNA拷贝在毛木耳和琥珀木耳种内是异质性的,而在黑木耳种内是同质性的。285rDNA-RFLP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限制酶中,仅MspⅠ可将盾形木耳和角质木耳区分开,而不能将其它种区分开,这显示了28SrDNA序列在木耳属不同种间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提醇沉、Sevage法去蛋白制备橘黄裸伞粗多糖,通过DEAE-52层析柱对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三种组分(GSPS-Ⅰ、GSPS-Ⅱ、GSPS-Ⅲ),主要对GSPS-Ⅱ、GSPS-Ⅲ进行研究。GSPS-Ⅱ、GSPS-Ⅲ的多糖含量分别为84.12%和80.35%,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GSPS-Ⅱ呈现六面体状结构,GSPS-Ⅲ呈现不规则的砖块状结构;通过红外光谱(IR)和氢核磁共振谱(1H NMR)对其检测,结果表明GSPS-Ⅱ、GSPS-Ⅲ均具有糖类物质的吸收峰且二者均含有α-和β-糖苷构型异头氢;采用清除DPPH、超氧阴离子、ABTS自由基实验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这两种多糖对本实验所测自由基均表现出一定的清除效果。综上所述,从橘黄裸伞分离纯化的多糖组分GSPS-Ⅱ、GSPS-Ⅲ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木瓜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与抗氧化活性,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皱皮木瓜中的多糖,得多糖Ⅰ;利用Sevag法除去多糖中的蛋白质后得多糖Ⅱ;以30%H_2O_2脱除色素后再次醇沉得到精制多糖Ⅲ;透析除去小分子后利用AB-8大孔树脂进行分离以水、30%、50%、70%和95%乙醇洗脱,其中水洗脱部分多糖为Ⅳ。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多糖Ⅰ得率为9.83%,多糖含量(纯度,下同)为64.45%;脱蛋白后多糖Ⅱ中多糖含量为78.23%;经脱色后多糖Ⅲ含量达88.39%;大孔树脂水洗脱部分多糖Ⅳ含量为89.74%。以DPPH(2,2-二苯基-1-苦肼基)清除率和Fe~(3+)还原力方法测定木瓜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木瓜多糖均体现出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增强,其中多糖Ⅰ、Ⅱ表现出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酶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大弹涂鱼和中华乌塘鳢肠刷状缘膜的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海藻糖酶、纤维二糖酶、碱性磷酸酶、氨基肽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等8种消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大弹涂鱼肠Ⅱ刷状缘膜的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海藻糖酶和纤维二糖酶等5种二糖酶的比活力均显著高于肠Ⅰ和肠Ⅲ(P<0·05);中华乌塘鳢肠Ⅰ刷状缘膜除乳糖酶外,其余4种二糖酶的比活力均显著高于肠Ⅱ和肠Ⅲ(P<0·05);大弹涂鱼肠Ⅲ碱性磷酸酶、氨基肽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等3种消化酶的比活力均显著高于肠Ⅰ和肠Ⅱ(P<0·05);中华乌塘鳢肠Ⅱ的这3种消化酶的比活力均显著高于肠Ⅰ和肠Ⅲ(P<0·05);2)大弹涂鱼各段肠刷状缘膜的5种二糖酶的比活力均显著高于中华乌塘鳢(P<0·05),前者肠刷状缘膜碱性磷酸酶、氨基肽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等3种消化酶的比活力整体上也稍微高于后者。由此说明:8种消化酶的活性在大弹涂鱼和中华乌塘鳢肠刷状缘膜中的分布模式明显不同,大弹涂鱼和中华乌塘鳢对二糖的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分别是在肠Ⅱ和肠Ⅰ,而二者对蛋白质、脂类和无机盐等营养吸收的主要部位分别是在肠Ⅲ和肠Ⅱ;大弹涂鱼和中华乌塘鳢肠刷状缘膜的5种二糖酶的活性与两者的食性关系密切,而碱性磷酸酶、氨基肽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等3种消化酶的活性与两者的食性并无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比较绿茶中不同溶剂分级提取的茶多糖的得率、含量、单糖组成及降血糖活性的差异,以从茶叶中分离出高活性的茶多糖.粗老绿茶采用去离子水低温提取茶叶中的水溶性多糖TPSⅠ,水不溶性多糖先用草酸铵提取其果胶类多糖TPSⅡ,再用碱提取,所得到碱提取液回调至pH中性后可溶解部分为碱溶性多糖TPSⅢ,并分析其得率、含量、采用气相色谱和离子色谱分析了其单糖组成,通过四氧嘧啶腹腔注射造成高血糖模型,连续灌胃茶多糖12 d,对比研究两种茶多糖的降血糖活性.并比较复合纤维素酶提取与去离子水提取在得率、含量、单糖组成及其降血糖活性的差异.TPSⅠ单糖组成以鼠李糖、半乳糖和半乳糖醛酸为主;TPSⅡ以半乳糖和半乳糖醛酸为主;TPSⅢ以阿拉伯糖、葡萄糖和半乳糖为主.降血糖活性顺序为:TPSⅠ>TPSⅢ>TPSⅡ,但TPSⅠ得率最低.复合纤维素酶提取的多糖得率、糖醛酸提取率比热水提取的多糖高1.53倍和1.42倍.酶提茶多糖较水提茶多糖降血糖效果更明显些.表明茶叶中水溶性多糖降血糖活性最好,复合纤维素酶提取可以提高其得率,增强其活性.  相似文献   

7.
用不连续梯度蔗糖密度超离心,从经Triton X-100增溶的褐藻裙带菜类囊体膜中分离到3种色素蛋白复合物条带,分别是捕光复合物、具有光氧化活性的PSⅡ复合物颗粒(区带Ⅱ)以及PSⅠ(区带Ⅲ)。PSⅡ颗粒经毛地黄皂苷增溶后,再次超离心分离得到3条PSⅡ的亚复合物条带。吸收和荧光激发谱显示其中的区带Ⅱ-1为墨角藻黄素-Chl a/c-蛋白复合物,区带Ⅱ-2为Chl a/c-蛋白复合物,两者都只含20kDa多肽;而鲜绿色的区带Ⅱ-3为不含捕光复合物的活性PSⅡ核心。  相似文献   

8.
芦荟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芦荟多糖,经DEAE-C32柱层析分离,Sephades G-100进一步纯化,得AⅠ、AⅡ和AⅢ三种芦荟多糖。Sephadex G-100凝胶色谱表明,AⅠ组分为均一组分,其分子量约为3.8×10~4。借助气相色谱技术,研究了芦荟粗多糖和AⅠ组分的单糖组成。另外,红外光谱鉴定芦荟多糖主要为吡喃多糖。  相似文献   

9.
木耳属真菌rDNA特异性扩增片段的RFLP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阎培生  罗信昌 《菌物系统》1999,18(2):206-213
对木耳属8个种25个菌株的ITS和28S rDNA 5'端两个区域分别进行了PCR扩增和限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研究。ITS-RFLP研究结果表明,HaeⅢ可将黑木耳与其它种区分开,MspⅠ可将盾形木耳、角质木耳、琥珀木耳和黑木耳4个种区分开,而供试的HaeⅢ、TaqⅠ、HinfⅠ和MapⅠ这四种限制酶均不能将皱木耳、大木耳、网脉木耳及毛木耳4个种区分开,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结果  相似文献   

10.
自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雌娥尾端抽提物中检出十四碳醇乙酸酯(14:Ac,Ⅰ),反-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E12-14:Ac,Ⅱ) 及顺-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12-14:Ac,Ⅲ).Ⅱ/Ⅲ为53/47,Ⅰ/(Ⅱ+Ⅲ)为180/100。田间诱捕试验表明,单组份的Ⅱ具有弱的性引诱活性,而单组份的Ⅰ或Ⅲ均不显活性。(Ⅱ+Ⅲ)混合物中,以按天然比例配制的性诱剂活性最高,其平均诱捕量均远高于3头活处女雌蛾。比例偏离天然比的性引诱活性显著下降,天然比的(Ⅱ+Ⅲ)混合物在1×10-7-1×10-5克/诱捕器范围内诱捕活性最高,在此剂量范围内未能发现平均诱捕量对剂量的依赖关系。偏离此剂量范围的,诱捕活性急剧下降。剂量高于1×10-4克/诱捕器时,几乎完全诱不到雄娥。在按天然比配制的(Ⅱ+Ⅲ)混合物中加入少量(5%)的1,平均诱捕量显著下降。随着加入Ⅰ量的增加,平均诱捕量下降愈甚。此外,诱捕率和最高诱捕量均依类似的规律下降。可见Ⅰ虽共存于雌娥性信息素腺体附近的组织中,它实为一种性引诱的抑制剂。  相似文献   

11.
  用热变性蚯蚓纤溶酶(earthworm fibrinolitic enzyme,EFE)组分EfP-0-2、EfP-Ⅰ-1、EfP-Ⅱ-1, 以及重组蛋白EfP-Ⅲ-2为抗原,免疫家兔获得了抗血清,利用获得的抗血清对部分组分的免疫学同一性进行了验证.EfP-0、EfP-Ⅰ、EfP-Ⅱ的免疫双扩散反应表明,EfP-Ⅰ和EfP-Ⅱ具有部分免疫学同一性. 利用DNAMAN软件对获得的EfP-0、EfP-Ⅰ、EfP-Ⅱ、EfP -Ⅲ的蛋白质序列进行了初步分析,包括整个序列相似性比对、氨基酸组成、蛋白酶消化、抗原肽、疏水性和亲水性轮廓等,并对N端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fP-Ⅰ和EfP- Ⅱ具有部分免疫学同一性是由它们蛋白质序列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陈劲海  孔天翰 《蛇志》2010,22(3):193-197
目的从舟山眼镜蛇(Naja atraCantor)蛇毒(snake venom,SV)中分离得蛇毒组分,探讨SV及其分离组分的LD50和抑制肿瘤的作用。方法采用凝胶柱层析方法从蛇毒中分离得到了前Ⅰ1、Ⅰ1、Ⅱ1、Ⅱ2、Ⅲ1、Ⅲ2及Ⅳ等7种组分。采用急性毒性实验、MTT法,研究SV及其7种SV分离组分的LD50和抑制肿瘤的作用。结果 SV经Sephadex G-50层析,可分离为前Ⅰ、Ⅰ、Ⅱ、Ⅲ及Ⅳ5个组分,根据峰面积大小排列:ⅢⅡⅠⅣ前Ⅰ。5个组分再经Sephadex G-25柱层析,可获得7个脱盐组分:前Ⅰ1、Ⅰ1、Ⅱ1、Ⅱ2、Ⅲ1、Ⅲ2及Ⅳ。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明确Ⅳ的毒性最大,其次为Ⅲ2及Ⅲ1,三者的LD50值均低于SV;而Ⅰ1、Ⅱ1、Ⅱ2的毒性均小于SV,前Ⅰ1几乎无毒。SV组分Ⅲ2和Ⅳ的抑瘤作用最强,在高浓度(20μg/ml)时对实验中的2种人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均达到60%以上。结论从SV中分离得到了前Ⅰ1、Ⅰ1、Ⅱ1、Ⅱ2、Ⅲ1、Ⅲ2以及Ⅳ7种组分;组分Ⅳ毒性最强,依次为Ⅲ2Ⅲ1SVⅡ2Ⅱ1Ⅰ1前Ⅰ1;SV及其7种分离组分对2种人肿瘤细胞株(SGC-7901、A549)的生长抑制有一定的特异性,而不同的SV分离组分对同一肿瘤细胞抑制作用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箬叶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分步提取的方式从中药箬叶中分离得到8种多糖组分:酸性杂多糖FS、FE、FⅠ,β-D-葡萄糖醛酸聚糖FⅡ和四种半纤维素多糖α-D-木聚糖FⅢ-a、FⅢ-b、FⅣ-a及FⅣ-b.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凝胶色谱、元素分析等结果表明8种箬叶多糖为纯品.并采用纸层析,气相色谱分析确定其单糖组成.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GPC法测定了4种箬叶多糖FE、FⅠ、FⅢ-a及FⅣ-a的重均分子量Mw、数均分子量Mn,均为大分子,分子量分布较窄,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固相胰蛋白酶亲和色谱及离子交换色谱,从苦荞种子中分离纯化了三个具有抑制胰蛋白酶活力的组份(BTI-Ⅰ,Ⅱ,Ⅲ)。经聚丙稀酰胺凝胶等电聚焦测定,三种抑制剂的等电点为6.87,6.7,5.14。根据Sephadex G-75凝胶过滤,SDS-PAGE测定,以及由当量抑制比值和氨基酸组份的推算,它们的分子量范围分别为5200-5700(Ⅰ),5500—6000(Ⅱ),5000—5600(III)。三者对胰蛋白酶的抑制常数分别为2.12×10~(-8),4.78×10~(-9),1.22×10~(-8)。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含有很高的极性氨基酸。在酸性条件下,它们均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化学修饰的结果表明,它们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为Lys。  相似文献   

15.
从淫羊藿中提取多糖并鉴定其初步结构和单糖组成.采用超声-水提醇沉法提取粗多糖、Sevag法去蛋白、DEAE-52纤维素及Sephadex G-100柱层析法纯化得到淫羊藿多糖EPSⅠ-1和EPSⅡ-1.应用紫外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对其结构做初步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单糖组成及摩尔比.均一的EPSⅠ-1和EPSⅡ-1多糖在紫外和红外中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组成中含有吡喃环结构;EPSⅠ-1的单糖组成为鼠李糖和葡萄糖,摩尔比为1:1.13;EPSⅡ-1的单糖组成为果糖、葡萄糖和一个不确定的糖,摩尔比为1:1.91.有效地分离纯化了淫羊藿多糖,这为淫羊藿多糖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药茅莓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谭明雄  王恒山  黎霜  陈薇 《广西植物》2003,23(3):282-284,270
用溶剂提取和硅胶柱层析分离的方法 ,根据光谱分析鉴定中药茅莓的结构 ,分离并鉴定了 5个化合物 ,分别为β 谷甾醇 (Ⅰ )、蔷薇酸 (Ⅱ )、2α,3α,1 9α,2 3 tetrahydroxyurs 1 2 en 2 8 oicacid(Ⅲ )、β 葫萝卜甙 (Ⅳ )和悬钩子皂甙 (Ⅴ ) ,以上前四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7.
The emde polysaccharide was extracted from Spirulina maxima with hot water, and precipitated by ethanol after depmteinization. Two portions of refined polysaccharides (SPS I and SPS H ) were prepared after further purification on DEAE-Sephadex A-25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their homogeneity was examined with Sephadex G-150 column chromatography. The ultraviolet spectm showed their 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at 195.00 mn.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antioxidation activity of SPS Ⅰ and SPS Ⅱ, three systems of generating superoxide radical (O2-), lipid radical (R') and hydroxyl radical (OH') respectively in vitro were desig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SPS Ⅰ and SPS Ⅱ from S. maxima had significant capacity of scavenging OH' ( P < 0.05), but no effect on O2 ( P > 0.1 ); and that SPS Ⅰ could scavenge R' under lower concentr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P < 0.05), while the capacity of scavenging R' of both SPS Ⅰ and SPS Ⅱ decrease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 ( P > 0.2).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ignificant antioxidation 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S. maxima was focused on scavenging OH', the most highly reactive one of the oxygen radicals.  相似文献   

18.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与人工造林经营方式中采伐剩余物管理等人工措施的差异,可能改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含量和结构,影响森林碳循环。本研究利用天然次生林(对照)采伐迹地上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简称人促更新林)和人工造林两种营林方式,研究经营方式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溶液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转换为人促更新林和人工林后,0~10 cm土层土壤DOC含量显著降低,分别下降21%和50%;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DOC/SOC(土壤有机碳)值也显著降低,分别达到27%和43%。在0~10 cm土层中,人促更新林土壤DOC芳香化指数和腐殖化指数显著高于人工林,人促更新林土壤DOC在3700~3000、1650~1620、1160~1000、690~530 cm-1范围内的红外吸收比例较人工林高,表明人促更新林土壤DOC的羧酸类物质、芳香化物质丰富;人促更新林和人工林土壤DOC的荧光指数均为1.4~1.9,且人促更新林自生源指数显著高于人工林,说明人工林土壤DOC类蛋白组分贡献大,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人促更新林与人工林土壤DOC含量和结构的差异可能是人促更新林的土壤碳库比人工林更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越猕猴桃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溶剂提取和硅胶柱层析分离的方法 ,从中越猕猴桃 (Actinidiaindochinensis)的根部分分离得到 6个化合物 ,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 ,分别鉴定为 :2α,3α,2 4 三羟基 1 2 烯 2 8 齐墩果酸 (Ⅰ ) ,2α,3α 二羟基 1 2 烯 2 8 乌苏酸 (Ⅱ ) ,2α,3α ,1 9α 三羟基 1 2 烯 2 8 乌苏酸 (Ⅲ ) ,熊果酸 (Ⅳ ) ,β 谷甾醇 (Ⅴ ) ,和 β 胡萝卜甙(Ⅵ )。化合物Ⅰ、Ⅱ、Ⅲ、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其中化合物Ⅰ、Ⅱ为首次从该属植物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