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5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对高原有蹄类的种群分布和多样性维持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以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鹿种群为例,通过2013年和2021年对马鹿和牦牛种群数量、分布的调查,并整合了物种分布模型和种群动态模型,评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放牧、道路、居民点等)对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马鹿种群在2013—2021年由890头增加到1 400头,根据种群增长模型预计在2050年马鹿种群数量将达到1 735头,但其适宜栖息地在2050年代下降43.4%,2070年代下降5.1%,表明马鹿种群增长与适宜栖息地缩小之间的冲突将不利于马鹿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当前马鹿与牦牛栖息地重合率为19%,2050年代为60%,2070年代为37%,且牦牛与马鹿存在食物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马鹿原有的适宜栖息地。为保护马鹿,建议减少牦牛的饲养量1 000~1 500头。本研究将种群增长模型、种间竞争关系与物种分布模型整合,把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延伸到种群层面,对其他物种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亚洲象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立 《生物学通报》2006,41(11):1-3,F0004
综述了中国亚洲象的分布、种群大小、行为和系统地理学研究现状。野生亚洲象目前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3个地区,种群大小在200~250头之间。面临着栖息地高度破碎化、较为猖獗的盗猎活动和日益严重的农业开发干扰等问题。种群遗传学研究进一步表明,我国中国亚洲象分为两大地理单元,西双版纳地理单元及南滚河地理单元。西双版纳地理单元内4个地理种群间遗传变异很低,南滚河种群与其他4个地理种群具有显著性差异和明显的遗传分化。与国外其他种群相比,中国亚洲象种群遗传多样性极端缺乏。建议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将分布于西双版纳地区与南滚河地区的亚洲象种群分别对待,以保证两分枝内亚洲象种群遗传的稳定性和独特性。另外,在西双版纳地区将几个孤立的地理种群通过建立亚洲象可利用的生态走廊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小种群是在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具有生存风险的隔离或异质种群,认识其形成原因并制定保护对策是开展救护行动的基础。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具有许多相互隔离的小种群,各小种群的生存状况决定该物种的整体保护成效。本文以甘肃多儿保护区大熊猫种群为例,在对保护区内大熊猫进行种群分布、空间利用、干扰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分析了保护区大熊猫有效利用空间及其时空格局与环境容纳量。结果显示:(1)保护区适宜栖息地面积5 789.2 h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18 165.6 hm2,共占保护区总面积43.9%。优质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工布龙区域,该区域森林和生态系统保持原生状态,也是保护区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2)工布龙区域总面积9 949.7 hm2,其中适宜和次适宜栖息地共5 129.4 hm2,牧场是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干扰因子,放牧干扰下工布龙区域适宜和次适宜栖息地面积共减少12.9%,破碎化水平加剧;(3)牧场与大熊猫栖息地镶嵌分布,导致适宜栖息地隔离,放...  相似文献   

4.
范黎 《菌物研究》2021,19(1):6-11
亚洲黑松露指天然分布于亚洲的大型黑色商业块菌,基于DNA数据研究结合地理分布特征分析显示亚洲黑松露物种群包含6个物种,即中国块菌Tuber sinense、台湾块菌T. formosanum、易贡块菌T. yigongense、长刺块菌T. longispinosum、喜马拉雅块菌T. himalayense和印度块菌T. indicum,其中前4个物种有DNA分子数据支持。中国分布有3个物种即中国块菌、台湾块菌和易贡块菌。地理分布分析显示,中国块菌分布区限制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易贡块菌生长在西藏东南部;台湾块菌广布于东亚温带森林区;长刺块菌仅分布于日本列岛的中南部地区,可能是日本特有物种;印度块菌和喜马拉雅块菌在中国的分布记录建立在对中国相似样本的形态学鉴定,没有来自印度原产地样本的分子数据支持,基于黑松露物种群存在物种间单独形态学特征无法识别和多数物种分布区狭小的事实,印度块菌和喜马拉雅块菌可能是限制在印度北部的本土物种。  相似文献   

5.
雪豹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精准评估雪豹栖息地质量可为其种群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选取地形、气候、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等环境因子,采用景观连接度和MaxEnt模型两种方法,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雪豹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和中部,适宜面积占青海片区总面积的71.8% ~ 77.5%,两种方法预测的适宜栖息地重叠区为8 979.1 km2,占青海片区总面积的56.7%;39.8% ~ 43.3%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在一般控制区,56.7% ~ 60.2%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在核心保护区;疏勒河源区适宜栖息地面积最多,石羊河源区适宜栖息地面积最少,黑河源区适宜栖息地面积占比最高,约为77.1% ~ 91.8%。适宜栖息地面积整体呈现自东向西递增的趋势。一般控制区分布有较大面积的雪豹栖息地,人类活动将是一般控制区雪豹栖息地的潜在威胁。本研究对优化雪豹就地保护措施提供科学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2005 年7 ~8 月我们在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对马可波罗盘羊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首先走访当地居民和保护区工作人员,确定盘羊分布范围,然后根据地形和水系,将调查区域分为Ⅰ、Ⅱ、Ⅲ、Ⅳ 4 个区。在每个调查区域沿河谷和沟谷设置随机样线,步行、骑马或开车沿样线搜寻盘羊,记录群体数量、年龄、性别、栖息地类型。通过调查以盘羊所在地为中心、直径200 m 的圆形样方中的地形和生态因子,确定盘羊利用的栖息地特征值,建立马可波罗盘羊对栖息地利用的模型。以1∶50 000 的地形图建立调查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用ArcView3.2 的spatial analyst 模块进行空间模拟与分析,计算出马可波罗盘羊分布区内符合模型中的海拔、坡度、坡向等要求的空间的范围和面积。通过计算每个调查地区的种群密度、适宜栖息地面积等数据,获得种群数量估计值,进而得到保护区内马可波罗盘羊的种群数量的估计值。调查结果表明,马可波罗盘羊分布在保护区西部达布达尔乡的皮斯岭、卡拉其古、赞坎沟等帕米尔高原地区;种群总数在1 500 ~ 1 700 只;保护区内盘羊分布面积为4 012.17 km2 ,适宜栖息地面积只有641.16 km2 ,可利用的栖息地仅482.67km2,仅占分布区的12.03% 。过牧、栖息地破坏、非法狩猎、疫病和交流障碍是盘羊生存的主要威胁因子。建议通过调整保护区边界、恢复栖息地、防止疫病、加强宣传、开展多边合作等措施来加强马可波罗盘羊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MaxEnt模型的渤海湾沿岸鸻鹬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沿岸是鸻鹬类迁徙路线的重要栖息地。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栖息地面积减少,质量恶化。因此,开展渤海湾沿岸鸻鹬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基于鸻鹬类点位信息和环境因子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对渤海湾沿岸2000年和2015年鸻鹬类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覆被、NDVI、年均气温、坡向是影响鸻鹬类分布的主要因子;鸻鹬类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唐山南部和天津滨海地区。研究时段内渤海湾沿岸适宜栖息地面积总体有所下降,河北适宜栖息地面积下降,天津和山东增加;栖息地适宜性增加地区主要集中于天津南部、山东东南部,下降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丰南、黄骅及天津宁河县。该研究可识别渤海湾沿岸鸻鹬类适宜栖息地的分布范围及变化趋势,对该区域鸻鹬类保护及栖息地管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对西藏南部及其邻近地区沫蝉总科(半翅目)昆虫区系开展分类鉴定及分布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根据特有种及部分单系群的分布,提出了西藏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一个特有生物地理分布区,该特有分布区包括西藏南部(日喀则、贡嘎、吉隆、聂拉木、亚东、错那)及东南部(墨脱、林芝、波密、察隅)、云南西部、中部及北部(保山、昆明一带以北)、四川南部及西南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大吉岭、西隆等)、尼泊尔、锡金及缅甸北部。根据主要属级阶元分布格局的分析,提出了有关西藏沫蝉总科昆虫的3种主要分布型,即印度北部、西藏南部—华南分布型,印度北部、西藏南部—马来亚分布型和东亚分布型。区系分析表明,西藏南部地区的沫蝉以东洋种类占明显优势,约占所有种类的93%,古北种类仅占7%;区系中特有种类丰富,特有现象十分明显,特有种类约占所有种类的61.4%;除特有种类外,该地区还具有属于冈瓦那古陆起源的旧热带区系成分及属于劳亚大陆起源的北温带区系成分。文章还对以上特有分布区及分布型的形成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秤锤树属(Sinojackia)是中国特有属,包括7个物种,各物种的种群及个体数量均较少,预测其潜在适宜分布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制定保护措施至关重要。该研究在全面收集秤锤树属植物分布位点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运用物种分布模型(MaxEnt)和ArcGIS,预测该属植物当前的分布范围以及未来(2050s和2070s)潜在分布区的变化,分析影响该属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预测结果显示:(1)当前秤锤树属高适宜地区主要在我国的亚热带地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湖南、浙江的大部分地区,河南、安徽和江苏南部地区以及湖北和江西两省交界处,四川、贵州零星分布着高适宜度位点;纬度范围为25.42°~31.84°N。(2)当前秤锤树属的高适宜性(0.665)生境面积仅为4.07×104 km2,占国土面积的4.23%,分布区极为狭窄。未来(2050s和2070s)的高适宜分布地区将大幅度缩减,其中在2070s的RCP8.5排放情景下减少最多。(3)随着温度的上升,秤锤树属植物有向高纬度迁移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濒危植物的就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其迁地保护位点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成为珍稀濒危动物的原因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绪慎 《四川动物》2001,20(3):168-168
珍稀动物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 ,素有活化石之称。它起源古老 ,为我国所特产。昔日 ,在我国东部、南部的十六个省区以及毗邻的缅甸、越南等国的部分地区大熊猫均广为分布。而今天 ,这位昔日的兽中遗老 ,现在的总数量仅一千余头 ,分布区已经退守到青藏高原东缘及秦岭南坡的六块土地上 ,分布区总面积仅 2 950 0平方公里 ,有效栖息地面积只有 590 0平方公里 ,不足分布区总面积的 2 0 %。如今 ,它们隐居于狭小的深山老林 ,以有限的高山竹类度日 ,沦为珍稀濒危物种 ,整个种群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是什么因素导致大熊猫种群走向衰败的呢 ?归纳起来主…  相似文献   

11.
秤锤树属(Sinojackia)是中国特有属,包括7个物种,各物种的种群及个体数量均较少,预测其潜在适宜分布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制定保护措施至关重要。该研究在全面收集秤锤树属植物分布位点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运用物种分布模型(MaxEnt)和ArcGIS,预测该属植物当前的分布范围以及未来(2050s和2070s)潜在分布区的变化,分析影响该属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预测结果显示:(1)当前秤锤树属高适宜地区主要在我国的亚热带地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湖南、浙江的大部分地区,河南、安徽和江苏南部地区以及湖北和江西两省交界处,四川、贵州零星分布着高适宜度位点;纬度范围为25.42°~31.84°N。(2)当前秤锤树属的高适宜性(0.665)生境面积仅为4.07×10~4km~2,占国土面积的4.23%,分布区极为狭窄。未来(2050s和2070s)的高适宜分布地区将大幅度缩减,其中在2070s的RCP8.5排放情景下减少最多。(3)随着温度的上升,秤锤树属植物有向高纬度迁移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濒危植物的就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其迁地保护位点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袁智文  徐爱春  俞平新  郭瑞  李春林 《生态学报》2020,40(18):6672-6677
理解环境因子对物种空间分布的影响,评价栖息地适宜性现状并预测潜在分布区,对野生动物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华南梅花鹿(Cervus pseudaxis)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仅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等狭小片区内。浙江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千顷塘区域是华南梅花鹿的重要分布区,但其面积较小,严重限制了华南梅花鹿的种群发展,亟需对千顷塘及周边区域的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为华南梅花鹿的保护和野外放归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千顷塘区域华南梅花鹿的分布,结合遥感等技术手段获得地形、植被、水源以及人为干扰等8种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构建华南梅花鹿栖息地适宜性模型,对以千顷塘为中心50 km×50 km的范围进行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华南梅花鹿倾向于选择海拔1050-1240 m范围内,距道路100-900 m和距人口聚居区3200-3800 m的相对平缓地带。千顷塘区域华南梅花鹿栖息地保护较好,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224 hm2,占该区域39.1%。千顷塘周边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为位于其西南部约10 km的山区,该区域为华南梅花鹿提供了3253 hm2的潜在适宜栖息地。建议降低保护区千顷塘区域内的人为干扰,并在其西南部山区尝试开展圈养种群的野外放归工作,以促进其种群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云南野牛的染色体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云南野牛与家养黄牛(Bos taurus)同属。1958年寿振黄等人首次报道,发现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地区。李致祥等人(1963)对此种野牛也进行过多年的驯化及研究工作。鉴于云南野牛染色体资料尚缺,需要观察研究;另一方面为了准备进行野牛与家养黄牛的杂交育种试验,也需要对野牛的染色体组型加以分析,并与黄牛比较,了解它们之间的不  相似文献   

14.
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分别被评估为近危(NT)和濒危(EN),野外种群状况不明。金猫分布在东亚至东南亚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栖息地类型多样,从低地雨林到山地针叶林和亚高山杜鹃林都有分布,但其栖息地选择的研究仍较为缺乏。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金猫的分布区北缘,为了深入了解该物种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栖息地选择策略,本研究汇总了2016—2019年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调查中的金猫记录(共计292次独立探测,117个记录点位),结合海拔、坡向、坡度、距河流距离、土地利用类型、距公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7个环境变量,使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该物种适宜栖息地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中,模型预测的金猫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 045.90 km2,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南部各保护站管理片区的核心区、北部红土河片区和碧口片区相接部分核心区,南北两区域之间被白龙江和212国道及大面积人居点隔断。模型响应曲线显示,保护区内的金猫倾向于选择靠近...  相似文献   

15.
杨楠  马东源  钟雪  杨孔  周志强  周华龙  周材权  王彬 《生态学报》2020,40(19):7064-7072
明确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因子,是有效的栖息地管理和物种保护的基础。基于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01至2018年间的野外调查记录,首次使用MaxEnt模型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1)地形特征和极端时期的气候是影响蓝马鸡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年最低温高于-14.4℃、海拔约2430-3100 m、坡度小于40°、靠近河流且最干月降水低于4.4 mm的区域属于蓝马鸡的适宜栖息地;(2)保护区内共有蓝马鸡栖息地102.28 km2,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适宜栖息地面积59.41 k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42.87 km2,为该物种提供了面积巨大且连通性极好的栖息地;(3)在不适宜蓝马鸡分布的区域,海拔过高和最干月降水量较大是限制其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目前保护区内主要的人为干扰类型是牦牛和马匹的放牧活动,并且放牧强度和区域有扩大趋势,潜在威胁着蓝马鸡种群及其栖息地。因此,基于模型结果和野外调查,为避免保护区内蓝马鸡栖息地的退化和破碎化,提出了控制放牧数量和面积、增强对放牧人员的宣传教育以及定期监测河流水质的保护建议,以期促进蓝马鸡的种群和栖息地保护。  相似文献   

16.
基于已知分布点和20个环境因子,该研究利用MaxEnt模型模拟在现在(1970—2000年)气候条件和2种不同共享经济路径情景下(SSP1-2.6、SSP5-8.5)未来(2081—2100年)兜兰属(Paphiopedilum)植物的潜在分布格局,找出影响物种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兜兰属植物的最适宜分布区位于滇东南地区、贵州西南、广西西部、广东南部、海南北部。影响该属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年降水量、年温度变化和最干旱季降水量。随着全球变暖,适生区有向北和西北方向扩张的趋势,逐渐往西北亚热带方向延伸。在SSP5-8.5的情景下,高适生区出现大幅度收缩。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不同种群的分布区变化规律并不一致,其分布格局响应气候变化的趋势也有所不同,因此该文针对分布区变化趋势不同的物种提出了不同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基于Maxent模型的软枣猕猴桃在中国潜在适生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是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大型落叶藤本,据《中国植物志》记载,该物种在中国从最北的黑龙江岸至南方广西境内的五岭山地都有分布,但尚未明确其适宜分布区域。因该物种具有独特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近年来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现已被北京市、河北省、吉林省等列为地方性保护物种。本文利用Maxent模型对软枣猕猴桃在中国的潜在适宜分布区进行了预测并对其分布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软枣猕猴桃在我国的适宜分布区总面积约为3.01×10~(6 )km~2;其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四川中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和贵州西北部等地中低山区地带,呈圆环状分布。其中软枣猕猴桃在云南、四川、陕西等省份的潜在高适生区域面积最大。利用Jackknife刀切法计算得到影响软枣猕猴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最湿季度降水量(500—800 mm)、年均温(12.5—17.5℃)、最冷季度降水量(290—660 mm)和海拔(2000—2690 m),上述环境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79.7%。建议在中高度适宜分布区进行野生软枣猕猴桃的迁地保护和人工种植,并根据其适生环境调整软枣猕猴桃的农业种植繁育规划,为软枣猕猴桃的就地、迁地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额牛核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大额牛(Bos frontalis)是我国新发现的大 型畜类,分布于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独龙江流 域,又名独龙牛,属半野生动物。国外分布于印 度阿萨姆邦、东孟加拉和缅甸北部。我国是1978 年才发现此种牛。由于大额牛的外型和野牛相 似,以至于过去不少动物分类学家把它误认为 印度野牛(Bos gaurus)的家养型,也有的学者 认为它是野牛和黄牛杂交的后代[2,3], 1968年 Walker才把它单独立为Bos属中的一个种。  相似文献   

19.
云豹(Neofelis nebulosa)是中国大型猫科动物中对森林生态系统依赖性最高的物种。中国作为云豹的主要分布区,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保护, 在盗猎、森林采伐、土地利用变化等威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云豹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近数十年来均大幅缩减, 其分布现状亟需全面评估。本研究系统检索和查阅了国内1950年以来的云豹标本、野外调查记录、地方志、新闻报道等直接证据, 整理了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内云豹记录存在的年代; 基于2010-2020年国内55个地区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 结合同期研究文献中记录的中国云豹确认分布位点, 校准了已发表的云豹栖息地适合度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叠加保护地和行政区划图层, 根据2010-2020年间森林覆盖率的减量评估云豹栖息地适合度的变化, 以识别我国的云豹关键栖息地和保护优先区。结果显示, 1950-2009年, 我国的云南、西藏、四川、陕西、甘肃、重庆、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以及台湾共17个省级行政区有云豹分布, 但其中12个迄今已超过20年无确凿记录, 且目前仅在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仍有云豹记录延续。当前我国大陆地区云豹潜在栖息地总面积64,093 km2, 分别位于9个连续的栖息地斑块中, 其中3个为跨境斑块。2010-2020年间, 我国境内共在5个自然保护区的10个样区记录到云豹, 全部位于西藏东南部以及云南西部和南部的2个跨境栖息地斑块(即“喜马拉雅-横断山脉西侧-若开山脉”和“无量山南麓-安南山脉”)的边缘。2010-2020年间, 这两个斑块在中国境内区域的年均森林覆盖率减量(0.84%)小于境外(1.57%)。从本研究的结果推断, 中国目前确认分布的云豹种群极有可能维持在跨境分布的生境中, 面临内部和跨境的双重挑战。相关保护地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反盗猎执法, 并开展栖息地恢复工作以提升云豹栖息地质量与斑块连通性, 同时与周边分布区国家开展跨境保护合作, 为现有云豹种群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野牛(Bo■ gaurus)分布在我国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寿振黄、蔡希陶二位先生于1958年首次报导为国内动物分布上的新记录(科学通报,1958,第4期,112—113页)。笔者于1958—1959年曾参加云南热带生物资源考察队和西南动物研究所在该地区所进行的野牛调查和捕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