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揭示滇龙胆天然居群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云南省5个区域天然分布的20个野生居群400个单株20个表型性状指标为调查研究对象,并用变异系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巢式方差分析对滇龙胆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变异进行分析,用相关性分析对滇龙胆表型性状与地理气象因子间的变异格局进行分析,用类平均聚类法对20个滇龙胆居群进行分类.结果表明:5个区域的滇龙胆以楚雄地区变异最大,变异系数为39.8%,变异最小的是昆明地区,为31.4%;不同居群的20个表型性状变异程度差异明显,变异系数在14.4%~91.8%之间,平均为40.4%,20个居群的平均变异为26.8%~37.0%;滇龙胆地理居群的表型分化较高,20个性状居群间的分化系数平均为73.14%,变化范围为36.03%~91.94%,居群间变异高于居群内;滇龙胆20个表型性状的总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547,5个不同分布区域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最大为楚雄(1.271 4),最小为玉溪(1.266 7);表型性状变异受经度和降雨量影响较大,与纬度、海拔和温度相关性不显著;通过UPGMA聚类,滇龙胆被分成3个组,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云南榧树(Torreya yunnanensis)的潜在生境分布区和保护现状,利用50个云南榧树的存在记录点和7个对其分布影响较高的主导环境因子(最冷季平均降水量、降水季节性变异系数、年温差范围、土壤容重、土壤类型、坡向和下层土壤中的百分比粘土)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2)模拟其在云南省的潜在生境的分布状况,并将其模拟结果与现有的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的范围进行叠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MaxEnt模型对云南榧树潜在生境的模拟的结果所表现出的精度高(AUC=0.977)。(2)云南榧树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三江并流区,云南榧树潜在生境在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内主要分布在高黎贡山(2364.35 km~2, 58.35%)、白马雪山(846.46 km~2, 31.66%)和云岭(625.55 km~2, 82.42%)自然保护区。(3)最冷季平均降水量(>75.58 mm)、降水季节性变异系数(<64.28)、年温差(24.08—26.40℃)是影响云南榧树在云南省潜在生境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4)金沙江可能...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2010-2017年对云南省12个地区58个县/市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依据《Flora of China》英文修订版分类确立了古茶树资源物种名录,建立初步的古茶树资源数据信息库。以此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学分析了云南古茶树资源种类组成、地理分布特征、生境类型及形态多样性。结果表明:云南古茶树种类多,调查共获得古茶树资源分布点474个,记录样本植株2570份,隶属7种6变种;古茶树资源分布广而不均,主要分布于滇西、滇南、滇东南及滇中哀牢山山脉,滇东南是古茶树物种多样性的分布中心,滇西是特有种的分化中心,云南古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可能存在滇西-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W.W.Sm.)Melch.)、滇南-普洱茶(C.sinensis var.assamica(J.W.Mast.)Kitam.)和滇东南-厚轴茶(C.crassicolumna H.T.Chang)3个现有分布中心;古茶树资源生境复杂多样,可大致分为原生林、次生林和高山旱地等3类,不同生境分布的古茶树种类及其生长状况有差异;古茶树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其描述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58~1.48,数值型性状变异系数为4.37%~51.03%,总体上营养器官的变异性高于花部器官。本工作为进一步探讨云南地区古茶树资源的系统演化、多样性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本底资料。此外,根据古茶树资源现状,初步提出了一些保护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4.
唐艺  丁荣  付林  古锐  邓薇  孙洪兵 《广西植物》2020,40(12):1849-1859
“榜间”为常用大宗藏药,但其生境特殊,生态位狭窄,部分品种资源量小,甚至濒危。为了明确“榜间”原植物的生态环境,预测生态适宜区分布,寻找影响适宜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该文以大花龙胆(Gentiana szechenyii)、高山龙胆(G. algida)、蓝玉簪龙胆(G. veitchiorum)、华丽龙胆(G. sino-ornata)和短柄龙胆(G. stipitata)五个主流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学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以分析各品种的分布特征和生境特点,并应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潜在分布区。结果表明:(1)“榜间”五个主流品种的生长均需要较好的土壤肥力条件,大花龙胆和短柄龙胆仅分布于草本层低矮的草甸或草甸灌丛,其余品种因茎有较大的伸长幅度,生态幅较广。(2)海拔是影响“榜间”五个主流品种分布的限制因子,对大花龙胆、高山龙胆、蓝玉簪龙胆、华丽龙胆和短柄龙胆生境适宜性的贡献率分别为56.5%、39.6%、49.4%、48.1%和44.2%,高山龙胆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 m以上的地区,而另外四个品种主要分布于海拔2 600 m以上的地区。(3)藏药“榜间”五个主流品种生长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四川、青海、云南、甘肃和西藏五省(区),但不同基原植物在各省(区)的分布面积和空间格局有差异,大花龙胆和高山龙胆的最适分布区集中在四川、甘肃、青海、西藏四省(区)交界处,后者在新疆地区也有最适分布区; 蓝玉簪龙胆最适生长区位于四川中部、四川北部接壤青海及甘肃处、四川西南部接壤云南处、西藏东部; 华丽龙胆与短柄龙胆最适生长区主要位于四川、青海、甘肃的交界地带,适生区范围较蓝玉簪龙胆狭窄。研究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相符,可以为“榜间”野生资源的保护及相关植物的人工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滇产白及类习用药材资源调查及市场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调查、访问调查、实地调查,对云南白及类习用药材资源现状和市场情况调查,了解白及、小白及、黄花白及的生境特点、市场使用情况、濒危程度,为加强白及类习用药材的保护和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结果白及主要分布在滇中,滇西、滇东南地区,小白及主要分布在滇东南、滇南、滇东、滇中地区,黄花白及主要分布在滇中、滇东北、滇东地区,分布地区有交叉,但集中分布地区又各有不同。目前白及类野生植物资源濒危,急需加强保护;白及类药材混淆多,栽培研究开展滞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急需加强引种育苗及规范化种植研究。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对条播、撒播、剪根后移栽、扦插和剪枝后移栽的滇龙胆进行了分析,以筛选滇龙胆的最佳栽培方式。结果表明:(1)不同栽培方式的滇龙胆原始谱图在峰形、峰位和峰强上有一定差异;用小波去噪法对光谱进行优化处理并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能较好地区分不同栽培方式的滇龙胆样品,PLS-DA二维得分图显示同一栽培方式的样品聚在一起,表明相同栽培方式的滇龙胆化学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小;播种滇龙胆样品(条播和撒播)距离较近,移栽滇龙胆样品(剪根、扦插和剪枝)距离较近,而播种和移栽滇龙胆样品距离较远,表明栽培方式对滇龙胆化学成分的积累有影响。(2)滇龙胆四种主要成分总含量大小依次是剪枝剪根撒播条播扦插,除剪根后移栽,剪枝后移栽滇龙胆中四种主要成分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栽培方式下的滇龙胆(P0.05),剪枝后移栽滇龙胆质量最佳。(3)以液相数据为参考值,采用正交信号校正—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预测不同栽培模式滇龙胆中龙胆苦苷、马钱苷酸、獐牙菜苦苷和当药苷的含量。校正集和验证集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0,校正均方根误差、交叉验证均方差和预测均方根误差均小于1.65,模型相关性和预测效果好,该方法对红外光谱分析在中药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滇龙胆不同部位裂环烯醚萜类物质含量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云南临沧云县滇龙胆不同部位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当药苷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当药苷在滇龙胆根、茎、叶、花中均有分布;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在根部含量较高,分别为(35.88±5.89)mg/g和(1.35±0.33)mg/g;当药苷在花部含量最高,为(0.97±0.24)mg/g.(2)不同部位有效成分间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3)相同海拔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下滇龙胆根部龙胆苦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茎部、叶部獐牙菜苦苷含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在对云南紫金牛属植物进行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评价该属植物的资源动态、现状,为本属资源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采用踏查、详查和访问调查以获取相关资料.实地调查表明,在调查的几个地区中,仅在文山州的西畴县和老君山以及红河州的元阳县发现有紫金牛属资源分布;所采集的6种植物资源中矮地茶、朱砂根、柳叶紫金牛的生物产量较高.云南紫金牛属植物资源分布带狭窄,生境要求严格;各地资源破坏严重,贮量正在缩减.  相似文献   

9.
云南野生百合资源分布现状及保护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云南省内11个区系野生百合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明确了云南11个区系中有9个区系分布有野生百合资源,云南野生百合的地理分布特点和种群数量,以及资源现状,并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云南野生百合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6121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中的特种稻资源,即黑(紫)米、红米、香米、糯米(酒米)和软米的特征特性进行综合评价;以云南省128个县为基本单位,应用GIS平台统计整理云南省每个县所属的气候类型,并结合云南省的5个稻作分区分析研究云南特种稻资源的生态地理分布。通过研究综合评价了云南特种稻资源的特征特性,初步摸清了云南特种稻资源除香米资源集中分布在中亚热带和中温带外,其他特种稻资源都集中分布在南亚热带的生态地理分布习性,其研究结果可为稻作资源收集保护、农作物生态地理分布、特优稻育种、生态育种、生物育种、农业产业开发和产业区划结构调整等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滇龙胆中萜类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为传统中药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生长季节滇龙胆的根部及茎叶部位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及当药苷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季节,滇龙胆的根部与茎叶部位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具明显差异。龙胆苦苷主要积累于根部;獐牙菜苦苷、当药苷主要积累于茎叶部位。相关性分析表明,龙胆苦苷含量受气候因子的影响,月平均温度与茎叶部位龙胆苦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7,P〈0.01),月降水量与根部、茎叶部位龙胆苦苷含量呈显著(R=-0.48,P〈0.05)或极显著(R=-0.74,P〈0.01)负相关;根中当药苷含量与獐牙菜苦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2,P〈0.01),茎叶部位獐牙菜苦苷含量与当药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38,P〈0.05)。研究结果表明,滇龙胆中龙胆苦苷含量受降水量和温度的影响;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及当药苷的含量变动具相关性;9-11月较适宜滇龙胆药材的采收。  相似文献   

12.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不断减少,使得寻找其原植物的合适替代品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组培材料代替野生药用植物作为药源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技术筛选合适的组培材料作为野生药用植物替代资源方面的应用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FTIR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滇龙胆组织培养形成的愈伤组织(肉质部、茎、叶)、增殖苗(肉质部、茎、叶)、生根苗(根、茎、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从原始FTIR光谱图上看,滇龙胆肉质部和根部峰形相似,茎和叶峰形相似;(2)二阶导数光谱图扩大了样品间的差异。在龙胆苦苷的主要吸收峰1612 cm-1附近,吸收峰强度依次为:生根苗叶增殖苗叶和生根苗茎增殖苗茎愈伤组织叶,愈伤组织茎及肉质部、增殖苗肉质部和生根苗根部在该处无吸收峰;(3)PLS-DA得分图表明,同一组培阶段相同组织部位样品聚集在一起,而愈伤组织、增殖苗、生根苗及其各组织部位能够较好的分开。其中:肉质部、根部与茎叶之间距离较远,表明其化学成分和含量可能差异较大;肉质部和根部样品间距离较近,茎和叶样品间距离也较近。二阶导数光谱图显示,组培材料有望代替其原植物满足药用需求;若以龙胆苦苷含量为评价对象,生根苗叶则可能具有更大的开发潜能,有望代替野生滇龙胆以缓解其资源稀缺局面。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可以简便有效地对药用植物不同组培阶段不同组织部位的替代潜力及开发利用进行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13.
沈涛  张霁  赵艳丽  金航  王元忠 《广西植物》2015,35(4):526-531
以幼龄茶树(Camellia sinensis var.sinensis)、十年茶树、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尼泊尔桤木(Alnus nepalensis)、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间作模式和荒坡栽培滇龙胆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株高、茎粗、叶长、根粗、生物量等性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其形态和生物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荒坡栽培、滇龙胆与十年茶树间作其株高最高,为(37.32±8.36)cm和(37.31±9.62)cm,与大叶桉间作其株高最低,为(19.08±12.40)cm;荒坡栽培植株茎粗数值最高,为(0.36±0.13)cm,大叶桉间作茎粗数值最低,为(0.23±0.04)cm;与茶树间作植株根系最长,为(18.42±7.23)cm和(17.71±7.34)cm,与尼泊尔桤木间作植株须根数最少,为(7.32±2.23)cm;根粗受栽培模式影响不显著(P0.05);荒坡栽培全株生物量最高,为(14.52±13.37)g,大叶桉间作全株生物量最低,为(2.17±1.42)g。相关性分析显示,株高、茎粗和须根数与全株生物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514,P0.01;R=0.510,P0.01;R=0.339,P0.01)。根茎比与全株生物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29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各性状对全株生物量的积累贡献程度不同,株高、茎粗、须根数和根粗是影响滇龙胆生物量积累的主要性状。荒坡栽培光照条件较好,有利于植株生物量的积累;与桉树间作,滇龙胆可能受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共同影响,使其植株矮小,生物量偏低。6种栽培模式中荒坡、滇龙胆与茶树、木瓜间作栽培为高产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农林药用复合种植中物种搭配、时间和空间种植技术优化升级以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模式对滇龙胆草总裂环烯醚萜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龙胆草(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 ex Hemsl.)为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Gentiana Linn.)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和广西等地,生长于山坡、草地、灌丛、林下及山谷中。该种为传统中药龙胆的基源植物,其干燥根及根茎均可入药,具有清热燥湿和泻肝胆火的功效。因其资源需求量逐年增加,滇龙胆草的人工种植越来越普遍,并出现了多种种植模式。目前滇龙胆草主要种植模式有单一种植和林药复合种植,常见的有滇龙胆草与茶树也Camellia sinensis (Linn.) Kuntze页、桉树(Eucalyptus robusta Smith)、木瓜也Chaenomeles sinensis ( Thouin ) Koehne 页和旱冬瓜( Alnus nepalensis D. Don)的复合种植模式。与传统林业系统相比,林药复合系统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周幸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山地林药复合种植模式中,分布于土壤表层的药用植物浅根系对表层土有加筋固着作用,可减少水土流失。 Sujatha 等认为:在槟榔(Areca catechu Linn.)园间作芳香药用植物有助于提高其产量并增加单位面积收入。目前有关林药复合种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复合种植模式下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变化的研究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15.
坚龙胆中的一个新裂环烯醚萜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坚龙胆(Gentiana rigescens)的根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裂环烯醚萜甙,命名为坚龙胆甙A(1),以及8个已知化合物:龙胆苦甙(2),6'-O-β-D-吡喃葡萄糖基-龙胆苦甙(3),马钱子酸(4),6'-O-β-D-吡喃葡萄糖基.马钱子酸(5),獐牙菜甙(6),2'-(邻,间-二羟基苯甲酰基).獐牙菜甙(7),獐牙菜苦甙(8),四乙酰开联番木鳖甙(9)。它们的化学结构通过现代波谱解析得以鉴定。化合物3,5和9为首次从坚龙胆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The concentrations of nine mineral elements were determined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in Gentiana rigescens from three zones (middle, southeast, and northwest zones) of Yunnan province in China.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mineral elements were found in the order K>Ca>Mg>Fe>Na>Zn>Cu>Cr>S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middle zone of Yunnan were enriched in Na (242.24 ± 50.80 mg/kg) and Mg (959.78 ± 54.60 mg/kg). However, materials from the southeast zone were particularly enriched in Ca (3,448.70 ± 749.82 mg/kg), but depleted in Se. Whereas those from the northwest zone were plentiful of K (2,746.89 ± 84.84 mg/kg), Fe (923.06 ± 127.52 mg/kg), Zn (261.38 ± 53.05 mg/kg), Cu (110.08 ± 46.23 mg/kg), and Se (53.99 ± 22.38 mg/kg).  相似文献   

17.
A new acylated secoiridoidal glucoside, named gentiorigenoside A (1 ), was isolated from the root of Gentiana rigescens (Gentianaceae) , together with eight known compounds, gentiopicroside ( 2) , 6′- O-β- D-glucopyranosyl gentiopicroside (3) , loganic acid (4 ) , 6′- O-β- D-glucopyranosyl loganic acid ( 5), sweroside ( 6 ), 2′-( o, m-dihydoxybenzyl) -sweroside (7), swertiamarin (8) and secologanoside (9) . 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spectroscopic analysis. Iridoidal glucosides 3, 5 and 9 were isolat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title plant.  相似文献   

18.
Jiang RW  Wong KL  Chan YM  Xu HX  But PP  Shaw PC 《Phytochemistry》2005,66(22):2674-2680
HPLC profile guided study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an acylated secoiridoid glycoside, named gentiotrifloroside (1), together with six known compounds, i.e., loganic acid (2), 6-O-beta-d-glucopyranosylgentiopicroside (3), swertiamarin (4), gentiopicroside (5), sweroside (6) and 2 -(o,m-dihydroxybenzyl)-sweroside (7) from Gentiana triflora and Gentiana rigescens. The structure of 1 was deduced from one- and two-dimensional NMR spectroscopic experiments. Compounds 1-7 were used successfully as chemical markers for the comparison of the four species of Gentiana used as Radix gentianae. Additionally, differentiation of Gentiana species mentioned and those used as adulterants was evaluated. The close similarity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mong the four genuine Gentiana species explain their popular usage as R. gentianae in Chinese medicine. We have also shown that the variation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R. gentianae and related adulterants agree well with their botanical phylogeny.  相似文献   

19.
利用含有α-萘乙酸(NAA)、6-苄氨基嘌呤(6-BA)和激动素(KT)等激素的MS固体培养基,对野生坚龙胆进行组培苗诱导培养。同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野生坚龙胆和其组培苗的根、茎和叶中的龙胆苦苷进行含量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野生坚龙胆中的龙胆苦苷主要储存于根部,而组培坚龙胆中龙胆苦苷在根中的含量甚微,主要集中在茎、叶部位,且在出根初期组培坚龙胆叶中的龙胆苦苷含量近似于或略大于野生坚龙胆根中的含量。研究结果提示,坚龙胆中的绿色组织是龙胆苦苷合成的部位,这些部位同时具有龙胆苦苷的储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