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龙胆科龙胆属滇龙胆( Gentiana rigescens)与獐牙菜属青叶胆( Swertia mileensis)为我国特有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马钱苷酸、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和当药苷含量,结合多变量分析研究环烯醚萜类成分含量及其构成比例在龙胆科植物种内和种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4种环烯醚萜类成分的计量特征呈现种间差异,依据环烯醚萜类成分含量及其构成比例,所有滇龙胆样品可分为4类。马钱苷酸含量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R=-0?348, P<0?05),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 R=0?307, P<0?01);獐牙菜苦苷含量与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R=-0?592, P<0?01),高海拔有利于植株中当药苷构成比例的增加( R=0?245, P<0?05);地理因子对植株中龙胆苦苷含量变化影响不显著( P>0?05)。  相似文献   
2.
基于群落调查数据,以样地代表多种资源的综合状态,物种重要值作为生态位的计测指标,利用Levins和Shannon生态位宽度,Schoener生态位相似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对洮河自然保护区大峪沟林区的紫果云杉群落木本植物种群生态位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紫果云杉群落乔木层共有树种8种,隶属于4科6属,紫果云杉占绝对优势,岷江冷杉为次优势种;灌木层共有植物50种,隶属于16科25属,忍冬科的蓝靛果、葱皮忍冬和唐古特忍冬等以及蔷薇科的峨眉蔷薇和银露梅等构成了灌木层的主体,紫果云杉幼苗优势不明显,但生态位宽度最大。本研究表明,生态位宽度受物种生态特性及其分布和生境共同影响,重要值大的物种生态位宽度一般较大,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之间生态位相似性和重叠性一般较大,并与其它物种重叠的概率高、重叠程度大,生态位宽度小的物种集中出现时也会出现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同科或同属的物种间常有较大生态位相似和重叠。生态位宽度反映着种群的扩散潜力,生态位相似反映着群落的稳定性,生态位重叠反映着物种间存在或潜在的竞争程度。紫果云杉在乔、灌木层均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生态适应性最强,群落结构稳定,具有进一步扩散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n C,CPC)发酵过程中碳源补料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DO—Stat的混合碳源流加策略,提高了发酵整体性能。在7L发酵罐上对使用该策略和传统补油策略的头孢菌素发酵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补加混合碳源(葡萄糖+豆油)策略时,CPC终浓度最高,达到36.99g/L,CPC得率也从使用传统单纯补油策略时的11.39%提高到22.19%,代谢副产物去乙酰氧头孢菌素C(DAOC)的积累量少,DAOC/CPC只有0.38%,达到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4.
应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基于230条分布记录及33个气候因子数据,模拟全新世中期(约6000年前)、当前时期(1950—2000年)和未来(2050s、2070s)气候条件下,红花龙胆西南地区的潜在分布范围;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筛选影响物种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探讨不同分布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模型训练集AUC值为0.942,验证集AUC值为0.849,表明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较高.5个气候因子(7月最高气温、8月最低气温、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7月最低气温和6月最低气温)对模型贡献最大,累计贡献率达59.9%.随未来气候变化,红花龙胆适生区将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在RCP 8.5情景下,至2070s阶段,西南地区红花龙胆适宜生境总面积与当前气候条件相比减少15.0%,但云南境内适生区和高适生区面积较当前分别增加32.8%和32.7%.红花龙胆适宜生长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气候变暖明显影响着适宜生境的面积和范围,尤其低海拔分布区对气候变化较敏感,适宜生境退缩严重,而高海拔地区由于降水、温度条件的改善适宜生境有所增加.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未来西南地区红花龙胆主要分布区可能向西迁移,并向更高海拔扩张.  相似文献   
5.
【背景】紫果云杉天然林在维护洮河上游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海拔梯度如何影响紫果云杉根际与非根际细菌多样性、土壤养分因子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尚不清楚。【目的】深入探索紫果云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受控因子。【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洮河上游不同海拔紫果云杉天然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进行测序分析,分析土壤理化因子与细菌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趋势,并通过相关性与冗余分析探究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土壤养分因子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根际土养分因子组间差异显著(P<0.05),非根际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海拔升高根际微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丰富度指数(Chao1/ACE)和OTU数目呈单峰型变化趋势;非根际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双峰型变化趋势。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养分因子密切相关,其中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土壤pH和有效磷与细菌多样性呈负相关但不显著(P>0.05)。不同海拔梯度下紫果云杉天然林细菌群落结构一致性较高,从30个样本中获得7 159个细菌OTU,注释到37个门;细菌优势类群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不同细菌门对土壤养分因子的响应各不相同,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与变形菌门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土壤理化因子能够显著影响紫果云杉根际与非根际细菌多样性和组成,海拔和水热条件等环境因子对植物和土壤的驱动影响是细菌群落结构稳定组成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紫果云杉天然林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变化和驱动机制,为洮河上游天然林恢复与生态恢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发状念珠蓝细菌细胞进行重金属离子Cu2+(CuSO4)、Cr2+(CrCl2)和Pb2+(PbCl2)胁迫,探讨发状念珠蓝细菌细胞对重金属离子胁迫的响应.[方法] 25℃,80 μmol/(m·s)光照下,BG11培养液培养发状念珠蓝细菌,利用不同浓度(0、0.1、1.0、10、100 mg/L) Cu2+、Cr2+和pb2+胁迫发状念珠蓝细菌细胞,测定其质膜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海藻糖含量,分析发状念珠蓝细菌细胞对重金属离子胁迫的响应.[结果] 在Cu2、Cr2和pb2胁迫下,发状念珠蓝细菌细胞的外渗率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含量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相对渗透率和膜脂过氧化水平的变化趋势一致.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活性随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升高先升后降,脯氨酸含量随着重金属离子处理浓度的升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少.[结论] 低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可以诱导发状念珠蓝细菌细胞产生结构和生理的应激响应,高浓度会导致发状念珠蓝细菌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RNA干扰血管生成素样蛋白7 (Angptl7)基因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人VSMC,分为常规F12K培养基培养(对照)和1 μg/mL AngII培养24 h。VSMC用AngⅡ(1 μg/mL)处理24 h后,采用siRNA-Angptl7和阴性对照siRNA-NC在Lipofectamine 2000介导下转染VSMC。RT-qPCR检测mRNA表达水平;Griess反应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相关蛋白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VSMC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和IL-6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与对照比较,1 μg/mL AngⅡ处理可促进VSMC中Angptl7 mRNA (0.97±0.06比3.05±0.21)和蛋白表达(1.01±0.12比1.61±0.14),亦可促进VSMC中IL-1β[(45.21±8.10)比(126.17±11.77) pg/mL]、IL-6[(50.50±7.51)比(108.50±9.51)pg/mL]和TNF-α的表达[(60.77±9.58)比(185.67±17.3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与对照和转染siRNA-NC相比,转染siRNA-Angptl7下调Angptl7蛋白表达(0.99±0.12,0.98±0.12比0.44±0.14,P < 0.01)。与AngⅡ干预组相比,siRNA-Angptl7降低AngⅡ介导的VSMC炎症反应相关蛋白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核因子κB (NF-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 (COX-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F-κB、iNOS和COX-2表达及NO含量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与siRNA-NC相比,siRNA-Angptl7组AngⅡ诱导的VSMC炎症反应相关蛋白TNF-α (0.99±0.13比0.51±0.12)、IL-6 (1.00±0.12比0.38±0.05)和IL-1β的表达(0.99±0.14比0.48±0.11),NF-κB (1.00±0.10比0.42±0.08)、iNOS (1.02±0.12比0.42±0.10)和COX-2表达(1.00±0.11比0.52±0.12)均降低,NO含量[(54.78±2.76)比(18.08±3.61)μmol/L]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 结论AngⅡ可通过Angptl7促进VSMC炎症反应,下调Angptl7蛋白表达可以抑制VSMC的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iNOS-COX-2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声波(UAE)辅助提取-离子色谱(IC)法测定了大白口蘑中F?、Cl?、NO2?、NO3?、PO43? 5种阴离子。选用NaOH溶液(3.0mmol/L)超声渗提30min后进样100μL,通过流速为1.2mL/min的淋洗液Na2CO3+NaHCO3(3.5mmol/L+1.0mmol/L)洗脱。F?、Cl?、NO2?、NO3?、PO43? 5种离子线性范围分别为2-25mg/L、2-20mg/L、2-100mg/L、10-55mg/L、10-100mg/L,峰面积RSD分别为0.58%、1.27%、0.73%、0.92%、2.33%,检出限在0.0976-1.0984mg/L之间。大白口蘑样品中未检出NO2?,其余F?、Cl?、NO3?、PO43? 4种离子加标回收率在95%-110%之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感染患者阴道微生态、血清炎性因子变化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对482例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统计妊娠期生殖道GBS感染情况,并将其分为感染组(GBS细菌培养阳性)和非感染组(GBS细菌培养阴性),其中感染组患者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统计妊娠期生殖道GBS感染检出情况;分析并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阴道微生态分布情况;检测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及感染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统计感染组的治疗效果;分析并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母婴结局情况;分析影响母婴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医院收治的482例妊娠期患者中检出生殖道GBS细菌培养阳性68例,阳性率为14.11%。感染组的阴道微生态环境中GBS、白细胞酯酶、唾液酸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脯氨酸氨基肽酶、过氧化氢酶检出率均高于非感染组(均P0.05),阴道菌群密集度II~III度、乳杆菌、清洁度I~II级检出率低于非感染组(均P0.05)。感染组hs-CRP、PCT、IL-6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均P0.05),感染组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hs-CRP)、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统计感染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其中痊愈57例,好转11例,复发2例。感染组产后出血、宫内感染发生率与与非感染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早产、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发生率均高于非感染组(均P0.05)。感染组围产儿肺炎、窒息发生率与非感染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围产儿宫内窘迫、生理性黄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均P0.05);母婴结局发生者高龄产妇、早产、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围产儿宫内窘迫、生理性黄疸、阴道微生态失衡、未抗感染治疗、GBS感染、hs-CRP升高、PCT升高、IL-6升高均高于未发生者(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均为危险因素(OR=5.540、3.347、6.495、7.036、7.199、5.275、3.093、5.436、5.942、4.683、5.013、5.703,均P0.05)。结论妊娠期生殖道GBS感染患者的阴道微生态菌群改变,血清炎性因子升高,可增加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沈涛  张霁  赵艳丽  金航  王元忠 《广西植物》2015,35(4):526-531
以幼龄茶树(Camellia sinensis var.sinensis)、十年茶树、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尼泊尔桤木(Alnus nepalensis)、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间作模式和荒坡栽培滇龙胆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株高、茎粗、叶长、根粗、生物量等性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其形态和生物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荒坡栽培、滇龙胆与十年茶树间作其株高最高,为(37.32±8.36)cm和(37.31±9.62)cm,与大叶桉间作其株高最低,为(19.08±12.40)cm;荒坡栽培植株茎粗数值最高,为(0.36±0.13)cm,大叶桉间作茎粗数值最低,为(0.23±0.04)cm;与茶树间作植株根系最长,为(18.42±7.23)cm和(17.71±7.34)cm,与尼泊尔桤木间作植株须根数最少,为(7.32±2.23)cm;根粗受栽培模式影响不显著(P0.05);荒坡栽培全株生物量最高,为(14.52±13.37)g,大叶桉间作全株生物量最低,为(2.17±1.42)g。相关性分析显示,株高、茎粗和须根数与全株生物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514,P0.01;R=0.510,P0.01;R=0.339,P0.01)。根茎比与全株生物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29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各性状对全株生物量的积累贡献程度不同,株高、茎粗、须根数和根粗是影响滇龙胆生物量积累的主要性状。荒坡栽培光照条件较好,有利于植株生物量的积累;与桉树间作,滇龙胆可能受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共同影响,使其植株矮小,生物量偏低。6种栽培模式中荒坡、滇龙胆与茶树、木瓜间作栽培为高产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农林药用复合种植中物种搭配、时间和空间种植技术优化升级以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