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蕨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肾蕨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根据理化和光谱分析,鉴定为β-谷甾醇(1)、羊齿-9(11)-烯(2)、齐墩果酸(3)、肉豆蔻酸十八烷基酯(4)、正三十一烷酸(5)和正三十烷醇(6),化合物3~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三十烷醇生理活性的初探——水稻幼苗生长的促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物蜡中分离出卅烷醇,早在1933年就已有报导。但卅烷醇作为一种新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问世,却是近年来的新事。1975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的农艺学家里斯(S.K.Ries)等,首先观察到苜蓿干草粉对多种作物具有刺激生长的作用。接着他们又进一步分离出了干苜蓿中的活性物质——正卅烷醇(TRIA)。在上述报导中还反映出卅烷醇促进作物生长的浓度极低(2.3×10~(-8)M)。另据报导,它在0.01~0.1ppm的浓度范围内,不仅促进作物的  相似文献   

3.
苗药岩豇豆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黔产苗族习用药材岩豇豆(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它们的结构分别为:二十九烷醇-15(nonacosan-15-ol,1),正三十烷醇(n-triscontanol,2),β-谷甾(β-stitosterol,3),岩豆素(7-dihydrox-4,6,8-trlmethoxyflavone or nevadensin,4),熊果酸(ursolic acid,5),除化合物4外,其它成分在该植物中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采用硅胶柱层析色谱和重结晶方法对榕树须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得到8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α-香树脂醇乙酸酯(1),羽扇豆醇乙酸酯(2),木栓酮(3),木栓醇(4),正三十五烷醇(5),白桦酯酸(6),β-谷甾醇(7)和豆甾-4-烯-6β-羟基-3-酮(8)。除化合物6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狭叶香蒲花粉(蒲黄)中的亲脂性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的干燥花粉中分离到5个化合物,经理化试验和波谱分析其中4个化合物的结构确定为7-甲基-4-三十烷酮(7-methyl-4-triacontanone,Ⅰ)、6-三十三烷醇(6-tritriacontanol,Ⅱ)、二十五烷(pentacosane,Ⅲ)和β-谷甾醇棕榈酸酯(β-sitosterol patmitate,Ⅳ),另外还分得一个化合物Ⅴ。Ⅳ是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有效成分。Ⅰ、Ⅱ是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藏药细穗香薷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和波谱方法鉴定结构,从细穗香薷(Elsholtzia. ianthina)中初步分离鉴定出5个化合物:二十六烷醇(1),齐墩果酸(2),β-谷甾醇(3),山柰酚(4),saussurenoside(5),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以采自云南省楚雄自治州楚雄市的云南兔儿风(Ainsliaea yunnanensis)干燥地上部分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色谱手段(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液相及制备薄层色谱等),从云南兔儿风植物中分离单体化合物,运用光谱分析技术(MS、1 H-NMR、13 C-NMR、DEPT、COSY、HSQC、HMBC、ROSEY)鉴定其化学结构,对云南兔儿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兔儿风属植物研究及植物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结果表明:从云南兔儿风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了11个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香树脂醇乙酸酯(1)、羽扇豆醇乙酸酯(2)、9,12-二烯乌苏烷乙酸酯(3)、α-香树脂酮(4)、羽扇豆烯酮(5)、蛇菰素B(6)、降香萜醇乙酸酯(7)、齐墩果烷-11-羰基-12-烯-3-醇棕榈酸酯(8)、12-烯基白桦脂醇(9)、西米杜鹃醇(10)、二十烷酸羽扇豆醇乙酸酯(11)。其中,化合物1~6,9~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对云南兔儿风化学分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主要的活性成分,阐明云南兔儿风药用植物中抗炎活性物质基础,为相关的新药科研工作及产品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云南红景天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云南红景天(Rhodiola yunnanesis)根茎中分出15个单体成分(Ⅰ~ⅩⅤ),其中12个(Ⅰ~ⅩⅡ)分别鉴定为:黑五味子单体甙(schizandriside, ∠)、1-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1-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Ⅱ)、1-表儿茶素(1-epicatechin, Ⅲ)、大黄酚(chnysophanol, Ⅳ)、β-胡萝卜甙(daucosterot, Ⅴ)、β-谷甾醇(β-sitostecol, Ⅵ)、阿魏酸二十八烷醇酯(1-octacosanly ferulate, Ⅶ)、没食子酸(gallic acid, Ⅷ)、二十八烷醇乙酸酯(1-octasonaly acetate, Ⅸ)、蜡酸二十六烷醇酯(1-hexacosanyl cerotate, Ⅹ)、蜡酸(cerotic acid, Ⅺ)、二十六烷醇(1-hexacosanol, ⅩⅡ)。有趣的是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出木脂素类(Ⅰ)、黄烷醇类(Ⅱ、Ⅲ)以及蒽醌类(Ⅳ)成分。  相似文献   

9.
蓝桉果实中的脂溶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Labill.)果实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鉴定出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结构鉴定为:5-羟基-4′,7-二甲氧基-6-甲基黄酮(1)、blumenol A(2)、蓝桉醇(3)、绿花白千层醇(4)、β-谷甾醇(5)、二十二烷酸(6),其中化合物1~4和化合物6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首次从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甘青青兰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利用柱层析、薄层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对采自甘肃漳县的唇形科植物甘青青兰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1H NM R、13C NM R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它们分别为羽扇豆烷-20(29)-烯-28-酸-3-醇(1),羽扇豆烷-20(29)-烯-3,28-二醇(2),齐墩果烷-12-烯-28-酸-3-酮(3),乌苏烷-12-烯-28-酸-2,α3β-二醇(4),乌苏烷-12-烯-28-酸-3,β24醇(5),豆甾-3-酮(6),β-谷甾醇-3-O-葡萄糖基(6→1)-十六烷酸苷(7),β-谷甾醇(8),齐墩果酸(9),β-胡萝卜苷(10),其中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而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三十烷醇为植物所合成,并且是大多数生物物质的组成成分。卅烷醇的新剂型在毫微微摩尔浓度的剂量下就表现出活性。尽管在植物体中大多数的卅烷醇结合于(并位于)角质层上,但在薄壁细胞中也可发现有少量存在。外施卅烧醇能直接或间接地调节一些生理和生化过程。许多研究表明,卅烷醇能增加作物的产量,但在美国其效果尚未稳定到足以推荐在生产上应用的程度。一些实验指出,在施用后不久,卅烷醇、一种卅烷醇的代谢物或一种第二信使在植物体内迅速移动。几种代谢物含量的变化以及处理的最适环境条件表明,植物对卅烷醇的反应可能牵涉到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另外,在卅烷醇处理后,一些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的酶的活性增加。在叶片施用卅烷醇前较高温度可增强植物对卅烷醇的反应。许多化合物对植物对卅烷醇的响应有拮抗效应,最显著的是酞酸酯,它在水中和研究环境中普遍存在。这种污染可以解释一些研究者在实验室和田间取得的不稳定的结果。卅烷醇可诱导植物的许多生长反应,其反应的迅速程度是在其它植物激素或生长调节剂上所未见的。  相似文献   

12.
从贵州鼠尾草95%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正三十三烷(1),十二烷酸十四烷酯(2),β-谷甾醇(3),胡萝卜苷(4),乌苏酸(5),2 a,3β-二羟基乌苏酸(6),白桦酸(7)和迷迭香酸(8)。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兖州卷柏Selaginella involvens Spring.的化学成分及体外抗菌活性.运用反复色谱层析进行纯化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结合理化鉴定确定化合物结构为:正十六烷酸(1),正十八烷酸(2),β-谷甾醇(3),豆甾醇(4),穗花杉双黄酮(5),β-D-glucopyranoside,(3β)-cholest-5-en-3yl(6),β-香树脂醇(7).化合物1~7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6和7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研究了化合物5、6和7的体外抗菌活性.化合物5、6和7可能为兖州卷柏抗肺炎病菌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石山巴豆( Croton euryphyllus)为大戟科( Euphorbiaceae)巴豆属( Croton)植物,主要分布于西南各省的岩溶石山地区,民间用于杀虫和治疗跌打损伤。为了阐明其化学物质基础,该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HPLC等方法对石山巴豆枝叶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毛叶巴豆萜(1), jatrophoidin (2),山藿香定(3),异山藿香素(4),山藿香素(5),赖百当-13-烯-8,15-二醇(6),7-酮基-β-谷甾醇(7),(22E)-5α,8β-表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8),豆甾烷-4-烯-6β-醇-3-酮(9),齐墩果烷-12-烯-2α,3β-二醇(10),东莨菪内酯(11),催吐萝芙木醇(12), lyratol F (13),罗布麻酚A (14),芹菜素(15),金色酰胺醇酯(1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16为首次从巴豆属中发现。  相似文献   

15.
地构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从地构叶(Speranskia tuberculata)地上部分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特征被鉴定为软脂酸、β-谷甾醇、三十烷醇、香草酸、阿魏酸、对香豆酸、loliolide,胸腺嘧啶和尿嘧啶。香草酸和阿魏酸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获得。  相似文献   

16.
白茎绢蒿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分离和波谱方法鉴定结构,从白茎绢蒿(Seriphidium terrae-albae(Krasch)Poljak)中初步分离鉴定出9个化合物:α-山道年(a-santonin,1),蒲公英赛醇(taraxerol,2),蒲公英甾醇乙酸酯(taraxasteryl acetate,3),乌苏酸(ursolic acid,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胡萝卜甙(daueosterol,6),二十五烷酸-α-单甘油酯(pentacosanoic acid 2′,3′-dihydroxypropyl ester,7),硬脂酸(steraric acid,8)和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9),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是对多裂山莴苣Lactuca laciniata根茎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通过利用柱色谱对植物中的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该植物中共分离出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1-O-heptatriacontanoyl glycerol(1)、(2S,3S,4R,10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0-十八烷-1,3,4-三醇(2),11β,13-二氢莴苣内酯乙酸酯(3),lactucin(4)、莴苣苷B(lactuside B,5)、lactucopicrin(6)、齐墩果酸(7)、十六烷酸(8)、槲皮素(9)、木栓酮(10)、熊果酸(11)、辛二酸(12),化合物1、2、4、6~12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手段从大头艾纳香(Blumea megacephala(Randeria)Chang etTseng)全草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无羁萜(1)、小麦黄素(2)、豆甾醇二十六烷酸酯(3)、豆甾醇十八烷酸酯(4)、α-香树脂醇(5)、α-香树脂醇乙酸酯(6)、β-香树脂醇乙酸酯(7)、β-谷甾醇(8)、豆甾醇(9)、β-胡萝卜苷(10)、二十七烷醇(11)、十六烷酸(12)和二十四烷酸(13)。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头艾纳香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为寻找传统药用植物望谟崖摩Amoora ouangliensis中的活性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方法进行化合物分离,并通过波谱数据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望谟崖摩枝叶中分得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abralealactone(1)、cabraleahydroxylactone(2)、eichlerialactone(3)、金色酰胺醇酯(aurantiamide acetate)(4)、金色酰胺醇(benzenepropanamide)(5)、xylogranatinin(6)、丁香醛(7)、cycloartane-3β,24,25-triol(8)和24(R)-19-cyclolanost-3-one-24,25-diol(9)。在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中,化合物2~4和9显示出一定的活性。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0.
采用硅胶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以及HPLC等色谱技术对蒲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从其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并鉴定了26个化合物,分别为:柚皮素(1)、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2)、槲皮素-3-O-新橙皮糖苷(3)、槲皮素-3-O-(2G-α-L-鼠李糖基)-芸香糖苷(4)、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5)、香蒲新苷(6)、山柰酚-3-O-新橙皮糖苷(7)、山柰酚-3-O-(2G-α-L-鼠李糖基)-芸香糖苷(8)、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9)、stigmastan-3,6-dione(10)、胡萝卜苷-6'-棕榈酸酯(11)、胡萝卜苷-6'-二十烷酸酯(12)、尿囊素(13)、6-氨基嘌呤(14)、次黄嘌呤(15)、尿嘧啶(16)、硬脂酸(17)、十二烷酸(18)、香草酸(19)、二十九烷二醇-6,8(20)、二十九烷二醇-6,10(21)、二十九烷二醇-6,21(22)、二十六烷醇-1(23)、十六烷醇-1(24)、二十五烷(25)、单棕榈酸甘油酯(26)。其中,化合物11、12、13、18、23、2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