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构建大蜡螟幼虫动物茄病镰刀菌感染模型并观察伏立康唑治疗效果。方法选用临床分离获得茄病镰刀菌1株,实验所用孢子悬液浓度梯度为1×105~1×108CFU/mL,根据死亡率筛选出最佳感染浓度,并以此浓度感染大蜡螟幼虫,用伏立康唑(1.5 mg/kg)治疗;同时设置未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实验过程中收集大蜡螟幼虫尸体做病理检测并记录5 d内死亡情况,每24 h记录1次。通过感染后病理组织切片和大蜡螟幼虫生存率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大蜡螟幼虫在1×107CFU/mL茄病镰刀菌感染后,5 d死亡率达100%,1×107CFU/mL为本次实验组最佳感染浓度;大蜡螟幼虫感染第2 d死亡虫体病理检测发现大量茄病镰刀菌菌丝和孢子,经伏立康唑治疗后,单个幼虫体内菌体减少,菌体内菌丝减少;大蜡螟幼虫生存曲线显示伏立康唑治疗组较单茄病镰刀菌感染组生存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大蜡螟幼虫能够作为茄病镰刀菌体内感染的动物模型,并可用于观察药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Aspergillus lentulus(A.lentulus或A.L)感染动物模型,借动物模型初步探究A.lentulus的毒力。方法将125只蜡螟随机分成5组,以Aspergillus lentulus临床株、Aspergillus lentulus标准株作为实验组,烟曲霉、白念珠菌为对照组,PBS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菌株分别制成10~6 CFU/mL孢子悬液,感染各组蜡螟。记录72 h内蜡螟的生存情况并制作生存曲线,24 h后提取蜡螟肠道组织,HE染色组织切片观察肠道组织损伤情况,用组织匀浆法,测定蜡螟肠道内真菌载量及真菌逆培养阳性率,用真菌荧光染色法观察肠道培养真菌镜下形态。结果 A.lentulus临床株和A.lentulus标准株的蜡螟存活数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A.lentulus临床株和A.lentulus标准株肠壁结构大致正常,局部可见水肿少量菌丝、孢子及炎症细胞浸润,对照组肠道结构破坏严重,可见菌丝、孢子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不同菌种感染蜡螟幼虫各组肠道载菌量及真菌逆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荧光显微镜观察,A.lentulus临床株和标准株菌丝多、孢子少,白念珠菌和烟曲霉组孢子多。结论与烟曲霉和白念珠菌相比,A.lentulus菌株对蜡螟毒力和肠道损伤能力较弱且致死率低。  相似文献   

3.
CHS3是催化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几丁质合成的关键酶,构建白色念珠菌几丁质合酶CHS3基因缺失菌株,确定CHS3的功能及对致病性的影响。以野生型白色念珠菌SC5314为母本菌株,通过SAT1-flipper技术构建chs3Δ/Δ突变体,对该突变体在小鼠系统性感染模型中的毒力进行检测,并对该突变体的毒力相关表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hs3Δ/Δ突变体的细胞壁几丁质含量下降、菌丝生长缺陷以及在小鼠系统性感染模型中的毒力减弱。CHS3可能通过调控白色念珠菌的菌丝生长,从而影响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4.
感染松墨天牛的金龟子绿僵菌菌株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松墨天牛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本文对分离自松墨天牛的6株金龟子绿僵菌,以及从光肩星天牛、大蜡螟、伊藤厚丝角叶蜂和土蝽上分离的各1个菌株,共10个菌株的产孢情况、孢子萌发率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选出金龟子绿僵菌1291、1349和2049三个菌株及球孢白僵菌F-263菌株,采用成虫跗节接种法和幼虫浸渍法进行室内松墨天牛及大蜡螟的毒力测定比较。结果表明,供试绿僵菌菌株对松墨天牛幼虫在接种15天后的感染僵虫率为76.9%~93.1%(1×107孢子/mL);成虫在接种20天后的僵虫率亦达57.9%~75.0%(6.5×105~3.4×106孢子/成虫);2049菌株表现尤其突出;对应的球孢白僵菌F-263对幼虫和成虫的僵虫率分别是96.3%(1×107孢子/mL)和55%(9.7×105孢子/成虫)。但这3个金龟子绿僵菌菌株对大蜡螟的毒力较低,存在较明显的寄主专化性。这3个菌株今后在防治松墨天牛方面具有较大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白念珠菌的致病性与其形态转变相关,白念珠菌的形态转换受各种外界信号和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转录因子Flo8在酿酒酵母形态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将白念珠菌基因组文库导入flo8缺失株中,筛选能够校正flo8缺失株侵入生长缺陷的基因,分离得到一个与酿酒酵母蛋白磷酸酯酶甲基酯酶PPEl同源的基因,命名为CaPPEl。CaPPEl的基因编码区全长1083bp,推测编码一个361氨基酸的蛋白。在单倍体酿酒酵母中,CaPPEl基因的表达可以部分回复flo8缺失株的侵入生长缺陷,但是在MAPK途径缺失株中不能进行侵入生长。在双倍体酿酒酵母中,CaPPEl基因的表达可以部分激活MAPK途径成员缺失株的菌丝生长缺陷,但却只能在flo8缺失株中产生微弱的激活作用。结果表明CaPpel在酿酒酵母的假菌丝生长和侵入生长中参与的信号转导途径不同。  相似文献   

6.
白念珠菌的致病性与其形态转变相关,白念珠菌的形态转换受各种外界信号和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转录因子Flo8在酿酒酵母形态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将白念珠菌基因组文库导入flo8缺失株中,筛选能够校正flo8缺失株侵入生长缺陷的基因,分离得到一个与酿酒酵母蛋白磷酸酯酶甲基酯酶PPE1同源的基因,命名为CaPPE1.CaPPE1的基因编码区全长1083bp,推测编码一个361氨基酸的蛋白.在单倍体酿酒酵母中,CaPPE1基因的表达可以部分回复flo8缺失株的侵入生长缺陷,但是在MAPK途径缺失株中不能进行侵入生长.在双倍体酿酒酵母中,CaPPE1基因的表达可以部分激活MAPK途径成员缺失株的菌丝生长缺陷,但却只能在flo8缺失株中产生微弱的激活作用.结果表明CaPpe1在酿酒酵母的假菌丝生长和侵入生长中参与的信号转导途径不同.  相似文献   

7.
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在侵入到寄主昆虫血腔后能够成功地逃避或抑制寄主昆虫的免疫反应并快速杀死昆虫。为深入了解嗜线虫致病杆菌的杀虫机理,明确关键的致病因子,作者应用盐析和制备型非变性凝胶电泳等方法,从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的细胞内分离纯化了一种新的杀虫蛋白——Tp40,该蛋白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具有高血腔注射活性,对大蜡螟5龄幼虫的LD50为68.54 ng/头。本文检测了该毒素对大蜡螟幼虫的致病特性,注射Tp40毒素后,大蜡螟幼虫表现出兴奋和痉挛等症状,当以不低于(70±0.02)ng/头的剂量注射Tp40,大蜡螟幼虫均在20 min内死亡,但试虫的体色 、血淋巴的颜色以及血细胞的形态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对大蜡螟体内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在注射LD50剂量的Tp40蛋白后,试虫体内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都明显的高于对照(P<0.05),而酚氧化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P<0.05)。对大蜡螟幼虫中肠的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这种42 kDa蛋白能够破坏试虫的中肠组织,导致其肠壁细胞出现排列紊乱、脱落和围食膜消失。据此推测,Tp40与嗜线虫致病杆菌对寄主昆虫的免疫抑制有关,寄主中肠组织可能是其作用靶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黄晓雯  吴晓雁  韩凯  彭晓明  曾抗  李莉 《菌物学报》2019,38(8):1359-1365
暗色真菌单梗着色霉Fonsecaea monophora侵犯皮肤及皮下组织,引起着色芽生菌病;其所引起的皮肤疣状改变或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甚至发生癌变。近年来,无脊椎动物构建感染模型逐渐兴起,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本研究利用蜡螟成功构建了F. monophora体内感染的动物模型,绘制了被感染蜡螟幼虫的生存曲线,观察记录了感染过程中蜡螟幼虫体表及体腔内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蜡螟幼虫对F. monophora的免疫防御应答,初步研究发现由病原体感染所诱发的血淋巴改变具有一定的抑真菌性,可抑制白念珠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通过敲除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bm01的PacC基因,研究了PacC基因敲除对球孢白僵菌毒力和分生孢子萌发速率的影响。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转化方法转化Bb_bm01,通过同源重组敲除Bb_bm01的PacC基因,筛选ΔPacC基因敲除菌株,获得了遗传稳定的ΔPacC基因敲除菌株。通过毒力测定,对比了野生菌株和ΔPacC基因敲除菌株对家蚕和大蜡螟毒力的差异,发现ΔPacC基因敲除菌株对家蚕和大蜡螟毒力都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在Bb_bm01菌株中的PacC基因与它的致病性相关;另外,比较ΔPacC基因敲除菌株与野生型菌株Bb_bm01在SDB液体培养基中的孢子萌发率,发现ΔPacC基因敲除菌株孢子萌发明显减慢,表明PacC基因参与调控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光滑念珠菌临床菌株的药敏情况以及中药单体焦性没食子酸联合唑类药物对念珠菌的抑菌作用。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光滑念珠菌116株、白念珠菌49株、热带念珠菌42株、克柔念珠菌4株和近平滑念珠菌13株,采用ATB FUNGUS3药敏试条检测光滑念珠菌的药敏情况;同时采用棋盘肉汤稀释法检测焦性没食子酸联合唑类药物对念珠菌的抑菌情况。结果116株光滑念珠菌中,14.66%(17株)的菌株对氟康唑耐药,22.41%(26株)对伊曲康唑表现为非野生型和81.03%(94株)对伏立康唑表现为非野生型。焦性没食子酸对5种念珠菌的抑菌情况,46.55%光滑念珠菌的MIC值为64μg/mL;34.69%白念珠菌的MIC值为64μg/mL;59.52%热带念珠菌的MIC值为64μg/mL;25%克柔念珠菌的MIC值为128μg/mL;46.15%近平滑念珠菌的MIC值为128μg/mL。唑类药物与焦性没食子酸联合用药时,100%、99.14%、99.14%的光滑念珠菌分别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表现为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均表现为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与单独用药相比,联合用药时81.03%、68.1%、77.59%的光滑念珠菌分别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MIC值降低2~3个浓度梯度,且耐药组与非耐药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具有耐药性,伏立康唑非野生型菌株所占比例最高。焦性没食子酸单独用药时,5组念珠菌中对光滑念珠菌的抑菌效果最好,且敏感组比耐药组的抑菌效果更加显著。焦性没食子酸联合唑类药物显著降低了光滑念珠菌唑类药物的MIC值,且耐药组比非耐药组的效果更加显著,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光滑念珠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定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的半胱氨酸转运蛋白及其对致病性的影响。【方法】构建候选基因敲除株,检测突变株以半胱氨酸为唯一硫源的生长情况;检测半胱氨酸转运蛋白Mup1对新生隐球菌毒力因子表达和不同胁迫条件下生长的影响;通过新生隐球菌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和小鼠感染模型分析Mup1对致病性的影响;通过转录组分析和酵母单杂交研究硫代谢核心转录因子Cys3与Mup1的调控关系。【结果】Mup1具有转运半胱氨酸、胱氨酸、胱硫醚和同型半胱氨酸的能力。基因MUP1缺失不影响毒力因子表达和细胞对应激的反应。大蜡螟和小鼠隐球菌感染模型表明Mup1对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无显著影响。转录组分析和酵母单杂交实验显示Cys3可能间接调控MUP1的转录。【结论】新生隐球菌Mup1具有转运半胱氨酸、胱氨酸、胱硫醚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功能,但不影响致病性,基因转录可能受Cys3的间接调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蜡蚧菌Lecanicillium是自然界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为了获取更多的蜡蚧菌作为控虫真菌资源,对从森林中的根际土壤分离得到的一株蜡蚧菌进行鉴定以及与其他几种病原真菌进行烟草粉斑螟Ephestia elutella的致病性对比。【方法】采用形态特征比较和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构建分子系统树对从贵州贵定松林下土壤中分离的菌株进行综合鉴定,采用浸虫法对烟草粉斑螟3龄幼虫进行致病性筛选。【结果】根据形态特征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该真菌为丝枝蜡蚧菌Lecanicillium aphanocladii。在测试菌株中,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inannulata、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丝枝蜡蚧菌对烟草粉斑螟3龄幼虫7 d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9.22%,64.92%和77.92%,表现出较好的致死效果。【结论】丝枝蜡蚧菌对烟草粉斑螟幼虫的致死效果较好,可用作仓储内烟草粉斑螟的生物防治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ALS3、SSA1基因缺失对阴道上皮细胞激发免疫反应的作用。方法培养白念珠菌野生株及ALS3、SSA1基因敲除株(SC5314、Δals3、Δssa1),对其进行形态测定。按不同MOI感染人阴道上皮细胞系VK2/E6E7细胞,通过台盼蓝染色观察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检测,评价不同MOI白念珠菌对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评估感染过程中炎性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在共培养上清中的差异。结果 ALS3基因的缺失对白念珠菌芽管长度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SSA1基因的缺失与其他两个菌株相比芽管长度减少约30%~40%(P<0.001)。台盼蓝染色观察及LDH测定发现,3株菌在感染上皮细胞时,其细胞损伤能力均与菌载量成正比;与野生型相比,Δssa1突变体在相同比率感染上皮细胞时,细胞损伤能力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als3突变株影响较小,甚至略微升高。检测炎性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发现,突变株在诱导上皮细胞产生促炎因子及趋化因子(GM-CSF、G-CSF、IL-1α、IL-8)的能力上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S3和SSA1基因表达在阴道上皮细胞抗白念珠菌感染的局部免疫应答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且SSA1基因表达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4.
研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简称Lm)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致病性,探讨棉铃虫作为Lm感染模型的可行性。用野生株EGDe(中毒)、PrfA缺失株(EGDeΔprfA,弱毒)和PrfA组成型高表达株(EGDeΔprfA+pERL3-prfA~*,高毒)腹腔微量注射4龄棉铃虫幼虫,计算半数致死量(LD_(50))和虫体的载菌量,同时观测棉铃虫中肠细胞的病理变化以及血细胞包囊作用和数目。实验结果显示:①EGDe、EGDeΔprfA和EGDeΔprfA+pERL3-prfA~*的LD_(50)分别为2.56×10~3 cfu/mL、1.98×10~6 cfu/mL和6.63×10~2 cfu/mL。②感染Lm后,EGDe和EGDeΔprfA+pERL3-prfA~*在棉铃虫体内各部分的活菌数均有所上升,而EGDeΔprfA却显著下降。③中肠病理切片显示,Lm对棉铃虫幼虫中肠细胞的损伤程度与菌株的毒性高低正相关,并且随时间延长差异更为明显。④EGDeΔprfA+pERL3-prfA~*对棉铃虫血细胞的包囊作用的抑制作用最强,而EGDeΔprfA基本无抑制作用。⑤感染Lm后,棉铃虫的血细胞数量先急剧上升随后减少。72 h时,感染EGDe、EGDeΔprfA和EGDeΔprfA+pERL3-prfA~*的血细胞减少量分别为45%、27%和71%。结果表明,Lm不仅能成功侵染棉铃虫幼虫并致其死亡,且其半数致死量、其对棉铃虫中肠细胞的损伤程度以及对血细胞包囊作用和数量的影响等均与细菌毒力高低有较好的关联性,表明棉铃虫幼虫(至少是4龄棉铃虫幼虫)适合作为研究Lm致病机制的昆虫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白念珠菌CaCSC1基因的基因缺失株,并初步探究它的功能。方法设计长引物,通过PCR直接扩增出带有SAT1flipper的CaCSC1基因敲除盒,转化到野生型白念珠菌菌株CAI4,并通过PCR鉴定出基因型正确的转化子,得到CaCSC1的基因缺失株。最后,通过倍比稀释的方法进行表型筛选。结果成功得到CaCSC1基因的缺失菌株。基因缺失菌株对酮康唑(Ketoconazole)敏感,对Zn2+、Mn2+和荧光增白剂(Calcofluor white)表现出耐受性。结论 CaCsc1蛋白参与对锌离子和锰离子的稳态调控,和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完整性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蜡螟时蜡螟的自噬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用一定量的白假丝酵母菌的活化孢子感染蜡螟,经过12h,解剖蜡螟收集蜡螟细胞并裂解细胞,用真菌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孢子活性;解剖蜡螟取肠道组织并用PI染死细胞。取不同感染时间段的淋巴细胞,用裂解液裂解,离心取上清,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上清液中的Dectin-1、ROS、LC3Ⅰ/Ⅱ的表达水平。结果活化的孢子注射至蜡螟体内后,其活性受到抑制;蜡螟的肠道细胞被定位在上面的菌丝损伤并且孢子活性受到抑制。随着蜡螟感染白假丝酵母菌时间的递增,其自身的Dectin-1、ROS、LC3Ⅰ/Ⅱ的表达水平在不断增高且在感染24h最高。结论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蜡螟后,蜡螟的淋巴细胞和肠道细胞通过升高Dectin-1、ROS、LC3Ⅰ/Ⅱ的表达水平发挥杀伤孢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侵染期的拟双角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eratophorum D43品系体外都包裹着一个透明的体鞘。为探明体鞘对线虫侵染力的影响, 了解鞘蛋白(sheath proteins, SPs)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幼虫的免疫抑制作用, 本研究通过化学方法使拟双角斯氏线虫D43脱鞘, 以对寄主的致死率和侵入点数量为指标, 与包鞘线虫比较对大蜡螟幼虫的侵染力; 采用乙醇提取的方法获得线虫鞘蛋白, 利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对鞘蛋白进行鉴定分析; 从血细胞数量和酚氧化酶活力两个方面评价鞘蛋白对大蜡螟幼虫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0.5%次氯酸钠处理20 min可以保证95%以上的线虫存活和脱鞘。与包鞘线虫相比, 脱鞘线虫对大蜡螟幼虫的致死率显著降低, 致死时间延后, 节间膜侵入点数量显著减少。以35%乙醇提取的鞘蛋白提取物可鉴定出6种鞘蛋白, 其中一个被鉴定为丝氨酸蛋白酶。此外, 血腔注射鞘蛋白提取物可导致试虫血细胞数量明显降低, 酚氧化酶活力受到显著抑制。由此说明, 体鞘对拟双角斯氏线虫D43的侵染力具有显著影响, 鞘蛋白在抑制寄主昆虫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龟子绿僵菌及其粗毒素对樟巢螟幼虫的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筛选感染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幼虫的高致病力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株,并研究绿僵菌粗毒素对幼虫的毒力和取食粗毒素后幼虫的血淋巴细胞免疫反应。【方法】以死亡率 时间几率值法和TDM模型分析绿僵菌及其粗毒素对樟巢螟幼虫的致病力,并显微观察处理幼虫的血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绿僵菌菌株Ma1291-2对樟巢螟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以浓度(1.0±0.5)×108个孢子/mL的孢子悬液接菌11 d后,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99.8%±2.6%和86.9%±1.3%,LT50为6.29 d。各菌株产粗毒素水平与其对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和LT50呈显著相关。通过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参数估算,Ma1291-2菌株及其粗毒素对幼虫致死效应较强的时间段分别为接菌后6-7 d和3-4.5 d。幼虫取食绿僵菌粗毒素后2 d,总血细胞、浆血细胞、珠血细胞和类绛血细胞浓度上升到最高值,而后下降;粒血细胞浓度2 d后开始极显著上升,第3天达到最高值后急速下降;原血细胞前3 d未发现有明显的数量变化,第4天显著下降。幼虫取食粗毒素3~4 d后,浆血细胞和粒血细胞有破裂,珠血细胞和类绛血细胞有黑化现象,原血细胞病态变化不明显。【结论】樟巢螟幼虫取食绿僵菌粗毒素后2-3 d,幼虫血淋巴细胞对粗毒素的免疫反应最强烈,且粗毒素对血细胞有毒害和破坏作用。本研究为该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乳酸链球菌素(nisin,NIS)与美罗培南(meropenem,MEM)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抑菌作用,本研究通过棋盘法联合抑菌试验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来评价联用抑菌效果,使用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检测药物联用对MRSA菌株生物膜生成的影响,最后通过大蜡螟模型观察药物联用对MRSA感染的大蜡螟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乳酸链球菌素组(NIS)、美罗培南组(MEM)和联用组(MEM+NIS)中,MEM+NIS组对三株MRSA分离株均表现为协同抑菌作用,其FICI值分别为0.375、0.5和0.375;作用6 h时,MEM+NIS组与NIS组均可抑制生物膜生成,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蜡螟生存模型显示,五天后,三株MRSA菌株感染的大蜡螟幼虫的MEM+NIS组生存率分别为30%、80%、30%,其中Yn2020051和Yn2020078,MEM+NIS组的大蜡螟幼虫存活率均高于NIS组、MEM组和阳性对照组(P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0.
白念珠菌是人体重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形态的多样性和可塑性是白念珠菌典型的生物学特征,这与它的致病性、宿主适应能力以及有性生殖过程密切相关。白念珠菌生物被膜(Biofilm)是由不同形态细胞(包括酵母型、菌丝和假菌丝)以及胞外基质组成的致密结构,也是毒性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因子。生物被膜对抗真菌药物、宿主免疫系统和环境胁迫因子等都表现出较强的抵抗力和耐受性,是临床上病原真菌感染防治的重大挑战。随着基因表达谱和遗传操作技术的发展,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耐药性的获得所依赖的遗传调控通路和分子调控机制越来越清楚。主要包括MAPK和cAMP介导的信号途径以及Bcr1和Tec1等因子介导的转录调控。此外,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形态转换和有性生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文中综述了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重点介绍了细胞壁相关蛋白、转录因子和交配型对该过程的调控以及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