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外联合肠内营养对老年进展期胃癌临床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术后分别给予肠外联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C反应蛋白、血清清蛋白(ALB)、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Hb)、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及疲劳指数。结果:观察组在术后CRP水平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及疲劳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血清清蛋白(ALB)、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Hb)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后早期肠外联合肠内营养减轻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的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促进恢复,改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开腹与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TME)治疗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118 例,随机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59 例。对照组行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观察组行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根治术。比较两组术中效果、 淋巴结清扫效果、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手术风险和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 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肛门排气、肠胃功能恢复和总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 发症率为5.08%,显著低于对照16.95%(P<0.05);观察组保肛率达到81.36%,显著高于对照组66.10%(P<0.05);两组2 年复发率和 转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TME 创伤小,根治率高,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 相近,综合疗效优于开腹根治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结直肠癌组织异常表达的miRNAs。方法:采用Agilem基因芯片(V12.0)分析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配对正常粘膜组织间差异表达的miRNAs,MiRNAs错误发生率(FDR)〈0.05和微矩阵显著性分析(SAM)q值〈0.05为差异显著。结果:鉴定出结直肠癌中32个差异表达的miRNAs,显著上调和下调各16个。实时定量PCR(RT—qPCR)证实基因芯片中4个表达上调的miRNAs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也显著上调。结论:MiRNA基因芯片鉴定出了结直肠癌组织一系列新的差异表达的miRNAs。  相似文献   
4.
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组最近发现的长度为22个核苷酸左右的非编码RNA,具有负性调控基因表达的功能.本文对miRNA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表达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不断有文献显示,miRNA在多种肿瘤(包括胃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者和其他研究人员发现,miRNA的表达异常(如:miR-421和miR-21的上调或/和miR-31和miR-218的下调等)与胃癌的发生相关,提示miRNA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目前,miRNA表达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最近研究较清楚地显示,miRNA的表达受到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机制的调控.这说明,胃癌相关miRNA的表达水平受到表观遗传机制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通过观察高血糖小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耐量、血清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变化,探讨人参与刺五加配伍药物降糖的初步机制。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的方法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根据随机分组对照法,对各组小鼠进行不同干预处理。结果表明,给药组小鼠空腹血糖和糖耐量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血清胰岛素敏感性及SOD活性显著回升(P0.01或P0.05),血清MDA含量明显下降(P0.01或P0.05)。这表明人参与刺五加配伍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水平并增强其抗氧化能力,同时提示其降糖机制可能与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提高抗氧化能力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嗜线虫致病杆菌是一种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它能够产生多种杀虫毒素.本研究旨在从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菌株的细胞内纯化新的杀虫蛋白毒素,并对其进行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方法]应用盐析和制备型非变性凝胶电泳等方法纯化蛋白,再通过对5龄大蜡螟幼虫血腔注射进行活性筛选.对获得的目的蛋白与已知蛋白进行同源分析,克隆出该目的蛋白的基因序列,从而进行相应的基因和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本研究纯化的Tp40蛋白对大蜡螟LD50为68.54 ng/头,其SDS-PAGE电泳图谱只显示出一条分子量约为42 kDa的多肽.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Tp40与已知的Txp40为同源蛋白,并且仅存在于细胞内.编码该蛋白的基因开放读码框全长1107bp(GenBank登录号:EU095326),编码368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为41.5 kDa,等电点为8.66,与GenBank中的其余13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所包含的相似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同源性分别为85%~99%和70%~99%.[结论]Tp40蛋白具有很高的血腔杀虫活性,其基因序列具有较强的保守性,是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复合体杀虫过程中的一种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7.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us BP的多个杀虫毒素基因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约40kb的基因簇。为研究这个基因簇中各基因与杀虫活性的关系,对该共生菌粘粒文库中5个粘粒克隆XnBP76、XnBP83、XnBP203、XnBPp378 和XnBP414及XnBP83的3个亚克隆插入DNA片段的基因结构和它们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xptB1, xptC1和xptA2 3个基因或后两者的联合表达产物具有最强的杀虫效果,缺失其中的任何1个或2个会使杀虫活力大幅度地下降或完全消失;而xptD1和xptA1的缺失对毒素基因簇的表达产物的杀虫活力影响很小;杀虫毒素的物理混合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1B;PTP1B)在胰岛素信号传递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亦是研究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靶点。利用PTP1B生物活性导向分离方法,从白桦树皮的正己烷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羽扇豆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经过光谱分析和文献比较,确定分离得到的7个化合物为:羽扇烯酮(1),羽扇豆醇(2),桦木酸(3),白桦脂醛(4),白桦脂酸(5),算盘子酮醇(6)和白桦脂醇(7)。其有效抑制PTP1B活性值(IC50)分别为:5.6±0.3μmol/L,4.1±0.2μmol/L,7.2±0.3μmol/L,12.6±0.4μmol/L,11.6±0.3μmol/L,9.6±0.4μmol/L和13.6±0.5μmol/L。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我们的前期实验中,我们运用质谱技术研究新鲜培养的结直肠癌和对应的正常黏膜蛋白组学差异时发现基质重建相关蛋白5(MXRA5)在两者之间的表达有明显的差异,而目前并没有关于MXRA5是否可以作为结直肠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索MXRA5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技术,对MXRA5在结直肠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MXRA5在结直肠正常组织、腺瘤和肿瘤中的免疫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而且MXRA5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和大网膜转移明显相关.基因水平MXRA5的表达没有发现明显差异.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了MXRA5在肠癌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并且可能是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或者大网膜转移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杀虫蛋白的纯化及活性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是从河北省土壤中筛选出的一株昆虫病原线虫体内分离纯化获得的共生菌,该菌的发酵液对多种昆虫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利用85%饱和度的硫酸铵盐析分别获得胞内蛋白提取物和上清液中胞外蛋白提取物,生测结果表明这两种蛋白提取物中都含有胃毒素和血腔毒素。通过制备型非变性凝胶电泳对蛋白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了3种有杀虫活性的毒素蛋白(毒素Ⅰ、毒素Ⅱ和毒素Ⅲ),胞内的毒素蛋白与分泌到胞外上清液中的毒素蛋白是同种蛋白。毒素Ⅰ和毒素Ⅱ对棉铃虫初孵幼虫有明显的胃毒活性,但没有血腔毒性;毒素Ⅲ对大蜡螟幼虫有很强的血腔毒性,LD50为0.18 μg/头。SDS-PAGE图谱显示毒素Ⅰ和毒素Ⅱ是由多个多肽组成的复合蛋白,而毒素Ⅲ只分离出一条多肽。毒素Ⅱ在50℃处理10 min,其杀虫活性没有显著变化;70℃处理10 min对毒素Ⅲ杀虫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