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目前存在争议的宽广蜡蝉属Pochazia和广翅蜡蝉属Ricania代表种的前翅形态特征进行研究,为这2个近缘属的属征厘定和种的合理归属提供更多信息。【方法】选取宽广蜡蝉属和广翅蜡蝉属共10种169头标本,每个标本前翅选取9个同源标点和前翅外轮廓(由60个半标点组成),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典型变量分析(canonical variate analysis, CVA)方法,对前翅翅脉和翅轮廓进行量化分析,探讨这2个属的翅形变化规律。【结果】在对宽广蜡蝉属和广翅蜡蝉属10个代表种的前翅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典型变量分别能解释翅脉和翅轮廓74.945%和88.096%的变异,明确了CuA脉分叉点是变异度较高的位点,翅外缘、翅前缘和翅后缘端半部均有较高变异度;这2个属PCA中第1主成分方向上离散度高,印证了CuA脉分叉点、翅外缘、翅前缘和翅后缘端半部形状可作为属间分类依据;种间CVA中10个代表种聚集度良好,种间离散度较高,基于马氏距离显著性分析显示差异非常显著。【结论】几何形态学分析可用于宽广蜡蝉属和广翅蜡蝉属分类,但...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明确与广翅蜡蝉Ricaniaspeculum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优势种天敌,为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防治广翅蜡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地学统计学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相结合,综合评判与广翅蜡蝉在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优势种天敌。【结果】年度间比较,2015年和2016年乌牛早茶园与广翅蜡蝉空间跟随关系密切的前四位天敌依次是鳞纹肖蛸Tetragnathasquamata、锥腹肖蛸Tetragnathamaxillosa、茶色新圆蛛Neosconatheisi和八斑球腹蛛Theridionoctomaculatum。2015年和2016年白毫早茶园与广翅蜡蝉空间跟随关系密切的前四位天敌依次是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八斑球腹蛛、茶色新圆蛛和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两茶树品种间比较,广翅蜡蝉前四位天敌中相同的天敌,2015年是锥腹肖蛸和粽管巢蛛,2016年是草间小黑蛛和八斑球腹蛛。【结论】对两种茶园2015年和2016年密切指数总和及序号总和的综合分析,与广翅蜡蝉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前三位天敌是八斑球腹蛛、粽管巢蛛和茶色新圆蛛。研究结果明确了两种茶园合理利用和保护蜘蛛天敌的种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在不同聚块大小条件下,天敌对八点广翅蜡蝉Ricania speculum(Walker)空间上跟随关系的密切程度、聚集原因和聚集范围,为评价八点广翅蜡蝉的天敌优势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空间聚集强度指数、种群聚集均数法和ρ指数法对安徽省合肥市白毫早茶园不同大小聚块条件下的八点广翅蜡蝉及其7种蜘蛛类天敌进行分析。【结果】八点广翅蜡蝉与其7种蜘蛛类天敌均方差峰值时的聚块样方数的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八点广翅蜡蝉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天敌依次是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0.781 1)、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0.692 8)和茶色新圆蛛Neoscona theisi(0.688 7)。在聚块内基本样方数K为1、2、4、8时,随着聚块内基本样方数的增多,聚集分布格局时的扩散系数C不断增大,均匀和随机格局时扩散系数不断减小。聚块内基本样方数K为2、4、8时与K为1时之间的八点广翅蜡蝉及其天敌的空间分布聚集程度差异均不显著。八点广翅蜡蝉的种群聚集均数λ多数情况均大于2,其聚集是该虫本身原因引起的,天敌和八点广翅蜡蝉的种群聚集均数λ绝对值均随聚块内基本样方数的增加,则种群聚集均数λ的绝对值不断增大。【结论】用八点广翅蜡蝉不同大小聚块的ρ指数判断个体群聚集时的最小范围是聚块中有4个基本样方。这为该虫抽样时确定样方大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给农林业生产中的宽广蜡蝉属Pochazia常见种类提供准确鉴别依据,补充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昆虫分类的形态学资料,对5种中国常见的宽广蜡蝉(眼斑宽广蜡蝉P.discreta、圆纹宽广蜡蝉P.guttifera、柿宽广蜡蝉P.sublimata、山东宽广蜡蝉P.shantungensis和阔带宽广蜡蝉P.confuse)的外部形态和雌雄外生殖器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5种宽广蜡蝉在外部形态特征(体色、身体各部分比例及前、后翅斑纹)、雄性外生殖器构造(尾节、肛节、阳茎干)及雌性外生殖器构造(肛节、第一产卵瓣、第三产卵瓣)上既有相似性,又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这些差异特征可作为种间鉴别的分类依据。5种宽广蜡蝉的雌性外生殖器构造均为首次报道,此外,还给出了这5种宽广蜡蝉的整体形态图、局部特征图和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以及在中国分布的10种宽广蜡蝉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取昆虫外部数学形态特征,并用于雌雄个体判别,对其远程鉴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图像获取技术的研究,获得梨冠网蝽Stephanitis nash Esaki et Takeya雌雄个体差异的参数指标。【方法】利用中国农业大学IPMist实验室开发的BugShape(v1.0)软件对梨冠网蝽成虫的外部数学形态特征进行提取,并使用SPSS(v2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扫描分辨率高低对部分参数有显著影响,其中周长、中胸宽、中胸宽/腹宽等参数随着分辨率的增加而增大。软件自动测量参数(面积、等效圆半径、偏心率、紧凑度、圆形度)和手动测量参数(中胸宽、腹宽、体长/中胸宽、体长/腹宽、中胸宽/腹宽)在雌雄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在4800dpi时,手动测量梨冠网蝽的体长为2.25mm左右,雌性成虫的中胸宽和腹宽分别比雄性成虫宽0.02mm和0.19mm。在1200dpi分辨率下,利用手动测量参数对雌雄个体进行判别时,交叉验证判别正确率达99%,仅使用自动测量参数进行判别时,交叉验证判别的正确率为79%,而同时使用两类参数时,交叉验证判别正确率为97%。【结论】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梨冠网蝽进行雌雄识别时扫描的最佳分辨率为1200dpi,获取到的部分参数在雌雄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可以作为判别其两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明晰蝉类昆虫唾液腺中细菌的组成及其中是否存在内共生菌Candidatus Sulcia muelleri。【方法】以斑透翅蝉Hyalessa maculaticollis (Motschulsky)为材料,采用16S rRNA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对其唾液腺细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斑透翅蝉唾液腺中共存在7种细菌,分别属于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其中绿脓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肠杆菌Enterobacter sp.为优势细菌,分别占克隆总数的48.7%;另外5种细菌(反硝化细菌热单胞菌Thermomonas brevis、鞘胺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芽孢杆菌Bacillus sp.、厌氧球菌Anaerococcus sp.和Methyloversatilis sp.)总共占克隆文库的2.05%。【结论】首次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明晰斑透翅蝉唾液腺的细菌群落;其细菌群落组成相对简单,且两种细菌占主导地位;此外,头喙亚目昆虫体内特有的内共生菌Candidatus Sulcia muelleri未在斑透翅蝉唾液腺中检测出,表明该共细菌可能仅在腹部的贮菌体中分布;斑透翅蝉唾液腺中的细菌是否普遍存在于蝉科昆虫唾液腺中以及在取食韧皮部汁液过程中的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地磁定向是昆虫远距离迁飞定向的重要机制之一。本研究以迁飞性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长翅型和短翅型雌雄成虫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虫体内磁性物质定量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MPMS-7型超导量子磁强计检测褐飞虱长翅型和短翅型雌雄成虫体内的磁性物质,并将经普鲁士蓝染色后的虫体超薄石蜡切片于JEM-21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磁性物质的分布状况,最后利用原子发射光谱法对虫体内的磁性物质进行定量分析与比较。【结果】超导量子磁强计检测发现,仅在褐飞虱长翅型和短翅型雌雄成虫腹部的磁滞曲线有明显闭合现象,证明该部位存在磁性物质;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普鲁士蓝沉淀主要呈点簇状存在于虫体腹部,证明该部位存在铁磁性物质;通过等离子发射光谱检测发现,同一性别长翅型成虫体内铁离子含量显著高于短翅型成虫,且相同翅型雄成虫体内铁离子含量显著高于雌成虫。【结论】褐飞虱长翅型和短翅型雌雄成虫腹部普遍存在铁磁性物质,且不同翅型和性别间磁性物质含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黄蜻Pantala flavescens Fabricius前翅和后翅的雌雄二态性进行分析,探讨黄蜻雌雄性在翅上的形态差异。【方法】通过对黄蜻的前翅和后翅做数字化标点,获得翅的形态信息。经主成分分析(PCA)和薄片样条法(TPS)获得雌雄性在翅型和翅脉上的差异性。【结果】PCA结果表明,黄蜻雌雄性的前翅和后翅在翅型、翅脉结构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且后翅间的差异更大。经TPS分析可知,雌雄性黄蜻前翅上的差异部位主要发生在亚翅结和三角室,后翅的差异部位主要发生在亚翅结、肘脉域和臀角区域。对黄蜻前后翅的大小分析(CS)可知,雌性黄蜻前后翅较大,雄性黄蜻前后翅较小。【结论】黄蜻雌雄性间的翅型结构差异性表明雌雄性在其各自生活史中履行不同的职责,特定的飞行模式逐渐形成特定的翅型、翅脉结构。  相似文献   

9.
李奎  周传江  梁爱萍 《昆虫学报》2020,63(4):502-511
【目的】揭示岛屿隔离效应对舟山群岛及邻近大陆碧蛾蜡蝉Geisha distinctissima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依据本研究获取的舟山群岛(11个岛屿)及邻近大陆15个种群共247头碧蛾蜡蝉样本的16S rRNA基因序列,对该地区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采用贝叶斯推断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绘制单倍型网络图,以解析种群间的遗传结构;通过中性检验、错配分布分析和贝叶斯天空线(Bayesian skyline plot, BSP)分析,探讨该地区碧蛾蜡蝉的种群历史动态。【结果】贝叶斯系统树及单倍型网络图均没有解析出舟山群岛碧蛾蜡蝉种群明显的遗传结构。且分子方差分析发现,遗传变异主要集中在种群内部(种群内变异占68.26%),种群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显示了该地区碧蛾蜡蝉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均质化。不同种群间的单倍型多态性和核苷酸多态性与大陆-岛屿距离及岛屿隔离时间不相关。中性检验分析检测到Tajima’s D和Fu’s Fs均呈显著的负值,且错配分布分析呈现出典型的单峰,表明该地区碧蛾蜡蝉种群发生了近期的种群扩张事件。BSP分析表明,这种扩张事件发生在大约0.5~3.5千年前。【结论】岛屿隔离效应可能不足以驱使舟山群岛及邻近大陆的碧蛾蜡蝉种群遗传多样性产生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田新新  张超  刘向东 《昆虫学报》2019,62(7):830-837
【目的】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种群存在长翅和短翅个体,其翅型分化受遗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明确经连续定向选育的灰飞虱长、短翅型品系对高、低温的适应能力差异。【方法】在室内分别长期定向筛选63和65代建立灰飞虱长、短翅型品系,并在南京田间采集灰飞虱自然种群;分别在25℃, 30℃和35℃恒温条件下测定上述灰飞虱长、短翅型品系和自然种群的繁殖力、存活率和发育历期,测定若虫在5℃和-20℃下的存活率以及若虫和成虫的过冷却点,通过品系间存活率、发育历期、生殖力和过冷却点的比较分析,确定灰飞虱长、短翅型品系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结果】在25℃, 30℃和35℃下,灰飞虱自然种群雌成虫的繁殖力均显著高于室内筛选后的长、短翅型品系,而长、短翅型品系雌成虫之间的繁殖力均无显著差异;长、短翅型品系的繁殖力在25℃和30℃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自然种群在25℃下的繁殖力显著高于30℃条件下的繁殖力;35℃下长、短翅型品系基本无若虫产生。25℃下长翅型品系、短翅型品系和自然种群若虫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但在30℃下,短翅型品系若虫的存活率显著低于自然种群,而与长翅型品系差异不显著;35℃下长、短翅型品系的若虫最长只能存活到3龄,且两品系间无显著差异,而自然种群可存活到5龄。25℃下,短翅型品系若虫的发育历期显著短于自然种群,而与长翅型品系无差异;但是在30℃下,短翅型品系若虫历期显著长于长翅型品系和自然种群。长翅型品系、短翅型品系和自然种群灰飞虱3-4龄若虫在5℃低温下的存活天数无显著差异,并且长翅和短翅型品系在-20℃极端低温下暴露10 min后其死亡率也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高于自然种群。3个品系(种群)成虫的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但5龄若虫的过冷却点表现为短翅型品系显著高于自然种群,而与长翅型品系无显著差异。【结论】经连续定向选育的灰飞虱长、短翅型品系对低温和高温的适应力基本相当,且低于自然种群。在高温条件下灰飞虱短翅型品系的发育速率低于长翅型品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几何形态学方法定量分析库蠓亚属中3个近似种(刺螫库蠓Culicoides punctatus、灰黑库蠓Culicoides pulicaris和新替库蠓Culicoides newsteadi)翅的形态变化规律,以期进行准确鉴定。【方法】运用几何形态学标点(Landmark)对3种库蠓的翅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典型变量分析法(Canonical variate analysis,CVA)、薄片样条(Thin-plate spline,TPS)及聚类分析法对3种库蠓翅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其形态变异。【结果】3种库蠓的翅在翅型、翅脉结构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主要发生在径中横脉、径室区,以及翅基部和端部。【结论】几何形态学能够作为一种工具对蠓科昆虫进行种间关系及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拟揭示陕西省秦巴山区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翅形态变异规律,为研究中华蜜蜂种下形态分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陕西省秦巴山区17个样地的中华蜜蜂前翅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典型变量分析(Canonical variate analysis,CVA)、薄板样条分析(Thin-plate spline,TPS)等方法探讨该地区中华蜜蜂形态分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不同采样地的中华蜜蜂种群在翅大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翅大小与所处地理位置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前翅形态变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来自秦岭北坡的5个种群与秦岭南坡以及巴山地区的种群在PC1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分化。TPS分析结果显示北坡5个采样地种群具有较宽的翅。马氏距离和普氏距离结果均显示秦岭北坡种群与秦岭南坡种群以及巴山种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秦岭南坡种群与巴山种群之间的差异较小。普氏距离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大而变大,但南北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翅大小与其所处地理位置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海拔和纬度上的差异是造成翅大小变化的主要因素。处于秦岭北坡的种群与秦岭南坡以及巴山地区中华蜜蜂种群出现一定程度的翅脉形态分化。  相似文献   

13.
昆虫翅脉特征自动获取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翅的形态特征是某些类群昆虫分类中的重要依据,怎样快速科学提取这些数据是昆虫数字鉴定技术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进展,并介绍了DrawWing软件的详细功能。该软件能比较准确方便地提取昆虫翅轮廓和翅脉特征值,因此详细描述了其算法原理。利用该软件的DOS和Windows两种不同版本对意大利蜜蜂和昼鸣蝉的翅进行了其特征提取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该软件可以成功提取蜜蜂翅脉特征值,但对昼鸣蝉翅处理尚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昆虫翅脉特征自动获取技术乃至昆虫种类的计算机识别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广翅蜡蝉科附八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尧  路进生 《昆虫学报》1977,(3):314-322
广翅蜡蝉科的种类,多数为害木本植物,少数为害禾本科草本植物,有的是果树、森林和农作物的害虫。但关于广翅蜡蝉科的研究,过去很不充分,我国的种类、分布与寄主关系,至今还不清楚。1935年胡经甫的昆虫名录中列入11种(包括3种同物异名),1959年《中国果树病虫志》中列了5种。 我们根据三十年来在全国各地的采集调查,和全国兄弟单位提供的标本,共鉴定出26种。本文着重记录它们的分布及其为害植物,并记载新种8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常规稻作田、稻虾共作田和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诱集田3种农事操作技术对水稻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为湖北地区新型绿色农事操作技术防控田间害虫、天敌保育和稻田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策略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在水稻抽穗期,采用目测法、扫网法、盆拍法、剥查法对3种农事操作稻田(常规稻作田、稻虾共作田和香根草)内害虫(稻飞虱、稻叶蝉、稻螟虫)和天敌进行搜集和统计。【结果】香根草诱集田内稻飞虱种群数量显著低于稻虾共作田(P0.05),常规稻作田间稻叶蝉、稻螟虫种群数量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田和香根草诱集田数量(P0.05);3种农事操作技术下稻田间天敌种类主要以捕食性天敌蜘蛛类、草蛉类、黑肩绿盲蝽Crytorrhinuslividipennis和青翅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为主。其中,稻虾共作田和香根草诱集田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拟水狼蛛Piratasubpiraticus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lividipennis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常规稻作田(P0.05)。【结论】香根草稻作田间稻叶蝉、稻螟虫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常规稻作田,稻虾共作田间稻叶蝉、稻飞虱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常规稻作田;3种农事操作技术下稻田间天敌种类主要以捕食性天敌蜘蛛类、草蛉类、黑肩绿盲蝽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不同海拔茶园害虫、天敌种群及其群落结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海拔茶园之间害虫、天敌种群及其群落结构的差异,为茶园害虫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平行跳跃抽样调查方法分别对海拔698.6m,270m和46m的高、中、低海拔茶园进行调查,并进行方差分析,进而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以样方为单位3种海拔中差异极显著的害虫是假眼小绿叶蝉、柑桔粉虱、茶短须螨、茶黄蓟马、琥珀广翅蜡蝉和绿螽蟖;差异极显著的天敌是八点球腹蛛、锥腹肖蛸、日本球服蛛和茶色新圆蛛。数量居于3种海拔第一位的物种:高海拔茶园主要害虫为假眼小绿叶蝉、柑橘粉虱、茶短须螨和绿螽蟖,天敌为锥腹肖蛸蛛和八点球腹蛛;中海拔茶园害虫为茶黄蓟马和红蜡蚧,天敌为粽管巢蛛;低海拔茶园天敌为茶色新园蛛和日本球腹蛛。高海拔的主要害虫还有茶黄蓟马和琥珀广翅蜡蝉,主要天敌还有草间小黑蛛、茶色新圆蛛和日本球腹蛛;中海拔的主要害虫还有假眼小绿叶蝉和茶短须螨,主要天敌还有八点球腹蛛、草间小黑蛛、锥腹肖蛸、拟环纹狼蛛、三突花蟹蛛;低海拔的主要害虫有假眼小绿叶蝉、茶黄蓟马、柑桔粉虱和红蜡蚧,主要天敌还有八点球腹蛛、锥腹肖蛸、草间小黑蛛、粽管巢蛛和异色瓢虫。3种海拔茶园之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个体数和均匀度差异均极显著,物种数差异不显著,3种海拔茶园之间植食性昆虫亚群落的多样性和物种数差异均不显著,个体数和均匀度差异均极显著。3种海拔茶园之间天敌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物种数和个体数差异均极显著。总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相对稳定性值均是低海拔茶园最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昆虫精子的超微结构在昆虫种类鉴定和亲缘关系探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蜡蝉总科(Fulgoroidea)昆虫的精子超微结构,可以为目前仍存较大争议的该类群发育关系分析提供更多证据。【方法】采用超薄切片法并结合光学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透明疏广蜡蝉Euricania clara Kato精子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透明疏广蜡蝉的成熟精子聚集成束,单根精子无多态性,由头部、颈区和长鞭毛组成。头部包括双层顶体复合体和精子细胞核;颈区可见中心粒和中心粒侧体;长鞭毛主要由一对D形的线粒体衍生物、一对鱼钩状副体和典型的9+9+2微管型轴丝结构组成。【结论】透明疏广蜡蝉的鱼钩状副体与已报道的其他蜡蝉类群的该结构大体一致,但与头喙亚目其他类群的副体结构有显著差异;此外,透明疏广蜡蝉精子线粒体衍生物的数量、大小及横切形状与组成与其他昆虫类群有较大差异,而在头喙亚目内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可以为蜡蝉总科昆虫系统发育分析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是专性危害悬铃木属Platanus植物的外来入侵害虫,本研究旨在获得该害虫触角中气味结合蛋白(OBPs)基因信息,以期寻求有效控制害虫的嗅觉分子靶标。【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TM) 4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悬铃木方翅网蝽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分析OBP基因在悬铃木方翅网蝽雌雄成虫触角中的表达模式。【结果】对悬铃木方翅网蝽雌雄成虫触角6个样品的转录组测序,共获得40.87 Gb clean reads,各样品的序列长度均达到6.31 Gb。转录组数据分析共鉴定出26个推测的悬铃木方翅网蝽OBP基因,其编码蛋白中24个(CcilOBP1-24)属于Classic OBPs,CcilOBP25/26属于Plus-C OBPs;与半翅目其他昆虫相关OBPs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大部分CcilOBPs形成独立一簇,少数与其他半翅目昆虫OBPs直系同源。qPCR分析显示,有11个OBP基因在雌雄成虫触角中表达量差异显著,其中有9个OBP基因(CcilOBP5/6/9/10/17/18/21/24/25)在雄成虫触角中显著高表达,有2个OBP基因(CcilOBP14/16)在雌成虫触角中显著高表达。【结论】本研究获得了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触角气味结合蛋白基因信息,研究结果为生物控制该害虫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和候选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mosanus(Shiraki)幼蚁、工蚁、兵蚁触角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的研究,分析不同龄幼蚁、工蚁和兵蚁的触角感器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触角感器发育特点及不同个体的行为分化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触角形态,分析触角节数、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特征。【结果】工蚁、兵蚁、幼蚁个体触角长度差异显著,触角长度顺序:工蚁>兵蚁>3龄幼蚁>2龄幼蚁>1龄幼蚁;触角感器共有9种类型,分别为短毛形感器、长毛形感器、短刺形感器、长刺形感器、锥状B?hm氏鬃毛、球状钟形感器、刺突状钟形感器、球状钟形感器与刺突状钟形感器中间型、长刺具泡状感器。工蚁、兵蚁缺少长刺具泡状感器。幼蚁触角感器种类和数量随龄数而增加,1龄幼蚁具7种感器,缺少球状钟形感器和球状钟形感器与刺突状钟形感器中间型2种类型;2龄幼蚁具有8种感器,缺球状钟形感器;3龄幼蚁具有全部9种类型感器。【结论】黑翅土白蚁幼蚁、工蚁、兵蚁触角节数和感器显著差异,可作为幼蚁龄数以及非生殖品级判别的形态指标,应用于白蚁非生殖品级行为多型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鳖扁蜡蝉属Cixiopsis Matsumura长翅型雌虫的形态和分子特征.通过和该属的模式种,即鳖扁蜡蝉Cixiopsis punctatus Matsumura,1900短翅型的形态比较,发现该长翅型雌虫在形态学方面存在某些差异.为了明确该长翅型雌虫的归属,还测定了该长翅型雌虫和鳖扁蜡蝉短翅型的COI序列,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