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述措勤地区双壳类的地层分布及组合特征,描述双壳类化石20属20种,其中有6新种。非海相双壳类(Isodomella,Costocyrena)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藏措勤地区早日垩世双壳类新材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宗海 《古生物学报》1995,34(1):76-89
简述措勤地区双壳类的地层分布及组合特征,描述双壳类化石20属20种,其中有6新种。非海相双壳类(Isodomella,Costocyrena)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白垩纪被子植物生殖器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90年报道了产自我国延边大拉子组的几种原始被子植物叶部印痕化石后, 最近又发现若 干种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化石,本文报道的化石植物是Archimagnolia rostrato-stylosa gen.et sp.Nov.’Eucommioites orientalis sp.Nov. 分别与现生相关植物的生殖器官作了比较研究,并认为与木兰类和 杜仲类植物有亲缘。大拉子组为一套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黑色油页岩互层所组成。 同层除保 存了较多的植物化石外,还有双壳类、叶肢介、介形类、昆虫和鱼类等。 该层位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的Aptian-Albian。  相似文献   

4.
河南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地层中无脊椎动物化石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河南省西南部西峡盆地以含有大量的恐龙蛋化石而著称。以往研究限于化石证据不足,使得对含恐龙蛋地层时代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本次研究在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地层中首次发现了无脊椎动物化石,如双壳类、叶肢介、腹足类和介形类。从而确定含化石层位的时代为晚白垩世中期。  相似文献   

5.
一、上湖组叶肢介化石发现的意义近十年来,中国早第三纪叶肢介化石的不断发现和报道(王思恩,1974;陈丕基,1975;张文堂等,1976;沈炎彬、陈丕基,1979;沈炎彬、张显球,1979;陈丕基、沈炎彬,1980),从世界范围来讲,是叶肢介化石研究中的一项重大突破和进展,因为在此以前不久,第三纪还被认为是叶肢介演化史上的一个空白锁链(Kobayashi,1972)。中国早第三纪的叶肢介化石,曾被划分为三个叶肢介群(张文堂等,1976;陈丕基、沈炎彬,1979),出现最早的一个原称做Perilimna  相似文献   

6.
首次报道新疆伊宁地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叶肢介化石1新属2新种(Iliestherianilkaensisgen.etsp.nov.;I.xinjiangensisgen.etsp.nov.)。其装饰特征与已知侏罗纪早、中期的类型有一定的相似性。据叶肢介在地层中分布特点及保存状况,认为其生活在浅水的湖沼环境并属于原地埋藏。  相似文献   

7.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23,62(2):301-308
香溪叶肢介亚科(Xiangxiellinae)以壳瓣胎壳较大、壳上具有一条或两条短脊为特征,包括两个属:原单脊叶肢介属(ProtomonocarinaTasch,1962)和香溪叶肢介属(XiangxiellaShen,1976)。该亚科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最早出现于我国晚石炭世,三叠纪末消失。本文建立的新属叉脊叶肢介(Dicerestheriagen.nov.),以胎壳上具有两条呈“人”字形向前后分叉的、粗壮的短脊为特征,与香溪叶肢介的构造特征最为接近。推测新属壳瓣胎壳脊的形成与闭壳肌附着引起的壳瓣变异或与生态环境变化有关。化石产于江西抚州崇礼县礼陂煤矿,上三叠统安源组徐坊段。湘赣一带安源组为一套含煤地层,属于滨海、近海、沼泽沉积区,产半咸水类型的双壳类,时代认为卡尼及早诺利期。植物化石Ptiozamites–Anthrophyopsis组合是诺利期的代表,适宜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滨海环境生长的群落。因此推测新属是一个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近海沼泽环境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叶肢介化石是我国北方中生代生物群的重要成员之一,对古环境恢复和生物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北京西下白垩统芦尚坟组含丰富的昆虫、介形虫、植物、孢粉等化石,还发现了鱼和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但叶肢介化石以前并无正式报道。芦尚坟组及其上覆夏庄组的昆虫化石组合被称为"芦尚坟昆虫群",对京西地区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描述产自北京市丰台区贺照云村附近芦尚坟组第四段的Eosestheria(东方叶肢介)1新种,认为芦尚坟组的叶肢介群落为衰落型Eosestheria群,与上覆夏庄组的Yanjiestheria(延吉叶肢介)群差异较大,与辽西阜新组的叶肢介群落联系紧密。我们认为芦尚坟组和阜新组时代接近,约为Aptian晚期。  相似文献   

9.
叶肢介化石是我国北方中生代生物群的重要成员之一,对古环境恢复和生物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北京西下白垩统芦尚坟组含丰富的昆虫、介形虫、植物、孢粉等化石,还发现了鱼和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但叶肢介化石以前并无正式报道。芦尚坟组及其上覆夏庄组的昆虫化石组合被称为"芦尚坟昆虫群",对京西地区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描述产自北京市丰台区贺照云村附近芦尚坟组第四段的Eosestheria(东方叶肢介)1新种,认为芦尚坟组的叶肢介群落为衰落型Eosestheria群,与上覆夏庄组的Yanjiestheria(延吉叶肢介)群差异较大,与辽西阜新组的叶肢介群落联系紧密。我们认为芦尚坟组和阜新组时代接近,约为Aptian晚期。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中侏罗世非海相双壳类Ferganoconch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姜宝玉 《古生物学报》2006,45(2):259-264
Ferganoconcha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北部、中亚、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地区下、中侏罗统的一类非海相双壳类。Ferganoconchasibirica的产出表明道虎沟地区道虎沟层与辽西地区的海房沟组和冀北地区的九龙山组层位相当,时代介于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之间。结合昆虫和叶肢介化石反映的时代,认为道虎沟层的时代可能为中侏罗世早中期。综合近年来在Ferganoconchidae的分类方面取得的进展,对F.sibirica进行了重新厘定。  相似文献   

11.
沈炎彬  朱彤 《古生物学报》1990,29(3):309-314
中国古生代的叶肢介知之甚少,南方早二叠世的叶肢介迄今尚无正式文献记载。1974年4月,福建地质一团在该省进行煤田勘探时,曾于钻孔中发现叶肢介化石,标注层位为龙潭组。只因化石数量太少,壳瓣保存不完整,产地又不详尽,因此,一直未作报道。之后,福建196煤田地质勘探队王信,在下二叠统童子岩组也找到了这一类型的叶肢介。1982年11月,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描述的叶肢介化石,系1964年王自强和张钟瑶同志在内蒙古自治区石拐于煤田进行中生代地层研究时所获。叶肢介化石采自中侏罗世长汉沟组的两个不同层位,野外编号为A_4和A_5,分别相当于李星学(1954)测制的“长汉沟系”剖面的第1层顶部和第6层。长汉沟组产叶肢介化石是李星学提到的,当时称做  相似文献   

13.
安徽含山上泥盆统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晚泥盆世的叶肢介,曾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上泥盆统岳麓组上部产Lioestheria yuelu-shanensis Zhang,在南京附近龙潭擂鼓台上泥盆统五通组顶部也发现一层叶肢介化石,仅有Lioestheria longtanensis Zhang一种,总的来说,晚泥盆世叶肢介化石发现较少。本文所描述的材料,是含山县清溪煤矿井口矸石堆的黑色含炭质粉砂质页岩中采集的。为查明其确切的层位,实测了主井井壁剖面,现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胴甲鱼类(antiarchs)。肢鱼一新种,穿洞小肢鱼(Microbrachius chuandongensissp.nov.)。该化石发现于云南曲靖下泥盆统上部穿洞组,其时代大致与埃姆斯期(Emsian)相当。新种在以下 3点与中华小肢鱼(M. sinensis)明显不同: 1)个体明显小于中华小肢鱼;2)新种前中背片为三边形,举穴宽;3)新种纹饰在背甲上由纵向排列细而密的嵴组成。新种由于具有较大的中腹片和嵴状纹饰上没有启状突起,因而与小肢鱼的属型种M. dicki不同。  相似文献   

15.
1982年,笔者与本队郑有铭同志在深圳地区南澳水头沙进行野外工作时,曾发现一批海相双壳类化石。当时曾有人怀疑这里的地层为上三叠统,据说前人曾发现过三叠纪的标志化石Myophoria(Neoschizodus)laevigata(Ziethen)。但是后来广州地质学校黄沃章老师在双壳类化石层之下采集到早侏罗世金鸡组的菊石Hongkongites,菊石层中又共生有少量双壳类。1984年笔者携带这批双壳类标本到中国科学院南京  相似文献   

16.
叶肢介属节腔动物门甲壳纲,主要由外部两瓣壳和内部的软体部分所组成。自泥盆纪出现以来,一直到现在生活在淡水池塘、沟渠中。叶肢介化石多保存为两瓣壳,其软体部分保存为化石是极为罕见的。1979年,我们在河北滦平县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中,首次发现了保存极为完美的叶肢介软体化石,有头部,第二触角,胸腹部体节,尾部,附肢,雄性第1、第2执握肢和雌性卵粒,以及一些幼虫。这一发现,对现生叶肢介和化石叶肢介的分类、化石埋藏条件与沉积环境分析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  相似文献   

17.
一、双壳类化石的产出在我国东北地区东部所发现的海相侏罗纪双壳类化石不下150种,分隶于9目30科。它们产于黑龙江省东部的龙爪沟群和鸡西群中,但多半产自龙爪沟群。龙爪沟群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的完达山等地,由中、晚侏罗世海陆交互相地层组成,其中含有一些广布性的动物化石群,但也具有许多北极-太平洋区的分子。这些动物群包括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菊石、介形类等化石。本文所列海相双壳类化石及其有关结论,部分摘录自本文作者所参加不同研究队各自的初步研究。龙爪沟群厚约400m,由砾岩、砂岩、粉砂岩  相似文献   

18.
叶肢介化石在河西走廊赤金堡组、新民堡群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西走廊西部赤金堡组及新民堡群是生油岩系,富含叶肢介化石。研究这些化石对于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以及探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叶肢介动物群分布规律是有意义的。1974年5—7月,笔者与甘肃区测二队中生代专题研究队同志一起,在玉门、酒泉一带测制地层剖面,采获大量化石标本。关于叶肢介化石属、种的记述,大多已编入陕甘宁地区古生物化石图册(在印刷中)。本文着重分析叶肢介化石在赤金堡组及新民堡群的分布规律、动物群性质,同时讨论有关这两组地层的含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淡黄油亮“几丁丸”,深埋红层几亿年。历尽沧桑貌更美,珍贵化石甲世间。登在本期封三的有一张早三迭世产的带卵的叶肢介化石,一侧是此叶肢介卵化石放大76倍时的情景。你看它多么象鱼肝油丸。这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世界上保存得最好的叶肢介卵化石。保存得如此完美的距今约2亿2千万年的叶肢介卵化石,读者一定会认为它的沉积环境是特别好的,谁又会料到它竟然会产在过去长期曾被认为是哑地层的石千峰群中上部的红层中呢?现在让我介绍一下这张举世珍贵的叶肢介卵化石的一些情况吧。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西南斯木哈纳剖面上白垩统海相地层发育完整,产丰富的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介形虫等化石。本文主要对该剖面中产自库克拜组的双壳类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其自下而上可划分出三个生物组合:Flaventia ovalis-Cardita sp.,Ostrea oxiana-Ostrea vatonnoides-Ostrea nummus和Rhynchostreon suborbiculatum-Lima marrotiana-Pycnodonte(Costeina)costei。通过对双壳类化石进行洲际对比,将库克拜组的时代归为于Albian晚期—Turonian早期。对库克拜组双壳类生物群落的古生态分析表明,斯木哈纳地区Albian晚期至Turonian早期经历了一次海侵,海侵规模在Turonian早期(库克拜组上段中上部)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