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早侏罗世铰蛤(Cardinia)层在湖南汝城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云铸等(1960)对广东开恩地区的下侏罗统金鸡组进行研究后曾经指出:里阿斯海侵“可能越过南岭”。以后,粤北早侏罗世海相化石的大量发现(范嘉松1963,李子舜1977,张仁杰等1977),证实了孙等的论断。1967年,湖南省区测队曾于湖南汝城延寿附近采获一批化石,有菊石Arnioceras semicostatus(Young et Bird.)及双壳类Liotrigonia hunanensis Liu, Corbicellopsis ruchengensis(Liu)等,时代为Sinemurian期,从而提供了湖南南部曾受早侏罗世海侵的依据。后来,湘省区测队、湘省煤田勘探公司等单位,又相继在汝城下山、宜章心田门和资兴三都等地,发现里阿斯海相双壳类化石。1972年,周祖仁同志送往我所鉴定的一批化石中,保存有许多铰蛤(Cardinia)标本。当时认为,这批化石的产出层位与上述Liotrigonia层相同,但Cardinia的种群面貌曾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1977和1978年,宁夏地质局综合研究队和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部分同志,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丹吉林沙漠北缘的珠斯楞海尔罕一带,调查古生代地层时,在珠斯楞海尔罕峰之北西五公里的Ⅷ-Ⅷ'剖面的珠斯楞组底部,采得数枚菊石标本,经笔者鉴定为Anarcestes (Anarcestes) praecursor Frech。Ⅷ—Ⅷ'剖面珠斯楞组下部的岩性如下: 珠斯楞组(下部) 3.灰色薄层粗粒含绢云母钙质砂岩夹薄层细砾岩,产牙形刺Pandorinella steinhornensis cf.steinhornensis Ziegler,及腕足类、三叶虫、腹足类和双壳类等化石 12米 2.灰色中薄层含绢云母钙质粗砂岩与细砾岩互层,产菊石.Anarcestes(Anarcestes)Praecursor Frech,及鹦鹉螺类、腕足类、三叶虫、腹足类、双壳类、苔藓虫和鱼类碎片 8米 1.灰色厚层砾岩,灰岩砾石中含志留纪四射珊瑚  相似文献   

3.
一、双壳类化石的产出在我国东北地区东部所发现的海相侏罗纪双壳类化石不下150种,分隶于9目30科。它们产于黑龙江省东部的龙爪沟群和鸡西群中,但多半产自龙爪沟群。龙爪沟群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的完达山等地,由中、晚侏罗世海陆交互相地层组成,其中含有一些广布性的动物化石群,但也具有许多北极-太平洋区的分子。这些动物群包括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菊石、介形类等化石。本文所列海相双壳类化石及其有关结论,部分摘录自本文作者所参加不同研究队各自的初步研究。龙爪沟群厚约400m,由砾岩、砂岩、粉砂岩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的材料来自鄂西巴东县宝塔河中三叠统巴东群宝塔河组。巴东群在长江三峡地区颇为发育,为海陆交互相的沉积。宝塔河组由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从中首次发现比较丰富的介形类化石。同层位中还有菊石、双壳类、牙形刺和有孔虫等化石。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寒武纪双壳类化石的研究和其它软体动物一样有了新的进展,发现一些新的属种,曾有苏联西伯利亚地台下寒武统阿特达班阶(Atdabanian Stage)的Fordilla siberica Krasilova(1977);澳大利亚南部Yorke半岛下寒武统Parara Limestone层下部所产的Pojetaia runnegari Jell(1980)以及新西兰Nelson西北部中寒武统  相似文献   

6.
胡亮  牟林  泮燕红 《古生物学报》2017,56(3):374-385
喜马拉雅地区一直是包括古生物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研究的热门地区。三叠纪喜马拉雅地区沉积了大套连续完整的特提斯海相地层。文中系统描述了新采集自西藏喜马拉雅北坡聂拉木县土隆剖面的Pinna yunnanensis化石。这是Pinna化石在该剖面的首次报道。通过对土隆剖面采集的菊石与标准菊石带对比,确定该化石的时代为诺利期(Norian)。另外,运用扫描电镜观察,对Pinna化石的壳质进行了埋藏学研究。化石的壳壁柱状层轮廓保存完整,珠母层文石全部重结晶。  相似文献   

7.
陈金华 《古生物学报》2019,58(1):92-113
新发现的双壳类化石命名为Baxoitrigonia baxoiensis gen. et sp. nov.,产地为藏东八宿林卡家东,化石产于景星动物群之下的拉贡塘组下段,同层位有菊石和其他海相双壳类,时代为晚侏罗世Tithonian期;化石的外部特征很接近于三角蛤类Iotrigonia属,但前闭肌痕特征又相似于类三角蚌类,被认为是三角蛤类闯入非海相领域后演变成类三角蚌类的产物。此发现提供了生物和地层两方面的直接证据,证明非海相类三角蚌类(Trigonioidoidea超科)起源于海相三角蛤类(Trigoniida目),而不是起源于珠蚌类(Unionida目)。海相三角蛤类闯入边缘隔绝的洛隆-八宿地区并演变为非海相类三角蚌类,是一次典型的边域成种事件。  相似文献   

8.
新发现的双壳类化石命名为Baxoitrigonia baxoiensis gen. et sp. nov.,产地为藏东八宿林卡家东,化石产于景星动物群之下的拉贡塘组下段,同层位有菊石和其他海相双壳类,时代为晚侏罗世Tithonian期;化石的外部特征很接近于三角蛤类Iotrigonia属,但前闭肌痕特征又相似于类三角蚌类,被认为是三角蛤类闯入非海相领域后演变成类三角蚌类的产物。此发现提供了生物和地层两方面的直接证据,证明非海相类三角蚌类(Trigonioidoidea超科)起源于海相三角蛤类(Trigoniida目),而不是起源于珠蚌类(Unionida目)。海相三角蛤类闯入边缘隔绝的洛隆-八宿地区并演变为非海相类三角蚌类,是一次典型的边域成种事件。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部的晚二叠世地层相当发育并产有丰富的菊石和鹦鹉螺化石。赵金科等(1978)曾对华南晚二叠世菊石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关于鹦鹉螺,限于标本,仅描述了部分保存较好的。近年来,在安徽、湖南、广西又陆续发现一些鹦鹉螺化石,其中有的保存相当完整,特在此文予以报道。头带角石科鹦鹉螺是二叠世常见的化石,本文新建的Nodonautilus gen.nov.与Neoclavinautilus gen.nov.即属于此类。这类鹦鹉螺的壳面往往饰有发育的肋与瘤,有时骤然一看,与假提罗菊石类有某些相似之处,如果标本好,保存有缝合线则就不难区分,因为鹦鹉螺的缝合线远较菊石的简单。 Permonautilus属系首次在我国发现,这类鹦鹉螺很特征,即在近口部处脐缘迅速向侧部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饶河东安镇组的 Buchia 化石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82年,黑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一队四分队马万昌、付磊等同志,在饶河县东安镇西部(插图1)出露的灰色粉砂质板岩、页岩中发现一些双壳类化石,并测制剖面,建立了东安镇组。因标本少,经顾知微教授等鉴定,仅2属5种。1983年,袁福盛等又进行了较详细的化石采集工作,获得了数量较多的双壳类化石标本,经笔者重新研究,化石以Buchia为主,共4属,计16种,其中包括2新种,1亲近种,2比较种,3未定种及2归属存疑的未定种。所定各种多  相似文献   

11.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的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为连续的浮游相沉积没有任何间断,侧向上也是连续的。煤山是长兴阶的层型剖面所在地,长兴阶的上部,界线层和三叠系的下部,每一层都发现有牙形刺,可以逐层追索牙形刺的演化关系。煤山剖面几乎没有任何热力变质(CAI=1-1.5)。煤山剖面的菊石、牙形刺、双壳类、腕足类等多门类化石以及有关事件已得到了很好的研究。绝对年龄和古地磁也已得到深入研究。孢子的存在和易于识别的事件能  相似文献   

12.
新疆准噶尔盆地中、晚石炭世海扇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准噶尔盆地中、上石炭统产有丰富的双壳类化石,过去已有不少报道(杨志荣等,1983,1985)。1984-1985年,笔者等两次赴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塔木岗、双井子、化石沟地区以及准噶尔盆地南缘祁家沟开展野外工作,采得了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本文报道其中海扇类12属18种,其中有2新属、9个新种和4个未定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的菊石系1981年笔者与宁夏地质局研究队地层组郑昭昌、刘志才等同志采自中宁陈麻子井下石炭统顶部。宁夏地质局地质研究所地层组将这段地层命名为中卫组。陈麻子井剖面中卫组中下部的层序如下: 上覆地层第四纪残坡积物~~不整合~~中卫组(C_(1z))中下部4.灰色中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4.9m 3.深灰色炭质页岩5.7m 2.深灰色钙质页岩夹薄层状、透镜状泥灰岩。泥灰岩中产丰富的化石,有头足类、腹足类、双壳类及腕足类、珊瑚、棘皮等27.5m 1.深灰色薄至中厚层钙质粉砂岩夹页岩,含腕足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来泥盆纪菊石分类问题已有一定基础,一般人多认为上泥盆纪菊石在演化上可分为两大支,海神石和稜菊石。1943年德农万(Donovan)发现了Archoceras angulatumDonovan,Archoceras varicosum 之后,认为上泥盆纪晚期菊石在演化方面可能分为三支——海神石、稜菊石和古菊石(Archoceras)。其中古菊石一支后来缺乏记载,因而他的意见就被忽视了。总之,古菊石(Archoceras)的来源和发展问题,曾引起不少的争论。辛德危尔夫(Schindewolf)首先认为古菊石是由Manticoceratidae 科中分出,并且可能是海神石的祖先。事实上Manticoceratidae 科中最筒单缝合线的一些种属,也都比古菊石复杂。  相似文献   

15.
Bean(1836)在上个世纪曾描述过英国约克郡北部斯卡伯勒附近格里斯托普湾(Gristhorpe Bay)中侏罗统巴柔阶(相当 E.(o.) sauzei带)克洛顿组(Cloughton Formation)格里斯托普层的一些化石,包括双壳类 Unio distortus Bean, 介形类 Cypris concentrica Bean 和 Cypris arcuata Bean (Cypris M?ller, 1776). 嗣后不久, Jones(1862)认为 C.concentrica 是一个叶肢介化石并将这个种归入了 Estheria R?ppell, 1837.本世纪50年代,苏联学者诺沃日  相似文献   

16.
张伟  张焕新 《化石》1999,(4):24-25
1997年冬及1999年春,广东省市几家大报曾先后以较显明版位刊登消息,题为:“‘菊花’长在石头里———东源县发现罕见的古低等动物”。“河源展出‘开花’石头”等,并附图和照片。一时颇引起粤、港、澳地质、古生物学界、文物考古界人士注意。菊石亦成为河源市旅游新开发热点之一。报载:现场考察过的专家曾指出:“河源至今挖掘出土的200多块菊石化石,是全国发现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规模最大的菊石化石群。”尔后《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与中国中央电视台等传媒亦作了不同层面报导。广东省河源市博物馆自1996年…  相似文献   

17.
西藏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1977—1978年间于雅鲁藏布江以南的乃东、穷结、扎囊地区进行区域地质测量时,发现了一批海燕蛤化石。这批化石产于未曾命名的上三叠统灰黑、灰色砂板岩中。因构造较复杂,地层厚度难以准确测量,但各化石点上所反映的生物群基本面貌是很相似的。这样的海燕蛤化石群以往在我国西部如川西、青南、藏南等地的浊流相巨厚碎屑沉积岩中分布相当广泛,它们一般没有底栖动物共生,菊石亦很少见。很多作者对这样的生物群所反映的生物相很感兴趣,认为这是目前欧美一些学者所持“双壳类全营底栖生活(除幼虫期外)”的观点所无法解释的。另外,我国西部的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产于2西北部中三叠统上部兰木组的菊石化石8属11种,其中包括1新种。通过与欧洲、北美相应时期菊石序列的讨论和对比,建立该区中三叠世拉丁期晚期的两个菊石层-Protrachyceras-Joannites层和Frankites层。  相似文献   

19.
西藏北部安多地区中侏罗统(巴通阶-卡洛夫阶)菊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从藏北安多地区中侏罗统发现较丰富的菊石类化石,巴通期的菊石有OxyceritesoppeliElmi,Ho moeoplanulitescf. homoeomorphus(Buckman),H. cf. acuticosta(Roemer), Choffatiacf. vicentiMangold, Siemiradzkiacf. matisconensis(Lissajous), Proceritessp., Neuquenicerascf. yokoyamaiKobayashiandFukada和Indosphinctessp.。卡洛夫期的菊石有Oxyceritescf. subcotarius(Oppel), Macrocephalites? sp., Homoeoplanulitescf. furculus(Neumayr),Indospinctes(Elatmites) cf. reveliMangold和Reineckeitessp.。其中Indosphinctes,Indospinctes(Elatmites),Neu queniceras,Siemiradzkia和Procerites等属(或亚属)在西藏北部地区为首次报道。安多地区中—晚巴通期和早卡洛夫期菊石动物群凸现较强的地方性色彩; 晚巴通期ORBIS菊石带和早卡洛夫期KOENIGI菊石带是藏北地区菊石动物群扩散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0.
湖北大冶的早侏罗世祁阳蚌(Qiyangia)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65年,湖北省区测队在大冶地区进行区测工作时,曾于大冶县金山店地区的中生代含煤地层武昌群中采获一批双壳类化石。最近经笔者重新鉴定,这批双壳类属于我国华南广泛分布的早侏罗世祁阳蚌(Qiyangia)动物群,该动物群在鄂东南为首次发现,对于以往长期争议的武昌群的划分对比及时代确定具有重要意义。成文过程中承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金华和我队陈公信的帮助和支持。图版由李兴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