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0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关于费尔干蚌Ferganoconcha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顾知微 《古生物学报》2002,41(1):152-158
在追溯费尔干蚌属与科的最初定义及过去学者对此属归科的不同意见后,从我国标本所获对此属铰齿构造了解,说明此属为蚌类化石。认为额尔古纳蚌Arguniella。也是蚌类化石,作者过去将它与费尔干蚌属合并是错误的,同时肯定了原苏联马廷生(G.G.Martinson)对费尔干蚌铰板与铰齿合并的解释。费尔干蚌属的区别特征,在其扁而无壳顶脊的外壳与狭细片状齿无铰板的发育。文末简述了陈金华1999新的不同意见,并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2.
我国华南湘赣等省下部中生界的艮口群、门口山组(?林山组)等沉积地层,长期被人据植物化石,视作印支构造旋回以后的陆相下侏罗统或上三叠统至下侏罗统。顾知微等于1963年前,为区域地层等工作所作初步化石鉴定中,所定的费尔干蚌Fergano-concha,西伯利亚蚌Sibireconcha,假铰蚌Pseudocardinia(=Acyrena),和偏顶蛤Modiolus(=Volsella)等名称,不久,已被他自己发觉为鉴定错误,这些地层因产瓦根股蛤和江西蛤  相似文献   
3.
顾知微 《古生物学报》1989,28(2):151-161
五十余年来,在亚洲中、东部非海相侏罗、白垩纪地层里,发现了颇多的有意义的类三角蚌超科(Trigonioidacea)化石群。自类三角蚌(Trigonioides Kobayashi etSuzuki,1936)、褶珠蚌(Plicatounio Kobaya-shi et suzuki,1936)和假嬉蚌(PseudohyriaMacNeil,1936)被发现以后,与它们有关的、即曾被归人类三角蚌超科的蚌类化石属和亚属,已超过40个,其中我国古生物工作者创名  相似文献   
4.
1959年秋,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收到云南省地质局寄来一批化石要求鉴定。附寄标签所记,云南省地质局滇中地质队三分队于当年8月16日采于楚雄县朱洗冲山梁上,野外编号Ⅲ0-2,露头号Ⅲ-588。未附地质剖面资料,但所记层位符号为“T_3-l_5”。化石层的层位按现今的通行解释,“T_3-l_5”的层位符号似应读作“上三迭统禄丰羣的第五层”。化石产于紫红色泥质细粒砂岩中,均为单独拣拾标本。经马其鸿同志与作者初步鉴定,其中有类三角蚌(Trigonioides),并有此属一个新种——云南类三角蚌(T.yunnanensis Ku et Ma)  相似文献   
5.
浅说我国非海相中生界研究的海相层检验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尹赞勋教授在总结我国中生界的研究时说:"传统的地层学以海相为准绳.陆相地层要与海相对比.根据对比结果,把陆相地层纳入由海相沉积建立起来的年代地层系统中."还对我国过去非海相中生界的研究提出批评(尹赞勋, 1980).笔者在工作中体会,这对我国非海相中生界的研究,颇为重要,可说是——指迷释疑的提示.下面试举两例的研究历史和发展以说明之.1. 四川盆地的自流井组或千佛岩组和其上  相似文献   
6.
一、双壳类化石的产出在我国东北地区东部所发现的海相侏罗纪双壳类化石不下150种,分隶于9目30科。它们产于黑龙江省东部的龙爪沟群和鸡西群中,但多半产自龙爪沟群。龙爪沟群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的完达山等地,由中、晚侏罗世海陆交互相地层组成,其中含有一些广布性的动物化石群,但也具有许多北极-太平洋区的分子。这些动物群包括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菊石、介形类等化石。本文所列海相双壳类化石及其有关结论,部分摘录自本文作者所参加不同研究队各自的初步研究。龙爪沟群厚约400m,由砾岩、砂岩、粉砂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