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白背飞虱生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新  顾忠盈 《昆虫知识》1990,27(5):260-263
本文测定了白背飞虱羽化、交配、产卵等生殖行为。结果表明,雄成虫较雌成虫羽化早;羽化高峰雄虫在中午前后,雌虫为午夜前后和早晨;交配日节律高峰在下午和后半夜;产卵日节律高峰在中午前后;雌成虫一生只交配1次,雄成虫可交配1~3次;交配前期长翅型显著长于短翅型,交配成功率为41.33%(实验种群);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91.87~92.80秒;未交配雌成虫的产卵前期显著长于交配过的雌成虫;交配前期、交配持续时间、产卵前期的遗传力h~2分别为0.1581、0.2661和0.242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绿缘扁角叶甲Platycorynus parryi Baly年生活史、交配及繁殖情况。【方法】越冬代成虫在室内自然条件下连续繁殖,及在不同温度下,详细观察记录了成虫的交配、繁殖力和寿命。【结果】绿缘扁角叶甲是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的重要害虫,以老熟幼虫在3~5 cm深的土层中越冬,在江西南昌一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中旬开始陆续化蛹,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自然条件下各虫态发育历期:卵期(11.81±0.17)d,幼虫期300~330 d,蛹期(13.62±0.13)d,成虫寿命(47.99±0.65)d。成虫羽化3~4 d后开始交配,日平均交配(3.55±0.11)次,交配持续时间最短5 min,最长可达140 min,平均交配持续时间(28.11±0.89)min,日龄大的成虫交配持续时间显著短于日龄小的成虫;相邻两次交配之间的间隔时间最短3 min,最长426 min,平均交配间隔时间(74.75±3.19)min,日龄大的成虫交配间隔时间显著短于日龄小的成虫。交配后2~3 d开始产卵,平均每雌产卵量为169粒。在22、25和28℃条件下,温度对雌虫寿命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升高,雌虫寿命显著缩短,而雄虫寿命和每雌产卵量却差异不显著。【结论】绿缘扁角叶甲在江西南昌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可进行多次交配,成虫日龄对其交配行为有显著影响,温度对该虫的繁殖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不同交配时长对广聚萤叶甲雌虫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条件下,对不同交配时长下广聚萤叶甲的雌虫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进行观察:(1)选取羽化第3d的广聚萤叶甲雌雄虫随机配对,观察24 h,记录交配情况和时长;(2)在交配开始1、5、15、30、60 min时,强行分开雌雄成虫,然后将不同交配时长的雌虫进行单独饲养,以正常交配一次的雌虫作为对照,每个处理选取23组;(3)将15~30 cm健壮豚草小苗插入注满水的塑料小瓶内,将配对的一组雌雄成虫和豚草小苗放入养虫盒中饲养,每天更换带卵的小苗并记录叶片上的产卵量;(4)将上述带卵的小苗至于适宜条件下培养,记录5~7 d内卵块孵化的情况。【结果】广聚萤叶甲正常交配一次的对照组的产卵水平显著高于各处理组,单雌产卵为889粒,交配时间15 min以下各组雌虫的产卵量明显低于交配30 min以上的各组雌虫。同时交配时长5 min以下雌虫产的卵基本不能孵化,而交配时间达到30 min以上的各组卵块的孵化率明显提高。【结论】雄虫转移雌虫受精所需精子量需要耗费的时间为30 min左右,且雄虫有延长交配时间的趋性。该结果为研究广聚萤叶甲的生态特性以及优化种群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营养状况不同造成的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雌、雄蛹重量差异对其羽化的成虫产卵量、产卵期、寿命及下一代(F1)幼虫发育的影响。【方法】室内条件下,通过不同的饲养方法,获得个体重量不同的梨小食心虫雌、雄蛹,待其羽化交配后,记录其产卵量、产卵时间和成虫寿命;卵孵化前后,分别测量卵和初孵幼虫大小,计算卵孵化率,统计幼虫发育历期。【结果】雌蛹重量对梨小食心虫的成虫产卵量影响显著,其重量与产卵量呈正相关(y=15.505x-59.292);同一条件下,雌蛹与雄蛹重量也呈正相关(y=0.823x-0.538)。同时,雌蛹重量对成虫产卵期影响也较大,蛹重大的个体羽化的雌虫比蛹重小的个体羽化的雌虫产卵高峰期提前1 d;较重、中等和较轻蛹羽化出的雌虫个体每天产卵量高于10粒/雌的时间分别为9~10,7和5~6 d;产卵量高于5粒/雌的时间分别为12~13,9和6~7 d。而雄蛹重量对产卵量、雄成虫寿命影响没有明显影响。较轻的蛹羽化的雌成虫寿命比较重蛹羽化的雌成虫短2~3 d;而雄蛹重量对其羽化的雄成虫寿命影响没有明显规律。雌、雄蛹重量对其羽化成虫的卵孵化率、卵和初孵幼虫的大小影响均不显著,对F_1幼虫发育历期影响也不显著。【结论】梨小食心虫雌蛹重对羽化成虫的产卵量和产卵期等影响显著,田间防治时应注意在不同条件下完成发育的个体,尤其是雌虫,由于营养差异引起的个体大小对随后种群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是近年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林中大面积暴发的一种食叶害虫。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对该虫的羽化、交配和产卵等行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栎黄枯叶蛾羽化期40 d左右,羽化高峰期为9月上旬,日羽化高峰出现在傍晚17:00—23:00,占全天羽化量的82.46%;雌雄性比为1∶1.41;交配高峰期发生在凌晨3:00—4:00,成虫羽化翌日开始进行交尾,2日龄雌蛾交配率最高,达到45.6%,随后交配率逐步降低。雌蛾一生只交尾1次,雄蛾可进行多次交尾。成虫交配持续时间多为1416 h。成虫交配后即可产卵,产卵主要在夜间进行,产卵高峰期在2:00—6:00,占全天产卵量的82.40%。未交配雌蛾和雄蛾的平均寿命为11.05 d和9.85 d;显著高于已交配雌蛾和雄蛾的8.05 d和7.35 d,说明交配可明显缩短雌雄成虫寿命。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索一种高效、无污染的防治黄褐幕枯叶蛾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Lepidoptera:Lasiocampidae)的方法,本文对其生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方法】本试验于2013年和2014年期间通过室外笼内人工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观察黄褐幕枯叶蛾的生殖行为学特征。【结果】黄褐幕枯叶蛾羽化期40 d左右,羽化高峰在6月19日―7月03日,日羽化高峰期在17:00―19:00,雌雄平均性比为1︰(1.19±0.07),未交配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4.13±0.142)d和(4.57±0.035)d,雄蛾的寿命高于雌蛾。在凌晨0:00―3:00均能观察到雌蛾有明显的求偶行为。成虫交尾高峰在凌晨2:30左右,1日龄的成虫交尾率最高(61.67%±2.89%),随着日龄的增加成虫的交尾行为逐渐减弱。交尾持续时间最短为20 min,最长可达135 min。林间诱蛾实验中,未交配雄蛾和空白对照都没有引诱到成虫,1~6日龄未交配雌蛾均能引诱到雄虫,且1日龄未交配雌蛾诱蛾量最大,凌晨2:00―3:00是诱蛾高峰期;凌晨1:30未交配雌蛾性腺提取物的引诱量最大,1日龄未交配雌蛾性腺提取物对雄蛾的引诱效果最佳。【结论】本试验的研究结果为利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黄褐幕枯叶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香樟齿喙象Pagiophloeus tsushimanus是危害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的中国新记录种。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香樟齿喙象成虫的交配和产卵行为,以增加对其行为习性的认识。【方法】采用室内饲养观察结合录像的方法,记录香樟齿喙象成虫的交配及产卵行为特点并进行分析。【结果】香樟齿喙象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大致分为交配前、交配、交配后3个阶段,表现为相遇抱对、插入授精和配后保护等行为特点。香樟齿喙象的完整交配过程需要672.67±156.53 min,其中抱对持续时间103.94±20.61 min,插入授精持续时间333.83±94.15 min,配后保护持续时间234.9±41.79 min。产卵过程可以划分为咬食产卵孔、产卵、填埋3个阶段,其中钻蛀产卵孔持续时间52.43±4.93 min,产卵持续时间2.47±0.14 min,填埋持续时间29.09±6.74 min。雌雄成虫均有多次交配习性,全天均可发生交配行为,交配高峰发生在12:00-14:00,在6:00-8:00有一个次高峰。香樟齿喙象的卵为单产,雌虫产卵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产卵高峰在18:00-20:00,次高峰出现于8:00-10:00。【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香樟齿喙象的繁殖过程,为系统研究其行为学及发展基于行为调控的防治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双委夜蛾Athetis dissimilis是近年来在我国农田新发现为害的一种害虫,明确其成虫活动节律和卵的孵化节律,可为其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温度(25±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14 L:10 D环境条件下,观察双委夜蛾的羽化、取食、交配、产卵等行为.[结果]双委夜蛾雌虫、雄虫羽化主要发生在化蛹后第12天的光期,羽化高峰分别在13:00-17:00和13:00-15:00.取食行为主要发生在羽化后前2d,且在暗期取食的个体数(47.08%)显著多于在光期取食的个体数(26.39%).成虫的交配高峰在羽化后第3天,交配主要在暗期03:00-07:00进行,交配持续时间15-90 min,平均47.33min,以持续30-45 min的个体占比最高,达34.44%.羽化后第5天出现产卵高峰,产卵率达96.67%,产卵主要发生在暗期01:00-05:00.卯产出后第5天集中孵化,孵化率达92.04%,孵化高峰期在17:00-23:00,该时段累计孵化率64.99%.成虫羽化后第2天和第7天移动个体的比率较高,分别为9.72%和10.16%,每天进入暗期后移动率逐渐升高,进入光期后逐渐降低.不同日龄成虫在光期和暗期均出现较高比例的静息个体,前者平均为83.67%,后者平均为64.94%.[结论]双委夜蛾成虫羽化、补充营养、交配、产卵、移动、静息等活动行为的昼夜节律明显,可作为其预测预报及防治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明确酪蝇Piophila casei的羽化节律和交配行为,为深入研究酪蝇的性信息素打下基础。【方法】在室内条件[温度(27±1)℃,光周期L︰D=14︰10]下观察了酪蝇的羽化节律和交配行为。【结果】结果表明,化蛹后第8天成虫羽化最多,羽化高峰期出现在由暗期进入光期的前后,雄虫略早于雌虫羽化。观察结果表明,当雄虫接近蛹壳时会表现出"触摸"、"经过"、"扑"、"抱握"等动作,而雌虫仅有"触摸"、"抱握"的动作。当遇到同性成虫或者已交配雌虫时,雄虫会"追逐"对方,当接触到对方时雄虫会表现出"抱握"、"触摸"动作以进行识别,被识别雄虫会"翘起腹部末端"使对方离开,已交配雌虫则猛烈"摆动身体"使对方离开。当遇到处女雌虫时,雄虫跳跃到雌虫背上迅速进行交配。雌虫羽化后1 min即可交配,雄虫羽化后30 min可交配,交配平均持续时间10 min。雄虫间会有交配竞争行为发生,后来者会跳跃到先来者背上,向下弯曲腹部试图越过先来者与雌虫交配。【结论】酪蝇的羽化高峰出现在进入光期前后。成虫对蛹壳有显著趋性,雄虫主动追逐识别异性,较雌虫表现出更强烈的交配欲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落叶松尺蠖Erannis ankeraria Staudinger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方法】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结果】在集宁市落叶松尺蠖1年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在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孵化,6月中下旬开始入土化蛹,成虫于9月初羽化、产卵。在温度为20℃,RH=70%的条件下,落叶松尺蠖幼虫期(19.96±0.86)d,预蛹期(3.93±0.95)d,蛹期(108.4±13.17)d。蛹分布于树干基部30~90cm范围内,深度4~8 cm。雄虫在6:00—8:00及12:00—16:00羽化,早于雌性,雌虫在20:00—24:00羽化,羽化若干小时后可交尾,交配持续时间20~260 min,可多次交尾。20℃下交尾雌虫寿命为(5.56±1.47)d,雄虫为(3.95±0.95)d,产卵量为(162.2±69.9)粒;不交尾雌性为(8.03±2.90)d,雄性为(4.38±1.59)d,产卵量为(164.1±81.3)粒,但卵不能孵化;15℃条件下不交尾雌雄寿命分别为(14.48±6.67)d,(6.64±1.76)d,产卵量为(145.7±76.8)粒。【结论】落叶松尺蠖危害期短,蛹期较长,雌雄成虫羽化时间有差异;温度和交尾对寿命和产卵量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三叶虫萤Emeia pseudosauteri成虫的交配与产卵行为,丰富三叶虫萤的生物学研究,推动三叶虫萤的人工繁育。【方法】采用室内试验与野外观察相结合、仪器拍摄和人工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三叶虫萤的交配与产卵行为。【结果】本文先描述了三叶虫萤成虫交配前雄雄相遇、雌雌相遇、雌雄相遇分别会发生的情况,然后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交配的过程。交配姿势有上下体位(或称"∠"型)和尾对尾体位(或称"—"型),后者由前者转换而来。雌雄成虫可以多次交配,雄虫有交配干扰和假交配现象。成虫24 h内均有交配现象,交配高峰出现在20:00-22:00(交配率20.8%)和12:00-14:00(交配率15.1%)。雌虫多数喜将卵产在潮湿的苔藓上,卵常聚集成一丛或成簇排列。雌虫可多次产卵,但初次产卵数量最多(高达67.82%),随后产卵量则随产卵次数增加而减少。雌雄虫多次交配后单只雌虫的第一次产卵量[(45±5)粒]多于单次交配后单只雌虫第一次产卵量[(20±4)粒]。雌虫的产卵次数和产卵量与其体重相关,体重越重则其产卵次数和产卵量越多。【结论】三叶虫萤的交配产卵行为与以往报道的萤火虫交配产卵行为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特殊行为或规律。  相似文献   

12.
刺槐叶瘿蚊成虫行为学特征及性诱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hiniae(Haldemann)成虫羽化、交尾、产卵行为的时间动态节律以及雌蚊性诱效果.结果表明:雌虫5:00-6:00为羽化高峰期,雄虫1:00-2:00为羽化高峰期,雌虫羽化高峰期期迟于雄虫4 h左右.雌蚊羽化后20min左右即外伸产卵器吸引雄蚊交配...  相似文献   

13.
光周期变化对毛健夜蛾交配和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毛健夜蛾Brithys crini(Fabricius)可为害葱莲Zephyranthes candida等石蒜科绿化植物,前期研究表明不同光周期对其交配和产卵节律行为及交配率和产卵量均有显著影响。本实验期望探明间歇光照等复杂光照条件对毛健夜蛾交配和产卵的影响。【方法】在光照培养箱条件下(光源为白色日光灯,光照强度约为500 lx),观察了间歇光照长度(20,10,5,1和0 min)、暗期位点(D10:00-22:00,D12:00-24:00,D14:00-02:00和D16:00-04:00)和非24 h光暗循环(4L∶4D,8L∶8D,24L∶24D和48L∶48D)3种光照条件下毛键夜蛾成虫交配及产卵行为。【结果】间歇光照长度为20,10,5,1和0 min时,成虫交配数分别为0,3,10,14和11对,配对数分别为25,29,31,39和26对;间歇光照长度为20和10 min时,交配数与对照组差异显著;10,5,1和0 min时已交配单雌产卵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354.67,322.30,339.57和310.45粒)。暗期位点为D10:00-22:00,D12:00-24:00,D14:00-02:00和D16:00-04:00时,成虫交配数分别为13,18,15和12对,配对数分别为16,19,17和16对,交配数差异不显著;已交配单雌产卵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516.15,527.28,495.53和458.50粒);交配起始时间、交配高峰时间和产卵起始时间、产卵高峰因暗期位点不同而异。非24 h光暗循环(4L∶4D,8L∶8D,24L∶24D和48L∶48D)条件下成虫交配数分别为16,15,14和14对,配对数分别为18,16,14和16对,交配数差异不显著;已交配单雌产卵量差异显著(分别为590.56,559.67,497.21和419.29粒)。【结论】这些结果显示毛健夜蛾交配和产卵行为主要发生在暗期,暗期短于40 min时不能发生交配行为,暗期位点和长度对交配和产卵行为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明确短时高温对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各虫态及其后虫态生长发育与繁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27℃饲养的绿豆象为对照,在30、33、36、39、42和45℃条件下分别对绿豆象卵、幼虫、蛹和成虫进行3 h的短时高温处理。【结果】短时高温对绿豆象卵的孵化率、幼虫的化蛹率和蛹的羽化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对卵和幼虫的后续发育影响不显著;幼虫耐高温的能力最强,经短时高温处理后化蛹率均在90%以上;蛹经45℃短时高温处理后虽表现出较高的羽化率,但羽化后成虫的寿命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绿豆象对短时高温的耐受性均有性别差异,其中,卵期和蛹期雄虫耐热性强于雌虫,成虫期雌虫强于雄虫。短时高温处理对绿豆象成虫的繁殖能力影响显著,经45℃处理后成虫的产卵量为32.30粒/头,显著低于对照。【结论】39℃以上的短时高温对绿豆象处理虫态及雌雄性别比有明显的影响,对其后虫态发育的影响仅见高温处理蛹后导致成虫繁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mosanus(Shiraki)生殖行为及不同配对方式对新巢发育的影响。【方法】分别对雌虫、雄虫和配对的雌雄成虫生殖行为进行观察。将雌、雄虫组合成9种配对方式,室内建立170个新巢,分析初建巢生长发育状况。【结果】成虫日活动节律的两个高峰期分别位于9:00—10:00和21:00—22:00,交配集中在高峰期进行,交配前雌雄成虫有触角触碰、首尾衔接成环、互相舔食的标志性行为。生殖蚁来源于同巢和异巢的处理组,在召唤、配对、串联、交配和产卵等生殖行为中均存在差异,来源于异巢的生殖蚁,其配对时间显著长于同巢(P<0.05)。未经分飞的成虫可交配、产卵且成功孵化,3个月后,新巢死亡率为0.61%~0.99%,而分飞蚁新建巢的死亡率为0.22%~0.58%。孤雌生殖可产卵,但卵不能孵化。【结论】成虫的生殖行为有两个高峰期;远亲交配分飞蚁新建巢的生存竞争力最强。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交配时长、性比、密度及温度对贡嘎钩蝠蛾Thitarodes gonggaensis交配、产卵、孵化的影响,研究了不同交配时长、不同性比、不同成虫密度、不同交配温度对成虫交配、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虫正常交配时长差异较大,交配时长为22~270 min,平均交配时长为90.85 min,均能够完成正常的产卵,平均孵化率达90.83%以上,人为干预交配时长对成虫产卵量没有影响,但对交配40 min以内处理的孵化率显著低于正常交配处理,因此,在繁殖虫种过程中,交配时长不足40 min以内的成虫避免人为干扰交配,导致成虫分开,以保证交配顺利完成;通过控制性比发现,雌雄蛾性比对产卵量无显著影响,但偏雄性组的交配率和孵化率均显著高于性比大于1.25:1的偏雌性组,在人工饲养过程中,如果雄虫多余雌虫的情况下,交配性比建议维持在1:1至1:1.5之间,如果雄虫不足,则可以将已交过的雄虫放回交配箱与未交的雌虫继续交配;成虫密度对产卵量、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对交配率有一定的影响,密度过高会导致交配率下降;交配温度对成虫的交配时长、产卵量、孵化率均有显著影响,温度≤15℃处理交配成虫后其交配时长、产卵量、孵化率均显著高于温度20℃以上处理,最佳的交配温度维持在10℃条件下,交配时长最长,产卵量、孵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延迟交配对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分别对初羽化未交配的马铃薯块茎蛾雌虫、雄虫及雌雄虫同时延迟1~5 d配对饲养,研究不同延迟交配处理对该虫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及雌雄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产卵量来看,分别将雄虫或雌虫延迟1~3 d交配对产卵量无显著影响,而延迟4和5 d交配能显著降低其产卵量,其中雄虫分别延迟4 d和5 d交配后使单雌产卵量分别降低了 20.50%和42.00%,雌虫分别延迟4 d和5 d交配后单雌产卵量分别降低了 26.01%和35.79%.当将雌雄同时延迟1~2 d交配,对单雌产卵量无显著影响,而延迟3 d、4 d和5 d交配时,产卵量分别降低了 12.50%、23.84%和44.57%.从卵的孵化率来看,延迟1~5 d交配对卵的孵化无明显影响.从成虫寿命来看,不同延迟交配对雌雄虫的寿命均无显著影响.由此表明,马铃薯块茎蛾延迟3d或4 d后交配有利于降低其产卵量,因此可通过在田间设置性诱剂以干扰马铃薯块茎蛾正常交配来降低产卵量,从而达到控制田间马铃薯块茎蛾下一代虫口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寻求高效无污染的防治害虫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 Frey的方法。【方法】本文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采用行为、化学生态学等研究方法,系统观察了异迟眼蕈蚊的羽化节律、交配行为,并对其性信息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异迟眼蕈蚊羽化没有明显的昼夜节律,雌虫在16:00—21:00达到羽化高峰,雄虫羽化高峰出现在17:00—23:00,成虫在光期的羽化数量占总羽化数量的72%。成虫的求偶交配行为多发生在羽化后10 min左右,交尾时间3 min左右。异迟眼蕈蚊雄成虫在"Y"型嗅觉仪中对雌成虫及雌成虫腹部粗提物具有正趋向行为反应(P<0.01),证明异迟眼蕈蚊雌虫释放性信息素。【结论】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雌、雄成虫腹部粗提物进行化学分析,得到雌成虫特有的3种化学物质:正十二烷、正十六烷酸、(Z,Z)-9,12-十八烷二烯酸,这些化合物可能是异迟眼蕈蚊雌成虫的性信息素成分。  相似文献   

19.
双斑截尾寄蝇成虫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海霞  张蕾  罗礼智 《昆虫学报》2008,51(12):1313-1319
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 (双翅目:寄蝇科)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和其他鳞翅类昆虫的重要寄生天敌,但国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知之甚少。为了揭示双斑截尾寄蝇的生物学特性,在22℃,光周期16L∶8D的室内条件下对成虫羽化时期,交配持续时间,产卵量和寿命及其与补充营养的关系等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表明: 双斑截尾寄蝇主要在08: 00-10: 00和14: 00-16: 00羽化。雄蝇比雌蝇早羽化1 d,雌蝇羽化后可立即进行交配,但雄蝇羽化1 d后才可交配; 交配持续时间为10~54 min,但多数为20~30 min; 平均产卵量为154.1粒,雌蝇平均寿命26.6 d,雄蝇为10.2 d,雌雄寿命差异显著。取食10%蜂蜜水的平均产卵前期为3.8 d,平均产卵历期为15.4 d; 而且取食10%蔗糖水、葡萄糖水或蜂蜜水之间的成虫产卵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取食清水或纯饥饿空白对照的;同时,取食补充营养的雌蝇寿命均显著高于取食清水或空白对照的,但雄蝇的寿命则不受补充营养的影响。取食补充营养的雌蝇寿命与产卵量为正相关,即雌蝇的寿命越长,产卵量越大。最后,就这些结果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椰子木蛾的产卵节律及其对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椰子木蛾是近年来新入侵我国棕榈科植物的害虫,研究其产卵习性可为监测和防治该虫提供参考。【方法】在室内条件下,观察、记录了椰子木蛾雌成虫的产卵节律及其对不同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结果】椰子木蛾最高日产卵量可达34.4粒·头-1,且主要集中在羽化后4 d内产卵,占总产卵量的54.1%;产卵活动主要发生在夜间23:00到次日8:00;在椰子、蒲葵、大王棕、槟榔和散尾葵等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无显著差异,为89.3~147.7粒·头-1,但产卵位置存在差别。【结论与意义】椰子木蛾雌成虫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产卵节律性,且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