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舔盐是部分植食性动物通过舔舐盐土或盐井补充体内盐分和矿物质的特殊行为,舔盐行为节律特征分析是有蹄类动物活动模式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深入分析野生动物的特殊行为及活动模式,有利于了解其资源利用特征及生存规律。本研究利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天然盐井(臭水沟)进行24h监测,分析了水鹿的舔盐活动模式。结果表明:(1)在天然盐井区域的出现率,雌性水鹿高于雄性,成体高于亚成体(幼体);(2)水鹿的舔盐频率在秋季最高,冬季最低,且水鹿的舔盐活动主要在夜晚进行,秋季到达盐井的时间(18:00)早于春夏季节(20:00);(3)雌性水鹿在秋季具有明显的舔盐频率高峰,而雄性水鹿春、夏、秋季的舔盐频率都较高;(4)成体水鹿的舔盐高峰出现在秋季,而亚成体(幼体)的舔盐频率从春季到冬季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且舔 盐高峰时间先于成体水鹿。盐井是水鹿活动频繁的区域,在对具有舔盐习性的物种开展保护的同时应考虑对盐井等必需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龚旭  付强  王磊  杨彪  张全建  张远彬 《生态学报》2020,40(14):4842-4851
水鹿(Rusa unicolor)和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了解和掌握濒危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对栖息地的利用特征是制定相关保护和管理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利用红外相机和样线法收集四川鞍子河保护地内水鹿和羚牛的实体、粪便和痕迹等点位信息,在得到水鹿124个、羚牛79个有效点位的基础上,结合15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对保护地内水鹿和羚牛进行了栖息地适宜评价及其重叠性分析。结果表明:(1)水鹿和羚牛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均达到良好水平,其AUC值分别为0.888和0.813;(2)水鹿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地的中、南部海拔1474—3336 m区域,面积分别为943.23 hm~2和3390.15 hm~2,分别占保护地总面积的6.25%和22.48%;(3)羚牛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地中、西部海拔1467—3823 m区域,面积分别为1808.37 hm~2和8384.35 hm~2,分别占保护地总面积的11.99%和55.59%;(4)水鹿和羚牛生态重叠指数较高,其D和I值分别为0.6739和0.9098,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重叠面积分别达261.10 hm~2和2048.41 hm~2,且主要集中在保护地中、南部低山河谷区,受人为活动影响大。加强水鹿、羚牛、斑羚等同域偶蹄目动物的食性研究以及食性特征与栖息地选择利用之间的相关性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3.
水鹿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的非盐井生境和盐井生境(盐场)对水鹿的群体结构、日活动节律及舔盐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基于设置的108个红外相机,共收集到水鹿在非盐井区域的独立照片620张,盐井区域的独立照片401张。水鹿日活动节律在不同季节具有较大差异:春季日活动高峰出现在17:00~20:00;夏季无明显日活动高峰;秋季日活动高峰出现在17:00~19:00;冬季日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08:00~10:00、17:00~19:00、23:00~02:00。舔盐活动高峰出现在22:00~04:00,雌雄个体舔盐活动节律大致相同(重叠指数Δ=0.738)。水鹿有单独舔盐和集群舔盐两种方式,其中单独舔盐出现频率较高(占总访问频次的57.6%);舔盐的群体一般大小为2~7只,但以2只的群体居多(占总访问频次的21.5%)。在非盐井区域和盐井区域独立照片中水鹿的雌雄出现比例分别为2.05:1和2.66:1,表明雌鹿可能更需要补充盐分。本研究结果为保护区内水鹿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秦岭羚牛的舔盐习性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本文报道了秦岭羚牛的舔盐行为和习性。羚牛的舔盐习性可能与繁殖活动有关。羚牛对盐源的占有具有一定的等级序位,高序位者在舔盐时处于优势地位。盐源的存在对羚牛的迁移活动有一定的影响,羚牛的舔盐习性可能会影响其家域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理解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舔盐行为的活动模式,于2017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基于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持续观察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的舔盐行为,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段个体舔盐行为的年、日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舔盐与排尿行为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区域、月份盐井水的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1)四川羚牛偏好夜间舔盐,白天和夜晚在观察点的滞留时间分别占28.98%和71.02%;(2)四川羚牛舔食盐井水的高峰为5月,成年雌性有更高的累计出现只次;(3)舔盐行为的日活动节律呈U型,08∶00—13∶00为活动低谷,22∶00至次日06∶00为活动高峰;(4)四川羚牛进入盐井的第一次排尿间隔时间显著低于第二、三次排尿;(5)天然盐井水的Na含量较溪水高。本研究为相关保护区对四川羚牛的保护和其栖息地管理提供了基础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秦岭羚牛的生态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秦岭羚牛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是中国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分布于中国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大巴山地区.从分布、栖息地、种群状况、集群特征、活动规律、食性、季节性迁移行为、繁殖生态和防御行为等方面概述了秦岭羚牛的生态习性,并提出了对该物种的保护与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羚牛是一种栖息于高山或亚高山地区的大型偶蹄类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羚牛有4个亚种,即:秦岭亚种、四川亚种、指名亚种以及不丹亚种,其中前两者为中国所特有。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发布的"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中,羚牛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客观地说,羚牛在野外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水鹿(Cervus unicolor Kerr)是我国珍贵的保护动物,药用价值很高。为了全面落实野生动物“护、养、猎”并举的方针,合理地利用水鹿资源,1972年以来,我们在乳源县委的领导和林业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在大桥公社与青溪洞大队相结合,开展了水鹿捕捉与驯养的科研工作。共捕捉水鹿8头,办起一个立足于本地资源,把野生变家养,“自捕、自养、自繁”的小型养鹿场。现将捕捉方法与驯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利用红外相机建立野生水鹿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行为谱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基础。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利用PAE编码分类系统并结合红外相机所获得的照片和视频数据开展水鹿(Rusa unicolor)行为谱的研究,建立了野生水鹿行为谱及其PAE编码系统。本研究共分辨并记录了野生水鹿的7种姿势,63种动作和74种行为,基本涵盖了水鹿的主要行为,并区别了各种行为在成年雄性、成年雌性和亚成体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分析水鹿的具体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联。通过建立野生水鹿的行为谱,能为更深入地开展水鹿行为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也为水鹿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该研究可以推广到其他不易直接观测的野生动物的行为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
同域分布大熊猫和水鹿生境利用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动物的生境利用特征研究是动物生态学核心问题之一,同域分布动物对生境的利用特征及共存机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与栖息地恢复的基础。基于空间利用和生境因子选择差异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和水鹿(Rusa unicolor)的生境利用关系,探讨了同域分布野生动物在生境因子选择和空间利用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利用上,大熊猫和水鹿的空间重叠系数为58.35%,其中,在原始林和次生林生境中的空间重叠系数分别为66.58%和36.64%,二者在原始林中的空间重叠较高;(2)生境因子选择上,大熊猫和水鹿对物理因子的选择有坡位、离小路距离和离水源距离3个变量有显著性差异,对生物因子的选择有乔木密度、灌木盖度、灌木密度、竹林盖度、幼竹密度、幼竹基径、幼竹高度、成竹高度和死竹密度9种变量有显著性差异;(3)大熊猫和水鹿都表现为更偏好原始林生境,但大熊猫对原始林的依赖性更强。分析同域分布动物的生境利用关系有利于深入了解不同动物对资源的空间利用特征及共存机制,可以为保护区制定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和栖息地恢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麻应太  CFP 《生命世界》2006,(12):66-68
羚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6年国家林业局拟拍卖野生动物之一。秦岭羚牛,我国特有的羚牛亚种,仅分布于秦岭山脉的森林之中,在所有类型的羚牛中狩猎价格最高,每只为12000美元。  相似文献   

12.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属国家第一类保护的珍稀动物。羚牛包括4个亚种,其中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为我国所特有。随着野生动物科研工作的发展。有关羚牛的生态、遗传、血液生化等研究工作正逐步进行,羚牛的疾病诊治、捕捉、搬迁等工作也日益频繁。羚牛性情凶猛,不易保定,人工强行保定极易造成动物和人员的伤亡。因此,如何解决羚牛的化学保定问题,是进一步开展羚牛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羚牛生态生物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羚牛是介于羊和牛之间分类地位特殊的偶蹄目牛科动物, 共有4 个亚种。中国是羚牛的主要分布区, 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羚牛种群。有关羚牛的研究主要由中国的科研人员在中国境内完成。羚牛的生态生物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地理分布、种群数量、栖息地、季节性迁移活动、集群行为、家域、日活动规律、采食习性、繁殖和防御行为。对羚牛研究现状的综述性介绍即从这10 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4.
李佳  薛亚东  吴波  李迪强 《生态学报》2022,42(18):7484-7494
脆弱性是指物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开展脆弱性评估工作有助于人类认识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为制定野生动物适应气候变化的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最大熵模型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地区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生境脆弱性。结果表明:(1)当前秦岭地区羚牛适宜生境总面积为6473 km2,到2050s年,预测秦岭地区羚牛适宜生境总面积为4217 km2,减少34.85%,羚牛适宜生境将向更高海拔地区转移,转移约210 m;(2)已建保护区覆盖49.82%当前羚牛适宜生境,尚有3248 km2的适宜生境处于保护区之外;到2050s年,保护区覆盖了43.87%适宜生境,尚有2367 km2的适宜生境未被保护;(3)到2050s年,当前分布在太白县、佛坪县、洋县和宁陕县等地区的3490 km2羚牛适宜生境将会成为生境脆弱区域,丧失53.92%;(4)分布在秦岭核心区域的2983 km2当前和2050s年保持不变适宜生境,将成为羚牛躲避气候变化的庇护所。基于研究结果,就未来羚牛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保护对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考虑将当前羚牛适宜生境纳入国家公园范围、构建适应性生态廊道、加强野生动物监测。  相似文献   

15.
羚牛主要分布在中国,针对该物种的主要科研工作都是由中国学者完成的。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吴家炎研究员是中国最早一批开展羚牛研究的学者,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了羚牛的地理分布、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其著作《中国羚牛》是我国第一本全面介绍羚牛的专著。在吴家炎之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宋延龄研究员及其弟子曾治高、官天培等在秦岭和四川对羚牛的行为生态学(如集群、占区和繁殖)开展了研究。另外,在90年代,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的胡锦矗教授等也在四川开展了一部分关于羚牛习性和生境选择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羚牛分布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马亦生 《兽类学报》1999,19(2):155-157,149
羚牛(Budorcastaxicolor),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羚牛秦岭亚种为我国特产亚种,分布于甘肃、陕西两省。在陕西省内分布于秦岭中、西段。羚牛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情况,迄今仅见一些零星报道[1,2]。1996年6~9月,作者在太白山自然...  相似文献   

17.
秦岭羚牛的家域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1995年8月~1996年8月,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4 只佩戴颈圈的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cdfordi)的家域进行了研究。4只戴颈圈羚牛M1、M2、F1、F2的年家域面积分别为50.1km^2、35.2km^2、43.5km^2、98.5km^2,平均56.8km^2。羚牛的迁移习性对其家域大小有极大的影响。3只戴颈圈羚牛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中  相似文献   

18.
羚牛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与生态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艾怀森 《四川动物》2003,22(1):14-18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是一种大型草食动物,现存4个亚种。中国是世界上羚牛资源最大的拥有国,羚牛研究工作也主要集中在中国。自1964年开始,中国学者对羚牛生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根据大量的文献,对羚牛的地理分布、栖息地、生境、食性、种群、行为、习性等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方法、研究状况及研究成果等进行了分析汇总,并对4个亚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对比,同时也针对今后羚牛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集群、迁移、时间、方式、饮水和舔盐 6个方面报道了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在白天采食 ,也见到羚牛单独采食及在夜间活动采食的情形。研究期间集群活动的羚牛个体数占所见羚牛总数的 95 4% ,有 5 0 %以上的羚牛是在大于 1 5只的羚牛群体中见到的。头牛在羚牛群体的采食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发出低沉的吼叫声来使牛群聚集在一起并共同采食迁移。随着食物的季节性生长变化 ,羚牛具有季节性上下垂直迁移采食的习性。羚牛采食时 ,多用上下唇扯断植物的枝 (茎 )叶 ,而不是以舌卷食 ,也用牙咬或啃食木本植物的幼枝或皮。羚牛有多种采食方式 ,一般是以常规行走的方式采食。但当食物超出正常采食方式所能获得的特殊情况下 ,羚牛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取食 ,包括后肢站立采食、骑树采食、压枝采食、撞击采食和跪地采食。  相似文献   

20.
张全建  杨彪  付强  王磊  龚旭  张远彬 《生物多样性》2020,28(10):1192-53
水鹿(Rusa unicolor)为珍稀濒危动物, 属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其食物匮乏季的食性研究对其保护至关重要。本文以四川邛崃山系鞍子河保护地的水鹿为研究对象, 采用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HTS)技术对其冬季18份有效粪便样品中的摄食植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水鹿摄食植物有50科94属; (2)水鹿冬季偏好食物为悬钩子属(Rubus)、山茱萸属(Cornus)、青荚叶属(Helwingia)、马蓝属(Strobilanthes)、荚蒾属(Viburnum)、清风藤属(Sabia)、旌节花属(Stachyurus)、菝葜属(Smilax)、槭属(Acer)和绣球属(Hydrangea)植物, 且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为最重要的食物来源; (3)水鹿在冬季摄食植物多样性高、食物生态位宽; (4)水鹿具有强的环境适应性和资源利用能力, 在冬季会通过摄食更多的植物类型和适当调整生态位而适应环境变化。本研究结论将有利于水鹿及其同域生活的偶蹄目动物的管理策略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