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分布于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的东北马鹿(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种群,受冬季低温和雪被的影响,对营养和能量的需求发生变化,同时,交错带内植物区系复杂,草本植物覆盖率高,而野生东北马鹿冬季主要以木本植物的嫩枝为食,因此分布于该地区的野生东北马鹿种群将面临食物资源短缺、营养缺乏的潜在威胁。本研究于2019年和2020年冬季,在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集野生东北马鹿粪便样本共98份。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了解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中东北马鹿冬季的食物组成,结合去趋势分析法揭示了东北马鹿冬季食物组成模式。对东北马鹿粪便残渣分析发现,东北马鹿冬季共采食22种(科)植物,其中2020年冬季发现东北马鹿大量采食云杉(Picea asperata,9.88%)为其新食物。对东北马鹿食物组成进行去趋势分析发现,两年冬季中多数东北马鹿呈现出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山杏(Armeniaca sibirica)、细叶沼柳(Salix rosmarin? ifolia)和家榆(Ulmus pumila)等落叶乔木和灌木为主要食物,同时采食高比例禾本科(Poaceae spp.)植物的食物组成模式;少数个体因食物短缺而呈现出以云杉为主要食物的特殊组成模式。禾本科和云杉是引起东北马鹿冬季食物组成变化的主因。本研究揭示了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中东北马鹿冬季的食物组成模式,为该地区东北马鹿营养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与保护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悬钩子属DNA条形码通用序列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悬钩子属(Rubus)植物的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筛选获得适用于悬钩子属植物的通用条形码序列。该研究基于GenBank数据对ITS、ITS2、matK、rbcL、trnH-psbA、trnL-trnF 6个DNA条形码序列进行了遗传变异、barcoding gap、建树等评估分析。结果显示,trnH-psbA、matK、rbcL、rtnL-trnF的种内变异与种间变异差异较大,变异分辨率分别为97.32%、83.33%、79.07%、64.95%,存在较大的barcoding gap;NJ一致树分析显示,matK的单系性比例最高(67%),其次为trnH-psbA(64%),rtnL-trnF(43%),rbcL(30%)。结果表明,悬钩子属植物的matKtrnH-psbA序列种内变异与种间变异差异较大,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物种,具有较大的鉴定潜力。建议将matKtrnH-psbA作为悬钩子属植物鉴定的核心条形码序列,rtnL-trnF、rbcL作为辅助条形码序列。  相似文献   

3.
生物多样性的编目和分类以及生物多样性监测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两个核心内容。物种编目是了解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只有掌握物种分布格局及物种与环境的关系, 才能为物种监测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作为浙江种子植物研究的“家底”, 本文在《浙江植物志(新编)》编研的基础上, 系统整理了浙江种子植物的物种名录。结果显示, 浙江共有种子植物212科1,469属4,430种, 其中野生植物有190科1,085属3,347种。所含种数多于100种的科有禾本科(285种)、莎草科(216种)、菊科(186种)、蔷薇科(153种)、兰科(126种)、蝶形花科(109种)和唇形科(108种); 含20种以上的属有15属, 包括薹草属(Carex, 126种)、刚竹属(Phyllostachys, 44种)、悬钩子属(Rubus, 44种)、冬青属(Ilex, 35种)、蓼属(Polygonum, 34种)、珍珠菜属(Lysimachia, 32种)、铁线莲属(Clematis, 31种)、景天属(Sedum, 28种)、槭属(Acer, 26种)、荚蒾属(Viburnum, 26种)、飘拂草属(Fimbristylis, 26种)、蒿属(Artemisia, 25种)、堇菜属(Viola, 22种)、葡萄属(Vitis, 21种)和山矾属(Symplocos, 21种)。其区系特点主要反映在: 物种丰富, 其科属组成多样; 保存了较多古老孑遗植物; 地理成分多样, 联系广泛, 由热带向温带过渡; 中国特有科2科、中国特有属45属、浙江(准)特有种近500种(含亚种和变种), 珍稀濒危植物丰富, 96种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外来植物多, 入侵风险大, 有些种已形成明显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虾类优势种生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2015年11月, 2016年2月、5月、8月的调查资料, 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 IRI)、生态位宽度以及生态位重叠指数等生态指标, 对调查海域的优势种虾类进行生态位特征分析, 以了解该海域内虾类组成及优势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保护区共调查到虾类16种, 隶属8科12属, 均属暖温种或暖水种, 其中优势种(IRI > 500)有7种, 隶属于4科5属; 虾类相对资源量呈春秋季高, 夏冬季低的季节性分布特征。除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外, 优势种的时空生态位宽度值(时间生态位宽度与空间生态位宽度的乘积)均大于非优势种。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和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的时空二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 表明其对资源的利用具有相似性; 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和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小, 说明二者相关性低。通过计算得知, 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与生态位宽度对物种重要性排序结果有异: 时空生态位宽度值最大的为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 而IRI值最高的为日本鼓虾。与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相比, 生态位宽度指数不仅能反映物种对资源的利用能力, 还能反映物种分布是否均匀, 但这两者均不能反映生物量的多少。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霸王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了解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的生存群落及不同种群利用资源和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 为制定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群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2009-2011年, 对霸王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分布的70个样地进行群落调查, 研究了霸王岭保护区内12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生态位宽度以及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 (1)生态位宽度值从大到小依次为: 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海南韶子(Nephelium topengii)、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海南油杉(Keteleeria hainanensis)、鸡毛松(Podocarpus imbricatus)、海南梧桐(Firmiana hainanensis)、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香子含笑(Michelia hedyosperma)、粘木(Ixonanthes reticulata)和陆均松(Dacrydium pierrei); (2)物种生态位宽度值的大小与其自身的地理分布范围密切相关, 如: 陆均松、乐东拟单性木兰等生态位宽度较小的原因与其分布的海拔范围狭窄有关。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强, 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一般较大, 如: 生态位宽度较大的普洱茶与海南油杉的生态位重叠值最大, 为0.872, 而一些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值较高, 如: 香子含笑的生态位宽度较小, 但与海南梧桐的生态位重叠较大, 为0.693。因此, 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与它们对环境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以及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3)香子含笑、粘木等的生态位宽度较小, 而且个体数量较少, 适宜其生存的群落和生境极少, 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优先保护; (4)未来对濒危植物的保护不仅要考虑各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 还应从植物群落的角度考虑。只有保护好这些濒危植物的生存群落, 如山地雨林等, 才能实现对濒危植物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6.
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贺兰山高山麝冬春季的食性进行了研究。采集高山麝活动区域内粪样和植物样本,采用频率转换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高山麝冬春季的食性组成及比例。结果表明:高山麝冬季共取食植物19科30种(属),其中蔷薇科(17.16%)、忍冬科(16.64%)、豆科(15.64%)和莎草科(10.93%)组成了高山麝冬季的主要食物;春季共取食植物20科31种(属),其中蔷薇科(27.37%)、杨柳科(13.28%)和豆科(12.84%)为主要食物;秦氏黄芪(Astragalus chingianus)为冬春季共同的主要食物,分别占冬春季食物的11.33%和11.04%;此外,高山麝也取食乔木类植物,取食量从冬季的9.53%上升至春季的18.67%;根据高山麝粪样镜检结果,计算其取食植物的Shannon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位宽度指数,分析高山麝食物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显示,3种指数冬季均高于春季。  相似文献   

7.
2014年10—12月和2015年3—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对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us春季和冬季的取食空间生态位进行了研究,主要记录暗绿绣眼鸟的数量、取食时段、食物种类以及包括取食高度、水平取食位置、取食方向等相关取食行为数据。结果表明,暗绿绣眼鸟为杂食性鸟类,主要采食植物嫩叶、果实,偶尔采食昆虫或花瓣。春季取食的植物有31种,食物生态位宽度为13.86;冬季取食的植物有21种,食物生态位宽度为11.75;春季和冬季的食物生态位重叠度为0.903。春季暗绿绣眼鸟在06∶00—09∶00取食频次最高(占42.93%),而冬季则是在09∶00—12∶00取食频次最高(占38.04%)。卡方独立性检验表明:春季和冬季暗绿绣眼鸟在取食时间和取食高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水平取食位置和取食方向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金钟藤(Decalobanthus boisianus)是林业有害植物, 其暴发生长和扩散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文以海南岛48个金钟藤典型分布群落为研究对象, 用方差比率法和贡献定律法探究群落的稳定性; 用χ 2统计量、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Ochiai指数和Dice指数分析金钟藤与伴生物种的种间联结关系; 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系数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研究群落中各物种的生态位特征, 以期为金钟藤生物防治的植物物种筛选提供借鉴。结果表明: (1)金钟藤所在48个群落共有156种伴生植物, 其中大戟科、茜草科、桑科、无患子科和樟科植物占优势; (2)群落中优势物种呈正联结关系, 植物种类累积倒数百分比与累积相对频度交点坐标为(44.53, 55.47), 远离稳定交点坐标(20, 80), 说明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 (3)金钟藤与芳槁润楠(Machilus suaveolens)、黄椿木姜子(Litsea variabilis)、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显脉杜英(Elaeocarpus dubius)、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和银柴(Aporusa dioica)都紧密关联, 说明金钟藤与这些物种的资源利用方式较相似; (4)金钟藤的生态位宽度最大, 与伴生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度较高, 但伴生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度较低。金钟藤的入侵导致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 并与伴生物种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因此, 建议在金钟藤已入侵的群落中大量栽种芳槁润楠、黄椿木姜子、显脉杜英、鸭脚木和银柴, 以遏制其蔓延; 大量栽种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海南菜豆树(Radermachera hainanensis)、九节(Psychotria rubra)和肉实树(Sarcosperma laurinum)用于金钟藤入侵群落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9.
外来植物的入侵严重威胁了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为探讨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林和人工林林下外来植物入侵状况及其与本地优势植物的种间关系, 本研究以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 结合保护区内4种生境72个样方的野外调查数据, 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种间联结指数比较了不同生境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位宽度以及外来入侵草本植物与本土优势草本植物的生态位重叠和种间联结。结果表明: 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生境共记录6种外来入侵草本植物, 隶属于3科6属, 其中菊科物种数量最多。外来入侵植物多样性呈现出秋枫(Bischofia javanica)人工林 > 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次生林 > 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人工林 > 广西澄广花(Orophea polycarpa)次生林的特征。除广西澄广花次生林生境的外来入侵草本植物丰富度与本土草本植物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外, 其余生境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的生态位宽度最大, 为4种生境均有分布的外来入侵植物。4种生境的外来入侵植物与本土优势植物生态位重叠和种间联结程度均较低, 种间竞争较弱。本研究明确了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和人工林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的分布及其与本土草本植物的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10.
贺兰山野化牦牛冬春季食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年11-12月和2009年4-5月对贺兰山野化牦牛的冬季和春季食性进行了分析,在其分布的哈拉乌沟收集冬季粪样500 g,春季粪样498 g,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分析贺兰山牦牛取食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比例,结果表明,冬季牦牛取食11科20种(属)植物,主要取食禾本科(59.10%)和菊科(26.05%)植物,其中针茅(35.86%)、冷蒿(23.96%)、冰草(8.28%)、莎草(7.60%)、虎尾草(6.81%)、芦苇(6.58%)构成了冬季食物总量的89.09%,为冬季主要食物。春季取食植物11科21种(属)植物,主要取食禾本科(52.76%)和莎草科(18.80%)植物,其中针茅(22.72%)、莎草(18.80%)、冰草(13.23%)、狗尾草(9.93%)、唐松草(6.46%)、冷蒿(6.31%)占春季食物总量的77.45%,为春季主要食物。此外,冬春季均取食一定量的毛茛科和豆科植物。冬春季针茅都是贺兰山野化牦牛的大宗食物。冬季食物生态位宽度低于春季,而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春季。  相似文献   

11.
Plant–herbivore–parasitoid interactions are a common occurrence in terrestrial food webs. Few parasitoids are thought to be shared by host insects of different feeding guilds because different parasitism strategies are required to use hosts of different feeding types. However, this assumption has rarely been tested using data from nature. To clarify whether parasitoids are shared among host guilds, I examined the structure of parasitoid communities on herbivore guilds associated with two Rhododendron species (Ericaceae) in a temperate secondary forest in central Japan. Leaf- and flower-feeding insects were collected from Rhododendron reticulatum and Rhododendron macrosepalum shrubs and reared in the laboratory for 3 years from April 1999 to March 2002. In total, 79 species of holometabolous herbivores (Lepidoptera, Diptera, Coleoptera, and Hymenoptera) were recorded, with 62 species on R. reticulatum and 51 species on R. macrosepalum. A total of 81 parasitoid species (Hymenoptera and Diptera) was recorded from the sampled herbivores, with 48 species from those on R. reticulatum and 50 species from those on R. macrosepalum. In total, 36 herbivore species were parasitised by 1–18 parasitoid species per host species, although the number of parasitoid species was strongly affected by sample size. Parasitoids that had two or more host species frequently attacked herbivore species from different families or on different host plants, whereas they did not attack species from different herbivore guilds; no parasitoids were shared between external feeders and rollers. Therefore, my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few parasitoids are shared among herbivores of different feeding guilds.  相似文献   

12.
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监测和评估是制定保护和管理策略的重要基础。为评估小相岭山系大中型兽类多样性现状,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以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冶勒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红外相机公里网格陷阱法进行了调查 (n = 86台)。累计完成19 982个相机工作日,获得大中型兽类独立有效照片3 304张,共记录大中型野生兽类18种,隶属于4目12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和金猫 (Catopuma temminckii);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亚洲黑熊 (Ursus thibetanus)、中华小熊猫 (Ailurus styani)、水鹿 (Rusa unicolor) 等10种,且水鹿为该区域的新分布记录。相对多度指数排名前五的种类分别是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中华鬣羚 (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野猪 (Sus scrofa)、黄喉貂 (Martes flavigula) 和猪獾 (Arctonyx collaris)。由于面积大小、海拔范围的不同,两个保护区在大中型兽类组成和相对多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放牧是小相岭山系两个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人为干扰。本调查为小相岭山系保护区大中型兽类及人为活动状况提供了基础数据,有助于保护区后续的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14.
西藏马鹿为我国特有种,曾一度被认定为野外灭绝。在其生境中有多种食性相近的野生有蹄类及家畜同域分布,探究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下西藏马鹿与这些有蹄类的食物资源种间竞争与共存关系十分必要。2013年和2014年8—9月,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确定了桑日县西藏马鹿自然保护区西藏马鹿、白唇鹿、藏原羚、牦牛、山羊草青期食物组成,并比较分析了西藏马鹿与同域野生有蹄类、家畜之间的食物重叠和分化状况。结果表明: 西藏马鹿与其他有蹄类具有相似的可食植物种类组成,但所占食谱比例不同。西藏马鹿主要可食植物多为其他有蹄类次要可食植物,其中弱小火绒草为西藏马鹿(在动物食谱中的百分比为11.2%)与牦牛(10.2%)共同的主要食物,西藏柳为西藏马鹿(9.6%)和白唇鹿(11.4%)共同的主要食物。从科级水平来看,豆科植物为西藏马鹿(21.4%)与藏原羚(42.5%)的共同主要可食植物,莎草科植物为白唇鹿(49.2%)、牦牛(33.4%)、山羊(50.3%)的共同主要可食植物。菊科植物作为西藏马鹿(29.6%)的主要可食植物,也是白唇鹿(7.6%)、藏原羚(11.6%)、牦牛(17.3%)和山羊(14.1%)的次要可食植物。禾本科植物作为西藏马鹿(7.1%)次要可食植物,较其他4种有蹄类(白唇鹿13.6%、藏原羚12.3%、牦牛11.5%、山羊16.0%)所占比例低。西藏马鹿与其他有蹄类食物重叠度均高于0.5,与牦牛的重叠度最高(0.65)。西藏马鹿食物多样性指数(1.32)、均匀度指数(0.37)和生态位宽度指数(15.79)均较高。与2007—2008年相比,西藏马鹿食物组成变化较大,豆科植物比例增大,莎草科植物比例降低,食物质量总体有所提高。西藏马鹿与家畜之间存在较高的食物资源竞争,这将进一步影响西藏马鹿的分布范围和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湖南省的农业鼠害防治技术,内容包括农业鼠害、鼠种组成、鼠害类型、鼠类生态等生物学特性,为大面积全生境灭鼠提供综合性的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Rattus rattus slandeni的食性资料是在小良人工阔叶混交林中通过200个鼠箱观察残留食物的方法收集到的。屋顶鼠摄食植物39种,主要为果实、种子部分,并大量捕食金龟子、蝉和蝗虫等昆虫,偶尔捕食小脊椎动物。植物性和动物性两大类残食的总出现率相近,5-10月以动物性食物为主,11-4月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该鼠搬运和遗弃果实、种子的行为,有助于植物种类的传布,大量捕食害虫,有利于该系统的生态平衡,故对其益害问题应作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7.
长喙毛茛泽泻的生活史特征及濒危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喙毛茛泽泻(Ranalisma rostratum)是1种水生濒危植物,目前我国仅在湖南茶陵的湖里沼泽中生存有1个种群。在自然生境中,它在水深5~10 cm条件下生长良好,植株挺水。该植物以无性和有性两种方式生殖,无性繁殖体对种群的补充是保持自然种群大小的重要途径。虽然种子产量不是限制因素,但无性繁殖体和种子传播受限制、种子生活力及萌发率低、幼苗生长慢、在自然群落中竞争能力差、生境破坏很可能是导致这种植物濒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以吴起、安塞、米脂、宜川等地刺槐群落为对象,结合种群生态位宽度及土壤、海拔等环境因子探究刺槐林下物种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该地区刺槐林下物种分布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为黄土丘陵区刺槐林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区不同生长年限刺槐林中,分布较为广泛的物种有狗尾草、阿尔泰狗娃花、猪毛蒿、硬质早熟禾、茭蒿、苦荬菜、角蒿等.随刺槐生长年限的增加(10年至50年),林下物种优势种的分布更替依次为:茵陈蒿→硬质早熟禾→猪毛蒿→其他(茜草、悬钩子蔷薇等)→茭蒿→狗尾草.对刺槐林下物种分布影响较大的因子依次为土壤全磷含量(25.6%)>海拔(20.3%)>土壤全氮(19.3%).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含水量与刺槐林下物种的分布数量呈正相关,相关程度因种群不同而有所差异.坡向对刺槐林下物种的分布无明显影响.综上所述,地形与土壤因子在刺槐林下物种的分布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坡度越大,海拔越高,刺槐林下物种的分布种类越少.其次,土壤全磷含量和海拔是影响刺槐林下物种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刺槐林下物种的分布是土壤养分状况的反映,对刺槐林的管理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prey selection by the Indian tiger Panthera tigris tigris in tropical dry deciduous forests or in wild herbivore-depleted habitats with high livestock pressures. We undertook a short-term study in a large south Indian tiger reserve and examined two intensive study areas (SA's) from October 1998 – June 1999. In each area, herbivore sightings were recorded, scats were collected, and wild prey and livestock kills documented. Chital, wild boar and sambar were the most abundant among the wild herbivores in the study area. Scat analysis revealed wild boar (Sus scrofa) being the most common prey followed by chital (Axis axis) and sambar (Rusa unicolor). Livestock comprised less than 7% of diet intake. Here, the tigers consumed a lower mean prey mass (56.3 kg) than in other reserves.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in tropical dry deciduous forests with low natural prey density, smaller prey species, and high livestock biomass, tigers preferentially kill smaller prey and generally avoid livestock predation.  相似文献   

20.
王文婷  杨婷婷  金磊  蒋家民 《生物多样性》2021,29(12):1620-1026
气候变化对全球的物种多样性有深远影响, 尤其是对高山物种多样性。研究未来气候变化下物种的灭绝风险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青藏高原的2种重要药用植物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和菊叶红景天(R. chrysanthemifolia), 利用气候生态位因子分析法研究了它们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暴露性和脆弱性, 讨论了2种“共享社会经济途径” (SSP2-45和SSP5-85)情景下的未来气候对这2个物种脆弱性的影响。同时计算了2种红景天的气候生态位的边缘性和特化性,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气候生态位进行了二维可视化, 并分析了它们的气候变化脆弱性与气候生态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2种红景天在其分布区都显示出西部脆弱性高而东部脆弱性低的特征, 而脆弱性都表现为较低的横断山脉地区将成为其未来气候避难所。2种红景天在SSP5-85气候情景下的脆弱性高于SSP2-45, 资源和能源密集型社会经济途径(即SSP5-85)将会增大物种的灭绝风险。此外, 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的菊叶红景天的气候变化脆弱性反而大于被评估为濒危的大花红景天。生态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大花红景天的生态位边缘性和特化性都低于菊叶红景天, 研究推断同地区不同物种的气候变化脆弱性主要由物种的气候生态位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