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鞍列岛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旭  章守宇  汪振华  林军  王凯 《生态学报》2016,36(12):3765-3774
为了评估趋礁鱼类在岛礁海域的生境适宜度,选取马鞍列岛的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为指示物种,以2009年获取的水深、盐度、叶绿素a、浊度和底质数据作为褐菖鲉春、冬季栖息地指示因子,建立栖息地适宜度曲线,并计算各站点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结果显示:1)绿华、花鸟、嵊山沿岸站点HSI普遍较低,枸杞岛、三横山、东库山沿岸站点褐菖鲉HSI相对较高,其中最大值1.0出现在枸杞岛沿岸的站点;2)春季褐菖鲉幼鱼的适宜水深在6 m左右,成鱼适宜在8—12 m的水深处生存;冬季褐菖鲉对8—12 m的水深适宜性良好;3)春季所有褐菖鲉的适宜盐度为30PSU,冬季幼鱼的适宜盐度为27—31PSU,成鱼的适宜盐度为27PSU、31PSU;4)随着叶绿素a和浊度值的增大,褐菖鲉适宜性逐渐降低。底质类型为岩时最适合褐菖鲉生存。5)相关分析显示,褐菖鲉丰度与底质类型相关性最大,而与叶绿素a、浊度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和浑浊程度越高对褐菖鲉丰度抑制越明显。底质类型是褐菖鲉丰度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分布有较多大型海藻的岩礁生境是其最适宜的栖息地。利用2010年春、冬季环境调查和渔获数据进行HSI模型验证,资源丰度随HSI值升高而增加,因此构建的模型可用于趋礁鱼类在岛礁海域的栖息地适宜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杨志  张鹏  唐会元  龚云  董纯  陈小娟  赵娜 《生态科学》2017,36(5):129-137
金沙江下游的水电梯级开发对长江上游重要特有鱼类圆口铜鱼的自然栖息生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开展生境恢复是保护其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为获得圆口铜鱼的生境恢复目标, 构建圆口铜鱼不同生活史阶段对关键环境因子的适宜度曲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14 年5-7 月在金沙江下游宜宾、巧家和皎平渡断面的早期资源采样结果, 以及2016 年5-7 月在金沙江下游攀枝花至金阳干流江段的野外个体采集和栖息地生境调查结构, 分别构建了圆口铜鱼亲鱼和幼鱼群体对水温、水深、流速和底质类型的适宜度曲线, 结果显示: 圆口铜鱼亲鱼的最适繁殖水温范围为20-25.2℃, 最适栖息水深为1.2-11.5 m, 最适栖息流速为0.2-1.3 m/s, 最适栖息底质类型为小型卵石、大型卵石和巨石,而圆口铜鱼幼鱼栖息的最适水温范围为19.8-25.4℃, 最适水深为0.4-3.95 m, 最适流速为0.1-0.7 m/s, 最适底质类型为细小砾石、中型砾石、大型砾石、小型卵石和大型卵石。上述结果不仅能够为水电工程影响下关键鱼类生境质量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而且能够为鱼类生境保护和修复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对底质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了中华鲟幼鱼对沙(直径<0.2 cm)、小砾石(直径1~2 cm)、中砾石(直径4~5 cm)、大砾石(直径13~15 cm)4种底质类型的选择.结果表明:单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83.0 mm±18.6 mm,体质量86.2 g±17.8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沙51.50%±21.20%、小砾石20.27%±9.70%、中砾石18.03%±6.17%、大砾石10.20%±11.20%,幼鱼在沙底质中时间明显长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78.0 mm±14.3 mm,体质量79.2 g±19.6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沙46.25%±8.06%、小砾石19.38%±7.72%、中砾石18.75%±7.19%、大砾石15.63%±8.92%,幼鱼在沙质底质中的数量明显高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中,活动鱼(在水层中游动,不贴底)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非活动鱼(贴底游动或静止)在沙底质中的数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底质(P<0.01).单尾鱼(从时间角度)和多尾鱼(从数量角度)实验均表明,中华鲟幼鱼明显选择沙底质.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棘头梅童鱼幼鱼栖息地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评估鱼类对长江口栖息地的选择偏好,选取长江口春季的优势种棘头梅童鱼幼鱼为模式物种,从19个水文、水质因子及生物因素指标中,筛选出狭额绒螯蟹丰度、盐度、底质类型和水深4个因子作为棘头梅童鱼栖息地指示因子,建立栖息地适合曲线,并计算了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SI).结果表明: 长江口北支水域棘头梅童鱼幼鱼HSI普遍较高,基本在0.5以上,而南支水域普遍较低,基本上在0.2以下,表明长江口北支为棘头梅童鱼幼鱼的主要索饵场,同时发现,其幼鱼的最适生长水域为盐度大于14、底质平均粒径在29 μm以下、水深2~5 m的水域,与HSI的空间分布一致.生物因子可较好地表征棘头梅童鱼幼鱼对水文、水质等因素的响应;化学需氧量、铵氮、总磷和挥发性酚与棘头梅童鱼幼鱼丰度不具有显著相关性,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总氮与其丰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说明调查水域内水质的富营养化尚未对棘头梅童鱼栖息地造成破坏;而铜离子和镉离子浓度与其丰度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表明重金属污染已经对棘头梅童鱼幼鱼的生长和分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推测重金属污染对长江口水域的鱼类栖息地分布具有限制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察力竭追赶训练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幼鱼呼吸循环系统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 在(25±0.5)℃条件下, 将2种实验鱼各60尾 [体重分别为(28.36±0.08) g和(19.53±0.13) g]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训练组, 训练组进行1次/d共21d的力竭追赶训练。随后测定各组实验鱼的心脏和鳃指数、血液指标以及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结果发现: 2种鱼心脏指数、鳃指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目在各自对照组和训练组之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岩原鲤对照组的鳃指数显著低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P<0.05), 但心脏指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目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中华倒刺鲃训练组的运动前代谢率、运动代谢峰值、峰值比率、代谢恢复速率与其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 但运动后恢复时间和过量耗氧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岩原鲤训练组的运动前代谢率显著低于其对照组(P<0.05), 但运动代谢峰值、峰值比率、运动后恢复时间、过量耗氧、代谢恢复速率与其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岩原鲤对照组的运动前代谢率、运动代谢峰值、过量耗氧和代谢恢复速率分别显著低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P<0.05), 但峰值比率和运动后恢复时间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 (1)力竭追赶训练对中华倒刺鲃和岩原鲤幼鱼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参数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 (2)力竭追赶训练显著提高了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无氧代谢能力; (3)中华倒刺鲃幼鱼力竭运动前后代谢率显著高于岩原鲤幼鱼, 这可能与其较为活跃的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自然繁殖需求条件进行定量研究, 实验结合青海湖裸鲤自然产卵场原位生境调查,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构建产卵环境诱发野生亲鱼自然繁殖, 解答可控环境中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环境需求。结果表明, 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发生与水温、水深、流速、光照及底质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卵石河床质较细砂等底质环境可显著提升自然交配诱导率及繁殖效果; 在合适的底质条件下, 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适宜条件: 水深为0.15—0.2 m、流速为0.2—0.4 m/s、水温为10.8—14.3℃; 15D﹕9L比例的光周期有利于促进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发生。在人工模拟环境中, 水深≥0.45 m、流速≥0.8 m/s、温度≥17℃或≤6℃、全光照等环境中未观测到自然繁殖活动的发生, 这些被认为是其自然繁殖环境的限制条件。研究阐明了可控环境中青海湖裸鲤野生亲鱼自发产卵繁殖的环境需求, 构建人工模拟产卵环境技术, 为自然产卵场生境调查评估、改进人工繁育模式提供技术支撑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以岩原鲤幼鱼为材料,研究了青霉素、硫酸铜和高锰酸钾3种药物对岩原鲤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青霉素、硫酸铜和高锰酸钾对岩原鲤幼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28.67 mg/L (18.74~43.87mg/L)、0.69 mg/L (0.49~0.96 mg/L)、1.29 mg/L (0.99~1.67 mg/L),3种药物的安全浓度分别为2.87 mg/L、0.07 mg/L和0.13 mg/L.  相似文献   

8.
岩原鲤消化能力和营养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用常规方法测得岩原鲤(Procyprisrabaudi)比肠长222±0.251,比内脏重0.0743±0.00752,比肝胰重0.0294±0.007711,比肠重0.0243±0.00591。体重与体长关系为:y=0.02635X2.977,肠道前部pH值68-70,中部8-9,后部7.0-7.6,岩原鲤消化道器官组织具有较高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活力大小顺序对蛋白酶和淀粉酸在肠道均为前肠<中肠<后肠。岩原鲤含肉率73.9±025%,肌肉粗蛋白质75.9±3.0%,粗脂肪14.4±4.33%,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与必需氨基酸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岩原鲤为淡水鱼类中营养价值最好的一种鱼。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栖息地适宜度状况,于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长江下游狼山沙和新开沙放置定制网具,获取中华绒螯蟹幼蟹丰度分布特征及6个水环境因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筛选出水深、透明度和无齿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dehaani)丰度3个指示因子,建立栖息地适宜度曲线,计算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结果表明:有水生植物站点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丰度较高;不同站点浊度、透明度和水深存在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幼蟹丰度与无齿螳臂相手蟹丰度、水深极显著相关,与透明度显著相关;两沙洲有水生植物站点HSI值较高,均高于0.5,而其他站点普遍低于0.4,同时发现,中华绒螯蟹幼蟹偏好水深较浅、透明度10~20 cm、有水生植物覆盖的水域。研究表明,两沙洲适宜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发育,应加大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渤海鱼类资源早期补充过程,本文将地理加权回归法(GWR)引入栖息地指数(HSI)模型,选取海表温度、海表盐度、水深和叶绿素a浓度4个环境因子建立基于GWR的渤海沙氏下鱵鱼仔稚鱼的HSIGWR模型.模拟发现:在2015年8月渤海的HSIGWR模型中,海表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为全局变量,两者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27和0.006,对HSI影响较小.海表盐度和水深为局地变量,两者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075和0.129,对HSI的影响较大.其中,海表盐度在渤海中部与HSI呈负相关,负相关系数最大,为-0.3,在三湾呈微弱正相关,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1;水深在整个渤海均与HSI呈负相关,且在三湾的负相关程度明显大于渤海中部,三湾的负相关系数最大,为-0.16.该HSIGWR模型的泊松相关系数为0.705,拟合效果较好,可为今后的鱼类栖息地环境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