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血站实验室每天要检测大量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样本,而血液样本都具有潜在的生物危害,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最新研究表明,血站检验人员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极易通过采血针刺伤、试管划伤、血液或粘膜污染等途径感染病毒[1]。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与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所谓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伤害。为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献血者的安全,血站必须建立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实验室,对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管理的同时还要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2]。本文就血站实验室生物安全及防护措施在人员培训、关键物料、环境和制度等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传染病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及防护措施.方法:对传染病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相关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分工,使其进一步了解实验室生物操作风险的种类及来源,并在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对标本施行严格的管理制度.结果:严格施行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增加防护措施,可以有效的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结论:对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进行规范后可以有效地减少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风险,同时也有效避免了病源微生物的外泄,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相似文献   

3.
刘惠君  刘持  向阳  谭宇蓉  秦晓群 《生物磁学》2009,(20):3949-3950
标准化管理是医学实验室发展的趋势,生物安全建设已成为医学实验室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实验室生物安全更是保证实验研究的科学性以及保护被实验因子免受污染的必要条件。医学研究生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生物危险因子,因此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及技能培训是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及技能培训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完善的实验室质量体系是保证检测结果可靠性的关键。本文主要介绍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并针对生物检定实验室的特点,结合世界卫生组织疫苗质量管理实验室质量体系培训的内容,介绍生物检定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的考虑要点。主要内容涉及人员与培训、生物安全、仪器设备的校准、验证和维护、实验方法验证、实验结果超出质量标准规定的处理、标准品管理、实验室内部审核与年度审评等。  相似文献   

5.
【背景】近年来埃博拉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大范围传播引发了严重的公共安全问题,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目的】了解国内高校病原微生物的管理状况,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提供针对性举措。【方法】在查阅资料、与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座谈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对50所高校的341名师生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国内高校实验室在病原微生物的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实验室规范化建造、生物废弃物处置、实验室安全设施维护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结论】高校应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采取措施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6.
“医学微生物学”本科实验教学中生物安全的落实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主要实验材料是病原微生物,因此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本课程区别于其它实验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条件限制,我校以前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只能安排在不具备生物安全防护等级的普通实验室中进行,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使一部分内容不能正常进行,使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为解决这一矛盾,本研究通过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实验室硬件条件升级改造以及对课程内容涉及的菌(毒)种及其配套软件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了具有北京大学医学特色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体系,保证了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规条例的落实及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安全科学管理基础理论,事故分析、预测与预防理论,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与构成事故的要素原理,通过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问题,及实验室生物危害事故的类型进行总结分析,阐述了生物安全实验室人为事故的预防及安全对策,并提出了如何对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事故进行超前预防、控制,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把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到最小限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流感病毒的跨种间传播是流感病毒研究的重要方面。部分研究者采取实验室重构流感病毒的方法,试图发现影响流感病毒跨种间传播的重要因子,这对揭示流感病毒跨种间传播的分子机制以及流感的防控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重构流感病毒潜在的生物安全问题令人关注。文中重点讨论了目前实验室重构流感病毒的生物安全问题,建议从实验室防护和科研管理两方面重视并加强实验室重构流感病毒,特别是高致病流感病毒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王楠  李冰  马晓露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5):591-593, 597
实验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性学科,实验教学是实验诊断学重要的环节之一,医学实验室是医学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为保障医学生的人身安全,提升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生物安全培训至关重要。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设置生物暴露现场,带教老师负责教学组织的实施,学生角色扮演,针对生物安全的培训展开探讨,并在教学后进行总结与评估,从而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判别能力,有利于医学生对于生物安全的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的提高,为今后临床工作做好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0.
生物安全实验室微环境消毒是控制实验室污染的重要环节。过氧化氢广泛用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微环境消毒,但其对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效果有待研究。本文研究了过氧化氢干雾(粒径%10μm)以不同消毒程序对生物安全柜表面常见微生物的消毒效果。结果显示,在生物安全柜内采用优化的消毒程序(发散循环8次,每次1min,达60ppm后,静置消毒2h),过氧化氢干雾可完全杀灭1×106CFU枯草芽胞杆菌、嗜热脂肪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耻垢分枝杆菌,以及1×106CFU大肠埃希菌。然而,当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耻垢分枝杆菌浓度达1×107CFU时,过氧化氢干雾无法完全杀灭。因此,建议在进行过氧化氢干雾消毒时,应先用消毒剂处理,以期彻底杀灭生物安全柜微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11.
合成生物学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已迅速发展为生命科学最具发展潜力的分支学科之一,但它同时也会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风险。结合国内外合成生物学发展现状,本文综述了基因回路(DNA-based biocircuits)、最小基因组(minimal genome)、原型细胞(protocells)、化学合成生物学(chemical synthetic biology)等涉及的风险评价、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安全工程(biosafety engineering)、合成生物学对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的影响以及当前热点议题,如生物朋(黑)客(biopunk(or biohackery))、家置生物学(garage biology)、DIY生物学(do-it-yourselfbiology)、生物恐怖主义(bioterrorism)等方面的新进展。分析讨论了世界各国合成生物学以自律监管或技术为主的安全管理原则和基于5个不同政策干预点的5P管理策略的合理性与潜在不足。同时结合我国合成生物学当前研究进展以及现有的安全管理规范,提出了建立以安全评价为核心的法规体系、生物学生物安全规范以及加强研发单位内部管理和生物安全科普宣传等我国合成生物学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卢宝荣  夏辉 《生命科学》2011,(2):186-194
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和大规模环境释放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引起了全球对其生物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其中转基因通过花粉介导的基因漂移逃逸到非转基因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进而导致的潜在环境和生态风险就是备受争议的生物安全问题之一。转基因植物的环境生物安全涉及两方面关键问题:如何科学评价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种植以后带来的环境和生态影响;如何利用环境生物安全的研究成果来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措施。对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的科学评价应包括三个重要环节:(1)检测转基因的逃逸的频率;(2)检测转基因逃逸后的表达和遗传规律;(3)确定逃逸后的转基因对野生近缘种群体适合度的影响及其进化潜力,本文将围绕对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科学评价,以转基因水稻为案例来对转基因逃逸带来生态影响的研究好评价的进展进行简要介绍,并对目前依据风险评价研究成果制定的各种管理策略进行了讨论。只有提高对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研究和评价的水平,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措施,才能为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转基因产品的商品化应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多学科交叉领域,被誉为可改变世界的十大新技术领域之一。构建高版本底盘微生物细胞和利用底盘细胞人工合成细胞工厂是合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创新型本科生为培养目标,我们将合成生物学底盘微生物细胞技术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及完成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等多元化途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实践能力。同时,由于底盘微生物细胞是基因组经过精简、优化或其基因通路被改变的细胞,其应用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我们通过将安全教育纳入培养大纲和教学计划、出版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专业教材、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和信息化管理体系,以及针对底盘微生物细胞从购买、管理、规范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进行生物安全教育等系列举措,规范底盘微生物细胞应用的生物安全。这些实践为培养创新型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途径和有效保障,也为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并有助于培养新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4.
因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工作人员需在特殊工作环境中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进行操作,其心理健康状态可影响实验室生物安全。本研究以工作满意度作为早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指标,对江苏、浙江、上海、福建、湖北5个省市6家BSL-3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工作满意度与职业紧张程度的关联。调查结果显示,BSL-3实验室人员的工作满意率为32.2%。职业紧张程度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工作要求-自主(JDC)模式中"社会支持"是提高工作满意度的因素,高社会支持组比数比(OR)值为4.60(95%CI为1.25~16.97)。付出-回报失衡(ERI)模式中"内在投入"是降低工作满意度的因素,高内在投入组OR值为0.03(95%CI为0.00~0.28)。分析结果提示,可通过加强"社会支持"和解除过度"内在投入"等措施,降低BSL-3实验室人员的职业紧张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董媛媛 《生物多样性》2021,29(11):1530-36
由于生物安全内涵外延和基本要素的模糊性、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多元性等因素的限制, 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全面有效的生物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构建生物安全评价体系, 研判生物安全现状, 本文首先运用规范分析法剖析《生物安全法》中有关“生物安全”定义的特点及不足, 从国家安全角度认为生物安全是指国家有效防范和应对危险生物因子及相关因素的威胁, 维护和保障自身安全与利益的能力和状态。明晰了生物安全的外延, 即只有对国家安全利益、民众健康、生态环境保护产生威胁的生物风险, 才是生物安全所规制的对象。其次, 生物安全基本要素包括自然生物安全和社会经济生物安全。自然生物安全主要指民众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包括生物个体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安全。社会经济生物安全的关注点在国家安全利益, 即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利益, 包括生物技术安全、生物实验室安全。第三, 以生物安全基本要素为管理对象的尺度, 将国家安全利益、民众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评价主体, 以生物法治为理念, 运用模型构建法, 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接触‒影响‒行动模型(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exposure-effect-action, DPSEEA)构建了一套具有生物法治特色的生物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水平、生物安全所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生物安全各部门机构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程度、符合规定标准的生物实验室数量和百分比、生物安全人才数量及密度、对生物产业和基本卫生部门的官方援助及其他途径投资总额、疫苗覆盖的目标人群比例、生物安全的宣传教育普及率8项评价指标在内共32项生物安全评价指标。最后, 基于实地调研及数据统计分析, 以2019年和2020年深圳生物安全工作为例对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结果显示, 深圳生物安全工作在农业生物安全、动植物防疫、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方面成果显著; 但仍在法律法规体系、生物安全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生物安全普及率方面存在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完善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并注重法律协调衔接、“一个健康”实现多元协同生物治理、加强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加强生物安全宣传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临床实验室,操作感染性标本时或作病原体分离培养、制备菌种时会因为样品的振荡、摇动、倾注、搅拌、移液等操作或液体的洒落,产生肉眼看不见的直径<5μm的气溶胶或产生直径为5~100μm的液滴,这些微粒中含有活的致病微生物,可以被操作者吸入或污染工作台面上的其他样品.生物安全柜是一种设备,它的作用就是有效地降低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机会,减少人与样品或样品与样品之间交叉污染的机会,用于保护操作人员,保护实验室环境,保护实验材料的生物安全.  相似文献   

17.
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主办, 复旦大学承办的第126 期东方科技论坛“突发严重传染病事件中生物安全问题的探讨”研讨会, 于2009 年2 月20 日在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育部/ 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闻玉梅院士担任执行主席, 近40 位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传染病工作及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参加了本期研讨会。参会人员分别来自卫生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院所。......  相似文献   

18.
细菌对消毒剂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毒剂通过抑制膜的主动运输、抑制微生物的代谢、扰乱微生物的DNA复制、使微生物细胞裂解而导致胞内成分渗漏以及使胞内物质凝结等方面发挥灭菌作用.消毒剂在杀灭细菌和控制细菌污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细菌对消毒剂也会产生抗性.细菌对消毒剂的抗性机制主要通过形成生物被膜,阻挡或外排机制减少消毒剂分子进入细胞,使消毒剂分子失活,以及其他表型性耐药等4个途径来实现,其中通过形成生物被膜阻止消毒剂分子进入细菌细胞或在进入细胞前使消毒剂失去效用,在细菌对消毒剂的抗性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实际污染的主要菌株为对象,研究它们对常用消毒剂的抗性机制,对控制细菌污染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布鲁菌病(brucellosis)是布鲁菌入侵机体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易被忽视。该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影响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阻碍正常国际贸易,还会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布鲁菌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黏膜破损处等途径传播至人。人群对布鲁菌的易感性无年龄和性别差异,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从事布鲁氏菌研究的实验室操作人员有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风险,但可通过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感染的发生。布鲁菌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必须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防止疾病慢性化。本文对布鲁菌病的生物安全及其防控原则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0.
土壤生态毒理学是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价以及土壤污染控制的理论依据,土壤环境中有毒物质的生态毒理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是土壤生态毒理学的核心内容.土壤污染生态毒理诊断集合了土壤污染的全部信息,提供了土壤的整体毒性效应.因此,开展土壤污染生态毒理诊断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土壤污染生态毒理诊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常用土壤污染生态毒理效应诊断方法和指标,并探讨了不同方法的利弊.传统毒理诊断方法往往只能表征胁迫的程度,不能解释损伤和响应发生分子机理.污染土壤毒性评估的生物标记物和土壤污染分子诊断技术,可深入探讨外源胁迫下生物的解毒机制.本文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