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S=0的讨论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於细胞生理一章内有关用质壁分离法测定细胞的渗透压(P)时,曾经发生过如下的一个问题,即是当细胞初质壁分离(Incipient plasmolysis)时,膨压(T)等零,吸水力(S)是否等於零,有人认为不等於零,有人认为是等於零。因而相持之下未能得到解决。我想这个问题是有讨论的必要,因为这样的含糊下去不仅仅是造成我们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教学过程,给同学们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困难。因此我愿意把自己的一点不成熟意见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我认为之所以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於  相似文献   

2.
细胞吸水力公式不论在教学上和实用上都很重要,目前提出来进行公开的讨论是必要的。集思广益,最後定能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这也是在植物生理学领域中展开讨论的一个良好开端。在这里仅就个人不成熟的见解提出来供大家参考。细胞吸水力公式到目前为止总起来不外乎两个公式,S=P-T和φ(S)=P-T-F-P_0。公式S=P-T应用较为广泛,绝大部分教科书上都采用了它。公式φ(S)=P-T-P_0。引用的较少,该公式由Stile(1924)最初提出以後经过汤佩松先生修正重新提出的。这两个公式那一个能比较真确的表示细胞的吸水力呢? 先看公式S=P-T;S代表细胞吸水力,P代表质壁分离时细胞渗透压,T代表膨压。  相似文献   

3.
一、关子两个公式的内容和两种术语体系 (1) 矛盾和悬案李建之同志认为“20世纪初叶认识到推动细胞吸水及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移动不是靠渗透压陡度而是靠能量陡度”。这与后面“1943年提出水分沿自由能陡度移动”相矛盾。提出S=P-T公式的那时期,是否已经认识到它的内容是能量陡度了呢?“这公式反映了在热力学基础上的细胞吸水动态关系”,是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测定细胞或组织吸水力的方法有很多种,通常应用的有下列两类的方法:是把材料放在不同浓度的水溶液中,观察材料的体积变化或溶液的浓度变化。这两者都是依据如果植物细胞或组织与周围环境溶液处于渗透平衡时,吸水力S=O,  相似文献   

5.
许多年来,由於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需要,曾试图将植物细胞与其周围环境进行水分交换的关系作一个较系统的,但同时又要简明的处理。通过和多位同志的讨论,特别是王竹溪和薛应龙二先生,目前得到了一个较满意的结果,对我个人在这方面过去存在的困难已能有所解决。主要的结果是引用了一个新的概念和名词:水分交换本领(C),并将它与“吸水壓”(S)分开。这样,我们可以用简易的方式译出细胞的各种渗透现象(S,DPD,P,T等)间的相互关系,它们在水分交换本领(C)中所起的作用,及这些项目特别是目前所习用的“吸取力”(J)(或DPD)的生理意义的分析。本文将这个分析结果提出供同志们讨论和指正,同时也希望作为我个人关于这方面的一些工作的结束。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献已在过去工作中(汤与薛,1956),在植物生理学年评中(Walter,1956;Kramer,1956)和在叶乃器同志(1957)文中提及,并见许多书中(如Crafts等,1949),这里不再叙述。  相似文献   

6.
关于种内有“斗争”或“互助”的问题在未正式谈这个问题之先,让我先来说一说我对“斗争”和“互助”这一词句的意义的理解和看法。我认为:所谓“斗争”就是,凡因某生物种、类型或个体的生存和生活活动,严重的为害了其他生物种、  相似文献   

7.
读1981年《植物生理学通讯》第3期几篇有关水势的文章,受益匪浅。水势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概念,加之与吸水力等旧概念纠缠一起,一时不易彻底弄懂,以致有众说纷纭之感,有必要通过讨论以达到正确的理解。本着这种精神,对李、顾二同志的文章提出几点商榷性看法,其中包括小的但不弄清则有碍于对水势大概念的理解的一些概念。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同意李合生同志关于水势与植物一文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的讨论将是有益的。这里只就几个小问题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问“望梅止渴”属哪个信号系统的反射? 答生理卫生教师对这个问题是非常关心的,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望梅止渴”属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有人说它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为什么对同一个汉语成语会有不同的见解呢?我想就此成语及有关的一些问题谈一谈我的看法。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称为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按照反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虑由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一个抑制性神经元和一个星形胶质细胞所组成的摸拟生物神经网络,由于我们考虑了突触延滞和递质扩散,因此我们的模型是微分差分方程,如果延滞τ=0时模型的零解渐近稳定,当τ>0时我们精确地给出了临界延滞τ_c当τ越过τ_c时模型的零解失稳,而当τ越过τ_c后,我们发现了周期现象和混沌现象,更有趣的是,系统出现“阵发性”混沌,即随着τ的变化,系统一会出现混沌,一会出现周期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虑由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一个抑制性神经元和一个星形胶质细胞所组成的摸拟生物神经网络,由于我们考虑了突触延滞和递质扩散,因此我们的模型是微分差分方程,如果延滞τ=0时模型的零解渐近稳定,当τ>0时我们精确地给出了临界延滞τ_c当τ越过τ_c时模型的零解失稳,而当τ越过τ_c后,我们发现了周期现象和混沌现象,更有趣的是,系统出现“阵发性”混沌,即随着τ的变化,系统一会出现混沌,一会出现周期现象.  相似文献   

11.
细胞液浓度与细胞吸水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的吸水力主要与细胞的渗透压和膨压有关系,而细胞渗透压的大小决定于细胞液的浓度。当细胞液的浓度大时,渗透压小,细胞的吸水力也就大,细胞液的浓度小时,渗透质小,细胞的吸水力也就小。细胞吸水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产生膨压,如果膨压与渗透压相等时,水分出入  相似文献   

12.
在細胞生理中,開於吸取力的概念,以及吸取力、渗透壓,膨壓與體積的关係,在理論上一直是個沒有很好解决的問題。最近在植物生理学通訊1956年第2號上湯佩松、薛應籠的文章,還討論到这個问題。我們覺得这样處理在理論上是比較完善的。雖然對這個理論上的問題,看法仍有分歧,但是,為了教学的方便,為了教學与研究方面有一個共同的概念起見,我們愿將汤、薛二位先生所提出的公式加以闡述,並提出實際数據,作為圖解部分的補充。最後,提出在教学中運用的意見。原著用S=P-T=P_0(公式2)表示細胞在渗透平衡時,吸取力、渗透历、膨壓舆外部溶液的关係。这样處理,不但說明了吸取力是由P-T所造成的“膨脹虧缺”產生的,而且把細胞的这种膨脹狀態  相似文献   

13.
根压与根系的主动吸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物根系吸收水分有两种类型:被动吸水和主动吸水,被动吸水的动力是蒸腾拉力,主动吸水的动力是根压。我认为根压不是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而应当是植物根系吸水的结果。理由有三点: 第一,根压的定义没有“根压是根系主动吸水的动力”的含义。“根系的生理活功使液流上升的压力称为根压”。“根压是由于根系代谢活动的结果,使木质部导管分子内产生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初,植物生理学家开始认识到,水分运进和运出植物细胞不是受“渗透压”之差所控制,而是被当时不同称谓的“吸水力”(stiction force)、“吸水张力”(suction tension)、“净渗透压”(netosmotic pressure)、“水度”(hydrature)之差或者最后所谓的“扩散压亏缺”(diffusion pressuredeficit)之差控制的。这些术语中的任何一个在物理化学上或热力学上都不具有令人满意的科学依据。有几位植物科学家认识到需要有一种更合平科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物》课本在阐述水分代谢时,引用了渗透压,吸水力等概念。关于渗透压和吸水力,不同的教科书和文献有不同的提法,现在的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自1982年以来已改动多次,它是教学中的难点。实际上渗透压、吸水力等概念是不够准确,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的。现在人们根据热力学原理,提出了水势、渗透势等一系列新概念来代替旧术语,对渗透作用作了较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6.
潘瑞炽和董愚得[1]编写的《植物生理学》教材将细胞吸水划分为三种方式,即涨吸吸水、渗透吸水和代谢性吸水(或主动吸水)。按此划分,代谢性吸水只能是非渗透性(non-osmotic)的。我们在教学及从事果实膨大动力研究中,有感此划分有所不妥,特撰此文发表一管之见。代谢性吸水是否存在?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代谢受到抑制后,细胞吸水和膨大生长也受到抑制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代谢性吸水的方式如何?尚未有定论。人们寻找非渗透性的代谢吸水的机制一直未果[2]。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代谢活动与吸水力形成有何关…  相似文献   

17.
《植物生理学通讯》编辑部:近年来,在审阅研究生及本科生有关植物生理毕业论文稿件时,经常发现一些非规范化文字。据说,贵刊来稿中也存在类似情况。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不太引起重视。通常对论文的评价是以试验设计合理、结果分析正确、概念清楚、图表简明、论据充分、文理通顺等作为主要标准。至于对文中所用错别字的看法,有的老师认为“无关紧要,打印或发表时,自会有人代为改正”。学生则说“习惯成自然,很多人这么写,反正大家都认  相似文献   

18.
一.对于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认识因为基础知識和技能都已有了規定,在教学中主要是如何理解和貫彻加强基础知識教学和基本技能訓练的要求以提高教学貭量的問題,是如何执行教学計划、教学大綱和使用教科书的問題。 (一)什么是中学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对这个問題,現在有許多种不同看法,但归納起来,不外乎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教科书中的內容,有的是基础知識,有的不是基础知識;另一种看法认为教科书中的全部內容都是基础知識。这两种看法必然导致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作法。我觉得就一般来說,第二种看法是比較正确的,因为对提高教学貭量有利。这个問题应从“加强基础知識教学”这个要求中的“基础知識”的涵义去认识。“基础知識”的涵义是相对的(当然不能否认其有絕对意义),不是絕对的。我体会其相对意义有下面三点:  相似文献   

19.
编辑老师 :您 (们 )好 !我是一名中学生物学教师 ,在这有一个问题向贵刊求教。在教学过程中 ,我多次遇到“生物多样性”这个话题。如初中《生物》的“鸟类的多样性”、“哺乳动物的多样性”等 ,虽然在我读大学时也曾遇到过这个话题 ,但当时并未做过深入的思考 ,只认为是近年来生态学中的研究热点或趋势 ,老师也未做过较为系统的讲述。但现在随着我对教材的钻研 ,感到以前对这个话题的理解有很多说不清的地方。首先我不清楚这个话题应定位成什么 ,是一个概念或名词 ,或一种学说理论 ,或一种思想 (科研思想还是环保思想 ) ,或仅仅是如新闻现象…  相似文献   

20.
測定植物組織吸水力的“細流法”(法)是一个簡便而又較精确的方法。宋廷生、余叔文在“关于測定植物吸水力和細胞渗透压的細流法”(植物生理学通讯1963,3)一文中,已对此法作了詳細的介紹,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見。但是,对于“小液流”方向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