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生物》课本(甲、乙种本)在阐述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时,引用了渗透压、吸水力等陈旧的概念。这些概念不够准确,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过去不同的教科书和文献对它提法不同,给广大师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使它成为教学难点之一。这部份教材内容自1982年以来虽然已经修改多次,但是仍  相似文献   

2.
细胞液浓度与细胞吸水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的吸水力主要与细胞的渗透压和膨压有关系,而细胞渗透压的大小决定于细胞液的浓度。当细胞液的浓度大时,渗透压小,细胞的吸水力也就大,细胞液的浓度小时,渗透质小,细胞的吸水力也就小。细胞吸水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产生膨压,如果膨压与渗透压相等时,水分出入  相似文献   

3.
高中《生物》课本中,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提到“渗透吸水原理”和“细胞吸水力”。这一节教材是教学上的难点。其中关于“渗透压”的讲解更是难点中的难点。 (一)什么是渗透作用在一杯清水中,滴入几滴蔗糖液,蔗糖液会渐渐扩散,直到全杯水中蔗糖分子均匀分布为止,这称为扩散作用。渗透作用是扩散作用的特殊形式,是溶剂分子(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相似文献   

4.
教学要点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与水分的散失。重点是渗透吸水,难点是渗透吸水过程中的渗透压问题。植物细胞在形成液泡之后,主要靠渗透吸水,渗透是由扩散引起的。 1.什么是扩散作用放实验投影(图1)。  相似文献   

5.
渗透势和渗透压是水势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一些学者主张甩渗透势代替渗透压。目前我国的一些植物生理学教科书已完全采纳了渗透势这个概念,在书中不再介绍渗透压。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质在水势中的作用,避免把渗透势与渗透压混淆起来。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读了通讯1956年第6期叶乃器同志的“对S=0的讨论”一文之後,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说“当细胞初始质壁分离时,膨压等於零,吸水力是否等於零,有人认为不等於零,有人认为等於零。因而相持之下未能得到解决”。我觉得这个争辩之产生主要是由於他们对吸水力之“相对性”认识不足所致。现在我来谈谈我的看法。如有不对之处,还希大家指正。文中,作者承认了S=(P-T)-P_e公式的优点,但又不赞成在讲课或实验中介绍给学生,理由是“如果用这个公式,那么当吸水力与外面溶液的渗透压平衡时,便要得出S=0的结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初,植物生理学家开始认识到,水分运进和运出植物细胞不是受“渗透压”之差所控制,而是被当时不同称谓的“吸水力”(stiction force)、“吸水张力”(suction tension)、“净渗透压”(netosmotic pressure)、“水度”(hydrature)之差或者最后所谓的“扩散压亏缺”(diffusion pressuredeficit)之差控制的。这些术语中的任何一个在物理化学上或热力学上都不具有令人满意的科学依据。有几位植物科学家认识到需要有一种更合平科  相似文献   

8.
“渗透吸水”教学点滴钟珏(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中学830002)在高中《生物》课本“水分代谢”一节中,渗透作用这个概念的引入是以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来说明的。若根据《生物》课本所说:“水分子能自由通过,而蔗糖等大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的话,那么究竟多大...  相似文献   

9.
測定植物組織吸水力的“細流法”(法)是一个簡便而又較精确的方法。宋廷生、余叔文在“关于測定植物吸水力和細胞渗透压的細流法”(植物生理学通讯1963,3)一文中,已对此法作了詳細的介紹,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見。但是,对于“小液流”方向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测定细胞或组织吸水力的方法有很多种,通常应用的有下列两类的方法:是把材料放在不同浓度的水溶液中,观察材料的体积变化或溶液的浓度变化。这两者都是依据如果植物细胞或组织与周围环境溶液处于渗透平衡时,吸水力S=O,  相似文献   

11.
许多科学家对真细菌的渗透调节机制很感兴趣。不仅是因为真细菌细胞中普遍存在复杂的渗透调节系统,对外界渗透压力有相当程度的耐受能力,而且是因为它们采取了有别于嗜盐古细菌而类似于真核生物的渗透调节机制.当环境中渗透压升高时,不是积累高浓度的KCl,它们和真核生物细胞一样,通过积累小分子有机物质来对抗外界渗透压力,以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正是由于它们在渗透调节的生理和遗传机制上与真核生物相似,人们有望将真细菌的耐渗基因应用基因工程,创造出耐高渗环境(如早生地、盐碱地等)的农作物新品种.本文结合国际最新研究…  相似文献   

12.
细胞吸水力公式不论在教学上和实用上都很重要,目前提出来进行公开的讨论是必要的。集思广益,最後定能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这也是在植物生理学领域中展开讨论的一个良好开端。在这里仅就个人不成熟的见解提出来供大家参考。细胞吸水力公式到目前为止总起来不外乎两个公式,S=P-T和φ(S)=P-T-F-P_0。公式S=P-T应用较为广泛,绝大部分教科书上都采用了它。公式φ(S)=P-T-P_0。引用的较少,该公式由Stile(1924)最初提出以後经过汤佩松先生修正重新提出的。这两个公式那一个能比较真确的表示细胞的吸水力呢? 先看公式S=P-T;S代表细胞吸水力,P代表质壁分离时细胞渗透压,T代表膨压。  相似文献   

13.
渗透作用是高中生物学“绿色植物水分代谢”中的一个难点。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因此,课本上安排了一个证明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的演示实验。由于原实验在设备上存在一些弱点,常常给教学带来一些麻  相似文献   

14.
杨谦  孙润广 《中国科学C辑》2008,38(11):1013-1027
人血红细胞生存环境的微小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膜骨架蛋白网络形变和细胞膜弹性力学性能的改变。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力曲线测量红细胞膜表面弹性,根据相关力。距离曲线图谱信息,分析活性红细胞在不同生理溶液环境中细胞膜弹性、黏附性与渗透脆性等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经不同生理溶液制备的红细胞在维持其渗透压平衡条件下,细胞形态特征基本正常,直径约7-8μm。当力曲线图谱表征的膜弹性等力学特性,波动较大且差异明显时,形变恢复作用力变化范围为30-150pN,黏附力变化范围为3.9-35nN。尤其是在探针接近和撤离膜表面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多峰锯齿波、压痕深度、黏滞拖拽线程和链状伸展形式的相关力曲线图谱,表征细胞膜表面存在着复杂作用力。在无Ca^2+/Mg^2+的D-PBS缓冲液中,通过调节Na^+,K^+浓度,改变生理溶液渗透压,红细胞形变显著,出现棘轮状、球形和血影空囊等形态,对应的细胞膜弹性等力曲线图谱信息也相对更为复杂。研究表明红细胞膜弹性特性和膜骨架形变都与生理环境中的溶质(糖类与晶体电解质等)、浓度和渗透压等因素有直接关系。这为深入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动力学提供了证据,也为原子力显微镜应用于红细胞膜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读了《植物生理通讯》1981年第3、4、6期上几位同志的关于“水势”讨论的文章,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启发。通过讨论,对于这一概念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比如,为什么要用“水势”这一概念来代替原有的“吸水力”、“渗透压”、“扩散压亏缺”等旧概念,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开始运用“水势”进行教学和实验以及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但是从讨论中可以看到,也还存在一些模糊的、分歧的  相似文献   

16.
“渗透压(π)在数值上等于渗透系统中(两种不同有效浓度的)溶液的渗透势(ψ_x)的差值。……由π=⊿ψx=ψx-ψxB可见,渗透压表示了溶液B的渗透势比溶液A的渗透势要低π这样大的值。……(一个溶液的渗透势)ψx≤0……渗透压等于两溶液的水势之差值。”引文中的“两溶液”,不妥。一溶液的渗透压是该溶液与纯水达成渗透平衡时,溶液一方所承受的外压(差),不是两溶液的渗透平衡时的外压(差)。  相似文献   

17.
植物与水分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关于代表植物细胞由外界摄取水分的真正能力的概念,十九世纪初Ursprung和Blum曾加研究。他们证明了植物细胞吸取水分的能力受着两个因素的影响:细胞液的渗透壓是水分进入细胞的原因:细胞壁的紧张度(卽由流体静壓力所引起的壁壓)是水分进入细胞的障碍。以吸水壓表示之,它等于细胞液的渗透壓与壁壓之差。  相似文献   

18.
前言植物细胞的吸水,归纳起来有两种方式。一是被动吸水,这是水分顺热力学梯度的移动,包括渗透作用和吸涨作用。二是主动吸水,这是水分逆热力学梯度的传输,依赖细胞中的产能代谢过程。渗透作用是植物细胞吸水的基本机理。尽管对细胞渗透吸水研究较多,但是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争  相似文献   

19.
游隆信 《生物学通报》2005,40(12):32-32
1概念的内涵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对渗透作用的定义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叫做渗透作用(着重号为概念的精髓)。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对上述概念和条件应注意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在“扩散”前用“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加以修饰,学生常常会把溶液浓度作为判断是否发生渗透作用的标准,即如果两种溶液之间没有浓度差就不会发生渗透作用。事实上浓度相同而溶质不同的两种溶液也能发生渗透作用;二是教材只在植物的水分代谢中叙述了渗透作用,学生往往认为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渗透作用,其实包括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菌细胞等在内的活体生物细胞都具有渗透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中生物学课本中"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部分内容,以及"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的极好素材,阐述利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的目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