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不同部位游离氨基酸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华绒螯蟹不同部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组成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步足肌肉、腹部肌肉和蟹黄这三个部位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限制性氨基酸总量存在显著差异性。此外,阳澄湖蟹和池塘养殖蟹的各部位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组成也存在很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长江安徽江段刀鲚耳石的形态特征和尝试识别不同群体,研究选用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手段,对不同年份采于长江安徽安庆、铜陵江段长颌鲚和短颌鲚2种生态表型的5个群体刀鲚矢耳石形态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12个地标点,将其坐标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经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使其耳石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显示,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地标点中多为Ⅱ类地标点,其贡献率为69.48%,说明Ⅱ类地标点是耳石形态差异的主要来源。5个群体刀鲚判别分析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5.6%,表明这些刀鲚群体耳石形态的差异总体显著。这种差异显著性尤其存在于长颌鲚与短颌鲚生态表型间及长颌鲚和短颌鲚不同群体间,显示出刀鲚不同生态表型分化及其群体间差异性已可体现在耳石的形态特征上。上述发现可为长江十年禁渔前后安徽江段刀鲚群体组成和群体差异性的客观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养殖水环境对中华绒螯蟹不同营养供给模式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初始体重为(9.67±0.47)g/只的二龄中华绒螯蟹为实验对象,采用正交设计法L9(34)将水体水草覆盖率、活螺蛳投放量、饵料中动物性饵料比例、投饵方式等4个因子设计成9种营养供给模式,每个模式设3个重复,在东太湖围养区27个独立网围(6m×5m×2.5m,20只蟹/格)中进行为期240d的养殖实验,对各网围养殖水体的水化学指标、浮游生物动态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放养密度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营养供给模式显著影响养殖水体水质和浮游生物多样性,其中模式4(水草覆盖率为70%,螺蛳投放量为4500kg/ha,动物性饵料比例为50%,投饵方式为全程投喂,其中5月底前为7.5%,6月开始为5%)的养殖水体中的DO、CODC r、TP、TN、NH4+-N、NO2--N等水质指标值均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Ⅲ类水水质标准,也显著优于网围外非养殖区(航道)的水质。浮游生物“指示群落”和“马加利夫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也显示,模式4的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非养殖区,水质属于寡污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个因子对水质影响作用的顺序为:水草覆盖率〉投饵方式〉螺蛳投放量〉动物性饵料比例;将4个因子与主要水质指标CODC r、TP、TN、Chla、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参数进行回归分析,表明水体水草覆盖率、投饵方式等因子与这些参数关系密切,筛选出有益于湖泊生态保护的中华绒螯蟹养殖的适宜营养供给模式:水草覆盖率为66%—76%、投饵方式为全程投喂7.5%—5.0%、螺蛳投放量为9000kg/ha、动物性饵料比例为50%。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进行中国广西大明山无脊椎动物资源调查研究时,发现了蜘蛛目蟹蛛科绿蟹蛛属1新种,命名为饼绿蟹蛛Oxytate placentiformis sp.nov..所有标本均保存在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文中测量单位为mm.饼绿蟹蛛,新种Oxytate placentiformis sp.nov.(图1~6)正模♂,广西南宁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浣纱瀑布,2011-05-23,王英楠采.鉴别特征 在分布于亚洲大陆的本属种类中,本新种与冲绳绿蟹蛛O.hoshizuna Ono,1978,钳绿蟹蛛O.forcipata Zhang&Yin,1998和小头绿蟹蛛O.capitulata Tang&Li,2009外形和触肢器十分相似,但具有以下不同:本种触肢胫节突长,端部弯曲呈"7"字形,而冲绳绿蟹蛛O.hoshizuna的胫节突末端强烈弯曲呈钩状,钳绿蟹蛛O.forcipata胫节突末端呈钳状,小头绿蟹蛛O.capitulata Tang&Li,2009胫节突末端弯曲呈鸟头状.词源学 本新种以雄蛛背甲的形状而拟定.正模 雄蛛体长7.75:头胸部长2.81,宽2.40; 腹部长5.20,宽1.38.背甲黄褐色,中窝纵向线状,颈沟和放射沟不明显; 背甲圆形,头区轻微隆起.8眼2列,背面观两眼列均后凹,后眼列较宽,前侧眼和后侧眼突出; 前中眼直径0.08,前侧眼直径0.10,后中眼直径0.08,后侧眼直径0.10;前中眼距0.13,前中侧眼距0.10,后中眼距0.10,后中侧眼距0.30; 中眼域梯形,前边大于后边(0.30:0.25).螯肢黄褐色,前后齿堤无齿.颚叶黄色,边缘有浓厚的长毛.胸板淡黄色,长大于宽.步足黄褐色,步足测量:Ⅰ 12.40 (3.83+1.38+3.42+2.60+1.17),Ⅱ 12.60 (3.88+1.38+3.57+2.60+1.17),Ⅲ 6.80 (2.09+0.77+1.79+1.33+0.82),Ⅳ7.05 (2.40+0.71+1.79+1.33+0.82); 足式:2143.腹部十分窄长,淡黄色,被有黑色长毛; 腹部背面前端有2对明显的肌痕,腹部后部有横纹,似分节状.触肢胫节腹突拇指状; 外侧突较长,末端骨化程度高,弯曲呈"7"字形状; 生殖球简单,内侧具亚盾板; 插入器刺状,末端较钝.分布:广西.  相似文献   

5.
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是红树林的生态系统工程师, 然而我国对弧边招潮蟹的研究相对薄弱。为了研究弧边招潮蟹的行为习性, 作者于2013年7—9月在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借助望远镜观察了弧边招潮蟹的11种行为。结果表明: 弧边招潮蟹主要栖息于潮沟两侧的林缘生境, 和大多数招潮蟹一样, 弧边招潮蟹的大部分时间(69%)用于觅食(进食+边走边食), 其次是站立(11%), 用于求偶的时间最少(0.23%)。弧边招潮蟹的繁殖期有延长的现象, 观察到的交配时间比以往的研究要短。除记录的11种行为之外, 还观察到弧边招潮蟹的探洞、边走边食边挥舞大螯、“投降”等行为, 表明弧边招潮蟹的行为较复杂。弧边招潮蟹的短距离迁移能力较强, 单次迁移距离可达30 m以上。生境、性别、时间等因素对弧边招潮蟹的行为影响较大, 手性和潮汐的影响较小。污染较严重的生境中弧边招潮蟹用于觅食和洞穴行为的时间均显著减少, 导致其生物扰动作用减弱, 从而不利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本文丰富了弧边招潮蟹的研究, 对全面、深入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 及红树林的管理和保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与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进行杂交,成功获得了杂种龟。这说明黄喉拟水龟和三线闭壳龟是可以进行属间远缘杂交的,但杂交组合的受精率及孵化成功率均低于黄喉拟水龟的同种组合。杂种稚龟与黄喉拟水龟稚龟在背甲纹路、腹甲黑斑、四肢和尾腹面的皮肤颜色、喉盾前端形状及起点位置、喉盾宽/喉盾缝长、喉盾缝长/肱盾缝长、股盾缝长/肛盾缝长存在差异。1龄前,杂种龟生长快于黄喉拟水龟。形态特征上,杂种龟头顶部淡棕黄色,头侧眼后有两条黑色纵纹,颈腹部淡黄色;背甲棕色,腹甲浅黄色,每一盾片中间都有边缘呈放射状的黑斑;四肢、尾腹面及裸露皮肤部分为黄褐色。形态可量数据分析显示杂种龟在形态上接近黄喉拟水龟。建立了三种龟的形态判别公式,判别的准确率为100%(p<0.01),判别分析中贡献最大的4个变量分别是腹甲后半部长/背甲长、喉盾宽/背甲长、肱盾缝长/背甲长、股盾缝长/背甲长,可见三线闭壳龟、黄喉拟水龟与杂交种腹部的腹甲后半部长、喉盾宽、肱盾缝长、股盾缝长等参数可作为鉴别三者的直接依据。本实验的结果对杂种龟的鉴定、龟类的杂交育种及养殖生产实践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水瘪子”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揭示疾病的本质, 对病蟹进行了较全面的病理特点分析研究。根据病蟹肝胰腺颜色, 将病蟹划分为浅黄、浅粉、乳白和灰白4个发病阶段。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蟹肝胰腺与蟹重比逐渐减少, 腔液与蟹重比逐渐增加, 肝胰腺管直径逐渐缩小, 各发病阶段病蟹的这些指标都与健康蟹有极显著差异(P<0.01), 病蟹肝胰腺与蟹重比除乳白阶段与灰白阶段之间和腔液与蟹重比除浅粉阶段与乳白阶段和乳白阶段与灰白阶段之间以及肝胰腺管直径除乳白阶段与灰白阶段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和浅粉阶段与乳白阶段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外, 其他各发病阶段之间这些指标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 4个发病阶段病蟹6种组织器官中肝胰腺、鳃、肌肉组织和心脏组织病理变化具有相似性, 浅黄阶段主要是以组织器官水肿和萎缩为主, 是一种可逆的组织病理过程, 但在浅粉阶段肝胰腺和肌肉组织出现细胞坏死, 以后发病阶段更为严重, 鳃和心脏组织在乳白阶段出现细胞坏死, 坏死是一种不可逆的组织病理过程, 神经团和肠道组织病理变化不明显。根据不同发病阶段的病理特点, 在未来确定病因后通过消除病因等方法, 只有在病理变化处于可逆状态的浅黄阶段, 病蟹才有恢复的可能, 才有防控和挽救价值, 而浅粉阶段以后的病蟹由于主要器官组织细胞崩解坏死处于不可逆的病理过程, 即使病因消除病蟹已不可能恢复, 这样的病蟹应及时清除, 减少继续养殖造成进一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研究在湖南洞庭湖及沅江水域内开展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种质资源调查,发现中华鳖中存在“九肋鳖”,为了解其资源分布、形态特征以及遗传特性,从形态指标、线粒体DNA及骨骼发育基因多态性入手,比较研究九肋鳖(9对肋骨,简称R9)与八肋鳖(8对肋骨,简称R8)的形态及分子遗传特性。结果显示:(1)从湖南省沅江、益阳、常德和岳阳地区的12222只人工养殖中华鳖群体中共筛选出331只九肋鳖,其在养殖中华鳖群体中占比为2.2%—3.1%。(2)九肋鳖背甲内胸椎数为11枚,肋骨9对,比八肋鳖多1枚胸椎和1对肋骨。(3)九肋鳖背甲宽/背甲长、后侧裙边宽/背甲长显著小于八肋鳖,体高/背甲长显著大于八肋鳖。(4)九肋鳖CO I、Cytb、12S rRNA基因与中华鳖序列的同源性达到99%以上,进化树分析显示九肋鳖与中华鳖群体聚为一支,与中华鳖地理群体间均存在共享单倍型,未找到群体特异性标记。(5)九肋鳖与八肋鳖的RUNX2和VRTN基因外显子上共检测到4处突变位点,即g.977380 C>T、g.6014427C>T、g.6015734A>C及g.6015864A...  相似文献   

9.
条背萤的形态和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首次在中国大陆发现水栖萤火虫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形态观察发现,条背萤成虫橙黄色, 鞘翅末端灰黑色;发光器均为白色,雄虫发光器位于第5、6腹节,位于第5腹节的发光器呈带状,第6腹节的发光器呈“V”字形;雌虫的发光器呈带状,位于第5腹节;卵椭圆形,橙黄色。幼虫有两种形态,1~2龄具有7对呼吸鳃,3~6龄幼虫无呼吸鳃。幼虫具有一对发光器,位于第7腹节腹面;初蛹期仍保留幼虫形态的发光器,后呈现成虫的发光器,两种形态的发光器并存直至羽化。对条背萤生活史及习性调查发现,条背萤生活在水草较多的池塘、湖泊和流速缓慢的河流中。该虫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水中越冬,5月初老熟幼虫开始上岸化蛹。在25℃下,条背萤预蛹期平均为6.17天,蛹期平均为4.43天。成虫5月上旬至9月中旬发生。日落后的1 h内是条背萤成虫闪光求偶的最盛期。卵期平均12.5天。幼虫的猎物为静水椎实螺Lymnaea stagnalis,凸旋螺Gyraulus conwexiusculus等,天敌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中华绒毛蟹Eriocheir sinensis、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等。利用光谱仪对条背萤的发光光谱进行测定发现,条背萤的萤光光谱为425~603 nm,峰值为504 nm,颜色为黄绿混合色。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选育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1号”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研究采用20个微卫星位点对“长荡湖1号”A系和B系各连续3个世代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如下:20个微卫星标记在6个群体中共检测到551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27.55和13.61,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72和0.90,平均香农信息指数(I)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2.73和0.89。在选育过程中,A系和B系3个世代的PIC均有下降趋势,各群体的He和Ho均维持较高水平。A系子一代(G1)和子二代(G2)的有效群体数量(Ne)分别为72.7和111.8,B系G1和G2的有效群体数量分别为67.7和115.8,均维持在较高水平。Hardy-Weinber平衡检验结果显示,有72.5%的数据偏离Hardy-Weinber平衡,表明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处于相...  相似文献   

11.
在晚新生代大型食肉目动物中,鬣狗科动物地史分布广、种类和数量多,在中国出现于中中新世至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形态功能学家将鬣狗科的60多个化石种分为似豺、似狼和似灵猫等生态类群,这些生态类群和现生仅存的3个食骨和1个食虫类群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态形态学是基于生物形态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研究不同物种形态所代表的生态位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依靠化石鬣狗类与现生种类牙齿和头骨整体形态的相似度进行了生态形态(ecomorphology)的分类,但尚未对这些已定的生态形态进行过多变量的头骨形状分析。本文拟采用平面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晚中新世临夏盆地的鬣狗类进行研究,并探讨以头骨形状划分其生态形态类型的可行性。几何形态测量法是以生物形态的轮廓作为数据的计算方法,虽然目前尚未被国内古生物研究者广泛采用,但自20世纪30年代多变量统计学的理论成熟以来,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和软件算法在国外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近代生物学(neontology)和古生物学形态研究领域的一个常用工具。三维几何形态测量分析也因为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普及而变得更简单和直观。然而,化石标本由于埋藏和保存的关系通常会出现变形或残缺不全,使目前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在古生物学的应用仍主要以平面数据分析为主。平面数据采集的第一步是从与标本某一平面相垂直的角度拍摄数码照片;虽然拍摄平面的选择通常由研究者自定,但一般会选择待研究类群形状变异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如,鱼类一般选取侧视)。第二步是形态的数字化,即使用某一种形态测量软件来标出地标点(landmarks;或称界标点、标志点、标点)。地标点的选择对于分析的结果有直接而且重要的影响,一般会选择Bookstein分类中的I型或II型作为地标点的标准。这两种地标点的共同点是可以从解剖学特征上准确地在每一个标本上找到,而无不明确或复现困难的可能性。数字化后的数据在软件中用数学算法叠加起来(superimposition,或称叠合,重叠),以去除原始图片数据中标本位置、角度及其他与几何形态无关的冗余信息。所有的数字化数据叠加起来后,利用软件计算所有标本之间的几何距离。现在常用的软件中都会以平均几何形状作为中心,而且利用类似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的多变量计算来呈现相对扭曲(或称相对反卷)轴(relative warp axis),后者即是可以用来把形态差异视觉化的多变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平面坐标图来看不同形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用所谓的薄板样条曲线图(thin-plate spline grid)来表示相对形态上的变化。相对扭曲轴所代表的形状数据还经常被拿来与代表几何物体大小的距心值(或称重心距离,centroid size)做回归曲线分析,以便发现种群中某些形态的异速生长模式(allometry)。本文采用几何形态测量的方法对产自和政地区的鬣狗科Hyaenictitherium,Ictitherium,Adcrocuta和旁鬣狗科Dinocrocuta的材料进行研究,分析了这4个属保存完好的头骨标本的侧面形态。与东非大草原现生食肉动物的头骨整体形态分布的比较和分析表明,和政的鼬鬣狗(Ictitherium)和鬣型鼬鬣狗(Hyaenictitherium)的头骨形状分布介于现生斑鬣狗(Crocuta crocuta)、犬科猎狗(Lycaon pictus)和金豺(Canis aureus)之间,为二者似豺生态形态的解释提供了几何形态测量证据。再者,上述两属化石鬣狗的形状分布与现生斑鬣狗的幼年个体形状重叠,表明现生斑鬣狗头骨的发育机制可能是在鼬鬣狗祖先类型的异速生长规律基础上的持续发育,进而演化出现有的粗壮形态。此外,巨鬣狗(Dinocrocuta)和副鬣狗(Adcrocuta)的头骨形状与现生的斑鬣狗在几何形态测量空间内有普遍重叠的现象,指示了这些异时出现的种类具有相似的生态形态,因而可能占据相近的生态位。结果还显示巨鬣狗和斑鬣狗的幼年个体形状相近,以及两者从幼年到成年发育的形状变化过程也具有相似的规律。因而,巨鬣狗和斑鬣狗之间的趋同演化不仅表现在成年头骨的粗壮程度上,而且在幼年发育模式中也存在平行演化现象。现生发育学与行为生态学已经证实,相对其他大型食肉动物,现生斑鬣狗发育粗壮头骨形态的机制不是以增速生长,而是以延长发育期来实现的。由此推断,巨鬣狗的发育期有可能和现生鬣狗相当(35个月),也可能由于具有相对粗壮和巨大的头骨形态,其发育期会延长些。当然,这个新解释仍需要更多的化石数据和发育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2.
养殖水体浮游细菌群落与对虾健康状态息息相关.本研究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手段比较了凡纳滨对虾病害发生前后病害趋向塘与健康塘的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及关键类群互作关系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对虾发病前,病害趋向养殖水体浮游细菌群落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健康养殖水体,且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伴随疾病爆发,病害趋向养殖水体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离散程度显著增大,群落稳定性较差;发病前,病害趋向塘养殖水体中绿弯菌门、δ-变形菌纲和Saccharibacteria平均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健康水体,而拟杆菌门显著低于健康水体;部分病害指示OTU隶属于弧菌科及黄杆菌科,隶属于红杆菌科的OTU1是发病前健康塘的健康指示OTU.网络分析表明,大多数与OTU1存在相互作用的指示OTUs属于黄杆菌科,说明黄杆菌科在对虾养殖水体浮游细菌群落中扮演重要角色.鉴于以上结果,对虾发病可能与多种浮游细菌群落相关,当出现“生态位机会”时,条件致病菌快速繁殖进而导致对虾发病,而保持和恢复细菌群落平衡可以成为预防对虾发病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栓皮栎核型及体胚发生的细胞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规制片方法对栓皮栎核型、体胚发生过程中胚性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栓皮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24,核型公式K(2n)=2x=24=20m十4sm,属于“2B”型,染色体组总长18.55 μm。继代8个月的胚性愈伤组织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相对稳定,其中二倍体细胞占 97.20%,四倍体细胞占1.87%,单倍体细胞占0.93%。未发现有非整倍体细胞和染色体形态结构变异。子叶期体胚胚轴亚表层起源的分生组织团中有些细胞核呈片状或椭圆形。个别成熟体胚中偶见有3核细胞。  相似文献   

14.
李渊  严泽幸  王德 《生物信息学》2019,26(3):110-115
台风是沿海地区危害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高效、准确的灾害监测与评估为灾情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以“莫兰蒂”台风为例,利用无人机遥感影像提取台风前后的植被覆盖信息,通过计算、对比各自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植被分布格局的变化,进一步通过对比图斑差异和计算受灾图斑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鼓浪屿受灾图斑的分布情况与受灾细节。研究结果表明,鼓浪屿景观虽然存在较多小面积斑块,但整体格局呈集聚分布。台风未影响岛上景观的整体分布特征,台风前植被景观与非植被景观比例大致相等,分布均衡,台风后植被减少使非植被景观成为鼓浪屿的优势景观。受台风影响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改变,由台风前非植被斑块的景观破碎化程度高转变为台风后植被斑块景观破碎程度高,且台风后植被聚集程度有所减小。受灾区域呈现规律性分布,位于山体之上及周边无遮挡的开敞地区受灾更为严重,建筑密集区和受山体遮挡的区域受灾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5.
利用形态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自内蒙古贺兰山地区实验样地青海云杉林下的块菌两菌株(菌株a和b)进行分析鉴定。研究发现:(1)两菌株子囊果均为黄褐色,表面光滑,没有明显的疣状突起和棱角。(2)菌株a产孢组织乳白色、致密团状,菌肉组织褐色;球形、棒状子囊呈蜂窝状排布,内含有1~4个带包被的、表面具有突起状纹饰的球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双层壁,厚约1.7 μm,直径约20 μm(含纹饰)。(3)菌株b产孢组织有裂隙,松散,子实层内除了具有上述蜂窝状排布的子囊和内部的球型孢子外,还具有“口袋”状子囊,该子囊内含有大量两端尖、外壁光滑、褐色的椭球型孢子。(4)分子生物学进化分析表明,两菌株聚为一支,但属于块菌属的支持率相对较低;推断两菌株可能为中国猪块菌属Choiromyces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