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异育银鲫上皮瘤中黏液细胞类型、分布和分泌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苏木精.伊红(H.E)和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试剂(AB-PAS,AB染液pH 2.6)染色方法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Cyprinus carpio var.singuonensis♂)上皮瘤组织中黏液细胞的类型、分布、大小和分泌方式进行了研究.根据AB-PAS的染色结果,上皮瘤组织中黏液细胞分为4种类型:染成红色的I型黏液细胞,只含有PAS阳性的中性黏多糖;染成蓝色的Ⅱ型黏液细胞,只含有AB阳性的酸性黏多糖;染成紫红色的Ⅲ型黏液细胞,主要含有PAS阳性的中性黏多糖,同时含有少量AB阳性的酸性黏多糖;染成蓝紫色的Ⅳ型黏液细胞,主要含有AB阳性的酸性黏多糖.同时含有少量PAS阳性的中性黏多糖.Ⅰ型和Ⅱ型黏液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以分散状态分布于上皮瘤组织的上皮细胞之间,以其整个细胞破坏的全浆分泌方式进行分泌.Ⅲ型和Ⅳ型黏液细胞的数量较多,成团的形式分布在上皮瘤组织小叶中央,同样以整个细胞崩解死亡而消失的全浆分泌方式进行分泌.当患病鱼受到刺激时,Ⅲ型和Ⅳ型黏液细胞分泌十分旺盛,分泌物排出后覆盖在上皮瘤组织表面,形成白色的黏液层,黏液细胞崩解死亡消失后在上皮瘤组织中留下许多空洞.患病鱼黏液细胞中.Ⅲ型黏液细胞最大,大小为(19.02±3.21)μm×(14.42±2.69)μm;其次是Ⅳ型黏液细胞,大小为(15.97±3.31)μm×(12.96±2.81)μn;Ⅱ型黏液细胞较小,大小为(13.35±3.81)μm×(11.05±3.00)μm;Ⅰ型黏液细胞最小,大小为(11.73±2.45)μm×(7.71±0.97)μm.各类型黏液细胞的长轴之间及短轴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通过光镜、扫描电镜和18S rDNA序列对比,对寄生于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体表的粘孢子虫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鉴定其为武汉单极虫Thelohanellus wuhanensis,并发现了形态学新特征:膜状鞘的起始位置不同,且仅包围孢子后部;壳瓣底部内侧具“V”形褶皱;一片壳瓣前端有突起结构;缝脊直,突出明显;测得极丝全长为158.5 ~179.2 (170.7 ±5.7) μm.经18S rDNA序列对比,与T.wuhanensis[HQ613410]的相似率为99.87%.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单极虫与碘泡虫具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将单极虫属与碘泡虫属二者归属于碘泡科的分类方法更合理.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形态结构及其分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相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根据中华绒螯蟹血细胞胞质内有无颗粒以及颗粒大小、染色反应、折光性和形成方式的特点,血细胞分为胞质内无颗粒的无颗粒细胞、胞质内只有具折光性和呈淡红色反应大颗粒的大颗粒细胞、胞质内只有无折光性和呈淡蓝色染色反应小颗粒的小颗粒细胞以及胞质内同时具有大颗粒和小颗粒二种颗粒特性的大小颗粒中间型细胞.小颗粒的形成方式是高尔基体成熟面小泡脱离后直接成为小颗粒,而大颗粒的形成方式是高尔基体成熟面小泡脱离后,数个小泡逐渐聚集成蜂窝状大颗粒,进一步发育成熟为均质大颗粒.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有颗粒的细胞是互相独立的,可能分别由无颗粒细胞分化而成.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水瘪子”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揭示疾病的本质, 对病蟹进行了较全面的病理特点分析研究。根据病蟹肝胰腺颜色, 将病蟹划分为浅黄、浅粉、乳白和灰白4个发病阶段。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蟹肝胰腺与蟹重比逐渐减少, 腔液与蟹重比逐渐增加, 肝胰腺管直径逐渐缩小, 各发病阶段病蟹的这些指标都与健康蟹有极显著差异(P<0.01), 病蟹肝胰腺与蟹重比除乳白阶段与灰白阶段之间和腔液与蟹重比除浅粉阶段与乳白阶段和乳白阶段与灰白阶段之间以及肝胰腺管直径除乳白阶段与灰白阶段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和浅粉阶段与乳白阶段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外, 其他各发病阶段之间这些指标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 4个发病阶段病蟹6种组织器官中肝胰腺、鳃、肌肉组织和心脏组织病理变化具有相似性, 浅黄阶段主要是以组织器官水肿和萎缩为主, 是一种可逆的组织病理过程, 但在浅粉阶段肝胰腺和肌肉组织出现细胞坏死, 以后发病阶段更为严重, 鳃和心脏组织在乳白阶段出现细胞坏死, 坏死是一种不可逆的组织病理过程, 神经团和肠道组织病理变化不明显。根据不同发病阶段的病理特点, 在未来确定病因后通过消除病因等方法, 只有在病理变化处于可逆状态的浅黄阶段, 病蟹才有恢复的可能, 才有防控和挽救价值, 而浅粉阶段以后的病蟹由于主要器官组织细胞崩解坏死处于不可逆的病理过程, 即使病因消除病蟹已不可能恢复, 这样的病蟹应及时清除, 减少继续养殖造成进一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