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1N1亚型流感病毒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型流感病毒能诱导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为进一步探讨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在凋亡中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用H1N1亚型流感病毒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结果显示,前48 h,H1N1流感病毒能诱导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但在培养48 h后,流感病毒对单核巨噬细胞表现为凋亡抑制作用,同时流感病毒对淋巴细胞吸附不同时间后,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未见明显差异,说明细胞凋亡与病毒吸附时间长短并无相关性.检测p53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加入前后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均被抑制, 提示通过p53诱导的凋亡可能是流感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 (BMDM) 和腹腔巨噬细胞 (PM) 原代培养及巨噬细胞生物学特性差异,为合理选择原代巨噬细胞培养方法提供参考依据。原代培养小鼠BMDM和PM,细胞计数仪测定细胞数量,倒置显微镜观察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纯度,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中性红吞噬实验测定细胞吞噬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巨噬细胞表型变化。结果显示,BMDM原代培养获取的细胞数量显著高于PM (P<0.01),PM贴壁及伸展时间早于BMDM。BMDM中F4/80+CD11b+百分比 (98.30%±0.53%) 高于PM (94.83%±1.42%),但无统计学差异 (P>0.05)。在L929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体系中,BMDM增殖能力显著高于PM (P<0.001)。吞噬实验发现,基础状态下BMDM吞噬能力显著高于PM (P<0.01),经LPS刺激24 h后,除低剂量LPS (0.1 μg/mL) 外,BMDM吞噬能力均显著高于PM (P<0.01或P<0.001),提示BMDM吞噬能力在基础和激活状态下均强于PM。巨噬细胞极化实验发现,基础状态下Tnfα在BMDM中表达显著高于PM (P<0.001),Arg1和Ym1在BMDM中表达显著低于PM (P<0.001),这一差异在极化诱导剂 (LPS+IFN-γ或IL-4) 处理后依然存在。上述结果表明,原代培养BMDM较PM可获取更多细胞,且两种细胞在吞噬功能和极化状态上存在一定生物学差异,应谨慎合理选择巨噬细胞原代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海胆黄多糖SEP对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及初步机制。MTT法检测SEP对体外培养的S18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建立小鼠S180肉瘤模型观察SEP抗肿瘤活性;检测SEP协同ConA/LPS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同时,考察SEP对NK细胞和杀伤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活性的影响;碳粒廓清检测SEP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海胆黄多糖SEP高中低剂量(16、8、4 mg/kg)显著抑制小鼠180实体瘤生长,增加小鼠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协同ConA/LPS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小鼠NK细胞和CTL活性,增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通过免疫调节提高小鼠免疫功能达到抑制S180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体外研究热灭活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孢子对健康人外周血单核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探讨DCs在T.asahii感染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体外诱导培养正常人外周血DCs,与不同浓度的热灭活T.asahii孢子进行孵育,DCs与T.asahii浓度比分别为1∶1、1∶5和1∶10,RPMI-1640及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组分别作为空白对照及阳性对照,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组DCs形态的变化;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实验组DCs对T.asahii的吞噬情况并计算吞噬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s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情况。结果诱导孵育过程中DCs形态发生明显改变;24 h时实验组部分DCs内可观察到不止一个被吞噬的T.asahii孢子,吞噬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Cs形态发生明显改变,且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8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升高水平低于LPS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外周血DCs吞噬热灭活的T.asahii孢子后,形态发生改变,表面分子表达水平升高,DCs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5.
对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活性的体内检测方法进行改进.收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甘草多糖、鸡红细胞于37℃共同孵育1 h,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吞噬状态,统计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并将改进后的体外吞噬方法用于检测酵母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形态和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体外吞噬法测定的结果与传统的体内吞噬法比较,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n=6,P<0.01).酵母多糖对巨噬细胞刺激1 h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吞噬功能显著性增强;巨噬细胞形态上出现被活化的特征.应用改进后的方法研究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不需染色,在模拟生理条件下进行,保持了细胞活性,有简便、成本低以及准确率高的特点,适用于普通实验室的科研和教学.  相似文献   

6.
以单核细胞趋化激活因子(MCAF)作为导向效应细胞(单核细胞)到靶部位的因子,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FS)融合构建成细胞因子融合蛋白rhGM-CSF/MCAF.它分别保留各自较高的生物学活性及具有协同与增强功能.体外抗肿瘤试验表明,它激活单核细胞后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裸鼠抗肿瘤试验同样显示明显的抑瘤效应,且优于rhGM-CSF.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这种抗肿瘤作用是通过将大量的单核细胞募集到肿瘤部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人体单核-巨噬细胞通过塑料培皿粘附技术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分离,并在体外短期培养。培养8天后,这些细胞已发生形态和功能上的分化,成为成熟的巨噬细胞。培养8天的巨噬细胞和PBMNC的比例为2:1和1:1时能引起NK活性的显著抑制。本实验应用4小时~(51)Cr释放试验来测定NK细胞对K562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然而,培养1天的粘附性单核细胞不能观察到对NK活性的抑制。这提示,巨噬细胞对NK活性的抑制与体外分化、成熟、激活有关。培养1天和8天的单核-巨噬细胞对肿瘤靶细胞MBL-2和EAC都有很强的细胞静止效应。应用免疫调变剂脂多糖(LPS)体外处理粘附性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仅培养8天的巨噬细胞能显著增强NK活性,而培养1天的单核细胞不能引起这种功能。这表明,免疫调变效应的诱导期发生在细胞明显增大的巨噬细胞形成期。与此同时,免疫调变巨噬细胞增强了IL-1的分泌和保持了抗肿瘤功能,从而证明,培养8天的巨噬细胞其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两类功能是可以分离的。本实验应用免疫调变剂寻找到既抗肿瘤又增强NK活性的人体新表型的巨噬细胞亚群。进一步支持了先前在小鼠激活的腹腔巨噬细胞免疫调变研究中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常用的M-CSF与L929细胞培养上清两种诱导方式获得骨髓巨噬细胞(BMDM)的形态及基本生物学功能,为选择制备BMDM的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两种方式诱导小鼠骨髓获取BMDM,然后分别利用Zeiss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比较BMDM的细胞形态及纯度;通过吞噬实验、杀菌实验以及液相芯片技术(liquid chip)比较两组BMDM的生物学功能;同时将上述结果与体内分化成熟的腹腔巨噬细胞相比较。[结果]两组诱导分化成熟的BMDM均呈现不规则形或梭形;BMDM的纯度分别为M-CSF组98.6%,L929上清组99.6%;腹腔细胞贴壁后巨噬细胞的纯度是98.8%;吞噬实验、杀菌实验两组之间及其与腹腔巨噬细胞相比无显著差异;炎症因子释放水平检测中3组细胞存在IL-6或TNF-α某些时间点释放水平差异。[结论]M-CS与L929上清诱导方式所获得BMDM的形态相似,纯度相近(98.6%比99.6%),吞噬细菌能力无显著统计学差异(21.31±5.83比26.10±6.11,t=-0.745,P0.05),杀菌能力无显著差异(杀菌30min:36.41%±4.21%比39.53%±6.75%;60min:44.35%±6.75%比45.27%±1.96%,两者均P0.05),但是炎症因子释放的某些时间点有差异(TNF-α的释放在LPS刺激后24 h M-CSF组高于L929组:549.92±412比271.47±432,t=-0.34,P0.05),应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获取BMDM的诱导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雪灵芝粗多糖(Arenaria kansuensis crude polysaccharide,AKCP)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脾淋巴细胞、NK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增殖与功能的影响。以不同浓度AKCP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上述细胞48 h,采用中性红吞噬实验及NO释放实验检测巨噬细胞功能,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及NK细胞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脾淋巴细胞CD3~+、CD4~+、CD8~+亚群,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2和IFN-γ水平。结果显示,AKCP各浓度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NO释放量、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及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NK细胞杀伤活性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AKCP中浓度组脾淋巴细胞CD3~+、CD4~+亚群及培养上清中IL-2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提示AKCP对小鼠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功能具有体外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经济、高效的培养恒河猴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monocyte-derived macrophage,MDM)的方法。方法用肝素钠抗凝管采集成年恒河猴(Macaca mulatta)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同时用无抗凝剂采血管采集同一只猴外周血,自凝后分离血清。将猴PBMCs置于Cell BIND Surface的96孔(0.8×106个细胞/孔)或48孔培养板(3×106个细胞/孔)中,用含不同百分比的猴自体血清或胎牛血清(fetal calf serum,FCS)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24 h后洗弃未贴壁细胞,加入含有猴自体血清或FCS的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7 d后观察细胞形态学。分化良好的猴单核巨噬细胞贴壁能力强,占据板底大部分区域。胞体形态多样,多数呈长梭形。用巨噬细胞标记受体(CD14)抗体染色判断细胞纯度。并用细菌内毒素(LPS)刺激分化的巨噬细胞,检测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此外,用猴艾滋病毒(SIVmac17E-Br、SIVmac251)和人-猴嵌合体艾滋病毒(SHIV KU-1)感染分化良好的猴巨噬细胞,检测病毒在猴巨噬细胞中的复制。结果在含2%猴自体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条件下,大多数(85%)猴单核细胞能在24 h内贴壁,体外分化5~7d后,猴巨噬细胞纯度大于96%。相比而言,含较高浓度(4%,8%或10%)猴自体血清或FCS的RPMI 1640培养基对猴单核细胞的贴壁和分化作用较差。分化良好的猴巨噬细胞对LPS刺激敏感,可产生多种巨噬细胞炎性因子。此外,这些细胞对SIV或SHIV均易感,产生感染性病毒。结论含2%猴自体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适于原代猴单核细胞的贴壁和分化。该方法简单、花费少,无需生长因子,且分化效果好,是培养猴艾滋病毒及开展相关免疫学实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