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记述采自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和郁江鳅属Cobitis 1新种,南方鳅Cobitis australis sp.nov..通过扩增其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与已知鳅属和益秀朝鲜鳅属Iksookimia 物种进行遗传距离比较,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分析,确认其为1新种.南方鳅与本属其它种类的区别主要为:噶氏斑纹分界不明显(Gambetta's pigmentation pattern),斑纹具两性异形.雄性背部斑纹不规则,约17 ~ 20个,背鳍后斑纹融合为马鞍形;雌性背部斑纹约13个,背鳍前斑纹在体侧延伸为三角形.体侧中线11 ~13个不规则的“V”形或倒三角形斑纹,雄性头后4~5个小斑纹,雌性1~2个小斑纹.背部和体侧中线之间为形状和大小不规则的斑纹,雄性多于20个,该处斑纹与背部和体侧中线斑纹有融合;雌性少于20个,无融合.背鳍和尾鳍各具有4~5列点状条纹;雄性胸鳍第1根分枝鳍条基部的骨质突起(lamina circularis)指状,第1根分支鳍条延长,胸鳍似旗状;体鳞较大,延长,卵圆形,鳞焦略大,基位;颏叶不发达,末端钝圆;须短,其长等于或略小于眼径.新种体色斑纹与益秀朝鲜鳅属种类相似,新种与益秀朝鲜鳅Iksookimia koreensis(Kim,1975)和斑纹益秀朝鲜鳅Iksookimia pumila(Kim et Lee,1987)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背鳍和尾鳍各具4~5条斑纹,背部斑纹和体侧中线斑纹不相连,体侧中线11 ~13个宽而短的倒三角形斑纹;益秀朝鲜鳅背鳍和尾鳍各具有3~4列条纹,体侧中线下13~ 14个窄而长的倒三角形斑纹;斑纹益秀朝鲜鳅背鳍和尾鳍各具有2~3列条纹,背部斑纹和体侧中线斑纹相连,两列斑纹之间斑块少于10个,体侧中线9 ~10个宽而长的条状或倒三角形斑纹.新种与盈德益秀朝鲜鳅Iksookimia yongdokensis Kim et Park,1997、休氏益秀朝鲜鳅Iksookimia hugowolfeldi Nalbant,1993和长身益秀朝鲜鳅Iksookimia longicorpus(Kim,Choi and Nalbant,1976)的主要区别是,前者骨质突起指状,后者骨质突起圆盘状.  相似文献   

2.
2003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高岭乡红水河水系采集到一批条鳅标本。经鉴定,为云南鳅属(Yunnanilius)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长须云南鳅(Yunnanilus longibarbatus sp. nov.) 属于黑斑云南鳅种组(Yunnanilus nigromaculatus group),并与黑斑云南鳅[Y. nigromaculatus (Regan)]、钝吻云南鳅(Y. obtusirostris Yang)、长背云南鳅(Y. longidorsalis Li, Tao et Lu)和巴江云南鳅(Y. bajingensis Li)等4种最为相似。长背云南鳅背鳍分枝鳍条11根,颌须短,仅达眼中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可与包括本种在内的其余4种相区别(背鳍分枝鳍条8—9根,颌须达到或超过眼后缘,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远)。本种和钝吻云南鳅上颌中央无齿状突、下颌中央无缺刻,可与黑斑云南鳅和巴江云南鳅相区别。本种在鳍条数、上下颌、背鳍起点的位置、尾鳍形状、鳞片、头部侧线管孔、体侧纵纹等方面与钝吻云南鳅最为相似,但本种可藉多个特征与后者相区别:颌须伸过眼后缘至鳃盖后缘的中点至鳃盖后缘,是已知云南鳅中须最长的;背鳍不分枝鳍条下1/3处具一不显著黑色斑点 (vs. 无斑);体侧纵纹,其宽窄于眼径,较大个体背鳍之前的纵纹被虫状纹取代 (vs. 体侧纵纹始终存在,其宽约等于眼径);头背具斑点 (vs. 无斑);尾柄较细长,体长/尾柄长=5.3—6.1 (vs. 7.4—9.0,尾柄长/尾柄高=1.3—1.8 vs. 0.8—1.1)。  相似文献   

3.
2003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高岭乡红水河水系采集到一批条鳅标本。经鉴定,为云南鳅属(Yunnanilius)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长须云南鳅(Yunnanilus longibarbatus sp.nov.)属于黑斑云南鳅种组(Yunnanilus nigromaculatusgroup),并与黑斑云南鳅[Y.nigromaculatus(Regan)]、钝吻云南鳅(Y.obtusirostris Yang)、长背云南鳅(Y.longidorsalisLi,Tao et Lu)和巴江云南鳅(Y.bajingensisLi)等4种最为相似。长背云南鳅背鳍分枝鳍条11根,颌须短,仅达眼中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可与包括本种在内的其余4种相区别(背鳍分枝鳍条8-9根,颌须达到或超过眼后缘,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远)。本种和钝吻云南鳅上颌中央无齿状突、下颌中央无缺刻,可与黑斑云南鳅和巴江云南鳅相区别。本种在鳍条数、上下颌、背鳍起点的位置、尾鳍形状、鳞片、头部侧线管孔、体侧纵纹等方面与钝吻云南鳅最为相似,但本种可藉多个特征与后者相区别:颌须伸过眼后缘至鳃盖后缘的中点至鳃盖后缘,是已知云南鳅中须最长的;背鳍不分枝鳍条下1/3处具一不显著黑色斑点(vs.无斑);体侧纵纹,其宽窄于眼径,较大个体背鳍之前的纵纹被虫状纹取代(vs.体侧纵纹始终存在,其宽约等于眼径);头背具斑点(vs.无斑);尾柄较细长,体长/尾柄长=5.3-6.1(vs.7.4-9.0,尾柄长/尾柄高=1.3-1.8vs.0.8-1.1)。  相似文献   

4.
在“鲫鱼”一节的小实验中提到,剪掉胸鳍和腹鳍的鲫鱼及剪掉尾鳍的鲫鱼,与保留全部鳍的鲫鱼对比,它们的游泳姿态和速度有什么不同?对这一小实验,我们不仅按课本上的要求进行了操作,而且还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和观察。1剪掉不同奇鳍的情况1.1只剪去背鳍:鲫鱼能侧立水中;运动时速度和方向基本同于正常鱼,只是身体略微有点摆动。1.2只剪去臀鳍:鲫鱼的平衡和运动情况与正常鱼无明显差别。1.3只剪去尾鳍:鲫鱼能侧立水中,尾部明显上翘;运动时,速度明显减慢,尾部摆动幅度较大,转弯不灵活。2剪掉不同偶鳍的情…  相似文献   

5.
采集池塘育苗的39日龄之前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仔、稚、幼鱼,对其早期发育阶段体色的变化以及鳍的发生、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初孵仔鱼体表不具黑色素,仅卵黄囊具黑色素,孵化后2日龄体表黑色素增加,鳍膜无色透明。8日龄仔鱼开始变得不透明,腹侧有黑色线状斑点。在18~19日龄仔鱼转化为稚鱼时,鱼体背部具大量雪花状黑色素颗粒,在透色光下可观察到淡黄色斑点(黄色素)。30日龄幼鱼与成鱼相似,体表具淡白色,背褐腹白。梭鱼仔鱼在早期发育阶段各鳍的发育顺序是:胸鳍→尾鳍→腹鳍→背鳍→臀鳍→第二鳍棘。初孵仔鱼,鳍褶从头部后缘向后绕过尾部,终止于卵黄囊后缘油球外侧。2日龄仔鱼具胸鳍芽,全身由鳍膜包裹,5日龄仔鱼胸鳍和尾鳍鳍膜已具有相当的运动能力,能够起到推动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梭鱼鳍在早期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尾鳍的生长和鳍节的发育。梭鱼仔鱼在12日龄时出现腹鳍棘芽基,15日龄时第二背鳍棘出现。17日龄,尾椎骨向上弯曲,尾鳍基本发育完成,长鳍条16根,具10节,中间几根棘条末三节二向分叉,短鳍条上下各6~8根;背鳍有鳍条11根,具5节,最外侧鳍棘具刺,基部有支鳍骨。至30日龄,梭鱼幼鱼各鳍发育完全,与成鱼相似。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线鱼科鱼类一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0月在广西北海市侨港镇渔港码头采获金线鱼科Nemipteridae、金线鱼属Nemipterus鱼类标本2尾,经鉴定为红棘金线鱼Nemipterus nemurus(Bleeker,1857),系我国鱼类1新纪录.其主要特征为:体延长,侧扁,体背缘前部陡高;眼较大;上颌前端具大犬牙3~4对;第1鳃弓上鳃耙钝而短,鳃耙数12~13枚;体被中等大薄弱栉鳞,侧线鳞50~53枚;背鳍X-9,臀鳍Ⅲ-7;胸鳍和腹鳍长,末端可达肛门;尾鳍叉形,上叶末端呈丝状延长.新鲜标本全身桃红色,具银白色金属光泽;体侧有2条较宽的黄色纵带;背鳍鳍膜浅黄色,背鳍前2枚鳍棘间的鳍膜上半部鲜红色;尾鳍浅红色,尾鳍上叶丝状延长呈金黄色.  相似文献   

7.
系统整理了中国刺鳅属鱼类Mastacembelus,记述2新种,腹纹刺鳅M.strigiventus Zhouet Yang,sp.nov.和三叶刺鳅M.triolobus Zhouet Yang,sp.nov.及中国1新纪录种,云斑刺鳅M.oatesii(Boulenger)。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KIZ)鱼类标本库和西南林业大学(SWFC)。腹纹刺鳅与三叶刺鳅、大刺鳅的区别在于:背鳍、臀鳍与尾鳍基部大部愈合,但具缺刻相区分;体侧前部具4~5条褐色纵条纹,最下1条常断续,全部纵纹至肛门前方渐成网格交叉或断续;腹面亦具1条明显褐色纵纹,有时分歧形成小网格。三叶刺鳅区别于腹纹刺鳅及大刺鳅的主要特征包括:背鳍条、臀鳍条和尾鳍条数目均少;背鳍、臀鳍与尾鳍仅在基部相连,在端部分开,能明显区分;除背部的黑色大斑块外,体无六角状环纹或锯齿状纹,腹面亦无斑纹;头长为头宽3.5倍以下,为吻长2.8倍以下。云斑刺鳅以下面组合特征区别于三叶刺鳅和腹纹刺鳅:背鳍条,臀鳍条数目均少,尾鳍条数目相对较多;背鳍、臀鳍与尾鳍仅基部愈合;体侧具云状斑,背部具14~15个褐色斑块,腹面无纵纹或网眼斑;头长为头宽4.0倍以上,为吻长3.0倍以上。  相似文献   

8.
Yang J  Wu TJ  Lan JH 《动物学研究》2011,32(5):566-571
2007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川山镇乐衣村附近一洞穴采集到一批盲鳅类标本。经鉴定,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一新种,被命名为环江高原鳅(Triplophysa huangjiangensis)。该新种以以下组合特征与高原鳅属的其他已知种类相区别:无眼;通体无鳞;尾鳍分叉;尾柄上、下叶具发达的软鳍褶;背鳍后缘平截;背鳍起点距尾鳍基的距离短于距吻端的距离;背鳍分枝鳍条数为8~9;胸鳍分枝鳍条数为10~11;腹鳍分枝鳍条数为6~7;臀鳍分枝鳍条数为6;尾鳍分枝数为13~14;胸鳍长为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间距的52.3%~70.7%;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下方;外侧吻须最长,为侧面头长的47.0%~73.8%;前鼻孔位于一短管中,末端延长呈须状;鳔后室发达,末端可伸达腹鳍起点。  相似文献   

9.
切鳍标记对唐鱼游泳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测定完全切除背鳍、臀鳍、尾鳍或双侧胸鳍后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临界游泳速度来评价切鳍标记对游泳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速度增量(ΔU)为36 mm/s,持续时间(Δt)分别为5 min、10 min、15 min、20 min、25 min、30 min的条件下,唐鱼临界游泳速度会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鳍组织完整的唐鱼〔体长(24 ± 1)mm〕,在不同持续时间(Δt)条件下,其绝对临界游泳速度(Uacrit)为(251.98 ± 11.04)mm/s ~(333.78±12.44)mm/s;同等条件下,切除唐鱼的背鳍或臀鳍均不会对唐鱼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造成显著影响(P>0.05),但切除唐鱼的尾鳍或胸鳍后其临界游泳速度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其中切除尾鳍后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平均下降47.20%,切除胸鳍后平均下降22.98%,两者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图2)。研究表明背鳍切除可作为野外唐鱼短期标记-重捕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2012年9月,在中国南沙群岛渚碧礁采集到猪齿鱼属标本1尾,经鉴定为中国新纪录种——腰纹猪齿鱼(Choerodon zosterophorus)。本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吻稍突出;背鳍ⅩⅢ-6;臀鳍Ⅲ-10;体被中大圆鳞,侧线完全,侧线鳞片27;从最后几个背鳍鳍棘基部下侧至胸鳍基部上侧之间有1条较宽白带;背侧有1较大黑色斑点,白斑背鳍后端处腹鳍位置上背部也有1较大黑点,通常在白斑处以黑色边缘线形式向前腹端延伸至腹部后侧;成体尾鳍为灰色。  相似文献   

11.
广西岭鳅属鱼类一新种——罗城岭鳅(鲤形目:爬鳅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g J  Wu TJ  Wei RF  Yang JX 《动物学研究》2011,32(2):208-211
2008年9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县天河镇附近一洞穴采集到一批条鳅亚科鱼类标本。经鉴定,为岭鳅属(Oreonectes)一新种。新种与岭鳅属的其他已知种类在以下组合特征上有区别:背鳍条3,7;臀鳍条2,5;胸鳍条1,11~12;腹鳍条1,7;尾鳍分枝鳍条为14~16。头平扁;眼正常;下唇表面具浅皱。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垂线下方之前,尾柄上、下缘无明显鳍褶;尾鳍后缘平截。体侧具不明显的细小鳞片,或鳞片隐于皮下。头部无侧线感觉系统管孔。成体粉红色,无色素,各鳍透明;浸泡标本体呈乳黄色,不透明,通体无色斑。  相似文献   

12.
广西薄鳅属鱼类一新种(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10月,在广西桂平黔江采集到鳅科鱼类6尾,经鉴定为薄鳅属Leptobotia1新种,定名为斑点薄鳅Leptobotia punctatus sp.nov.。新种须3对,眼下刺不分叉,颊部有鳞。这些特征与薄鳅属一致。新种颏下无1对纽状突起,眼小,口角须短,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后方等特征与同属的桂林薄鳅L.guilinensis和后鳍薄鳅L.posterodorsalis最为相似。但有如下鉴别特征:新种体侧无垂直条纹,脊椎数目多,腹鳍末端不达肛门等特征,与桂林薄鳅相区别;体侧有斑点,外侧鳃耙数多,体较高,尾鳍深分叉,有3~4道黑色条纹等特征,与后鳍薄鳅相区别。新种仅分布于西江水系黔江。  相似文献   

13.
广西条鳅亚科鱼类二新种(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记述采自广西西江水系河池地区的条鳅亚科鱼类二新种。后鳍岭鳅,新种Oreonectes retrodorsalis sp.nov.与同属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其背鳍起点的位置较后、背鳍和臀鳍分枝鳍条数目较少、尾鳍后缘凹入、头较小和属柄较短等方面。南丹高原鳅,新种Triplophysa nandanensis sp.nov.则以头较大、吻较短、眼间距较狭、尾柄较短且高、背鳍分枝鳍条较多、尾鳍深叉形等易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在江苏句容发现的中华鳞齿鱼属(Sinolepidotus)一新种——长背鳍中华鳞齿鱼(Sinolepidotus longidorsalis sp.nov)。新种的一般形态特征如身体高纺锤形,背鳍长,臀鳍离尾鳍近,头骨外部骨片的形状及排列格局,口裂小,下颌骨有较高的冠状突,口缘牙齿高而尖,体侧中部和背区的一些鳞片高显著大于宽等,与浙江早白垩世的浙江中华鳞齿鱼(Sinolepidotus chekiangensis)很相似。但新种具有背鳍较长,背鳍鳍条数目较多,吻突尖,及鳞片后缘梳状齿不发育等特征区别于浙江中华鳞齿鱼。此外,评论了中华鳞齿鱼属的系统位置,认为它的形态特征与Paralepidotus很相似,对它原列入半椎鱼科提出疑问。根据长背鳍中华鳞齿鱼的性质并参考有关地质古生物资料,将含鱼层杨冲组的时代定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5.
海马是生长在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海域的一种小型动物,属刺鱼目海龙科,因头部酷似马头而得名海马。它用鳃呼吸,有脊椎骨、背鳍、胸鳍和尾鳍,尾部细长,呈四棱形,且可以卷曲,这使海马可以用尾巴钩住海草,直立于水中。与其他鱼类都不相同的是,海马是由雄性来承担“怀孕”的重任。在每年春夏相交之季,雌雄海马便开始在大海里相互追逐嬉闹,寻找爱侣。一旦两情相悦,它们的尾部便相互缠绕  相似文献   

16.
刘东  唐文乔 《动物学杂志》2017,52(5):886-890
本文根据采自海南岛的标本描述了中国南海一新记录种:颈斑尖猪鱼(Leptojulis lambdastigma)。本种的主要形态特征为:体长形,体长为体高的3.7~4.0倍,为头长的3.1~3.6倍;头长为吻长的2.7~3.3倍,为胸鳍长的1.45~1.65倍;头裸露无鳞;两颌前端各具2对大犬齿,外侧1对犬齿弯向外后方;背鳍Ⅸ-12,臀鳍Ⅲ-12,胸鳍i(不分支)+11-12(分支);侧线完整,侧线鳞27;颈部具一个"V"形大黑斑,胸鳍后部的上方、侧线的下方具一小黑斑。新鲜标本头部具2条黄色纵带,沿体侧分别经眼和胸鳍基部向后达尾鳍基部;体侧背部具1条浅棕黄色条带;胸鳍基部棕红色,后部浅色;臀鳍浅蓝色;尾鳍下部淡蓝色,上部橙色。本种与尾斑尖猪鱼(L.urostigma)形态较为相似,主要差别在于颈斑尖猪鱼的颈部具有一显著的"V"形黑斑,尾鳍基部无黑斑(尾斑尖猪鱼具此黑斑)。  相似文献   

17.
云南鲿科鱼类一新记录——越南拟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11月5日在云南省河口县八字河采集到鱼类标本共57尾。其中6尾标本经鉴定为云南省鲿科鱼类一新记录种——越南拟鲿(Pseudobagrus kyphus)。本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须四对,颌须短,不达胸鳍起点;脂鳍存在,后缘游离,不与尾柄相连;臀鳍条16–18;胸鳍和背鳍骨质硬刺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背鳍上部具一明显黑斑,尾鳍上、下叶具很宽的黑缘。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安徽潜山盆地古新世裂齿目一新属种 ,命名为潜水本爱兽 (Benaiusqianshuiensisgen .etsp .nov .)。标本产于望虎墩组下段底部 ,为一带犬齿和完整颊齿列的左下颌骨。新种的主要特点是 :个体较小 ,下齿列齿式 2 + ?·1·4·3,i2略有增大 ,p1存在但退化成单根且侧扁 ,p3无下后尖 ,p4次臼齿化且无下内尖 ,下三角座前后压缩且下前尖退化 ,m3三叶。中国曾经记述的和被认为是裂齿类的古新世哺乳动物共有 9个属种 :Lofochaiusbrachyo dus、Meiostylodonzaoshiensis、Anchilestesimpolitus、Dysnoetodonminuta、Interogaledatangensis、Pletho rodonchienshanensis、Huananiusyoungi、Yuesthonyxtingae和Simplodonqianshanensis。经过仔细比较研究它们的齿列 ,作者认为 ,Lofochaius、Meiostylodon、Interogale、Plethorodon和Simplodon可能属于裂齿类 ,而Anchilestes、Dysnoetodon、Huananius和Yuesthonyx则可能与裂齿类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Lofochaiusbrachyodus的P1和P2退化、P4有一定程度的臼齿化、外架窄、主尖锥状、前尖棱和后尖棱的颊侧端内收 ,显示了裂齿类的特点。湖南茶陵盆地枣市组Meiostylodonzaoshiensis的i2增大、上臼齿主尖锥状、柱尖和后附尖发育、前尖棱和后尖棱的颊侧?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产自内蒙古二连盆地呼和勃尔和剖面伊尔丁曼哈组底部砂岩中的3种仓鼠类化石:内蒙古祖仓鼠(新种)Pappocricetodon neimongolensis sp.nov.,中条祖仓鼠(相似种)Pappocricetodon cf.P. zhongtiaensis和祖仓鼠(未定种)Pappocricetodon sp.。P.neimongolensis的特征是有P4或者DP4;M1前附尖细小,前叶小,原尖前棱通常至原小尖横向延伸,再转向前颊侧与前附尖相连,无原尖后棱,原小尖与前尖通过前脊相连;M2原尖后棱较为发育;M3次尖不退化;m1下后尖比下原尖位置靠前;m2下原尖后棱完整,连接下后尖或直达下后尖基部;m3不退化,下外脊S型。新种形态与早期仓鼠类Pappocricetodon antiquus接近,但又略显原始。同时,在该层位还出现有M1前叶已经增大的Pappocricetodon sp.和中脊发育的Pappocricetodon cf.P.zhongtiaensis,表明当时仓鼠类已出现多样化,其起源可能要早于中始新世的伊尔丁曼哈期。  相似文献   

20.
热带鱼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因其体态多姿,色彩鲜艳倍受人们的青睐。近年来,我国许多大中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饲养和观赏各种热带鱼。一般来说,人们开始饲养热带鱼时,首选对象都为孔雀鱼。孔雀鱼以小巧玲珑,活泼多姿,色彩丰富而赢得人心。它适应性很强,喜弱碱性水,对水质无过高要求,它可以忍受较低温度。孔雀鱼雌雄性区分明显。雄性身体瘦小,体长约等于雌性鱼的三分之一,尾鳍宽而大,且形态多样;背鳍也较雌鱼的大;臀鳍呈尖犯。雌鱼体长可达6厘米,体色较浅,呈肉色,略透明。背鳍和尾鳍的颜色也比雄鱼差。身体较壮。孔雀鱼为卵胎生。繁殖周期为1个月左右。幼鱼一个月后即可分辨雌雄。四个月可达到性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