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对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晚第四纪硅藻中的等片藻目(Diatomales)、曲壳藻目(Achnanthales)和双菱藻目(Surirellales)进行了系统分类描述,计有24个种和8个变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5个新变种。它们可归属于:1)世界普生种,淡水或半咸水生境,中性-偏碱性;2)南极近岸浅海海域中常见种。  相似文献   

2.
刚毛藻目(Cladophorales)属绿藻门,细胞多核管状,植物体为分枝或不分枝丝状体。刚毛藻目植物广泛分布于各种淡水、咸水、海水中,世界各地甚至于南极和北极都有它们的踪迹。就目前所知,海产种类比淡水多。有些刚毛藻目植物着生在乌龟、螺助等的贝壳上,极具观赏价值,如绿毛龟等。我国对此目的研究仅见建国前的一些零星报道,至今尚无专门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中外藻类学家报道的我国淡水刚毛藻目的名录为6属31种11变种2变型,其中有新属1个、新种7个、新变种3个、新变型2个。主要的研究者有饶钦止、李良庆、王…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描述了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晚第四纪硅藻植物群中的盒形藻目、根管藻目和舟形藻目,共计25种和7变种。它们从海相到陆相的不同生境中都有分布,为探讨该地区古环境、古气候变化提供了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4.
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晚第四纪硅藻(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着重描述了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晚第四纪硅藻植物群中的盒形藻目,根管藻目和舟形藻目,共计25种和7变种。它们从海相到陆相的不同生境中都有分布,为探讨该地区古环境、古气候变化提供了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28S rDNA序列的鞘藻目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作者进行了较广泛的样品采集,通过实验分离纯化培养得到多个鞘藻目种类的株系,并采用PCR技术新获得鞘藻目2属8个种类的部分28S rDNA序列,连同GenBank中的另两条序列,分析的物种涵盖了鞘藻目中的每个属。通过比较分析绿藻纲中包括此10条序列的共36个种类的同一基因序列,并选取Trebouxiophyceae中的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和Fusochloris perforata作外类群,运用多种方法构建分子系统树,包括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和Bayesian方法。3种方法所得的结果非常相似,在形态上就在整个绿藻中界限分明的鞘藻目从分子水平上再次证明为单系起源的类群;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毛鞘藻属处于鞘藻目内三个属中较分离的位置,而枝鞘藻属与鞘藻属植物并无明显界限。  相似文献   

6.
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晚第四纪硅藻(Ⅰ):Coscinodiscales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A孔岩芯长7.7m,其中发现有丰富的淡水及海相硅藻植物群。本文仅涉及该孔海相地层中的Coscinodiscales硅藻植物群的系统分类及其古环境意义。系统描述14种和2变种(其中1个为新变种),分属7属,5科,另有1种硅鞭藻。该植物群为南大洋中常见的浅海类型,它们对于指示南大洋水体的波动及古气候变化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四川省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进行硅藻多样性调查时,发现单壳缝目硅藻的5个中国新记录种,隶属于3个属,分别为菲斯特曲丝藻Achnanthidium pfisteri Lange-Bertalot、罗森斯托克曲丝藻Achnanthidium rosenstockii(Lange-Bertalot) Lange-Bertalot、齐格勒片状藻Platessa ziegleri(Lange-Bertalot) Lange-Bertalot、劳恩堡沙生藻Psammothidium lauenburgianum(Hustedt) Bukhtiyarova&Round和苏格兰沙生藻Psammothidium scoticum Bukhtiyarova&Round。利用光学显微镜(LM)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这5个种进行了仔细观察,并对其形态分类学特征和生境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8.
盐藻的生物学特性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盐藻即杜氏藻(Dunaliela),是绿藻门团藻目多睫毛藻科的一个属,包含约30个种,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应用最广的是盐生杜氏藻(D.Salina)。盐藻为单细胞藻类,外包一层薄胶鞘,无细胞壁。个体呈梨形、卵形或椭圆形,具2条等长鞭毛,可自由游动。藻体内...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验分析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1个种和互连网获得藻属15个种及丝藻属1个种(Ulothrix zonata),共17个种的nrDNA ITS序列,并以U.zonata为外类群,采用计算机分析软件包对其进行分析及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图。同时以12个传统分类性状,对此16种衣藻构建数据矩阵;以U.zonata动孢子的相应性状为外类群原妈性状,用Wagnerif  相似文献   

10.
串珠藻目植物的系统发育-基于rbcL序列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范围内报道的全部串珠藻目种类均生活于淡水中,而在淡水红藻中,70%约有130种属于串珠藻目。研究以目前获取的来自世界各大洲串珠藻目植物43种的rbcL基因序列,结合其形态和生物地理特征,构建了该目的系统发育关系,以期探讨整个串珠藻目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发生途径,进而为研究该目以至淡水红藻的起源提供基本资料。运用PAUP*4.0b10和MrBayes 3.0b4等软件对43种串珠藻目植物的叶绿体DNA rbcL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了其主要分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用最大简约法、邻接法和贝叶斯分析方法构建的系统树基本一致,结果显示:(1)基于分子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红索藻目植物均独立于串珠藻目植物,构成一个单独的分支,支持红索藻目的建立。(2)鱼子菜科属于串珠藻目植物中较为进化的类群。(3)串珠藻属扭曲组与杂生组的差异度较小,结合其形态特点,倾向于将杂生组并入扭曲组。(4)串珠藻科属于串珠藻目中最大的科,包括较多的种类,其系统关系也较为复杂。因此,串珠藻科系统发育关系的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结合更多的分子数据和形态学特征加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广东沿海几种赤潮生物的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1997年秋 ̄1998年春广东沿海多次赤潮发生期间的几种优势赤潮藻类进行了形态学和分类学研究。1种为我国首次报道引发赤潮的定革命金藻类(Prymnesiophytes)-球状棕囊藻(Phaeocystis cf.gliobosa)。另有甲藻类7种,其中裸甲藻目(Gymnodiniales)3种:米氏裸甲藻(Gymnodinium cf.mikimotoi)、环节环沟藻(Gyrodinium in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团藻目(Volvocales)4个属的10个种和变种,其中包括3个新变种:单胞衣藻分离变种Chlamydomonas monadina stein var.separntis,假球四鞭藻穿孔变种Carteria pseudoglobosa Ettl var.perforata,戈利翼膜藻钟形变种Ptermonas golenkiniana Pascher var.campariformis,5个中国新记录种和2个中国新记录变种。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产熊野藻属Kumanoa的两个种, 绞扭熊野藻K. intorta (=绞扭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intortum), 弯形熊野藻K. curvata (=弯形串珠藻B. curvatum)和其他6种淡水红藻为实验材料, 对其psaA和psbA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 并与GenBank中相近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以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分别构建了单基因和联合基因系统发育树. 结果表明, 3种方法构建的系统树具有相似的拓扑结构, 反映的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 熊野藻属中的两个种聚为一支, 与串珠藻属相分离, 支持该属的建立; 中国产的熊野藻属分子学研究结果与来自南美洲及澳洲的该属植物结果一致, 说明该属的建立具有广泛的地理适用性. 系统发育树聚类结果也明确反映了熊野藻属与串珠藻属较近的亲缘关系, 根据果胞枝形态特点, 推测熊野藻属进化地位晚于串珠藻属植物, 而早于顶丝藻目和红索藻目. 此外, 胶串珠藻与其他串珠藻组植物分离, 支持将其单独分组, 红索藻目植物与串珠藻目植物分离, 支持红索藻目的建立. 同时也表明psaA和psbA基因用于淡水红藻分析, 能够较好地反映其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钙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钙藻是可以发生生物钙化作用形成钙质"骨骼"的分属多个门类的藻类的俗称。钙藻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奥陶纪发生第一次辐射演化。本文系统讨论了绿藻门绒枝藻目(Dasycladales)、羽藻目钙扇藻科(Udoteaceae)的科和属级分类标准和红藻门珊瑚藻科、管孔藻科(Solenoporaceae)属级分类标准及其中各属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在塔中—巴楚台地和塔北台地发育了一套礁滩相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其中含有丰富的钙藻化石。本文系统描述了来自塔里木盆地塔中、巴楚、塔北地区取心井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岩层中的钙藻化石11个属15个种。包括绿藻门绒枝藻目西莱特藻科(Seletonellaceae)的Dasyporella,Kazakhstanelia,Vermiporella,Aphroporella,Arthroporella,绿藻门的羽藻目Bryopsidales(siphonales)的钙扇藻科的Dimor phosiphon,Palaeo porella,红藻门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管孔藻科的Solenopora,Parachaetetes及Corallinales incertus familiae的Petro-phyton,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Monili porella。其中绒枝藻Ajakmalajsoria被视作Kazakhstanelia的同义名。  相似文献   

15.
崇明东滩硅藻植物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2008年3月采自崇明东滩的硅藻植物共110个分类单位,包括105种5变种,隶属于2纲7目52属,其中7种1变种为中国新纪录:星形小环藻Cyclotella plitvicensis Hust.、较小侧链藻Pleurosira minor Metz.,L.-B.&Garc.-Rodr.、较小短缝藻Eunotia minor(Kütz.)Grun.、狭长曲壳藻Achnanthes elata(Leud.-Fortm.)Gandhi、弯曲羽纹藻Pinnularia flexuosa Kram.、近弯羽纹藻近线性变种Pinnularia subgibba var.sublinearisWalth.&Massach.、常态舟形藻Navicula normaloides Choln.和透明菱形藻Nitzschia pellucida Grun.。对崇明东滩硅藻的种类分布、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绿色鞭毛藻类的新种及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作者在四川、广东、湖北等地发现了一些中国罕见和新的绿色鞭毛类,文中报道了其中团藻目6个属的5个新种,10个中国新记录,其中喙藻Myochloris和肾爿藻属Nephroselmis为中国新记录属,具孔衣藻、四川衣藻、纵纹衣藻、椭圆红球藻、中华拟四鞭为新种。  相似文献   

17.
钙质红藻是指可以发生生物钙化作用在其细胞壁上沉淀碳酸钙的红藻。钙质红藻可以保存为化石,是红藻古生物研究中的重要类群,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但以往的研究对钙质红藻类群的系统分类及地史分布缺乏清晰认识。本文详细综述了钙质红藻化石的系统分类,归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Rhodophyceae)的4个目7个科,分别为珊瑚藻亚纲(Corallinophycidae)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珊瑚藻科(Corallinaceae)、石叶藻科(Lithophyllaceae)、宽珊藻科(Mastophoraceae)和管孔藻科(Solenoporaceae),混石藻目(Hapalidiales)的混石藻科(Hapalidiaceae),孢石藻目(Sporolithales)的孢石藻科(Sporolithaceae)以及真红藻亚纲(Florideophycidae)耳壳藻目(Peyssonneliales)的耳壳藻科(Peyssonneliaceae)。最早的钙质红藻为管孔藻科,出现于中奥陶世,于中新世灭绝。珊瑚藻科最早出现于晚志留世并于白垩纪辐射演化至今,其他科均于白垩纪...  相似文献   

18.
串珠藻目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戈  谢树莲 《植物学通报》2007,24(2):141-146
串珠藻目(Batrachospermales)是淡水红藻中最主要的类群。近年来,应用DNA序列分析探讨串珠藻目的系统发育,并与传统的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相结合,为串珠藻目系统学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本文回顾了串珠藻目的建立及其所含类群的研究历史,归纳了目前在串珠藻目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方法,其中包括核基因组的18SrDNA、26SrDNA和ITS序列,叶绿体基因组的rbcL序列,线粒体基因组的cox9.-3序列,以及新兴的ISSR技术,并对各种分子标记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做了评述。结果表明,ITS序列多适用于种群分化及相近种间遗传分析,ISSR标记适用于种下分类群间及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基因多态性分析,cox2-3序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用于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的基因多态性分析,而18SrDNA与rbcLFF列既可用于种问关系分析,又可用于更高水平分析的构建系统树。这些分子枥对己已被证明在研究串珠藻目系统地理、物种起源和散布机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本文对串珠藻目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也进行了概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于2015年3月到7月在湖北省内多处水体采集浮游藻类样品,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样品形态,共鉴定出团藻目群体鞭毛类3科5属8种。其中四豆藻科Tetrabaenaceae Nozaki et Itoh为中国新记录科,四豆藻属Tetra-baena(Dujardin)Fromentel和似团藻属Volvulina Playfair为中国新记录属,发现了5个新记录种分别为简单四豆藻Tetrabaena socialis(Dujardin)Nozaki et Itoh、科尔曼实球藻Pandorina colemaniae Nozaki、致密似团藻Vol-vulina compacta Nozaki、柱状空球藻Eudorina cylindrical Korshikov和单果空球藻Eudorina unicocca Smith。基于3种分子标记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验证了各样品的形态学鉴定;同时四豆藻科、盘藻科和团藻科均为单系类群,进一步支持了Nozaki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20.
头孢藻属(Cephaleuros)是一类寄生性藻,在分类学上位于绿藻门石莼纲橘色藻目橘色藻科。国内对头孢藻属的研究多见于它对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的危害,而分类学研究较缺乏。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头孢藻属的多样性,于2012-2018年先后在多个省份采集头孢藻属标本60余份,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分类学研究。结果显示,头孢藻属中国新记录种有6种,分别为:寄生头孢藻(Cephaleuros parasiticus Karsten)、德鲁特头孢藻(Cephaleuros drouetii Thompson&Wujek)、肿毛头孢藻(Cephaleuros tumidae-setae Thompson&Wujek)、散生头孢藻(Cephaleuros diffusus Thompson&Wujek)、宽阔头孢藻(Cephaleuros expansa Thompson&Wujek)、亨宁头孢藻(Cephaleuros henningsii Schmidle),对6个种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照片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