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维杰 《四川动物》2014,(3):466-469
社区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利用是中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最大威胁,而如何有效规范社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则是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之间没有建立起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联动机制,市场驱动不仅不能规范社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反而刺激社区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利用。"基于社区组织与市场驱动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方法"就是在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协助下,以生态友好型产品的市场需求为驱动力,通过组建运行类似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自然资源管理小组的社区组织,在市场需求方(产品消费者)和市场供给方(产品生产者或自然资源采集者)之间建立起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联动机制,规范社区对自然保护区内或周边自然资源的利用,从而改善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该方法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社区生计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具备社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功能的社区组织、生态友好型市场驱动力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协助能力。社区赋权、市场化、透明性、公正性等是该方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正相比狩猎人而言,西方人机体肠道的微生物组多样性并不如前者,但具体原因到底为何至今科学家们并不清楚;近日一项刊登在Cell Reports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的J.Craig Venter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研究描述了中非共和国班图人社区人口机体的肠道微生物组的情况,该社区人口混合了一些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研究者指出,该研究或可帮助发现驱动肠道  相似文献   

3.
在高黎贡山西坡腾冲沙坝地村 ,根据社区森林的不同管理方式和管理强度的变化 ,按照村有林、责任山和自留山 3种管理方式下的人工纯林、半人工林和杂木灌丛 3种森林类型共计 9个样方进行了植被群落调查 ,结果表明 :农户对社区森林的管理利用在传统、政策和市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是多种多样的 ;同时造成了社区森林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差异性 :随着管理强度的减弱 ,群落乔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而灌木层则呈现下降趋势 ;社区森林的蓄积量在增加的同时植物物种多样性正趋于减少 ;随着管理强度的加大 (造林面积和管理制度等 ) ,社区森林正日趋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 ,正如种植业中为获取较高单产的同时造成了物种单一化 ,这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因而 ,研究和探索如何在适当的管理强度和制度下来保护社区森林及其生物多样性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何思源  苏杨  王蕾  程红光 《生态学报》2019,39(11):3861-3870
结合"公共池塘资源"、"环境权利"和"社会-生态系统"意义认知理论,从话语分析入手研究社会-生态系统中,制度如何作用于社区行为而最终影响生态系统,并以提供政策建议为终点,形成一个针对保护地社区资源利用的社会情境分析工具。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为对象,从社区主体认知和研究者外部观察的知识合作入手,首先分析社区资源禀赋和环境权利的实现。研究发现,影响资源权属和使用的关键制度包括宏观层面的土地政策,中观层面的保护地规划和管理,以及微观层面的乡规民约,凸显了法律与民间规范的共同作用。影响生态产品和服务获取以及福利转化等环境权利的关键因素是中观层面的正式制度,包括市场机制和信用体系,以及非正式制度,主要是长期形成并与时俱进的社区集体行动机制等。其次,分析影响社区权利可得性的协商机制。协商需要注意程序合法,重视社区环境自主权;在内容上尊重历史和传统,提供充分信息;在实施上有明确的成本-收益分析。这样才能推动社区认知与保护管理目标相一致,以制度变迁促进生态系统服务持续。研究表明,这一社会情境分析工具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契机,可以帮助提出改善社区的资源禀赋和完善环境权利的专门政策,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社区福利双赢。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食品安全知识现状,为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于2015年5月—2016年4月对北京朝阳区2 024名居民进行入户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本次调查的2 024份问卷中;88.66%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60.87%的调查对象认为其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主要困难是信息太多、可信性差。部分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低于50%。结论:社区居民对所调查的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水平一般,存在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食品购买、储存、制作的错误认识,但对获取食品安全知识具有良好意愿。要根据社区人群特点,帮助人们弥补相关知识欠缺,纠正转变不健康的食品购买、储存、制作行为。  相似文献   

6.
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全球各地开展了一系列评估保护区管理成效的研究工作。2005年, 国家林业局对全国634个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发放了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535份。本文针对其中的社区参与、社区共管和与社区的协调发展3个指标分析了国内的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效果, 并对社区管理效果的得分情况、区域特征、级别特征和影响管理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社区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3个指标中, 与社区的协调发展得分最高, 为1.85分, 社区参与和社区共管分别为1.15分和1.03分; 各个区域在社区管理效果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 华中地区的社区管理效果平均分最高, 为4.26分, 华南地区最低, 为3.73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社区管理效果整体上比省级好, 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1)。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 监测与评价、人事管理、职工培训、管理计划和保护区巡护这5个指标与社区管理效果的相关程度较大。为了提高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效果, 我们建议着重从有效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国家和各省统筹拨付保护区经费以及完善职工管理制度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王悦  李锋  陈新闯  胡印红  胡盼盼  杨建新 《生态学报》2019,39(21):7840-7853
家庭消费碳排放是中国碳排放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从消费角度研究家庭碳排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家庭碳减排和低碳社区建设有重要意义。使用碳排放系数法和消费者生活方式法计算北京市5种典型社区家庭消费月均碳排量,通过最优尺度回归和多重比较分析对不同社区家庭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北京市5种社区户均碳排放总量及构成差异显著,影响因素不一致。其中:(1)平房类社区家庭直接碳排量732.26 kgCO2/月高于其他社区,燃煤取暖是平房社区家庭直接碳排放高的主要因素,单位社区、政策性住房社区和商品房社区家庭直接碳排量较低,约50.00 kgCO2/月。家庭类型显著影响每个社区家庭直接碳排量,家庭积极参与节能环保活动有利于减少家庭直接碳排放;(2)商品房社区家庭间接碳排量最高,达3879.06 kgCO2/月,平房类社区家庭最低,间接碳排量仅为商品房社区的1/3,间接碳排放是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的主体。食品和居住消费产生的间接碳排量较高,老龄化社区家庭医疗保健消费碳排量更高;(3)家庭类型和月总收入对所有社区家庭间接碳排量影响显著,但社区环保工作满意度、社区环境满意度、家庭节能环保活动参与度、耐用品使用年限等因素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胡同社区和平房类社区中受教育水平高的家庭产生的间接碳排量更高,需积极灌输环保理念。进一步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水平下对应的家庭碳排量差异程度与变化规律,有助于社区管理者识别高碳排家庭,为社区低碳管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社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其碳排放核算及生态效率评估尤为重要。基于家庭消费视角,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和消费者生活方式法核算社区居民碳排放,并运用超效率DEA模型评估社区生态效率,最后通过计量分析识别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社区居民人均碳排放的评估结果呈现出商品房社区(528.85kgCO2/月)>单位社区(475.66kgCO2/月)>传统社区(368.33kgCO2/月)的关系;(2)生态效率的评估结果呈现出传统社区(111.04%)>商品房社区(108.78%)>单位社区(105.70%)的关系;(3)社区管理工作参与意愿、家庭光照条件会对社区生态效率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年龄结构(中青年人口占比)对商品房社区的生态效率有消极影响,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则会提高生态效率。进一步提出针对三类社区特点的转型发展策略,为全国不同类型社区生态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范式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框架下的城市低碳社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龙宇  许通  高莉洁  韩林桅  李倩瑜 《生态学报》2018,38(14):5170-5177
城市碳排放引发的气候问题日益严峻。作为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和载体,低碳社区的规划建设逐渐成为研究重点。基于低碳社区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可持续框架下低碳社区的规划理念,引导低碳社区在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碳减排目标。通过分析中外城市低碳社区的实践经验,将低碳社区规划总结为创新型规划、资源型规划和学习型规划三种模式,提出可持续框架下的低碳社区规划策略:制定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及规划;政府主导与社区共建相结合;多尺度规划和多举措建设相匹配。建议加强对既有社区的低碳改造研究;完善低碳社区建设的评价标准与考核机制;加强对低碳社区运行的内在机制研究。对可持续框架下低碳社区的发展理念和规划策略研究,探索城市尺度可持续发展途径,实现低碳城市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静  艾彬  徐建华 《生态科学》2005,24(4):339-343
从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构建了生态社区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主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了生态社区评价模型;并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对上海中心城区做了生态社区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格局上,社区生态水平差异明显,无论是在社区内部还是社区之间,各主因子分布极不平衡;总体看来,浦西核心区的大部分社区,其规模结构比较合理,服务设施比较完善,然而部分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急需要改善,部分社区的居住条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而浦东一些社区,尽管生态指数较高,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由于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健全,规模结构不够均衡,道路交通系统尚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36I;冯燕;122-123加快社区医疗服务建设步伐探讨黄红明;许明伟;韶关学院医学院,韶关学院医学院 广东韶关512026,广东韶关512026社区医疗服务;;建设;;步伐探讨加快社区医疗服务建设步伐,应突出重点,抓好6方面工作:(1)加大领导力度;(2)提高社区医疗服务从业人员素质;(3)改善社区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4)切忌盲目扩张,无序发展;(5)强化社区卫生机构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夫妻躯体暴力受虐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干预家庭暴力提供帮助.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00例社区夫妻暴力女性受虐者和100例社区正常对照组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和偏执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躯体施暴频率多及严重程度重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结论:夫妻暴力女性受虐者有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需要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3.
在与韧性城市社区相关的研究文献中,适应性是经常使用的术语,它不仅描述了一个社区对于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扰动的抵抗或吸收能力,也包括一系列相应的变化能力,这些变化往往为社区带来成长、发展、创新与变革的机会。因此,适应性常被视为社区韧性的必要条件。然而在已有文献中,对于“什么是韧性城市社区适应性的本质”尚且没有清楚的阐述。旨在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补充这一理论的不足:韧性城市社区适应性的关键特征是什么?社区韧性应如何通过构建适应性来实现?从城市社区目前面临的挑战出发,基于对韧性城市社区本质及关键特征的分析,构建城市社区韧性与适应性概念模型。该模型以适应性为核心,以环境支撑、空间可变、以人为本作为解读城市社区适应性的3个维度,指出:遵循城市社区独特的地脉文脉特征;满足城市社区中变化的环境需求与空间的偏好;尊重居民的权利与建议的城市社区是体现适应性的韧性社区,并以此作为3个原则指导韧性城市社区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4.
协调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关系,需要了解社区的发展特点与意愿诉求。2014年9–11月,我们对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的151个自然屯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关键人物访谈法,结合文献法、季节历、市场调查分析、参与式山林考察、社区需求分析等方法,并于2015年开展了深入保护区内社区农户的精准扶贫调查作为补充。根据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社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以林地资源为主,对保护区资源依赖程度较强,基础设施整体发展不足,市场化水平不高,缺乏发展资金;(2)社区发展意愿多样,但依然集中在生存需求方面;(3)社区对保护区的诉求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森林资源利用方面。本研究根据目前社区所处的发展阶段,结合保护区面临的威胁、发展策略以及生物资源分布特征等,从优先关注区域、关注人群、关注项目等方面探讨了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途径,并给出发展项目建议,包括栖息地恢复与人工林生态改造、社区生计替代相结合,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重点关注与落实保护区内分布社区的发展意愿与行为诉求,丰富社区发展内涵等,同时建立社区共管委员会、开展人员培训与自然保护宣传教育。本项研究探讨了在开展社区工作初期时的工作方法与内容,并建议下一步可向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发展,即建立村级、家庭的和谐指标评价体系和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相关利益群体做好社区工作的法制化与标准化,保护区与社区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这种思路对自然保护区其他方面的建设管理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正的生态系统有偿服务(equitable payment for ecological service,EPES)是指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者(买家)和提供者(卖家),围绕双方认可的生态系统服务(产品)基于市场形成对应的买卖关系,双方均因此获得持续的更多更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利益的生态补偿方法。EPES在四川峨边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践表明,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可以在保护区恰当的生态系统空间范围内,应用EPES方法整合企业、地方政府、社区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资源,协助生态系统服务的买家(企业)和卖家(社区)建立起基于市场驱动而非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激励机制,提高社区、企业和地方政府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显著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绩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全面了解深圳市院办院管模式的运行现状,分析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改革试点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 对3个区共计65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深入访谈相关知情人。结果 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诊疗服务量占全市诊疗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20.0%上升至2010年度的31.3%,门诊次均诊疗费用则由2005年的59.1元下降至2010年的45.6元。调研地区2009年门诊次均费用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网络已基本实现社区全覆盖和人口全覆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了院办院管模式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架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分析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措施的最新进展及实施效果。方法 对深圳市未实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改革试点的TR1区、TR2区以及改革试点地区RE3区共计65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改革试点地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P=0.003)、中级职称及以上人员(P=0.000)比例均高于非试点地区,学历及职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8—2009年改革试点地区双向转诊人次增长率高于非改革试点地区。结论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与举办医院之间在人员、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协作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代城市高密度社区中出现了邻里关系淡漠、社区精神缺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社区公园的营造是缓解现代都市病,创造美好社区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现代城市社区环境中所缺失的重要环节“邻里交往空间”为核心关注点,从亲子活动与运动健身活动这2个方面探讨了社区环境促进邻里交往的空间特征及设计策略;通过重庆市南岸区金辉社区儿童公园、运动公园景观设计实践,重点探讨了各年龄段人的行为特征、邻里交往的互动关系、多元集合式的邻里交往空间、邻里空间的归属感等。通过社区公园的营建,维系邻里情感关系和交往关系,这也是满足社区居民人文精神需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社区空间的内核在于使用者如何轻松地回归到邻里的交往氛围中。本研究倡导现代住区景观设计应向积极的邻里交往方向发展转变,并为这一转变的达成提供一定有效途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我社区参与家庭医生服务的糖尿病患者109例,采用SF-36量表对实施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测。结果: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实施后糖尿病患者的SF-36各项目得分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体重指数等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采用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管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分析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保护冲突的类型和分布热点,并研究冲突分布与保护地自然、经济条件的相关性。采用基于已有文献的文本分析、绘图分析、核密度分析、叠加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保护冲突可分为9类,其中限制访问冲突、农业和土地利用冲突、公园利益和税收分配、人类与野生生物冲突等4类较普遍;社区保护冲突的分布热点与森林资源分布有较强相关性,与社区经济收入状况相关性较弱;不同冲突类型的热点分布具有差异。研究结论包括: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保护冲突目前主要停留在物质层面,社区对于精神层面的损失尚不敏感,社区的直接资源利用受限是引发冲突的最常见原因。森林生态系统类保护地的社区保护冲突受到最多关注,且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社区中广泛存在;不同类型冲突的热点分布存在差异,受社区资源依赖程度、旅游发展等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