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氏田鼠种群生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武晓东 《兽类学报》1990,10(1):54-59
1985年5-l0月用标志重捕法对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的种群年龄组成、幼鼠生长率和季节迁移等进行研究,共标志2786只,重捕576只,822只次。发现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幼鼠体重的日平均生长率随年龄增加而减慢。布氏田鼠还有季节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2.
2005年5月和8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北部典型草原调查了肝毛细线虫对布氏田鼠种群的感染特征,分析肝毛细线虫对布氏田鼠的感染率与其性别、年龄、体重及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肝毛细线虫对布氏田鼠感染率没有性别差异,雄鼠与雌鼠的感染率相当;但是与布氏田鼠体重/年龄密切相关:幼鼠的感染率较低,成鼠感染率较高,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度均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布氏田鼠达到一定的年龄(或体重)后才可感染肝毛细线虫病,其最低感染体重为24.3 g。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对肝毛细线虫的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度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同一样地不同季节感染率不同,本次调查显示,2005年5月份感染率高于8月份群体感染率,同一样地的春季感染率与秋季感染率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布氏田鼠体重生长与栖息地植被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多种不同植被条件栖息地中分析布氏田鼠当年雄鼠的体重生长差异。研究表明 ,布氏田鼠在不同植被条件下的体重生长具有显著的差异。在植被条件中等的草场 ,布氏田鼠的体重生长最佳 ,在植被条件优越的轻牧草场或者过度放牧草场 ,布氏田鼠体重生长一般 ,植被条件较差的重度放牧草场 ,布氏田鼠的平均体重较低。在不同类型草场 ,布氏田鼠可以通过调节体重大小和生长速度来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草场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 对东方田鼠指名亚种繁殖特性和幼仔生长发育进行了初步观察。该鼠全年均可繁殖, 平均每胎产仔3.8 ±1.5 只, 妊娠期20~21 d , 繁殖间隔期39.3 ±26.4 d , 雌雄比为1.48。幼鼠3 日龄耳壳完全直立, 4 日龄开始长下门齿, 5 日龄长上门齿, 7~8 日龄睁眼, 20 日龄可断奶, 55 日龄左右性成熟。3 种生长模型(Logistic 方程、Gompertz 方程和Von Bertalanffy 方程) 对体重、体长、尾和后足的生长过程的拟合优度均很高,择优选用Von Bertalanffy 方程对体重、体长和尾长进行描述, 选用Logistic 方程对后足长的生长过程进行描述。将该鼠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4 个阶段, 乳鼠阶段: 初生至10 日龄; 幼鼠阶段: 11 日龄至20 日龄; 亚成年阶段: 21至55 日龄; 成年阶段: 56 日龄以后。对指名亚种和长江亚种生长、繁殖特性异同亦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选择健康纳雍糯谷猪的幼公猪11头、母猪9头,在相同的饲料和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糯谷猪体重和体尺等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经测定,平均日增重公猪为0.3427 kg,母猪为0.3483 kg.公猪的生长高峰期为5~6月龄,平均日增重可达0.382 kg;母猪的生长高峰期在6~7月龄,平均日增重达0.380 kg;此阶段体长、体高、胸围增长也较快.在8月龄前体重与月龄呈明显线性相关,生长曲线符合生物生长规律,绝对生长曲线呈正态分布,相对生长曲线随月龄下降,饲养期一般为10~14个月.屠宰率约74%,瘦肉率47%.研究表明:160~200日龄阶段是糯谷猪体重和部分器官生长发育较强烈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东方田鼠室内繁殖与生长发育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寻室内东方田鼠的繁殖与生长发育规律。方法 以F4代鼠及其仔代(F5)为对象,分别观察其繁殖与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室内东方田鼠一年四季均具有繁殖能力,春(3~4月)秋(10~11月)两季为繁殖高峰期;雌雄单一配对比多性比配对的母鼠繁殖率明显提高;母鼠怀孕期20~21d,窝产仔数3~11只,平均(4.8±1.5)只,初生重2.5~4.4g;幼鼠3 d龄耳壳全部竖立,6~8d龄被毛长全,7~11d龄开眼,10~11d牙齿长齐;15d龄左右具有采食能力,20d龄可完全断奶;60~70d龄可见个别雌鼠阴门开孔,75~90d龄可见多数雌鼠阴门开孔和雄鼠睾丸明显下位;3月龄后体重、身长增长不显著。结论 开放式(普通级)饲养环境下,室内东方田鼠的繁殖季节、窝产仔数及初生重与野生东方田鼠基本相似;种群密度、性比对雌鼠的繁殖率有明显影响;2~3月龄为性成熟期,3~4月龄为体成熟和初配时期。但成熟时间存在个体差异,同时受饲料营养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东方田鼠长江亚种(Microtus fortis calamorum)的生长与发育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1993年10月-1995年5月室内饲养东方田鼠的结果显示:幼鼠3日龄耳壳完全直立,4日龄能辨雌雄,8日龄披毛长全,8—10日龄睁眼,10日龄左右牙齿长全,15—20日龄可独立生活。冬季出生的约2个月性成熟,春季出生的约50天性成熟。其体重生长曲线可用Logistic曲线方程进行拟合。依据上述特征划分东方田鼠的四个发育阶段:(一)乳鼠阶段,初生至10日龄;(二)幼鼠阶段,11至20日龄;(三)亚成年鼠阶段,21至50(或60)日龄;(四)成年鼠阶段,51(或61)日龄以上。  相似文献   

8.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锡林郭勒盟研究了贮草期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采食距离及集群数量对采食量的影响。通过人为设置布氏田鼠洞群家族成员数量和采食距离,采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采食材料,测定了秋季自由生活状态下,采食距离为5~30 m范围内、每个洞群布氏田鼠数为3~11只范围内,布氏田鼠单次采食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采食距离和家族成员数量对布氏田鼠单次采食量没有明显影响,采食距离和家族成员数量之间也不存在交互作用。布氏田鼠单次搬运麦粒数量平均为8.0粒/次,这可能与田鼠的搬运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免疫组化显示Fos蛋白的方法首次研究了棕色田鼠脑和行为不同发育阶段副嗅球和主嗅球的细胞活动。当不同年龄阶段的幼鼠同时暴露于自己家庭的熟悉底物和另一家庭的陌生底物时 ,嗅闻和呆在自己熟悉底物上的时间较多 ,直到产后 15d、 2 0d和 2 5d时 ,幼鼠探究不同底物的行为显示出显著性差异。脑的大小随着日龄增加而增加 ,但从产后 1到 15d ,脑重、脑宽和嗅球大小随着日龄增加特别显著。当不同日龄幼鼠暴露于陌生底物或者暴露于自己的熟悉底物时 ,从产后 5到 15日龄 ,主嗅球僧帽细胞层、颗粒细胞层、副嗅球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明显增加 ,但直到 15和 30日龄时 ,和对照组相比 ,陌生底物可引起幼鼠主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 ,从 2 0日龄起 ,陌生底物可引起副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主嗅球颗粒细胞层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的增加从边缘到中心逐渐出现 ,而副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的增加从顶部到底部逐渐出现。以上结果说明产后第 1d到 15d左右可能是棕色田鼠脑结构发育的重要阶段 ,而从此以后棕色田鼠主嗅球和副嗅球就具有区别熟悉气味和陌生气味的能力 ,表明棕色田鼠行为、脑发育和细胞活动间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93年10月-1995年5月室内饲养东方田鼠的结果显示:幼鼠3日龄耳壳安全直立,4日龄能辨雌雄,8日龄披毛长全,8-10日龄睁眠,10日龄左右牙齿长全,15-20日龄可独立生活。冬季出生的约2个月性成熟,春季出生珠约50天性成熟。其体重生长曲线珂用Logistic曲线方程进行拟合。  相似文献   

11.
密度因素对布氏田鼠体重增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研究种群密度对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免疫功能的影响,我们以分别取自稳定的同性别饲养群的成年布氏田鼠为对象,测定了雌性和雄性个体在低(1只/笼)、中(4只/笼)、高(8只/笼)3个饲养密度梯度下的生长及免疫指标,包括体重、睾丸重、脾脏重、血清抗体及皮质醇含量等。结果发现:(1)随着密度的升高,布氏田鼠的体重和雄性睾丸的重量有所降低;(2)中密度和高密度饲养条件下雌性的免疫水平高于低密度个体,但密度对雄性个体的免疫状况影响不大;(3)不同密度饲养条件下布氏田鼠血清中的皮质醇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和睦稳定的种内关系未必对布氏田鼠造成社群压力,但密度能够影响布氏田鼠的生长、繁殖和免疫状况,而且这些影响存在着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食物多样性对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种群的影响,以羊草、克氏针茅、紫花苜蓿、沙葱和阿氏旋花5种实验地常见的草本植物,组成不同食物多样性的食谱,饲喂布氏田鼠幼体,探究布氏田鼠幼体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对不同食物多样性的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食物多样性种类的增加,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显著提高(P<0.05)。与单一食物组相比,2~4种食物组饲喂的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分别增加15.6%、18.0%和12.2%;不同食物占食谱的比例对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变化具极显著作用(P<0.01);随着克氏针茅、阿氏旋花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2)随着食物多样性的增加,布氏田鼠幼体生长率在第5周时极显著降低(P<0.01);不同食物在食谱中的比例对布氏田鼠幼体生长率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1)。随着羊草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在第5周时布氏田鼠幼体生长率极显著提高(P<0.01),随着克氏针茅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至第3周和5周时布氏田鼠幼体的生长率均显著下降(P<0.05),随着阿氏旋花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至第3周时布氏田鼠幼体生长率极显著下降(P<0.01)。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幼体随着克氏针茅和阿氏旋花在其食物中所占比例增加,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和生长率相应下降,随着羊草在布氏田鼠幼体食谱中比例增加其生长率显著提高。因此,食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影响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生长和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13.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是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主要鼠种之一。该鼠种在秋季将食物储存在储草仓内,以此来度过植被贫瘠的冬季。为探究储草期增加食物对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的影响,2004年10月,于内蒙古阿巴嘎旗白音图噶苏木的布氏田鼠鼠害草场随机选取两块100 m×200 m的样地,分别设为增食样地和对照样地。增食样地内给每个布氏田鼠洞群补充食物,每天补充500 g小麦,连续补充2 d共计1000 g。对照样地内则不做任何处理。2004年10月,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两块样地内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调查显示,增食样地和对照样地内,布氏田鼠数量分别为310只和318只,以该结果作为计算其越冬存活率的基数。2005年5月,返回样地再次进行标志重捕,分别计算两样地布氏田鼠的越冬存活率。卡方检验显示,储草期增加食物能显著提高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增食样地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为41.3%,显著高于对照样地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24.2%,P<0.01)。增食样地雌性和雄性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分别为45.4%和37.3%,均显著高于对照样地雌性和雄性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25.8%和22.6%,P<0.01)。但样地内雌性和雄性越冬存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补充食物可大幅度提升布氏田鼠冬季存活率,增加布氏田鼠越冬存活基数,对来年种群增长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04年9月25日至10月15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白音图嘎苏木研究了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秋季家群数量与来自艾虎(Mustela eversmanni)的捕食风险。布氏田鼠家群数量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最小已知存活数估计法(即MNA法)确定,而艾虎对布氏田鼠捕食风险的衡量指标采用在研究期间布氏田鼠洞群区新出现的艾虎粪便和挖掘痕迹。研究区面积4 hm2,涉及91个布氏田鼠家群,658只布氏田鼠,其中,17个布氏田鼠家群有新出现的艾虎粪便,5个家群被艾虎掘开。运用非参数的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数据分析,从艾虎遗留的粪便痕迹来看,未出现艾虎粪便的布氏田鼠家群总秩和为1 096,出现艾虎粪便的田鼠洞群秩和为3 090,统计量U=315,校正Z=﹣3.241,校正P=0.001 2;另外,从艾虎掘开的田鼠家群来分析,没有被艾虎挖掘的布氏田鼠家群秩和为3 757,而被艾虎掘开的田鼠家群秩和为429,统计量U=16,校正Z值为﹣3.514,P=0.000 4。两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艾虎对秋季高数量的布氏田鼠家群具有显著的优先访问和攻击偏好,也意味着高数量的布氏田鼠秋季家群具有更高的被艾虎捕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明确炔雌醚对鼠类繁殖抑制最适剂量及持续有效作用时间,对其后续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基础性作用。本研究以0.5 mg/kg、1.0mg/kg、2.0mg/kg、3.0mg/kg、6.0mg/kg浓度炔雌醚分别连续灌胃雄性和雌性布氏田鼠7d 后,与正常异性配对观察90d。按繁殖启动期、繁殖率和繁殖力等最直观的指标综合评价了5个浓度炔雌醚对雌雄布氏田鼠的不育效果。室内条件下,炔雌醚能够延迟雌雄布氏田鼠的生殖启动,但可能由于样本量小,未达统计显著性。90d 内,一定浓度的炔雌醚能够降低雌雄个体的繁殖率和平均每窝产仔数,同样未达统计显著性。一些浓度的药物能够显著降低布氏田鼠的繁殖力,其抑制效果无剂量相关性。推断炔雌醚对雄性布氏田鼠的最适不育作用浓度为2.0mg/kg左右,对雌性的最适不育作用浓度为1.0mg/kg左右。实际综合应用剂量2.0mg/kg左右,能有效降低布氏田鼠产仔总数,其持续时间可达90d。  相似文献   

16.
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标志重捕、染色标记和野外观测法研究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野外实验种群,采用4 种活动模式指数(日活动差异指数θ,昼行性指数λ,峰型指数;活动强度指数η)分析田鼠昼夜活动节律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全年12 个月的昼行性指数λ 均高于0.542,为典型的昼行性种类。其活动节律的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温度有关:1、2、3、4、11、12 月,气温较低,布氏田鼠的活动模式呈典型的单峰型;5、6、7 月气温较高,为典型的双峰型;而8、9、10 月则属于单双峰过渡类型。田鼠的峰型指数 在冬季最低,夏季最高,与月均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9,n = 12,P<0.05)。活动强度指数η与气温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94,n = 12,P < 0.05)。5~9 月,布氏田鼠的活动强度最高,每日活动时间在6 h 以上;冬季布氏田鼠的日活动量骤降,很少外出活动,尤其在1~2 月,布氏田鼠日均地面活动时间不足1min。另外,室内实验表明,布氏田鼠具有在黑暗环境中活动能力,但在野外条件下,夜间活动极少发生。  相似文献   

17.
布氏田鼠的双亲行为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尹峰  房继明 《兽类学报》1998,18(4):277-281
在实验室对布氏田鼠双亲行为和幼仔发育的研究表明, 雌性布氏田鼠的修饰、筑巢和摄食行为显著地多于雄鼠, 且这些差异多集中在幼仔发育的最初9 d 内。雌鼠的修饰、筑巢行为以及在巢内的时间与幼仔发育日龄呈显著地负相关, 而雄鼠的这些行为无显著变化。但雌雄的衔回行为却与幼仔发育日龄呈显著地正相关。据此认为雌性布氏田鼠的双亲行为多于雄鼠, 符合双亲投资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交叉抚育经历对根田鼠体重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检验交叉抚育经历对根田鼠体重发育的可能影响,监测了雌雄亲生和寄养幼仔的体重生长.结果发现: 在不同发育时期(2 ~ 70日龄),雄性亲生与寄养幼仔的体重没有差异; 除第18和20日龄外,其它时期(2 ~ 16,25 ~ 70日龄)雌性亲生与寄养幼仔的体重没有差异; 亲生和寄养幼仔在25日龄前两性体重差异不明显;25日龄后两性体重差异显著; 随着日龄的增加,根田鼠的体重日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这些结果表明交叉抚育经历对雄性个体的发育没有影响,对雌性体重发育可能存在短暂影响,但持续时间不长(3 d ≤ T < 9 d);根田鼠亲生和寄养幼仔体重生长的性别差异均在25日龄前后形成.  相似文献   

19.
密度因素在布氏田鼠种群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布氏田鼠栖息密度不同的种群同时进行取样,研究密度因素对布氏田鼠种群发展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高密度区布氏田鼠种群繁殖强度受到抑制,雌鼠怀孕率、雄鼠睾丸下降率、贮精囊肥大率和睾丸长度都小于低密度种群。高密度种群繁殖季节结束时间早于低密度种群,幼鼠肥满度较小,性成熟速度较慢,种群年龄结构中,幼年鼠所占比例小于低密度种群。这些都是导致高密度种群增长速度减慢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光周期对布氏田鼠和长爪沙鼠体重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本文测定了光周期对雄性布氏田鼠和长爪沙鼠的体重、基础代谢率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动物从长光照(16L∶8D , LD) 转入短光照(8L∶16D , SD) 条件下驯化6 周(田鼠) 和7 周(沙鼠) 。结果显示: (1) 无论在LD还是SD 条件下, 两种动物的体重都趋于增加, 但反应程度不同也具有种间差异性。两种动物的体重对光周期的反应有时段性, 约14 d 前两种动物的体重增加迅速, 而后增加缓慢, 3 周左右趋于稳定。短光照条件下布氏田鼠和长爪沙鼠的体重分别增长了37 %和11 % , 均低于长光照组(分别为47 %和25 %) , 说明短光照条件下布氏田鼠和长爪沙鼠的体重增长较长光照缓慢; (2) 光照对两种动物的摄入能、消化能和可代谢能均没有显著影响,摄入能与体重的增长无关; (3) 光照对两种动物的基础代谢率无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表明: 布氏田鼠和长爪沙鼠在自然环境中, 可能以光周期作为一种信号, 当环境温度降低、食物质量变劣时, 采取降低体重以减少绝对能量需求的策略而适应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