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化温度对大白菜花芽分化和抽薹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冬性有明显差异的 6个大白菜品种为试材 ,研究了 4个春化温度对大白菜的花芽分化和抽薹的影响 .结果表明 ,弱冬性材料在 3~ 11℃范围内 ,花芽分化和抽薹均能在较短的时间完成 ;强冬性材料适宜的春化温度为 3~ 7℃ ,超过 7℃ ,花芽分化和抽薹急剧延迟 ;冬性中等材料适宜的春化温度为 3~ 9℃ .故一般采用 3~ 7℃的春化温度对不同冬性材料均适宜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温度对叶用莴苣春化的影响,进而明确其春化类型,本试验选用两个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和GB-31为试材,分别进行20 d的4、20和25 ℃处理,然后均进行高温胁迫促进抽薹,采用石蜡切片观察茎尖花芽分化进程,并结合后期抽薹开花情况来判断是否进行春化,并确定其春化类型.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在前期经过3种温度处理后,在高温胁迫第8天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抽薹.两个品种不同温度处理下花芽均进行了分化,前期4 ℃处理并没有使其花芽分化明显提前,后期的高温胁迫可以明显促进花芽分化进程.两品种间在不同温度处理下完成各发育阶段所需天数存在差异,两品种各处理从催芽到开花以及从高温到开花的有效积温也存在差异.前期未经低温处理的叶用莴苣也进入花芽分化、抽薹、现蕾及开花阶段,表明叶用莴苣为非低温春化型植物,后期高温处理能明显促进其抽薹开花,而且从催芽开始只有有效积温达到约2500 ℃·d才能开花.  相似文献   

3.
将苦苣幼苗在温室暖环境(17℃)和冷环境(平均10.5℃)下每周进行双向互换,研究了苦苣对温度的敏感时期及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苦苣幼苗在暖环境和冷环境下的生长速度差异显著;在2~17℃的设定温度范围内,苦苣没有一个明显的抽薹温度敏感时期,均能感受外界温度从而进行春化诱导,且低温有利于花芽的分化.苦苣在暖环境下和冷环境下均能完成花芽分化和抽薹,冷环境下花芽分化的时间为24 d,暖环境下为60 d.在暖环境下苦苣抽薹比冷环境下抽薹晚7d,暖环境和冷环境下苦苣从播种到抽薹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11和104 d;开花诱导完成后从暖环境转到冷环境下,苦苣的抽薹速率明显高于从冷环境转到暖环境,在这段时间环境温度越高,抽薹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十字花科典型早春短命植物抱茎独行菜(Lepidium perfoliatum L.)为材料,分别在不同环境、不同土壤基质及不同春化时间下栽培,以探讨环境因素对抱茎独行菜抽薹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抱茎独行菜种子在蛭石∶珍珠岩(3∶1)中的出苗率显著高于营养土和自然生境土壤,基质对抱茎独行菜植株是否抽薹无显著影响,但影响其抽薹的早晚及结实特性;人工4℃春化对3种不同栽培环境中于阳台生长植株的抽薹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对培养室及户外环境中栽培植株是否抽薹无显著影响;抱茎独行菜抽薹开花对光照和温度的响应最明显,光照时间由短变长与苗期一定时间的低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促使抱茎独行菜抽薹开花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抽薹性不同的不结球白菜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抽薹前后6个发育阶段叶片中碳水化合物、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总糖、蔗糖、淀粉含量在花芽分化时不断升高,分化完成后下降,抽薹时又有所升高;还原糖仅在花芽分化中期升高;三个自交系相比,晚抽薹自交系08-1P-89在花芽分化时糖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变化趋势与可溶性总糖基本一致,但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抽薹时明显下降,整个过程中晚抽薹自交系含量都最高;在花芽分化过程和抽薹期,碳氮比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RNA干扰技术获得晚抽薹开花转基因大白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EAFY基因在植物的成花转变中起重要作用。在拟南芥中,降低LEAFY基因的表达使开花延迟,并且增加分枝。利用RNAi技术降低大白菜LEAFY基因表达,获得晚抽薹开花的转基因大白菜。开花时转基因大白菜的株高明显低于对照,而叶片数、叶面积和侧枝数则高于对照;转基因植株的LEAFY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导致大白菜抽薹开花延迟。因此可以通过降低LEAFY基因表达来延迟需低温春化作用长日植物开花。也为利用生物技术获得晚抽薹转基因大白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白菜抽薹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大白菜易抽薹自交系06S1703和耐抽薹自交系06J32形成的P1、P2、F1、F2、B1和B2等6个世代为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大白菜抽薹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白菜的抽薹性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其中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3.575 8和-13.619,显性效应值分别为-3.755 2和-2.257 7.B1、B2和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7.95%、95.13%和96.25%,只在B1群体中检测到多基因效应,遗传率仅为1.39%,说明大白菜的抽薹性是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可以进行早期选择.  相似文献   

8.
白菜抽薹性状相关基因的cDNA-A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萝卜种质资源耐抽薹性鉴定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源于国内外的73份代表性萝卜种质为研究对象,以4℃春化处理种子21 d,田间鉴定评价萝卜种质的耐抽薹性。结果显示,田间生长136 d时,9份国外材料仍未显蕾,表现为极耐抽薹,其中来源于韩国(6份)和日本(1份)的大萝卜资源7份,来源于日本的黑萝卜和俄罗斯的樱桃萝卜各1份。采用7个指标对显蕾开花的64份萝卜种质进行系统评价分析表明,各指标的次数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蕾期薹高略向低值区域偏离。方差分析结果显示,7个指标在不同材料间的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显蕾期和开花期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显蕾期和开花期均可作为评价萝卜抽薹早晚的指标。抽薹速度分别与花期薹高、薹高差、抽薹天数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综合了这4个指标的描述特性,较好地反映了不同萝卜种质的抽薹能力。花期薹高与薹高差、抽薹速度的相关性极显著,可用该指标评价抽薹能力,简单易行。分别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评价64份抽薹开花萝卜种质的耐抽薹性,不同耐性种质均能被很好地区分开,其中筛选出的2份耐抽薹种质的评价结果一致,主成分聚类分出1份极不耐抽薹种质。  相似文献   

10.
小麦冬性强弱评价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  张春庆  陈化榜  吴承来 《生态学报》2012,32(4):1230-1240
建立一个比较准确的小麦冬性评价体系,对小麦种质研究评价、引种及应对自然灾害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小麦生态型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以12个冬性强弱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经过两年重复试验,在自然春化与人工春化条件下,对与春化有关的成穗数等4个形态指标进行调查,对人工春化条件下5月份播种的小麦生长锥进行观察。经过对成穗数进行聚类分析,将12个冬小麦品种划分为弱冬性、冬性、强冬性3类。另外,结合不同春化条件下小麦成穗数差异的显著性分析结果及相关指标的标准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幼苗习性对小麦冬性进行划分的方式存在一定缺陷,划分结果存在误差。自然春化条件下进行冬性划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受到多种外界因素影响,对相邻类型的划分效果不理想。(2)茎蘖数、小穗数、千粒重等指标存在一定的交叉现象,不适于进行冬性评价。人工春化处理下,小麦的成穗数与生长锥形态可以准确评价小麦冬性的强弱。  相似文献   

11.
目前育种者对不结球白菜育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夏季及秋冬季弱冬性品种上,对适宜春季栽培的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性的育种研究鲜有报道,然而市场对不结球白菜的周年生产要求迫切。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抽薹期基因型的不结球白菜的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为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时期的筛选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 I对4个不结球白菜自交系抽薹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并对其抽薹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自交系M11-1-2和M11-1-4的一般配合力均较好,具有作为耐抽薹亲本材料的潜力;抽薹期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97.42%和91.41%,抽薹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基因控制,因此,在早世代对不结球白菜抽薹性状的选择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黄淮南片冬麦区主导品种春化基因及冬春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50~2007年黄淮南片冬麦区的127个主导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第5同源群的春化基因分子标记对其进行了春化基因检测,并分析了小麦品种的春化基因与其冬春性的对应关系及黄淮南片冬麦区8次品种更换中春化基因与品种冬春性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没有品种携带显性Vrn-A1基因,7个品种含有Vrn-B1基因(5.5%),2个品种含有Vrn-B1+Vrn-D1基因(1.6%),56个品种含有Vrn-D1基因(44.1%).春化基因类型与品种冬春特性基本相符,春化基因控制着小麦品种的冬春特性.主导品种含春化显性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与冬春性变化规律存在较大差异,与传统方法相比,仅用春化基因来确定品种冬春性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采用春化基因分子标记与传统的冬春性鉴定方法相结合来认识品种冬春性、预测品种的抗寒性对黄淮南片冬麦区的小麦品种利用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1.油菜、大白菜,塌棵菜都在低温下能较快地通过它们的春化阶段,但塌棵菜的冬种性较强。2.1—5℃是油菜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10℃以上的春化条件,大大地延迟了油菜春化阶段的进行;未经低温人工春化的油菜,在20℃以上温度的温室条件下栽培,播种后122天也可以开花、说明了油菜在高温的条件下,也能逐渐缓慢地渡过春化阶段。3.1—2℃下,经过18—20天,是油菜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条件,春化时间缩短到16天以下,则春化阶段的通过很缓慢。这种温度下,春化处理的时间从20天延长到70天,从移栽后到现蕾开花的天数来看,能随着春化处理时间的加长而提早现蕾开花,超过70天的处理,则不再提早现蕾开花;但从处理后到现蕾开花的天数来看,则春化时间超过20天後处理的时间愈长,现蕾开花所须总日数也愈长。4.油菜在1—2℃下20天完成春化阶段以后,继续放在低温之下,对于有机体本身,仍起着一定的作用,对于第二阶段的通过,也起着一定的作用。5.每天14小时的光照,已能满足油菜的光照阶段要求。每天12小时的光照,油菜就不能很好地开花。把每天的光照时间延长到14小时以上,则更能提早现蕾开花。但在20小时以上的光照条件下,不再提早现蕾开花。6.光照...  相似文献   

14.
新疆葡萄斑叶蝉若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室内饲养观察表明 ,5月 1日从吐鲁番地区田间采集的葡萄斑叶蝉ZyginaapicalisNawa越冬代成虫存活时间长 ,室内饲养仍然可存活 45d以上 ;在适宜温度下 ,单雌繁殖后代 5 0~ 60头 ;在 1 9~ 3 1℃ 5个温度处理中 ,若虫发育历期在 1 2 6~ 2 1 1d之间 ;2 2~ 2 8℃是发育的适温范围 ,以 2 8℃为最佳发育温度。若虫发育起点温度为 5 2 ,有效积温为 3 0 7 1日·度。  相似文献   

15.
海水盐度、温度对文蛤稚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盐度(19个梯度)、温度(17个梯度)对文蛤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文蛤稚贝的适宜生存盐度在6.5~39.5,最适生存盐度在9.0~31.0,适宜生长盐度在7.3~38.7,最适生长盐度在15.0~23.0;其适宜生存温度在4.0 ℃~36.1 ℃,适宜生长温度在7.0 ℃~35.4 ℃,较适宜生长温度在17 ℃~33.5 ℃,最适生长温度在24 ℃~27 ℃.文蛤稚贝对高温度、低盐度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苏联与论参预之下,于1929年中出现“春化”的理论,这一理论系李森科在其工作中发现。冬性植物从其发育特性转变为春性的发育现象包括在这一术语的内容之内。如果春化在自然条件下完成,则温度为其决定的因素,此时秋播植物经受适当寒冷的长期作用。在这一情况下的春化可称为温度春化。在另一状况下,能够以其他的主导因素进行春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高温胁迫对番茄幼苗生长和花芽分化的影响,该试验以‘中杂9号’番茄为材料,以25℃/15℃(昼/夜)为对照(CK),进行37℃/27℃(昼/夜)的高温处理,测定番茄幼苗生长和花芽分化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从高温处理第3天开始番茄幼苗株高和节间长显著高于对照,而茎粗显著小于对照,即植株出现徒长;高温处理的番茄叶面积、根系表面积一直显著低于常温对照,而根系体积、根系总长和分根数也从第3天开始显著低于对照水平;高温处理的植株花芽分化进程从第1天起就明显加快,高温处理第9天时花芽分化数显著减少,而花芽大小高温处理后1~5 d大于对照,从第7天起高温处理植株的花芽大小显著低于对照。研究表明,高温抑制番茄幼苗营养生长,加快番茄花芽分化进程,减少花芽分化数,并减小花芽大小,最终导致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8.
昼间亚高温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张洁  李天来  徐晶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6):1051-1055
针对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常出现的昼间温度偏高而带来的危害,以昼间适宜温度25℃为对照,在番茄第1花序开花后对其进行昼间30和35℃的温度处理,研究昼间亚高温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5℃适宜昼温相比,在3d短期35℃昼间亚高温处理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极显著提高,但在7d以上长期35℃昼间亚高温处理下,番茄植株徒长,叶片变薄,并出现早衰现象;同时经35℃亚高温处理,番茄果实前期发育加快,成熟期提前,但果实空洞现象增加,糖酸比下降,平均单果重下降,总产量显著降低,第3花序各处理间差异最明显,第2花序次之.昼间30℃温度处理的结果介于昼间25和35℃处理之间,说明番茄植株长期生长在被认为是其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上限的35℃条件下,也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而且从花芽分化到果实成熟亚高温持续时间越长,番茄果实产量越低,品质越差.  相似文献   

19.
小麦不同品种和播期对发育阶段的效应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热时间(thermal time)为尺度研究了小麦不同品种和播期对发育阶段的效应,结果表明,小麦分蘖发生的早晚以生态因子调控为主,基因型差异较小;分薛- 节期为冬性品种(京411)一生中可变性最大的生育阶段,穗分化进入单棱斯的早晚以基因型效应为主,生态因子的影响次之,单棱-二棱期为春化作用的敏感期,冬性品种晚播(3月2日)春化效应可延迟到小花原基分化期之前,小麦物候期与穗发育阶段的对应关系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冬性品种较强的春化作用增加了其生态可变叶原基数;春化过程结束前,物候发育及穗发育阶段累计GDD与相应生殖器官原基分化的数的相关性不明显,春性品种(扬麦158)的物候发育及药隔分化期之前的穗发育阶段与各类顶端原基的分化数均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楸树等4种梓属树种花粉离体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出楸树(Catalpa bungei C. A. Mey. )等4个树种花粉离体培养的适宜条件,以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为指标,研究了培养时间、培养温度、液体培养基pH值、蔗糖浓度和PEG-4000浓度对2个楸树花粉样品(CB-1和CB-2)及滇楸[C. fargesii Bur. f. duclouxii (Dode) Gilmour]、黄金树[C. speciosa (Warder ex Barney)Engelmann]和梓树(C. ovata G. Don)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培养时间对楸树的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均有极显著影响,培养至6 h时花粉萌发率最高(91.0%),培养至6~7 h时花粉管长度达到最长,最适培养时间为6 h.培养温度、液体培养基pH值、蔗糖浓度和PEG-4000浓度对4个树种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均有明显影响.在19 ℃~36 ℃范围内,较低或较高的培养温度均对花粉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适宜各树种花粉离体萌发的培养温度为24 ℃~28 ℃;供试的4个树种花粉适宜在弱酸性环境下萌发和生长,适宜的液体培养基pH值为5.0~5.6;在蔗糖浓度为15~25 g·L-1的液体培养基中,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长度均达到最大值;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PEG-4000,在较短的培养时间(3 h)内明显抑制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但培养时间延长至6 h,添加5~25 g·L-1 PEG-4000对花粉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适宜的PEG-4000浓度为20 g·L-1.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甚至同一树种不同种源适宜的花粉离体培养条件有一定的差异,应根据种类或种源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