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预防性使用奥曲肽是否能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率存在着争议。本研究旨在研究奥曲肽在不同胰腺情况下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将"软胰腺"、"细胰管"作为术后胰漏发生的高危险因素,将18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为4组:低危险/非奥曲肽组、低危险/奥曲肽组、高危险/非奥曲肽组、高危险/奥曲肽组。观察术后胰漏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共发生术后胰漏35例(19%),其中高危险组胰漏发生率是低危险组2倍以上(27%versus 10%,P<0.01)。在胰漏发生低危险胰腺情况下,奥曲肽组与非奥曲肽组术后胰漏发生无显著差别;在胰漏发生高危险胰腺情况下,奥曲肽能显著降低术后胰漏发生率。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应根据胰腺的具体情况选择性使用奥曲肽既能有效预防术后胰漏的发生,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早期预测胰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7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患者均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对患者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统计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胰瘘将患者分为胰瘘组(n=77)和非胰瘘组(n=173),对两组患者术后1 d PCT水平进行检测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术后1 d PCT水平对胰瘘发生的早期预测价值,并计算其预测胰瘘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2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中有77例患者术后出现胰瘘,胰瘘发生率为30.80%。胰瘘组与非胰瘘组患者术后1 d的PCT水平均升高,且胰瘘组高于非胰瘘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血清胆红素水平、白蛋白水平与患者术后发生胰瘘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软、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μmol/L、白蛋白水平<30 g/L及术后1 d PCT水平>0.75 μg/L是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术后1 d 检测PCT水平预测术后胰瘘发生的AUC为0.827,敏感度为83.23%,特异度为85.71%,PCT截断值为0.75 μg/L。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有较高的胰瘘发生率,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血清胆红素水平、白蛋白水平及术后PCT水平与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密切相关,术后检测PCT对于胰瘘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凯  宋振顺 《生物磁学》2011,(5):880-88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术后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0年至2009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5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临床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1%(57/258)。多见的并发症包括胰漏、胆漏、腹腔感染,出血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并发症有关的因素包括术前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术前血清白蛋白〈30g/L,术中出血量〉800 ML,年龄〉60岁,术前血红蛋白〈100g/L。结论:术前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术前血清白蛋白〈30g/L和术中出血量〉800 M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其次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术前血红蛋白〈100g/L。手术者应掌握好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从而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术后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0年至2009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5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临床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1%(57/258)。多见的并发症包括胰漏、胆漏、腹腔感染,出血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并发症有关的因素包括术前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术前血清白蛋白<30g/L,术中出血量>800 ML,年龄>60岁,术前血红蛋白<100g/L。结论:术前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术前血清白蛋白<30g/L和术中出血量>800 M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其次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术前血红蛋白<100g/L。手术者应掌握好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从而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疗效,并分析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4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5例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65例共计80例胰头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腹组和微创组,例数分别为32例和48例,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期间的肿瘤早期复发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住院费用多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头癌患者术后肿瘤早期复发与年龄、肿瘤最大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癌栓、有无神经侵犯、术前白蛋白、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术后有无放化疗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术后未放化疗以及术前CA125水平较高是胰头癌患者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但两者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早期复发率无显著差异。胰头癌术后肿瘤早期复发受到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术后放化疗、术前CA125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伴壶腹周围癌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09年8月到2013年6月间收治的胰头癌伴壶腹周围癌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姑息性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及3年生存率、术后1年复发率以及肿瘤根除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22.96%)(P=0.03),术后2年和3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肿瘤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伴壶腹周围癌虽可延长手术时间,提高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风险,但肿瘤根治效果更好,可减少术后复发,明显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缝合与传统缝合方式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效果,并分析其用于PD术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行PD的60例病人临床资料,按照吻合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贯穿组和传统组,各30例。贯穿组患者均采用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缝合,传统组患者均采取传统缝合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临床一般指标(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如胰瘘、淋巴漏、胃排空障碍、肺部感染、吻合口出血、腹腔脓肿)等情况,并比较两组再手术率和再入院率。结果:贯穿组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较传统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贯穿组围术期胰瘘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传统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贯穿组B级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贯穿组再手术率、再入院率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缝有利于PD患者术后恢复,且围术期胰瘘发生率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胰肠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8.
为避免术后胰瘘的发生,在过去的100年间提出了多种胰肠吻合重建方式,但哪种方法最好一直备受争议.胰肠吻合后吻合针距间存在可能的间隙,这个问题或许成为胰肠吻合口瘘的爆发点,而且存在贯穿浆肌层缝合的胰腺表面外露的吻合针眼,如果缝针贯穿胰管小分支,胰液可能从针眼流出.这一假说构成了捆绑式胰肠吻合的基础.捆绑式胰肠吻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术后胰瘘的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带蒂大网膜包埋的改良单层胰肠吻合法重建消化道的胰十二指肠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带蒂大网膜包埋改良单层胰肠吻合术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手术平均时间(2.9±1.4)h,胰肠吻合平均时间(14±2.1)min,术后平均出血量(380±60)m L。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平均(13.0±2.4)天。(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例(23.5%),其中胰瘘2例(5.8%),为A级胰瘘;腹部感染3例(8.8%);腹腔出血2例(5.8%);胃排空延迟1例(2.9%)。无手术死亡者,无因严重并发症需要再次手术者。术后病理学诊断胰头癌18例,胆总管下癌8例,壶腹部癌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3例。结论:带蒂大网膜包埋的改良单层胰肠吻合能够减少术后胰瘘、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病原学特征及药敏试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情况对术后腹腔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输血量、肺部感染、胆瘘、胰瘘均与腹腔感染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输血量≥1000 mL、肺部感染、胆瘘、胰瘘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20例术后腹腔感染患者的腹腔引流液中共培养出54株菌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3株(42.59%)、革兰阴性菌28株(51.85%)、真菌3株(5.56%),主要革兰阳性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红霉素敏感率低,均低于17.00%,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敏感率高,均为100.00%,主要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唑林和哌拉西林的敏感率较低,均低于或等于25.00%,对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较高,均高于或等于80.00%。结论:术中输血量过多以及发生了肺部感染、胆瘘、胰瘘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针对性地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卒中风险评分量表评分,分为轻危组20例、中危组22例、高危组18例;应用蒙特利尔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1)高危组与低危组在视空间和执行功能、注意力、计算力、抽象概括能力、命名、记忆、时间定向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危组与低危组比较在视空间和执行功能、注意力、计算力、抽象概括能力、记忆各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视空间、命名、计算、语言、时间定向各方面中危组较高危组有显著性差异(P〈O.05)。(2)各项认知功能评分与血管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年龄、TIA或脑卒中、高血压与MOCA各项评分呈负相关。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着危险因素增多,其认知功能障碍越显著。  相似文献   

12.
戴伟杰  王琼  杨晓钟  马刚  张娟  周静芳 《生物磁学》2011,(24):4892-4895,4916
目的:比较Glasgow-Blatchford和Rockall评分系统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共366例,详细记录每一位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Glasgow-Blatchford和Rockall评分系统的规则计算每一位患者的危险分值,并依据其分值将其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Glasgow-Blatchford≥1分,Rockall≥1分)。结果:36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243位(66.4%)经过补液、抑酸等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并按照临床实际将其定义为低危患者,Glasgow-Blatchford评分为0的低危患者有63位(17.2%),Rockall评分为0的低危患者有99人(27.0%),参照临床治疗中实际的高低危患者,计算得到Rockall评分系统对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87.0%,而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100%。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上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临床Rockall评分系统。结论:基于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的Glasgow-Blatchford评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判断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余琼  刘咏辉  张洁  朱伟强  梁伟民 《生物磁学》2014,(26):5068-5071
目的:分析地塞米松对接受乳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血糖、皮质醇、出血和感染的影响,明确其临床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60 例择期全麻下行单侧乳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地塞米松组,n=80)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n=80)。检测两组患者术后第1 天和第3 天血糖和血清皮质醇水平,记录术后1~3天恶心呕吐次数和抗呕吐药物的使用量,比较两组术后1 周内出血和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第1 天的恶心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2 天的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 天血清皮质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糖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 周内,两组患者出血和感染的发生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地塞米松可有效地预防乳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短暂抑制术后内源性皮质醇水平,不增加患者术后高血糖、出血和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大肠息肉并行内镜下息肉切除的患者182例,根据年龄分组,老年组(年龄≥60岁)98例,检出息肉121枚,中青年组(年龄60岁)84例,检出息肉97枚。将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性别构成、息肉数量、部位、形态、病理类型及CEA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青年组男性大肠息肉发生率高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远端结肠息肉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显著(P0.05);中青年组直径在0.5-1.0 cm的息肉枚数明显高于老年组,而老年组山田I型息肉枚数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息肉,尤其以管状腺瘤为高发;两组间CEA值均部分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根据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的临床和病理特点,采取相应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喉罩麻醉在老年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27例老年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3组,A组43例(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喉罩通气)、B组42例(采用丙泊酚麻醉,喉罩通气),C组42例(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面罩通气),均采用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法。观察麻醉诱导时间、术中反应、麻醉效果、镇静效果评分、苏醒时间、认知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丙泊酚总用量:A组为(335.2±56.4)mg,B组为(466.5±64.8)mg,C组为(334.8±59.7)mg,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13,P〈0.05;Ramsay评分:A组6分的例数为37例(86.0%),B组为30(71.4%),C组为34(81.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32,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为5例(11.6%),B组为15例(35.7%),C组为7例(16.7%),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46,P〈0.05。结论:老年手术患者应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喉罩麻醉效果显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与CHOP化疗联合治疗感染乙肝病毒(HBV)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35例B细胞NHL住院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n=13)为感染HBV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CHOP化疗方案;对照组(n=22)为非感染HBV的患者,单纯接受CHOP化疗方案,两组治疗4~6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及肝功能。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CR率)为76.92%,对照组CR率为40.91%(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肝功能损害I~Ⅱ级发生率为23.07%,对照组肝功能损害I~Ⅱ级发生率18.18%(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30.77%,对照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2.72%(P0.05),两组在肝功能损害及毒副反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HBV均未再激活。结论:感染HBV的B细胞NHL患者用R-CHO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以及在化疗时预防性、足疗程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HBV再激活的发生,并且可以降低肝功损害率。  相似文献   

17.
张文宇  蒋萌  陈翎 《生物磁学》2011,(21):4144-4146,4158
目的:探讨肼苯哒嗪对疝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腹股沟疝患者48人,随机分为实验组(T组)和对照组(c组)各24例,在术前3天至术后4天共7天内接受药物或安慰荆治疗。其中T组每日两次,每次10mg肼苯哒嗪,C组同样方式给予安慰剂。测量患者术后4天内的平均动脉)Z(MAP)、心率(HR)、NRS急性疼痛评分以及术后3月、6月S—LANSS慢性疼痛评分。结果:T组患者术后MAP明显低于C组(P〈0.05),HR两组相比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程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别(P〉0.05);T组患者在术后3月和6月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常规剂量肼苯哒嗪可以用于术后患者,对疝修补术后急性疼痛无影响,但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本地区乳腺癌患者癌组织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对HPV亚型与乳腺癌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本地区2010年1月-2013年1月18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3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均分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对提取的DNA进行分型检测。观察两组患者HPV感染情况及感染亚型。结果:两组患者HPV阳性病例67例,其中研究组阳性66例,阳性率为36.26%,对照组阳性1例,阳性率为3-33%;研究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亚型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7种HPV亚型,其中高危型5种,分别为HPV16、HPV18、HPV58、HPV51和HPV56型,低危型两种,分别为HPV6、11两种。研究组高危型61例,低危型5例,对照组1例为HPV6。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乳腺癌患者HPV阳性率分别为16.28%、19.71%、62%、100%,Ⅲ期、Ⅳ期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Ⅰ期、Ⅱ期,不同分期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HPV阳性率明显偏高,且绝大多数为高危亚型,而且HPV阳性率与病理分期呈正相关,说明本地区HPV感染与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男性高龄高血压患者腔隙性脑梗死(LI)与血清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以98例男性高龄高血压患者为对象,均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和血清尿酸水平测定,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其他实验室数据。根据患者尿酸水平分为1、2、3三组(n=32、32、34)。结果:以尿酸水平分组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随着尿酸水平的增高,三组的LI个数、血肌酐、尿素水平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24 h收缩压、舒张压、年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个数与影响因素的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尿酸及尿素水平与腔梗个数相关(P〈0.05);LI个数与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血清尿酸水平是影响LI个数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在高龄高血压患者中,尿酸水平的增高可能是LI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