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环境因子对白蜡虫泌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蜡虫是一种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资源昆虫,白蜡虫分泌的白蜡是一种重要的天然化工原料。研究了不同温度、湿度、光照等因子对白蜡虫泌蜡的影响,试验种群和自然种群研究结果表明,白蜡虫在15~25℃下能正常分泌白蜡和生长发育,在30℃以上的持续恒温下,白蜡虫能分泌白蜡,但泌蜡量低,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化蛹,2龄末期死亡;在高湿度(年相对湿度〉80%)、低光照(〈1600h/a)条件下,白蜡虫泌蜡量高,但种群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雌虫死亡率高,不能完成生活史。多因素分析表明,白蜡虫泌蜡对温度不敏感,影响白蜡虫泌蜡的关键因子是湿度和光照,适于白蜡虫泌蜡的环境因子为:温度15~25℃、年降雨量1300~2000mm,年相对湿度〉80%,泌蜡期5~8月份的相对湿度〉90%,年光照时数〈1600h/a。根据在峨嵋、昭通、昆明等地对白蜡虫的生态适应性观察和分析,白蜡虫泌蜡高的环境不是白蜡虫适生区域,白蜡虫适生区域主要生态指标为:年均温11~16℃,降雨量800~1200mm/年,年相对湿度65%~75%,年光照时数为1900~2500h/a。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繁育的白蜡虫泌蜡实验,表明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白蜡虫泌蜡量多,其它省区的白蜡虫泌蜡量少。据此建议生产部门在以上三省大力提倡发展白蜡虫生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繁育的白蜡虫泌蜡实验,表明云南, 四川, 贵州三省白蜡虫泌蜡量多,其它省区的白蜡虫泌蜡量少.据此建议生产部门在以上三省大力提倡发展白蜡虫生产.  相似文献   

4.
陕西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泌蜡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省南部是我国白蜡虫老产区之一,其产量仅次于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但是陕西产的白蜡虫质量较差,产蜡量低。作者于1974年开始对陕西白蜡虫泌蜡量进行系统的实验观察,到1980年基本上研究清楚了影响陕西白蜡虫泌蜡量少的原因。现将实验结果整理成文,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5.
焦懿  赵苹 《动物学研究》2000,21(4):291-296
研究了白蜡虫啮小蜂TetrastichuskodaikanalensisSaraswat的室内饲养条件及其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ericeriIshii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温度对白蜡虫啮小蜂存活率和产卵量有显著影响。 1 8、 2 1、2 4、 2 7、 30和 33℃ 6个温度处理下 ,白蜡虫啮小蜂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 1 84%、 31 83%、 80 39%、 72 75 %、48 0 8%和 2 2 81 %。 30℃时每雌产卵量和产卵百分率最高 ,分别为 1 3 2 1粒和 84 84%。雄蜡虫体内的白蜡虫啮小蜂有 3个羽化高峰期 ,分别为 6月下旬、 8月上~中旬和 9月中~下旬 ;雌蜡虫体内白蜡虫啮小蜂的 3个羽化高峰期为 8月上~中旬、 9月中~下旬和 1 0月下旬~ 1 1月上旬。白蜡虫啮小蜂的第 3个高峰种群数量最大 ,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重寄生率最高。第 3、 4代啮小蜂对寄生于雌雄蜡虫体内的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重寄生率分别为雌蜡虫体内 :48 78%和 5 4 6 6 % ,雄蜡虫体内 :5 6 6 6 %和 6 4 71 % ;第 5代的重寄生率达76 0 0 % ;各代的重寄生率均为 4龄幼虫 >5龄幼虫 >蛹。人工释放啮小蜂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种群数量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每株女贞树放 30头白蜡虫啮小蜂蛹 1次或 2次 ,白蜡产量分别为 1 1 1 3g和 1 37 6g ,为对照的3 0 6倍和 3 78倍。种虫产量分别为 1 49  相似文献   

6.
广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寄主植物丰富,但白蜡虫生产一直发展不起来。研究表明:其主要原因是白蜡虫寄生蜂为害严重所致。白蜡虫在柳州市除以受精雌成虫越冬外,还有1~2%以卵越冬,而南宁市则达8.6%。在南亚热带培育的种虫,不宜在当地连续使用,应与北亚热带互换种虫。否则,世代紊乱。这两种现象均属首次报道。我们解决了寄生蜂的防治问题,挂虫挂蜡均获成功。广西发展白蜡生产是有基础的,可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虫、蜡新产区。1  相似文献   

7.
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焦懿  赵苹 《应用生态学报》2001,12(6):892-896
观察了温度对白蜡虫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ericeri Xu et Jiang)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组建了18℃、21℃、24℃、27℃、30℃和33℃6种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白蜡虫阔柄跳小蜂的世代存活率为24℃>27℃>30℃>21℃>33℃>18℃>15℃,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白蜡虫阔柄跳小蜂的存活和繁殖不利,24℃和27℃雄虫的怀卵量、产卵量和产卵百分率都显著高于其它温度处理,以抛物线方程y=a bx cx^2拟合世代存活率(S)、种群趋势指数(I)、净生殖率(R0)和内禀增长为(rm),在24℃、27℃和30℃温度下,白蜡门阔柄跳小蜂的种群趋势指数I>1,内禀增长力rm>0,种群数量逐代增加,种群加倍时间分别为15、16和23d,21℃时I≈1,rm≈0,种群数量基本保持不变,18℃和33℃时I<1,rm<0,种群数量出现负增长,15℃雌蜂不产卵,不能繁殖后代。  相似文献   

8.
焦懿  赵苹 《生态学报》2001,21(7):1148-1152
白蜡虫雌虫产卵期是白蜡种虫生产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白蜡主产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4个种虫产地,2个白蜡产地和4个虫蜡混产地,调查群落中白蜡虫天敌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变化,并进行聚类分析和排序,在10个白蜡主产地内,共收集到各种天敌15种,分属于6科11属,各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较小,优势种为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ericeri Ishii、中华花翅跳小蜂M.sinicus Jiang、白蜡虫啮小蜂Tetrastichus kodaikanalensis Saraswat、白蜡蚧长角象Anthribus la-jievorus Chao和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 Hope。群落的优势集中指数较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较高,群落相似性系数最高达97.46%,最低为75.92%。影响群落相似性的主要因子为白蜡产区不同、生态环境差异和优势种天敌的数量变化,根据聚类分析和排序,将10个不同产地白蜡虫天敌群落分为3类;第1类为种虫产地,优势种天敌发生和危害较轻;第2类为白蜡产地,白蜡虫天敌发生和危害极为严重,其种群数量为第1类的3.36倍,第3类虫蜡皆产,其天敌数量介于第1、2类之间,中华花翅跳小蜂种群数量在第1、3类群落中大致相等,第2类发生较较重,白蜡虫天敌的严重危害是造成蜡区不产种虫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不同温度下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懿  赵苹 《昆虫学报》2002,45(1):86-90
在15、18、21、24、27和30℃恒温下,观察了温度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ericeri发育、存活和繁殖力的影响,组建了相应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全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1℃和499.4日·度。27℃时发育历期最短,产卵量、产卵率和卵孵化率最高。24℃时雌虫怀卵量最多,3~5龄幼虫和蛹的存活率最高。6种温度下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种群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8.5%、25.2%、50.3%、68.2%、49.8%和38.1%。24℃时世代存活率、种群趋势指数、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力均高于其它温度处理。24℃和27℃时种群加倍时间只需12天。18℃时种群出现负增长,15℃时白蜡虫花翅跳小蜂不产卵,不能繁殖下一代。  相似文献   

10.
张长海 《动物学研究》1984,5(3):275-282
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是温带重要的林业资源昆虫。1980—82年,我们分别从云南的昭通,贵州的威宁引白蜡虫在北纬24°28′的南亚热带景东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白蜡虫对不同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适应性很强,可塑性很大。它不但在温带能生存发展,而且,在南亚热带也能生存发展,从而突破了王辅(1963,1978)提出的白蜡虫在北纬26°以南地区不适其生存的界线。白蜡虫在景东世代稳定,发育正常,产蜡也好。实验证明,王辅教授提出的白蜡虫在北纬26°以南地区不适其生存,以及引证几百年来,在白蜡生产中,存在的“虫区不产蜡,蜡区不产虫”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本实验为扩大我国白蜡生产和种虫生产的区域,以及在南亚热带地区发展白蜡生产与进一步地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共生菌Cardinium对朱砂叶螨的生殖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谢蓉蓉  洪晓月 《昆虫学报》2010,53(11):1233-1240
为了了解共生菌Cardinium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的生殖调控作用,从检测到感染Cardinium的种群中选取山西运城和甘肃兰州2个感染率较高的种群作为实验材料,对Cardinium在寄主生殖调控方面的作用进行研究。通过人工培养100%感染Cardinium的种群和100%不感染的种群,并从中挑取不同感染类型的雌雄螨单独进行杂交实验,设立感染Cardinium(♀)×感染Cardinium(),感染Cardinium(♀)×不感染(),不感染(♀)×感染Cardinium(),不感染(♀)×不感染() 4种杂交组合。结果发现,抗生素处理后不感染的雌螨和受感染雄螨的交配表现出了单向的胞质不亲和,而且2个种群表现出了2种类型:在山西种群不亲和的组合中,CI表现为卵孵化率显著降低,多数雌螨都产生出F1雌螨后代,但是F1代雌螨数量相对于其他3种组合明显减少; 而在甘肃种群不亲和的组合中则表现为卵全部孵化且幼螨100%存活,但全部为雄螨后代。2个种群中Cardinium的亲缘关系非常相近,而它们却能够在不同的地理种群中表现出不同的CI表型,这提示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品系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表型。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Cardinium的感染机制和生殖调控作用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自同安钮夜蛾幼虫分离的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在林间导致同安钮夜蛾Anua indiscriminate Moore幼虫死亡的一种病原物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对该病原物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物为核型多角体病毒, 定名为同安钮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iNPV)。其对同安钮夜蛾幼虫的致死浓度LC50和LC90分别为3.4×104和3.8×107 PIB/mL。  相似文献   

13.
对胡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中杀虫活性成分进行超临界CO2萃取分离,并以主要储粮害虫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 Fabricius为对象,对其触杀活性进行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萃取液中活性成分的得率、毒力为考察指标,对杀虫活性成分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5℃,夹带剂为95%乙醇,固液比为200 g:30 mL。萃取压力和夹带剂体积对试验指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萃取温度和夹带剂浓度的影响较小。优化后的萃取方案可达到5.96%的得率。萃取产物对谷蠹的触杀试验结果显示,优化后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对胡芦巴中的杀虫物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得到的萃取物对谷蠹处理10天后的致死中浓度为65.03 μg/cm2,触杀活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陈淑娟  贺艳  蒋明星  程家安 《昆虫学报》2010,53(12):1410-1418
共生细菌Wolbachia对宿主的生殖起多种调控作用。以往研究表明, Wolbachia基因组中广泛存在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IS), 它们对宿主基因组的可塑性、 多样性和进化起重要作用。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在东亚是一种外来水稻害虫, 在原产地北美营两性生殖, 而在所有入侵地均营孤雌生殖。本研究采用PCR法从河北唐海孤雌生殖型稻水象甲体内克隆获得了Wolbachia的2条IS序列, 即ISWosp4和ISWosp6; 从美国德克萨斯州两性生殖型稻水象甲成虫体内克隆获得了Wolbachia的2条IS序列, 即ISWosp3和ISWosp5。碱基序列比对显示: ISWosp3和ISWosp4属于IS3家族IS3组成员, ISWosp5为IS4家族IS231组成员, ISWosp6为IS5家族IS1031组成员。对这些IS的ORF结构、 所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结构等进行了分析, 推测ISWosp5具有潜在转座活性。所得结果增进了我们对Wolbachia IS3, IS4和IS5家族插入序列的认识, 同时为今后从IS的角度探讨Wolbachia与稻水象甲生殖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田间种群Bt毒素Cry1Ac抗性基因频率的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改进的F1筛查法检测了2005年采自华北地区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田间种群对Bt毒素Cry1Ac的抗性基因频率。2005年从河南安阳和河北沧县转Bt基因抗虫棉上采集二代棉铃虫卵,在室内用人工饲料饲养至2龄幼虫,用1 μg/cm2 的Cry1Ac活化毒素进行初筛,将初筛存活成虫与室内筛选的GYBT抗性品系成虫进行单对杂交,并用区分剂量(2.5 μg/cm2)对F1代进行检测。经检测,2005年河南安阳棉铃虫种群和河北沧县棉 铃虫种群对Cry1Ac抗性基因频率基本一致,分别为1.4×10-3和1.5×10-3。用毒素涂表法测定了2004、2005年采自河南安阳、河北高阳、河北沧县、新疆阿克苏和新疆沙湾棉铃虫田间种群对Cry1Ac活化毒素的敏感性水平,结果表明华北棉区与新疆内陆棉区棉铃虫种群对Cry1Ac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地区性差异(<8倍)。总体上,我国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Cry1Ac还未产生明显抗性,抗性基因频率处于正常水平。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风险依然存在,需要尽快启动全国性的早期抗性检测和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中肠为材料,依据Stratagene公司文库构建试剂盒方法,构建其中肠cDNA表达文库,该文库滴度为1.9×106 pfu/mL,重组率为99.97%。依据现代免疫学原理,利用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围食膜蛋白多克隆抗体筛选文库,得到两个编码华北大黑鳃金龟围食膜蛋白的cDNA克隆Ho-Peritrophin1Ho-Peritrophin2,其cDNA长分别为2 385 bp和1 633 bp,在PolyA末端上游各有3个多聚腺苷酸信号序列AATAAA,最长开放阅读框(ORF)分别编码729个和477个氨基酸,与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 CBP2(chitin binding protein 2)的相似性最高,分别为21.9%和19.1%。结构域分析表明,Ho-Peritrophin1Ho-Peritrophin2分别具有9个和6个几丁质结合功能域,只含有较少的O-糖基化位点,不含有类粘蛋白结构域。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对两种蛋白的作用位点主要位于几丁质结合功能域(chitin binding domain, CBD)内部,而因受几丁质结合功能域保护,这两种蛋白能够抵抗这些蛋白酶的降解。与正常CBD比较,这两种蛋白C端的CBD只含有4个Cys,只在第1与第3、第4与第5个Cys之间形成两对二硫键,缺少由第2与第6个Cys形成的二硫键。推测其N端还应包括信号肽序列和几丁质结合功能域的未知序列。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P450基因CYP6AE12和CYP9A18的克隆与mRNA表达水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到2个新的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6AE12CYP9A18CYP6AE12的cDNA编码区长1 569 bp,编码523个氨基酸;CYP9A18的cDNA编码区长1 590 bp,编码530个氨基酸。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这2个基因在棉铃虫YS敏感品系和YS-FP抗性品系(由氰戊菊酯加辛硫磷混剂筛选YS品系而得) 6龄幼虫脂肪体和中肠中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YP6AE12CYP9A18的mRNA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CYP6AE12在脂肪体中表达量较高,而CYP9A18在中肠中的表达量较高。与相对敏感品系YS相比,CYP6AE12在YS-FP抗性品系中肠和脂肪体中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YS品系的3.6倍和1.3倍;CYP9A18在YS-FP品系中肠和脂肪体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YS品系的0.3倍和1.0倍。CYP6AE12的过量表达与YS-FP品系棉铃虫的抗药性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闫清华  杨理  邵强 《昆虫学报》2010,53(11):1207-1212
为表达和纯化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抗冻蛋白, 采用RT-PCR方法扩增得到黄粉甲抗冻蛋白基因afp84a cDNA, 将其连接到pMAL-p2X质粒上, 构建分泌型融合表达载体pMAL-p2X-afp84a, 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TBI中表达; 进一步利用Amylose柱亲和纯化出该重组蛋白, 后利用细菌抗寒性检测重组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 融合蛋白含量占总可溶蛋白的40%。SDS-PAGE分析表明, 用MgSO4处理法与超声波细胞破碎法均可使融合蛋白从细胞中释放; 融合蛋白经Amylose柱亲和纯化, Factor Xa因子酶切, 电泳显示获得的目的蛋白呈单一条带。细菌抗寒性检测表明该重组蛋白具有较高的抗冻活性。黄粉甲抗冻蛋白基因afp84a cDNA的克隆、 原核表达为进一步研究抗冻蛋白的性质和应用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中性盐沉淀、凝胶层析等常规方法纯化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血淋巴中的β-1,3-葡聚糖识别蛋白,并对其在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黄粉虫血淋巴的β-1,3-葡聚糖识别蛋白的分子量约为70 kDa,主要分布于血浆中。纯化的β-1,3-葡聚糖识别蛋白只能特异性地识别β-1,3-葡聚糖而不能识别肽聚糖。在β-1,3- 葡聚糖所诱导的酚氧化酶原的激活过程中,随着酚氧化酶原激活程度的提高,内源性β-1,3-葡聚糖识别蛋白的含量逐渐减少。抗β-1,3-葡聚糖识别蛋白多克隆抗体对黄粉虫血淋巴中由β-1,3-葡聚糖所诱导的酚氧化酶活性起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呈现一种剂量依赖性的趋势。上述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β-1,3-葡聚糖对黄粉虫血淋巴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20.
菲律宾实蝇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懿  陈枝楠  陈志粦 《昆虫学报》2011,54(3):333-338
菲律宾实蝇Bactrocera (Bactrocera) philippinensis (Drew & Hancock)是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严重危害芒果Mangifera indica L.、木瓜Carica papaya L.和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等水果。本文在室内实验条件下对菲律宾实蝇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菲律宾实蝇在6~18 h羽化率达93.93%。成虫活动、寿命、交配和产卵与温度、光照密切相关。补充营养能显著延长成虫寿命。菲律宾实蝇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5~30℃25℃30℃时平均产卵量分别为627.35粒和652.57粒。发育起点温度和世代有效积温分别为14.31℃和450.43日·度。温度与发育历期呈显著的负相关(r=-0.9005)。本研究为菲律宾实蝇的检疫处理和田间防治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