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繁育的白蜡虫泌蜡实验,表明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白蜡虫泌蜡量多,其它省区的白蜡虫泌蜡量少。据此建议生产部门在以上三省大力提倡发展白蜡虫生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繁育的白蜡虫泌蜡实验,表明云南, 四川, 贵州三省白蜡虫泌蜡量多,其它省区的白蜡虫泌蜡量少.据此建议生产部门在以上三省大力提倡发展白蜡虫生产.  相似文献   

3.
影响白蜡虫泌蜡主要气候因子及白蜡虫生态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蜡虫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资源昆虫,其生态适应性问题长期存在争议。本文对四川 峨嵋、云南昆明、昭通等地白蜡虫自然种群生态学和泌蜡生态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泌蜡与 种群死亡率的研究结果证实,在不利于种群生长的环境中白蜡虫的泌蜡量较高,死亡率也高; 而在适生环境中的泌蜡量较低,死亡率较低。故认为,传统上以白蜡虫泌蜡量的高低来作为适应生态环境的判断标准是不适合的。本文还从白蜡虫泌蜡生态适应性的角度分析了“高山产虫、低山产蜡”的原因,讨论了白蜡虫的生态适应性,得出白蜡虫适生区域主要生态指标为:年均温11℃~16℃,雨量800~1 200 mm/a,年相对湿度75%左右,年光照时数为1 900~2 500 h/a。提出白蜡虫泌蜡是其为适应环境的一种自身的保护性反应和生态对策,是对不良环境的一种抵御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环境因子对白蜡虫泌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蜡虫是一种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资源昆虫,白蜡虫分泌的白蜡是一种重要的天然化工原料。研究了不同温度、湿度、光照等因子对白蜡虫泌蜡的影响,试验种群和自然种群研究结果表明,白蜡虫在15~25℃下能正常分泌白蜡和生长发育,在30℃以上的持续恒温下,白蜡虫能分泌白蜡,但泌蜡量低,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化蛹,2龄末期死亡;在高湿度(年相对湿度〉80%)、低光照(〈1600h/a)条件下,白蜡虫泌蜡量高,但种群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雌虫死亡率高,不能完成生活史。多因素分析表明,白蜡虫泌蜡对温度不敏感,影响白蜡虫泌蜡的关键因子是湿度和光照,适于白蜡虫泌蜡的环境因子为:温度15~25℃、年降雨量1300~2000mm,年相对湿度〉80%,泌蜡期5~8月份的相对湿度〉90%,年光照时数〈1600h/a。根据在峨嵋、昭通、昆明等地对白蜡虫的生态适应性观察和分析,白蜡虫泌蜡高的环境不是白蜡虫适生区域,白蜡虫适生区域主要生态指标为:年均温11~16℃,降雨量800~1200mm/年,年相对湿度65%~75%,年光照时数为1900~2500h/a。  相似文献   

5.
张长海 《动物学研究》1984,5(3):275-282
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是温带重要的林业资源昆虫。1980—82年,我们分别从云南的昭通,贵州的威宁引白蜡虫在北纬24°28′的南亚热带景东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白蜡虫对不同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适应性很强,可塑性很大。它不但在温带能生存发展,而且,在南亚热带也能生存发展,从而突破了王辅(1963,1978)提出的白蜡虫在北纬26°以南地区不适其生存的界线。白蜡虫在景东世代稳定,发育正常,产蜡也好。实验证明,王辅教授提出的白蜡虫在北纬26°以南地区不适其生存,以及引证几百年来,在白蜡生产中,存在的“虫区不产蜡,蜡区不产虫”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本实验为扩大我国白蜡生产和种虫生产的区域,以及在南亚热带地区发展白蜡生产与进一步地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南充地区处于四川盆地中部,嘉陵江中下游,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是我国著名的产蜡区。过去只广安县有少量白蜡虫繁育,1962年扩大引种成功,逐步在全区推广,到1973年全区12个县都能产白蜡虫种虫,产虫33万斤,产蜡30多万斤,分别占全省虫、蜡产量的50%以上,1979年全区产虫达45万斤,名列全国第一,从而改变了“蜡区不产虫,虫区不产蜡”的局面。生产实践证明,南充地区白蜡虫世代稳定,雌雄虫生长发育正常,都是优质良种。(表1)表1不同地区白蜡虫主要生物学指标对比中囊大小(毫米)怀卵量(粒)性比(♂:♀)虫源测定人长宽高平均最多最少平均最高最低南充昭…  相似文献   

7.
张子有  马宏宝 《昆虫知识》1990,27(5):304-305
白蜡虫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白蜡的产量,白蜡虫质量检验应包括感官指标和生物学指标。根据指标将白蜡虫划分为5个等级,它能反映白蜡虫的质量与产蜡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北纬24°以南的云南永德县发现白蜡虫自然种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是我国温带重要的林业资源昆虫,其雄虫所产的蜡是轻、重工业,医药等不可缺少的原料,它又是我国传统的出口物资。 关于中国白蜡虫的分布,王辅(1963,1978)认为:在北纬26°以南地区白蜡虫不适其生存。我们于1982年12月—1983年9月,对云南省永德县进行了考察,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寄主树的好坏与白蜡虫的生长发育、泌蜡质量有直接关系。近几年来,在我公社三个大队的育虫基地进行了调查研究。 寄主的是五年生以上的女贞。种虫有本地的和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的,包虫材料有黄茅草、蓼叶、油桐叶、塑料筒、竹筒等;挂包部位以中台、高台为主,距地面3—7尺。雄虫泌蜡厚度调查,在8月下旬雄虫  相似文献   

10.
王辅 《昆虫知识》1991,28(6):361-363
<正> 白蜡虫 Ericerus pela Chavannes是我国特有的产蜡昆虫。它所分泌的白蜡,在工业、农业、医药、文教上用途甚广,也是传统的出口物资,经济价值甚高。 白蜡虫一、二龄幼虫定叶、定杆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该虫成活率的大小。而种虫繁殖量的高低与白蜡产量的丰歉度有关,又与对  相似文献   

11.
云南双蜡蚧蜡泌物的超微形态与化学成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云南双蜡蚧Dicyphococcus bigibbus Borchsenius(同翅目:蚧科)蜡泌物的超微结构和化学成分。结果发现:该虫的若虫与成虫分泌的蜡质从蜡腺排出初期均为湿蜡,在体外凝结形成质地稍硬而脆的玻璃状干蜡壳,蜡壳具有均匀脊和横层。幼期和雄性蜡壳小,船形,周缘带有蜡角,中央隆起。雌成虫蜡壳大,元宝形。蜡泌物的红外光谱吸收峰密集,峰型尖锐,种的特征明显。用红外光谱特征推断蜡泌物的主要基团和化学构成在GC/MS检测中得到印证。用甲酯化和非甲酯化两种处理方法检测证明,该虫蜡泌物主要成分是一系列高级的长链饱和与不饱和的烃、脂肪酸及酯类化合物。化合物的碳原子数从C14~C40,大部分为偶数个,特别是碳链长度在C30~C40的酯类化合物种类多,比例大。还将该蚧虫蜡泌物的特征与蚧科内近缘的蜡蚧属种类及瘤坚大球蚧、朝鲜毛球蚧、背刺毡蜡蚧、白蜡虫等作了对比,阐述了蜡泌物在蚧虫分类、系统学及防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焦懿  赵苹 《生态学报》2001,21(7):1148-1152
白蜡虫雌虫产卵期是白蜡种虫生产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白蜡主产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4个种虫产地,2个白蜡产地和4个虫蜡混产地,调查群落中白蜡虫天敌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变化,并进行聚类分析和排序,在10个白蜡主产地内,共收集到各种天敌15种,分属于6科11属,各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较小,优势种为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ericeri Ishii、中华花翅跳小蜂M.sinicus Jiang、白蜡虫啮小蜂Tetrastichus kodaikanalensis Saraswat、白蜡蚧长角象Anthribus la-jievorus Chao和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 Hope。群落的优势集中指数较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较高,群落相似性系数最高达97.46%,最低为75.92%。影响群落相似性的主要因子为白蜡产区不同、生态环境差异和优势种天敌的数量变化,根据聚类分析和排序,将10个不同产地白蜡虫天敌群落分为3类;第1类为种虫产地,优势种天敌发生和危害较轻;第2类为白蜡产地,白蜡虫天敌发生和危害极为严重,其种群数量为第1类的3.36倍,第3类虫蜡皆产,其天敌数量介于第1、2类之间,中华花翅跳小蜂种群数量在第1、3类群落中大致相等,第2类发生较较重,白蜡虫天敌的严重危害是造成蜡区不产种虫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焦懿  赵苹 《动物学研究》2000,21(4):291-296
研究了白蜡虫啮小蜂Tetrastichus kodaikanalensis Saraswat的室内饲养条件及其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ericeri Ishii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温度对白蜡虫啮小蜂存活率和产卵量有显著影响。18、21、24、27、30和33℃6个温度处理下,白蜡虫啮小蜂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13.21%粒和84.84%。雄蜡早体内的白蜡虫啮小蜂有3个羽化高峰期,分别  相似文献   

14.
白蜡虫几个地方种虫经济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四川省几个地方种虫的虫囊含卵量、性比、虫囊大小分配情况、100粒虫囊重量、泌蜡期及泌蜡量等经济性状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白蜡虫在72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作了详细观察研究,进行饲养、繁殖和利用了。 古籍中关于白蜡虫的记载,包括形态、生物学、生态学、饲养技术、制蜡方法等五个方面,这些记载,一般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现摘要记述如下。 一、关于白蜡虫的产地 近百年来,白蜡虫的出产,不论产量或品质,均以西南三省最为丰富与优良,湖南次之,浙江最差,其他地区几乎没有。其中产种虫最好的是西南三省相接连的云贯高原与横断山脉谷地一带,产白蜡最好的是四川岷江下流一带和湖南沅江流域一带。从古文献中可以看出,现在这些优良产区并不是白蜡虫的原产区,它的原产区或过去的盛产区现在反而出产不好或没有出产了。  相似文献   

16.
白蜡虫的分布与生态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是我国特产资源昆虫。武汉地区于1959年从云南引入,后又在恩施山区420—1,500米处推广试养,获得较好效果。 白蜡虫所分泌之虫白蜡,经加工后又称白蜡、虫蜡、中国蜡。因为四川产量较多,所以又称川蜡。 湖北省恩施和郧阳地区过去仅有零星分布,农民也有上山采摘利用的习惯,但产量甚微。据统计,全省年产量尚不足百斤,远远不能满足我省工业和医药发展的需要。因此,每年从外省调拨一定数量的虫蜡。 白蜡虫在武汉地区,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现已基本驯化。虫白蜡经鉴定符合商品规格,所以,在我省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山区的植物资源,饲养白蜡虫,发展虫白蜡生产,这对于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陆钝庠 《昆虫学报》1955,(4):445-462
白蜡虫是我国的特产,古代农民远在元朝已有饲养。在过去全国的白蜡年产量约在五万至十万担间,据1918年重庆海关报告有一万一千余担,值银七十七万余海 关两。解放前一、二十年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重视和摧残,已逐渐衰落。白蜡是化学工业上的重要原料,用途很广,饲养蜡虫又是西南各省农民的主要副业,而且农民群众已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传统经验。因此,为了总结群众经验,发扬科学遗产,改进饲养技术,振兴蜡业,我们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和进一步研究,除研究改进白蜡虫的经管技术外,又须注意白蜡在工业上的用途。 白蜡虫的种蜡异地繁荣,在目前已成为自然的形势,而蜡区种虫不能自给,是白蜡业发展上的基本障碍。我们通过本次测验之后,认为我国适于蜡虫(雄虫)繁育的地方很多,如四川、湖南、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江苏等丘陵地带都可扑虫产蜡,关键问题在于改善运种方法。在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已有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只要用航空运种即可在短时间内将种虫运送至全国蜡区。扩大蜡区,增加农民副业收入,发扬我国科学遗产,为国家创造财富,利用益虫为生产服务,在目前已完全有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蚧虫蜡泌物的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结了国内外对蚧虫蜡泌物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内容包括蜡泌物形成介壳的主要类型 ;蜡泌物的化学研究方法及已涉及的种类 ;蜡泌物的主要化学组成 ,并对 5类物质 ,即蜡、烃类、树脂或萜类、色素类、内蜜露作了重点叙述。最后 ,讨论了研究蚧虫蜡泌物的化学成分具有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包括蜡泌物作为生物资源的利用 ;以蚧虫作为农林、果树和花卉业的重要害虫 ,针对蜡泌物的特点研制相应的新型杀虫剂 ;利用蜡泌物的化学信息素对天敌的诱导作用 ,开展蚧虫生物防治 ;利用蜡泌物作为化学分类性状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9.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柿白毡蚧Asiacornococcus kaki(Kuwana)泌蜡腺体、蜡泌物的超微结构与蜡壳形成过程.结果发现,蜡壳形成分3个阶段,即泌蜡发生期、泌蜡增长期和蜡囊形成期,由3种腺体分泌的蜡质构成.锥刺是泌蜡的主要器官,其分泌的粗蜡管形成蜡壳的框架.管腺分泌空心细蜡丝,与框架蜡管紧密交织在一起.单孔腺分泌的细小蜡丝散布虫体表面.雄茧扁平,由空心长丝状蜡编织形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显微观察技术及酶含量测定方法,对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s matsumurae(Kuwana)分泌蜡质的几个虫态及各虫态虫体内与蜡质合成相关的脂肪酸合成酶(FAS)和脂肪酸延伸酶(FAE)的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雄性泌蜡主要在二龄若虫期和三龄若虫期,前者为珠形若虫,虫体分泌少量湿蜡,在体表形成薄蜡层,由气门周缘分泌蜡丝,后者泌蜡量大,为蜡丝结茧;雌性泌蜡主要在二龄若虫和雌成虫泌蜡形成卵囊期。FAS含量变化与泌蜡活动关系密切,在雄性的三龄若虫期最高,二龄若虫期次之,蛹期最低;雌性成虫泌蜡前和中期FAS含量最高,产卵完毕时最低,二龄若虫期居中;FAE含量与FAS变化相似,但在二龄若虫期也较高。这说明FAS和FAE参与了蜡质合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