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钛板坚固内固定在髁状突骨折游离再植治疗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9例31侧髁状突骨折游离再植坚固内固定的患者术后复诊及X线片检查临床观察,对骨折类型、固定方式、愈合和并发症状况进行分析.结果:髁状突骨折单线形19侧,多线形和碎性12侧.单板固定24侧,双板固定7侧.疗效评价总满意率83.9%;不满意率占16.1%,其中张口受限2例,髁状突移位并伴骨折缝感染吸收3例.结论:钛板坚固内固定是颌后切口入路游离再植治疗髁状突中高位及复杂性骨折满意疗效的保证,双板固定能保障髁状突多线形和碎性骨折稳定性愈合,坚持张口训练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幼龄犬髁突不同形式的囊外损伤对髁突局部及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只6月龄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五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分别建立幼龄犬单侧髁突颈部骨折、髁突颈部骨折后内固定、髁突颈部骨膜损伤及髁突颈部骨皮质损伤四种动物模型,饲养12w及24w后通过头颅CT三维重建测量的方法观察其对下颌骨对称性及生长量的影响,并通过组织学染色观察髁突局部生长中心的微观改变。结果:1仅单侧髁突颈部骨折组在损伤早期对下颌骨及髁突发育产生了影响,使损伤侧髁突颈部形态变短变粗,下颌骨长度也较对侧减小,但髁突及颈部的局部适应性改建会逐渐抵消这些影响,24w时下颌骨已不存在骨性不对称,但功能性原因仍能导致颏点出现向患侧的偏斜。2其余三种损伤形式在实验设定的观察期内对髁突及下颌骨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但单侧髁突颈部骨折后内固定组在24w时也出现了下颌骨的功能性偏斜。3各种损伤形式对髁突及下颌骨生长发育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结论:生长发育期犬髁突囊外损伤对髁突及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颌间牵引固定方案治疗单纯髁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单纯髁状突骨折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牵引钉植入牵引固定方案治疗,B组给予牙弓夹板行颌间牵引固定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操作时间、术后最大开口度、五个时间点软垢指数(DI)、牙龈指数(GI)以及社区牙周需要治疗指数(CPITN),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操作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术后最大开口度和颞下颌关节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A组第2次、3次、4次以及5次的DI、GI和CPITN均显著优于B组(P0.05);两组面型偏斜、咀嚼良好、咬合关系、关节弹性、开口偏斜以及关节牙痛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牵引钉植入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固定均可以较好改善患者骨折情况,但牵引钉植入术对患者伤害小,操作时间短,术后患者软垢和牙龈情况均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非诱导ADSCs膜片/PRF复合植入物修复兔子下颌骨髁状突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取36只3月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3个组即ADSCs膜片/PRF组、PRF组、空白对照组,在3%戊巴比妥钠麻醉下解剖暴露出髁状突关节面并用裂钻分别在双侧髁状突软骨面上制备一3 mm直径、3 mm深的髁突表面软骨缺损区,按实验设计每个分组分别填入相应的植入物。分别在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相应时间点的动物采集髁突标本,标本进行大体及组织学检查比较。结果:术后12周时空白对照组的下颌髁状突软骨缺损未能修复,PRF组有少量不规则、不连续的软骨形成,ADSCs膜片/PRF组的修复效果较好,表面软骨接近正常纤维软骨,与周围软骨连续性较好。组织学染色也显示ADSCs膜片/PRF组优于PRF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证明了ADSCs膜片/PRF复合物修复髁状突软骨缺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口腔内入路手术复位固定方法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例下颌骨髁突颈骨折患者均使用口腔内入路手术复位固定方法治疗,将患者的骨折片与升支后缘骨块进行手术复位固定,并于原手术切口行回植,重建患者的下颌关节。结果:治疗后咬合关系异常者1例,开口范围限制者0例,关节疼痛者1例,均少于治疗前均为20例;治疗后关节间隙缩小者1例,髁突骨折块形状异常者1例,均少于治疗前均为20例。治疗后髁突稳定者19例,多于治疗前的1例。结论:髁突骨折治疗手术各有优缺点,采用口腔内入路手术复位固定方法治疗髁突高位骨折患者,虽然手术操作难度大,但能较好地克服了术后患者外部皮肤瘢痕明显的问题,有利于保护患者面部神经,提高患者治疗质量水平,值得临床上推广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观察经咬肌颌后路对髁突中低位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将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200例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实验组100例(采用经咬肌颌后路进行治疗),对照组100例(采用耳颞部入路治疗).随访跟踪1年,观察统计骨折恢复情况和治疗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在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达90.0%,对照组为7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诊率为19.4%,低于对照组26.1%,满意度78.5%,高于对照组66.3%,后遗症发生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咬肌颌后路能有效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行之有效的人胚髁状突软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用0.25%胰蛋白酶和0.2%Ⅱ型胶原酶分阶段联合消化法分离髁状突软骨细胞,将分离的软骨细胞与未消化完的小片软骨共同置入预涂多聚赖氨酸的培养瓶中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镜观察等方法与传统培养方法对比,检测软骨细胞的分离后存活率、贴壁生长速度及传代7次内髁状突软骨细胞表型改变相伴随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征.结果:本方法培养的人髁突软骨细胞存活率可达98%以上,细胞贴壁能力强,与传统培养方法形成细胞单层的速度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代以内培养的髁状突软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透射电镜可见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而传统培养方法所获得的人髁状突软骨细胞存活率为90%左右,培养3代以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其软骨细胞表型逐渐减弱,培养至第7代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阴性.结论:本方法培养的髁状突软骨细胞存活率高,且能维持软骨细胞的特有表型,至少能保持软骨细胞7代稳定,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8.
胎儿下颌髁状突发育中软骨细胞凋亡及bcl-2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不同胎龄的胎儿下颌髁状突软骨发育中的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的表达。方法 32例胎儿下颌髁状突软骨按胎龄分为两组:A组(13-22周,17例);B组(23-33周,15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胎儿髁状突软骨发育不同时期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的表达,并对表达结果作定量分析。结果 两胎龄组中均有TUNEL及bcl-2阳性表达,凋亡细胞A组较B组多,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增殖层及成软骨细胞层,肥大层较少;bcl-2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成软骨细胞层,其次为增殖层,肥大层阳性细胞明显减少,B组bcl-2阳性率高于A组。结论 细胞凋亡参与胎儿下颌髁状突软骨发育,bcl-2与髁状突软骨细胞分化及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
石磊  杨亮  李璟蓉  刘磊  黄捷淳  何恩宝 《生物磁学》2013,(25):4865-4867,4904
目的:髁突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治疗方法目前尚存在着一定争议。本研究拟总结髁突骨折治疗方法选择的原则和适应征,旨在为髁突骨折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收治的119例治疗后6个月以上的髁突骨折患者进行远期疗效调查,以电话随访的方式作问卷调查,询问患者的张口度、语言、吞咽功能、咬合、面部容貌、并发症、对疗效的满意程度等,按照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类,根据患者的情况评价该组病例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并评价髁突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否合理。结果:参与随访的119例患者中,107例对疗效满意,满意率为89.92%,50例出现明显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2.02%。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保守治疗、内固定、髁突摘除等6类,每种治疗方法的满意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正确选择治疗方法的前提下,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髁突骨折均可取得较令人满意的疗效,但应尽量避免采用髁突摘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髁突骨折治疗方法选择的原则和适应征,为髁突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25例髁突骨折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受伤年龄、性别、受伤原因、部位、合并损伤、治疗方法、疗效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髁突骨折多见于20-49岁男性,交通伤害的成年患者的常见病因,跌落损伤是小孩和老人患者的常见病因.骨折常发生在髁突颈,多合并颌面部其他部位骨折.高位骨折和(或)没有明显移位的骨折常采用保守治疗,中低位骨折和(或)有明显移位的骨折常采用手术治疗.结论:髁突骨折的高发人群是青壮年,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为交通伤;现阶段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方法的选择跟患者年龄、骨折部位和移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OL)联合小梁切除术(TBL)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伴厚晶状体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2例(9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厚晶状体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组(41例52眼)和B组(41例46眼),A组行Phaco+IOL+TBL治疗,B组单纯行TBL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ACD)、小梁虹膜角(TIA)、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及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的变化、视力提高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A组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显著提高,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术后视力提高率为86.54%,显著高于B组的32.61%(P0.05);两组术后ACD、TIA、AOD500及TCPD均显著提高,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77%,显著低于B组的17.39%(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伴厚晶状体白内障的疗效较单用小梁切除术更好,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牙科高速气涡轮切割手机配合阻生牙专用加长裂钻拔牙对口腔外科门诊需要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9例需要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试验组患者采用牙科高速气涡轮切割手机辅助阻生牙专用加长裂钻进行拔牙,而对照组患者则采取传统的劈骨分牙法,通过两组患者的术后复诊对患者的下唇麻木、断根等发生率以及张口受限、疼痛、肿胀等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根据我院对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5.68±6.83)min,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35.23±14.23)min,t=3.962,P=0.000]。试验组患者中仅有1例术后出现断根情况,无其他并发症出现;而对照组患者术后则有3例断根情况和1例下唇麻木患者(后逐渐缓解)、1例下颌关节疼痛以及1例舌侧骨板骨折患者。根据我院对两组患者术后1d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术后1d面部肿胀程度明显比对照组患者轻(P0.05);试验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的张口受限程度明显比对照组患者轻(P0.05)。结论:牙科高速气涡轮切割手机配合阻生牙专用加长裂钻拔牙对口腔外科门诊需要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加以广泛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同期与分期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76例慢性泪囊炎合并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和B组,各38例。A组行分期手术(鼻腔鼻窦病变处理控制鼻腔鼻窦炎症后再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B组行同期手术(处理鼻腔鼻窦病变后立即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慢性泪囊炎生活质量量表(DQOLS)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生活质量。结果:B组总有效率为94.74 %(36/38),A组总有效率为92.11 %(35/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16 %(5/38),与A组的10.53 %(4/38)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DQOLS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住院总费用少于A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A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具有相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亦无明显差异,但前者能够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通过对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快速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结果的分析,探讨其对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抢救的重要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56例腹部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入组患者均实施快速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记录血型定型结果与交叉配血结果,对血型定型正反不一致,交叉配血结果不相合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56例入组患者实施快速血型定型显示有40例存在正反定型不一致,占比为25.64 %(40/156),其中男性21例,占比52.50 %(21/40),女性19例,占比47.50 %(19/40),年龄分布10岁以下占比15.00 %,10~30岁占比37.50 %,31~60岁占比35.00 %,61岁及以上占比12.50 %,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分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8例,检出率为5.13 %,其中男性2例占比25.00 %,女性6例占比75.00 %,有输血史7例占比87.50 %,无输血史1例占比12.50 %,比较显示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有输血史高于无输血史(P<0.05);进行卡式交叉配血87例,其中有主侧相合而次侧不合2例,主侧不合次侧相合2例,在抢救用血过程中均采用配合性输血原则。156例患者经过快速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救治成功的有137例,成功率为87.82 %。结论:及时准确的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对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为创伤患者的输血救治提供有力保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耻骨后膀胱尿道悬吊术(Burch)、阴道无张力尿道悬吊术(TVT)及经闭孔经阴道尿道中段悬吊带术(TVT-O)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中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疗效及对患者膀胱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1-2022.4收治的101例中老年女性SUI患者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Burch组(n=30,Burch术治疗)、TVT组(n=31,TVT术治疗)和TVT-O组(n=40,TVT-O术治疗),观察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膀胱功能[24h排尿次数、膀胱容量、每次排尿量、残余尿量]及尿道功能指标[尿道长度(FUL)、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Valsalva漏尿点压(VLPP)]变化。结果:Burch组、TVT组、TVT-O组治愈及改善率分别为83.34%、87.10%、87.50%,13.33%、12.90%、12.50%,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VT组、TVT-O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均显著短于Burch组(P<0.05),且TVT-O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TVT组(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24 h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均显著降低(P<0.05),膀胱容量、每次排尿量、FUL、MUCP、VLPP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但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rch组、TVT组、TVT-O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0.00%、12.91%、15.00%,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术式治疗中老年女性SUI疗效相当,均可有效改善膀胱功能及尿道指标,但TVT与TVT-O术患者康复快,TVT-O手术时间最短,TVT并发症低,可依据患者情况酌情选择。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肌瘤剜除术联合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6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n=150)。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术治疗,73例)和B组(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剜除术治疗,77例),对比两组术中、内分泌激素、术后恢复指标、妊娠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下床活动时间短于A组(P<0.05)。A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黄体生成素(LH) 、卵泡刺激素(FSH) 、雌二醇(E2) 水平组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E2水平呈降低后升高趋势,LH、FSH水平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B组术后3个月LH、FSH水平高于A组,E2水平低于A组(P<0.05)。与A组相比,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B组的妊娠率高于A组,子宫肌瘤复发率低于A组(P<0.05)。两组流产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单纯子宫肌瘤剜除术相比,结合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虽然其对卵巢功能有轻微、短暂性影响,但可逐步恢复,且有利于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17.
髁突增生,又称髁突良性肥大,是一种由于单侧或双侧髁突非肿瘤性过度增生导致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的疾病。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多于青春发育期隐匿发病,渐进性的病程进展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牙颌面发育畸形,影响患者面部外形及功能,并且病程往往持续数年直至患者生长发育停止,在早期诊断和治疗时机选择上为正畸医生和颌面外科医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本病的诊断依赖于常规影像学检查、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及病理学检查,治疗手段以手术方法为主。在诸多可造成颌骨不对称畸形的疾病中,由于本病的发病率不高,且因缺乏具体的诊断标准和有效的早期筛查指标而常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因而国内外均少见相关文献报道。目前,关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方法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及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诊断复杂性肛瘘内口、分型的临床价值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拟行手术治疗的复杂性肛瘘患者84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术前行经直肠腔内常规超声检查,研究组术前行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肛瘘内口术前诊断准确率、Parks分型检出准确率、手术疗效、住院时间、创口愈合时间,术前与术后肛门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肛瘘内口术前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型、括约肌外型术前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愈率为6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86%(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个月肛门失禁Wexner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个月内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诊断能够准确诊断肛瘘内口、瘘管走行,有利于提升复杂性肛瘘总体治疗效果,保护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与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下段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6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治疗组两组,其中试验组患者均采取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采取气压弹道碎石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 R)和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等手术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完成手术所需要的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血尿时间均明显长于试验组患者,对照组患者之中的碎石成功率为71.91%(105例),明显低于试验组患者的碎石成功率84.25%(123例),两组患者之间的数据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之前的BUN和Sc R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而在手术之后两组患者的BUN和Sc R水平均显著降低,并且试验组患者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试验组患者在术后一个月时的结石排净率为94.5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3.56%(P0.05);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4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01%(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的止痛药使用比例为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4.62(均P0.05)。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在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方面效果显著,且具有安全性高和创伤小以及恢复速度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到2017年6月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为43例。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后足功能优良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B?hler角、Gissane角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踝-后足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前和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Gissane角、B?hler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B?hler角及Gissane角明显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和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均可有效治疗跟骨骨折,但跗骨窦入路可更有效地改善踝-后足功能,且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