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近年来有关大鼠、小鼠味觉发育方面的大量研究,对哺乳动物味蕾(taste buds)发育的情况进行了综述和讨论.哺乳动物舌面上的味蕾分布在菌状乳头(fungiform papillae,FF)、叶状乳头(foliate papillae,FL)、轮廓状乳头(circumvallate papillae,CV)之中,味蕾细胞(taste bud cells)不断地进行着周期性的更新,味蕾的形态、数量和功能随动物随年龄而变化.有关味孔头的研究表明,味乳头(gustatory papillae)在味蕾形成和维持味蕾存在及正常发育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味乳头和味蕾的发育过程与细胞信号分子(signaling molecules)、味觉神经(gustatory nerve fibers)等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些作用机理至今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2.
大鼠舌乳头酶组织化学及扫描电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采用酶组织化学法和扫描电镜对大鼠舌乳头的酶活性及其表面结构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大、鼠舌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的味蕾处Mg^2 -ATPase为强阳性反应( ),ChEase为中等阳性反应( ),使用ChE Ag^ 染色方法显示。味蕾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结果提示ATP可能是味觉传导中神经递质或调质。  相似文献   

3.
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来源于味蕾的味觉信号通过味觉神经传递到味觉中枢神经系统。鼓索神经和舌咽神经是支配舌面味蕾的两大主要味觉神经,它们分别支配着前舌和后舌的味蕾。味觉神经损伤可以引起所支配的味蕾萎缩、退化、消失,进而导致部分味觉功能受损,受损的味觉功能则可以在味觉神经再生后得到恢复。味觉神经交叉再生支配大鼠模型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的重要平台。味觉神经交叉再生支配后,动物的行为学反应和味觉神经的电生理特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综述味觉神经损伤、再生以及味觉神经交叉支配对动物味觉功能的影响,并对味觉神经交叉再生支配动物模型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味觉神经损伤、再生和交叉再生支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味觉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的机制,也将为临床上寻找治疗味觉障碍患者的方法和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味觉的生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味觉的生理学研究进展陈建国(江苏省启东肝癌研究所,启东226200)沈福民(上海医科大学遗传医学研究中心,上海200032)目录一、味觉的生理学基础(一)味蕾的刺激活动(二)味觉阈值分类二、尝味及味感觉机理(一)尝味试验的味扰作用(二)味感觉及舌图三...  相似文献   

5.
舌是口腔内的重要器官,位于口底上方、上腭之下、口咽的前方,其前面和两侧与牙齿、牙槽骨相邻。它对参与语言,协助咀嚼,感受味觉和吞咽等功能起重要作用。演化和发育鱼类的舌仅是口腔内的一个粘膜皱襞,能感受触觉和味觉。两栖类动物由于登陆后的环境改变,舌粘膜出现了腺体和肌肉,因而不但能分泌粘液、湿润口腔、粘住昆虫,而且通过肌肉的收缩运动,能自由伸缩,捕捉昆虫。哺乳类动物的舌肌肉更多,腺体更大,还有各种乳头,有的乳头并生有味蕾,能舐取食物,帮助吸吮和吞咽,并能感受味觉和一般的感觉。人的舌除了有以上机能外,还是参与语言功能的重要器官。  相似文献   

6.
哺乳动物味觉的细胞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觉对于生命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动物对食物的选择。哺乳动物味觉识别主要依赖于舌味蕾中的味细胞,味蕾由50~100个极化的神经上皮细胞聚集而成。通过对味蕾细胞的分析显示,味蕾是一种精巧的单元结构。这篇文章综述了味蕾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细胞生物学活性以及味觉信息的传导。  相似文献   

7.
在五种感觉当中,人们对味觉的了解最少。味蕾是将从食物及其他来源获得的化学刺激传输到神经细胞的感觉器官,而神经细胞又将这些信息传送至大脑的味觉中心。位于舌头表面和两侧的小突起里的味蕾被称为味觉乳头。  相似文献   

8.
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研究了3 ~ 28日龄鳜(Siniperca chuatsi)味蕾发育的组织学特征,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28日龄鳜口咽腔组织味蕾类型与数目。结果表明,未开口期(3日龄),鳜口裂未张开,味蕾尚未分化;开口期(7日龄),鳜口裂张开明显,味蕾呈椭圆形,突起高度平缓,主要分布在上下颌上皮上,舌、咽、鳃弓上皮上有少量分布;稚鱼期(14日龄),味蕾呈圆锥形,突起高度上升,舌和咽上味蕾数目增加;21日龄,味蕾呈近梯形,突起高度不变,下颌、舌、咽上味蕾数增加,鳃弓上味蕾数目显著增加;28日龄,味蕾发育完全,口咽腔味蕾数继续增加。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鳜味蕾主要有3种类型:Ⅰ型味蕾近球形,含有大量微绒毛,突起高于上皮,味孔向外突起;Ⅱ型味蕾含有少量微绒毛,突起略高于黏膜上皮,味孔向内凹陷;Ⅲ型味蕾微绒毛含量最少,突起几乎与黏膜上皮共面,味孔平坦或凹陷。上下颌、咽、鳃中以Ⅰ型味蕾数量最多,Ⅱ型味蕾最少,舌上主要分布Ⅰ型味蕾,无Ⅲ型味蕾。结果表明,鳜早期味蕾结构发育与其摄食关联,推测其主要通过Ⅰ型味蕾和Ⅱ型味蕾对食物的机械性和化学成分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9.
黄颡鱼口须味蕾分布模式及味蛋白α-味导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黄颡鱼口须味蕾的分布模式及其α味导素的表达,应用连续石蜡切片和环境扫描电镜对口须味蕾的数量、形态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并用整体包埋免疫荧光组化方法检测了黄颡鱼4种口须味蕾中α味导素的表达。结果显示:黄颡鱼口须味蕾主要分布在口须中间2/3区域,存在三种类型的味蕾:Ⅰ型与Ⅱ型味蕾突起于上皮表面,Ⅲ型味蕾平齐于周围上皮;味蕾细胞中有α味导素的强表达。结果提示,黄颡鱼口须味蕾的数量、形态及其分布模式是其适应底栖生活习性的结果;α味导素在各种口须味蕾中的强烈表达说明α味导素在黄颡鱼味觉感知与信息传导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也意味着脊椎动物味觉信号转导存在着共同路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双峰驼舌的形态结构和舌粘膜的组织学结构.方法 肉眼观察舌的形态结构,用直尺和游标卡尺测量各个参数;光镜下,观察舌粘膜的组织学结构.结果 双峰驼的舌由舌尖、舌体和舌根3部分组成;舌背粘膜厚而粗糙,舌腹粘膜薄而光滑;舌乳头包括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锥状乳头和豆状乳头.舌表面角质化程度高,舌尖有明显的正中沟和横向的皱褶.菌状乳头味蕾不很发达,丝状乳头粗而长;舌根宽而厚,锥状和豆状等机械乳头相当发达,轮廓乳头较大;舌肌的横纹肌发达,味腺只见于舌根部.结论 双峰驼舌的形态学特点和组织学结构与其生长的荒漠、半荒漠环境及摄食多刺而粗糙植物的习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扬子鳄味蕾及口腔上皮形态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光镜对扬子鳄味蕾的分布及口腔上皮的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味蕾主要集中在舌中间和腭帆的上皮中,舌腺分布于舌中部固有层内。本文还对扬子鳄味蕾分布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CD36是一种脂类结合蛋白,在大鼠和小鼠的舌上皮细胞中均被发现,与长链脂肪酸(LCFA)具有高度亲和力,是啮齿类动物感受脂类的重要因子之一。研究表明这种蛋白质受体在口腔的脂类感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D36位于啮齿类口腔味蕾部分神经感受细胞的顶端部分,任轮廓状乳头中有特别高的表达,在叶状乳头中有少量表达,而在菌状乳头中几乎没有表达。  相似文献   

13.
齐口裂腹鱼味蕾及上皮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扫描电镜对齐口裂腹鱼的味蕾在须、口咽腔、食道的分布和表面形态的观察。结果表明在须、唇、颌、口腔顶壁、咽、舌、食道均有味蕾分布,且在表面形态上呈现多态性。上皮细胞表面有微脊。  相似文献   

14.
齐口裂腹鱼味苗及上皮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静  谢林 《四川动物》1995,14(3):105-106
本文报道扫描电镜对齐口裂腹鱼的味蕾在须、口咽腔、食道的分布和表面形态的观察。结果表明在须、辰、颌、口腔顶壁 、咽、舌、食道均有味蕾分布,且在表面形态上呈现多态性。上皮细胞表面有微脊。  相似文献   

15.
味觉是动物基本的生理感觉之一,在人类的感官研究方面,味觉一直滞后于视觉、嗅觉、触觉和听觉.味蕾是味觉的主要感受器,由于传统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手段很难在味觉研究中得到应用,人类和动物味觉的信号传递与编码机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细胞生物学和微电子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味觉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对味蕾结构和味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味细胞分型及其特征、味蕾细胞间信号传递途径及其编码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味觉与氨基酸味道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1 人类味觉 一般认为人类味觉可分为甜、咸、苦和酸4种,它们在舌上的分布如下:甜味分在舌尖两侧;咸味分布在舌体两侧;苦味分布舌根中央;酸味分布在舌根两侧.  相似文献   

17.
1 人类味觉 一般认为人类味觉可分为甜、咸、苦和酸4种,它们在舌上的分布如下:甜味分在舌尖两侧;咸味分布在舌体两侧;苦味分布舌根中央;酸味分布在舌根两侧.  相似文献   

18.
机体的营养代谢状态参与调制外周味觉信息的整合,影响外周味觉感受和食物摄入。味蕾上的味觉受体及神经递质都是营养状态调节味觉感知的重要靶点。本文旨在探讨营养状态对味蕾上的重要神经递质甘丙肽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我们比较了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慢性限制性饮食大鼠、以及正常膳食大鼠味蕾水平甘丙肽及其受体2 (galanin receptor 2,GalR2)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以探讨机体营养代谢状态是否通过调控味蕾水平甘丙肽的表达来影响味觉感知。分别给予各组大鼠6周的高脂饮食、半量饮食和正常饮食,检测其体重、血糖、血脂等代谢相关指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其味蕾甘丙肽与GalR2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大鼠的体重显著增加,血清甘油三酯及血糖水平显著增高,味蕾水平甘丙肽与GalR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慢性限制性饮食大鼠味蕾甘丙肽的mRNA表达增高,是对照组的2.3倍。结合以前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味觉感受行为学的变化可能与味蕾甘丙肽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存在相互关系。味蕾水平的甘丙肽及其受体GalR2参与营养状态调控大鼠味觉感知及摄食行为的外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病理、病因、复合模型的舌象表现及与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_2)、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_2)的关系,探讨CHD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造模方法。方法选用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K组:正常饮食饮水(n=8); L组:正常饲养21 d后单纯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n=8); Y组:控食复合疲劳运动21 d(n=8); F组:控食复合疲劳运动21 d+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n=8)。造模结束后,使用Photoshop 6.0分析舌面RGB值并采用"RGB数据分布范围表"评估各模型舌色; HE染色检测丝状乳头上皮层、角化层、固有层高度及固有层微血管数量;免疫组化分析PGI_2、TXA_2的阳性表达率并计算T/P比值。结果 (1) K组大鼠舌质归属于"淡红舌"; L组大鼠舌面R值较K组显著下降,归属于"暗红舌"; Y组大鼠舌面R值较K组显著下降,归属于"淡白舌"; F组大鼠舌面R、G、B值均显著低于K组和L组,归属于"紫舌";(2) L组大鼠舌面丝状乳头各层高度、微血管数量与K组间无差异; Y组与K组比较,丝状乳头角化层高度显著降低; F组丝状乳头上皮层、角化层高度均显著低于K组和L组,微血管数量显著高于K组和L组;各组丝状乳头固有层高度均无差异;(3) L组、Y组、F组PGI_2变化与K组比较均不明显; L组TXA_2水平与T/P比值显著高于K组; F组TXA_2水平与T/P比值显著高于K组于L组。结论 CHD气虚血瘀证舌色的RGB数值特征与丝状乳头上皮层、角化层高度降低,固有层毛细血管数量增加有关,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与TXA_2/PGI_2失衡有关;采用病理病因复合模型更符合CHD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模型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旧大陆食果和食蜜蝙蝠的食性类型不同是否造成其取食器官舌长度及结构的差异,本研究以2种食果蝙蝠犬蝠(Cynopterus sphinx)和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以及1种食蜜蝙蝠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这3个物种间舌的差异。犬蝠、棕果蝠和长舌果蝠伸入直径为2 cm试管的最大舌长度L1(包括伸入试管的吻部和吻部以外的舌长),分别为(29.19?0.52)mm、(35.05?0.82)mm、(49.34?1.64)mm;伸出吻端外部的舌长L3分别为(16.25?0.53)mm、(19.25?0.79)mm、(31.88?1.56)mm;与体重转换后的最大舌长度,即转换L1分别为(8.57?0.17)mm/3√g、(7.90?0.27)mm/3√g、(12.41?0.40)mm/3√g;与体重转换后的伸出吻端外部的舌长,即转换L3分别为(4.77?0.16)mm/3√g、(4.34?0.22)mm/3√g、(8.01?0.38)mm/3√g;与体重转换后的解剖舌长分别为(5.56?0.16)mm/3√g、(5.35?0.14)mm/3√g、(6.65?0.38)mm/3√g。此5个参数种间比较均差异显著,食蜜类的长舌果蝠的5个参数均显著长于食果类犬蝠和棕果蝠的。通过比较3种蝙蝠的舌结构发现,长舌果蝠的舌尖尖细且具有毛刷状丝状乳头结构,舌面及两侧凹槽较多;犬蝠和棕果蝠的舌尖钝圆,舌面乳头和凹槽较少而平缓。本文结果表明,旧大陆食蜜蝙蝠与食果蝙蝠在舌长度和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捕食行为上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