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几种蛇的种下分类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赵尔宓 《四川动物》1995,14(3):107-112
本文研究了海南闪鳞蛇、紫沙蛇、山烙铁头蛇与竹叶青蛇各地居群的鳞被特征,采用经典的亚种划分标准,描述了海南闪鳞蛇大陆亚种、紫沙蛇台湾亚种、山烙铁头蛇贡山亚种及竹叶青蛇海南亚种第4个新亚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湖南永州都庞岭自然保护区的41 种爬行动物, 它们隶属2 目,12 科, 其中龟鳖目3 科(平胸龟科、龟科、鳖科) 3 种; 有鳞目中的蜥蜴亚目5 科(鬣蜥科、壁虎科、石龙子科、蜥蜴科、双足蜥科) 8 种;蛇亚目4 科(闪鳞蛇科、游蛇科、眼镜蛇科、蝰科) 30 种。保护区内的爬行动物有12-2% 属广布动物, 87-8% 属东洋界种类。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气候温暖潮湿,是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最佳栖息环境。蛙和蛇是这里两个很重要的类群。有关海南脊椎动物鸟和兽的资料还能找到一些,而有关两栖爬行动物的却非常少。为此,我专门请教了上海复旦大学动物学教授黄正一先生。黄先生告诉我,海南已经记录到39种两栖类和104种爬行动物。其中海南疣螈、细刺蛙、脆皮蛙、海南湍蛙、小湍蛙,海南溪树蛙、鳞皮厚蹼蟾、眼斑小树蛙、海南拟髭蟾等9种两栖类和海南蛇蜥、海南脊蛇、粉链蛇和费氏花龟等4种爬行动物为海南岛独有。海南蛇的种类极多,蟒蛇、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水蛇、滑鼠蛇等大量栖息在海南岛中西部山区的热带丛林中。近年海南岛的两栖爬行动物新种和新  相似文献   

4.
陈远辉 《蛇志》1996,8(4):48-48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罕见蛇种白头蝰及海南闪鳞蛇陈远辉(湖南省郴州市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省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发现新蛇种莽山烙铁头蛇以后,近两年的蛇类资源调查中,又分别发现一种白脑袋的毒蛇和一种鳞版具金属光泽,在日光和灯光下均能闪耀出多种色...  相似文献   

5.
湖南莽山发现海南闪鳞蛇与白头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蛇类生物资源考查时,于1991年9月下旬及1992年8月上旬分别采得1条无毒蛇及1条毒蛇,经查证确认是海南闪鳞蛇及白头蝰,两者均为本区新纪录种。海南闪鳞蛇Xenopeltis hainanensis Hu et Zhao 莽林标本9119号,采于海拔600m左右的菜土中。雄性,全长425mm,尾长25mm,头较扁小,头颈区分不明显,吻鳞宽圆,眼小,瞳孔直立椭圆形。眼前鳞较大,仅有1片,顶  相似文献   

6.
杨韬  章文艳  戴蓉  郑普阳  舒国成  邹琪  李成 《生态学报》2022,42(7):2648-2656
爬行动物是受道路影响的主要野生脊椎动物类群之一,2019-2020年,采用路巡调查法对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爬行动物路杀现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路杀爬行动物有7科22种100只,钝头蛇科的横纹钝头蛇Pareas margaritophorus、眼镜蛇科的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是路杀数量最多的物种,包括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闪鳞蛇Xenopeltis unicolor和三索蛇Coelognathus radiatus。爬行动物的路杀有3个高峰时间段,7:00-10:00时是最集中的路杀时间段。温度20-25℃是最集中的路杀温度范围。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爬行动物的路杀与其活动节律有关,7:00-10:00时的晒阳行为可能是路杀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7.
2005年8月12日,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米小其在湖南新宁舜皇山林场紫花坪紫溪河边采到标本HNU200508001(图),经鉴定为花尾斜鳞蛇大陆亚种Pseudoxenodon stejnegeri striaticaudatus,隶属于游蛇科Colubridae,斜鳞蛇属Pseudoxenodon.经查证[1~4],花尾斜鳞蛇为湖南省爬行动物新记录,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生态研究室.  相似文献   

8.
闪鳞蛇     
《蛇志》2004,16(3):F004-F004
闪鳞蛇(Xenopeltis unicolor),由于该蛇在爬行时,其鳞片在日光下闪耀出多种色彩的光泽而得名,为闪鳞蛇科闪鳞蛇属闪鳞蛇,系无毒蛇。  相似文献   

9.
《四川动物》2005,24(3):330-334
根据野外观察和解剖标本,本文报道蛇亚目、游蛇科、水游蛇亚科中国南方常见优势种铅色水蛇的生物学研究初步结果。1,长度:112号雄蛇全长范围286~466mm,151号雌蛇全长范围306~504mm。海南陵水103号雄蛇最大全长358+54=412mm,137号雌蛇最大全长443+61=504mm。2.鳞片的变异:根据299号标本观察,数量恒定无变异的鳞片有:吻鳞(1),鼻间鳞(1),前额鳞(2),额鳞(1),顶鳞(2),鼻鳞(每侧1),颊鳞(每侧1),眶上鳞(每侧1),前颞鳞(每侧1),颏鳞(1),颔片(2对),背鳞(19-19-17行),肛前鳞(完整);根据鳞片有变异的67号标本观察,可出现变异鳞片的变异范围及其频率:眶前鳞1(1→2,4.5%),眶后鳞2(2→1,3.0%),后颞鳞2(2→1.1.5%),上唇鳞3-2-3(3-1-4,0.75%),下唇鳞10(9,0.75%;11,2,25%);腹鳞与尾下鳞则绝对有变异:腹鳞雄性112号变异幅度124~136(平均128.2),雌性151号变异幅度123~132(平均126.1),尾下鳞雄性107号变异幅度36~41(平均39.7)对,雌性149号变异幅度31~36(平均33.7)对。3.两代之间变异的消失和出现:两例母蛇的右侧眶前鳞均变异为2,她们的全部仔蛇21号均正常为1;一例母蛇的下唇鳞为正常的10枚,而她的仔蛇6号中有两号分别有一侧或两侧变异为9。4.垂直分布范围:沿海低地到海拔985m。5.栖息环境:各种水域,以静水水域为主,在海南陵水县吊罗山大里乡以灌水后的稻田为主,极少数发现在静水水域或流动缓慢的灌溉渠内。6.摄食和食性:每年4月开始摄食,6月为摄食高峰,9月停止;食物以小形蚌类和蝌蚪为主,其次为小鱼。7.繁殖习性:二级性征主要反映在雄性尾的比例较长,尾下鳞的数目相应较多;二级性比(出生时的性比)接近1:1,三级性比在居群较大的情况下也约为1:1,而在居群较小的情况下统计约为0.5:1;雌性性成熟期(以开始产仔为依据)全长都在350mm以上;解剖28号孕雌得知输卵管卵数3~12(平均6.3)枚;卵在母体内发育进程:解剖41号成熟雄性得知4月卵尚未发育,5月及6月处于发育中或晚期、产仔或已产出,7月基本都已产毕;统计两窝21仔得知初产出仔蛇全长127~139mm,母蛇体长大者其仔蛇亦较长;统计同窝9仔得知初生仔蛇重量2.4~2.5g,平均2.47g。本文是作者早期未发表的工作,现整理供对蛇类有兴趣的青年同行参考。本研究所用全部标本(包括3号雌蛇及其刚产出的仔蛇)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0.
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与区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为掌握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建设,作者于2007年1月10~19日、5月16~24日、7月26日~8月8日,前后3次对该保护区两柄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显示,齐云山保护区现已记录72种两栖爬行动物,隶属5目18科.其中两栖纲2目7科24种,爬行纲3目11科48种.齐云山保护区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其区系组成以60种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其余12种均为广布种,无古北界物种分布.大眼斜鳞蛇福建亚种(Pseudoxenodon macrops fukienensis)和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江西省两栖爬行动物新纪录,福建钝头蛇(Pareas stanleyi)为江西省赣南地区爬行动物新纪录.齐云山保护区是海南棱蜥後(Tropidophorus hainanus)和福建华珊瑚蛇(福建丽纹蛇)(Sinomicrurus kettoggi)在江西省的第二个发现地,是海南闪鳞蛇(Xenopeltis hainanensis)在江西省的第三个采集地.通过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分析发现,齐云山地理位置独特,是华中区和华南区物种重要的扩散过渡地域.最后对齐云山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2020年8月25日,在贵州省荔波县(108.027 637°E,25.217 600°N,海拔735 m)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时,于1株灌木上采集到白环蛇属Lycodon Fitzinger, 1826雌性成体标本1号。经形态对比,鉴定为锦白环蛇Lycodon pictus Janssen, Pham, Ngo, Le, Nguyen&Ziegler, 2019(图1),贵州省新记录。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标本号:CIB 119085)。  相似文献   

12.
云南江城县地处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历史上未展开过全面系统的爬行动物资源调查。本研究于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期间,先后7次(5 ~ 10 d/月,8:00时至次日04:00时),调查江城县全域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采用固定样线法,共设置207条样线,每条长4 km,本次调查共记录爬行动物2目17科39属5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1种,圆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7种。本次调查发现2新种和1种中国分布新记录及1种云南分布新记录,新种为伯仲钝头蛇(Pareas geminates sp. nov)和滇南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goui sp. nov),中国新记录种为老挝拟须唇蛇(Parafimbrios lao),云南新记录种为崇安斜鳞蛇(Pseudoxenodon karlschmidti)。通过分析发现,江城县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丰富,该区分布的物种区系以东洋界为主,单属种较多,与喜马拉雅-横断山具有一定的联系。其6类生态型中,灌丛石隙型最丰富。垂直分布多样性最丰富的是山坡地带海拔700 ~ 1 500 m。江城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与植被环境,是研究季雨林爬行动物多样性组成的典型区域,本次调查研究弥补了该地区爬行动物多样性文献资料的空白,建议未来维持现有的森林分布格局,加强对该地区爬行动物多样性的研究、监测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首次发现了福建省植物分布新记录6种,分别为齿鳞草(Lathraea japonica Miq.)、无翅参薯(Dioscorea exalata C. T. Ting&M. C. Chang)、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岳麓紫菀(Aster sinianus Hand.-Mazz.)、东方藨草(Scirpus orientalis Ohwi)和少花紫珠(Callicarpa pauciflora Chun ex H. T. Chang),其中齿鳞草所在的齿鳞草属(Lathraea L.)为福建新记录属。上述新记录的凭证标本存放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NAS)。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蛇类资源现状。方法 2014年7月22日~8月4日采用样线法对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展开调查。结果本次调查记录蛇类动物14种,隶属1目3科12属,以游蛇科为主,占遇见蛇类物种总数的78.6%。大眼斜鳞蛇(Pseudoxenodon macrops)为江西省蛇类新纪录。调查过程中蛇的遇见率为0.88条/km,数量较多的福建竹叶青蛇、山溪后棱蛇和黄链蛇,遇见率分别为0.31条/km、0.24条/km和0.11条/km。结论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竹叶青蛇、山溪后棱蛇和黄链蛇等常见种的数量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5.
海南吊罗山3种稀有两栖爬行动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继超  史海涛  王力军  谢明东  李大江  邹强 《四川动物》2007,26(2):354-355,I0001
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在吊罗山保护区开展野外调查时,发现3种稀有两栖爬行动物:黑耳蛙(Rananigrotympanica Dubois、大泛树蛙(Polypedates dennysi Blanford)和脆蛇蜥(Ophlsaurus harti Boulenger)。确定黑耳蛙在海南的分布,补充记载了3种动物的基本生态资料。经详细比较,认为根据吊罗山1号标本命名的新种海南蛇蜥(Ophisaurus hainanensis Yang)应是脆蛇蜥的同物异名。建议今后发表新种至少依据2号以上标本,并应与已知相近种的标本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6.
2021年9月,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采集到一雌一雄2号白环蛇属(Lycodon)物种个体,两个体具有以下形态学特征:背鳞17-17-15行,光滑;上唇鳞8枚,下唇鳞10枚;颊鳞1枚,入眶;眶前鳞1枚,眶后鳞2枚;颞鳞8枚,2 + 3 + 3排列;腹鳞209 ~ 213枚(+ 1或2枚前腹鳞),雄性尾下鳞90对,雌性标本尾末端缺损,肛鳞完整。活体背面棕黑色,雄性体背部具29条浅色环,尾背部具12条浅色环,雌性体背部具30条浅色环,尾背部具10条浅色环。2号标本与锦白环蛇(L. pictus)原始描述中提供的形态学鉴定依据相符。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本次采集的标本与已知锦白环蛇样本的遗传距离在0.3% ~ 0.8%之间。综合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比较,鉴定此次采集的白环蛇属标本为锦白环蛇,为贵州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7.
(续1997年第12期第18页)武夷山的珍稀两栖动物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已知有35种(包括亚种),占全省两栖动物种数(45)的77.8%。其中虎纹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经甫泛树蛙是福建省新记录,崇安髭蟾等9种的模式标本产于武夷山,棘胸蛙和九...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爬行动物地理区划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本文首次对河南省爬行动物区系特征及其地理区划进行了研究。河南省现生爬行动物计 3目 8科 4 0种 ,可划分为桐柏、大别山地丘陵、伏牛山地丘陵盆地、豫西豫西北山地丘陵台地和黄淮海平原共 4个动物地理省。各动物地理省的自然环境、爬行动物组成、种群数量及区系特征均予描述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爬行动物新记录种 4种 ,即双全白环蛇、赤峰锦蛇、黄链蛇、山烙铁头蛇  相似文献   

19.
2014年8月,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3号蛇类标本,基于形态学比较,并结合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序列的分子系统关系重建,确定这3号标本为缅甸钝头蛇(Pareas hamptoni),为江西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0.
我国蛇类染色体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鹏 《生物学通报》1998,33(12):9-12
我国自80年代初开始此领域的工作以来,现已报道了46种蛇的核型和带型,在蛇类细胞遗传学研究领域积累了大量资料,并为探讨蛇的分类和亲缘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本文对此作一简要综述。1蟒科(Biodae)及闪鳞蛇科(Xenopeltidae)我国还没有此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