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黑翅土白蚁是一种重要的培菌白蚁,采食工蚁取食菌圃物质,采集树皮等植物材料作为菌圃的培养基。本文研究了菌圃、林间采集材料(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对采食工蚁的引诱活性,并与常用的白蚁饵料基质密粘褶菌松木粉培养物进行了比较。利用Y形嗅觉仪分别测定上、中、下层主巢菌圃、副巢菌圃、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密粘褶菌松木粉培养物对采食工蚁的引诱活性;比较了主巢下层菌圃与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主巢下层菌圃与密粘褶菌松木粉培养物、副巢菌圃与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副巢菌圃与密粘褶菌松木粉培养物、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与密粘褶菌松木粉培养物的引诱活性。结果显示,(1)空白对照条件下,不同测定材料趋性反应率大小顺序:密粘褶菌松木粉培养物副巢菌圃主巢下层菌圃主巢中层菌圃主巢上层菌圃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不同材料的趋性反应率显著性检验:密粘褶菌松木粉培养物与副巢菌圃、副巢菌圃与主巢下层菌圃、主巢下层菌圃与主巢中层菌圃、主巢中层菌圃与主巢上层菌圃、主巢上层菌圃与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各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2)不同测定材料趋势反应率两两比较测定:密粘褶菌松木粉培养物高于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P0.01);副巢菌圃高于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P0.01);主巢下层菌圃高于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P0.05);副巢菌圃与密粘褶菌松木粉培养物、主巢下层菌圃与密粘褶菌松木粉培养物差异不显著。(3)黑翅土白蚁共生菌圃对采食工蚁具有明显的引诱活性,引诱活性强度与菌圃的类型、部位有关。(4)主巢下层菌圃、副巢菌圃有较高的引诱活性,引诱活性强度与密粘褶菌松木粉培养物相近。相比之下,主巢中层菌圃、主巢上层菌圃以及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引诱活性较低。菌圃物质对采食工蚁的引诱活性比林间采集材料的引诱活性更高。共生菌圃中引诱活性组分的理化性质、组成特点、来源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山噪鹛 (Garrulaxdavidi)是我国北方及华中地区的特有种。 2 0 0 4年 6月在四川九寨沟县红岩林场考察期间 ,发现山噪鹛巢 2个。 2巢所在林型为采伐后的次生冷杉、云杉针叶林 ,树高一般在 3m左右。海拔 3 5 0 0m ,GPS点为E1 0 3°43′5 1″ ,N 3 3°0 3′0 0″。巢 1于 6月 1 0日发现 ,正处于孵卵阶段。该巢位于幼云杉的中部 ,距地面高 1 .0m ,呈碗状。巢的外层由忍冬(Lonicerasp .)和五加 (Acanthopanaxsp.)的细枝构成 ,并缠绕着蓝靛果忍冬 (Loniceraedulis)的树皮 ,内层为少许绣线菊 (Spiraeasp.)细枝。巢的大小为 :内径 8 8cm× 7 7cm…  相似文献   

3.
记述中国园蛛科新园蛛属3新种:朱氏新园蛛Neoscona zhui sp.nov.,黄色新园蛛N.flavescenssp.nov.和崇左新园蛛N.chongzuo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文中测量单位为mm。朱氏新园蛛,新种Neoscona zhuisp.nov.(图1~9)正模♀,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2003年7月17日,张超采。副模1♂,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2003年7月17日,张超采。新种与多褶新园蛛N.multiplicans(Chamberlin,1924)近似,区别为:1)新种雌蛛的外雌器基部窄,垂体较长;2)新种外雌器垂体的的侧隆起位于中部,而多褶新园蛛的侧隆起位于垂体的末端;3)新种触肢器的引导器有1骨质化的裂片,而多褶新园蛛无裂片;4)两者中突齿的位置不同;5)新种基节Ⅳ具1肉质的小瘤状突起,而多褶新园蛛无小突起。新种与类青新园蛛N.scylloides(B senberg & Strand,1906)近似,区别为:1)新种雌蛛外雌器的垂体短;2)新种中突相对较小;3)新种触肢器的顶突基部具1凹陷,而类青新园蛛无凹陷;4)两者胫节Ⅱ的刚毛数不同。词源:新种...  相似文献   

4.
四川瓦屋山金色林鸲的繁殖生态及孵卵节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 0 3年 4~ 7月 ,在四川省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对金色林鸲 (Tarsigerchrysaeus)的繁殖生态和孵卵节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金色林鸲营巢期从 4月下旬~ 6月中旬 ,孵卵期一般为 1 6~ 1 7d,育雏期为1 6d。窝卵数一般为 3~ 4枚 ,平均为 (3 . 75± 0. 45 )枚 (n =1 2 ) ,孵化率为 60 0 % ,育雏成功率为 85 2 %。仅雌鸟孵卵 ,根据对 3巢的监测 ,发现雌鸟早晨 6:0 0时左右首次离巢 ,晚上 2 0 :0 0时左右回到巢中 ,每天出巢次数 1 8~ 1 9次。孵卵雌鸟每次出巢时间一般少于 2 0min ,异常离巢时最长达到 65 6min。雌鸟出巢时间的长度和环境温度呈明显的正相关 (Spearman,r=0 . 1 1 8,P =0 . 0 0 7,n =5 3 1 )。金色林鸲雄鸟存在羽毛延迟成熟现象 ,亚成体雄鸟可以繁殖。  相似文献   

5.
两种雀形目鸟类孵化行为对子代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高寒草甸地面营巢的小云雀 (Alaudagulgula)和灌丛筑巢的黄嘴朱顶雀 (Acanthisflavirostris)繁殖方式的研究表明 :①小云雀孵化异步性较弱 (1d) ;平均卵重与产卵顺序不显著相关 ,但最后 1枚卵最重 ;出壳顺序与雏鸟生长率极显著正相关 (P <0 0 1) ;出壳顺序对幼鸟的雏期和离巢体重无显著影响 (P >0 0 5 )。②黄嘴朱顶雀孵化异步性较强 (2~ 3d) ;平均卵重与产卵顺序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最后 1枚卵最重 ,第 1枚次之 ;出壳顺序对雏鸟生长率、雏期和离巢体重均无显著影响 (P >0 0 5 )。结果分析表明 ,2种雀形目鸟类都选择了异步孵化和加强窝雏数对策的繁殖模式。  相似文献   

6.
白枕鹤的领域防御行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方满 《动物学报》1992,38(2):225-226
1986—1988年,作者就白枕鹤(Grus vipio)的领域防御行为在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进行初步调查。 每年4月中旬,营巢期间白枕鹤的巢区限界已经十分明显,巢区面积不超过10平方公里,多在常年积水的芦苇沼泽之中,其间均有小片耕地作为主要采食地。 除直接观察外,我们按白枕鹤对入侵者的反应程度不同,划分为5个不同等级:无明显反应(R_0);振翅鸣叫(R_1);起飞逼近入侵者(R_2):将入侵者逐出巢区(R_3);啄斗(R_4)。试图以定量的方法研究领域鹤对入侵者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1995~1996年,作者撰写《中国动物志·蜥蜴亚目》卷鬣蜥科岩蜥属Laudakia时,详细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收藏的岩蜥属全部标本,发现其中采自西藏自治区波密县易贡及通麦的9号标本在《西藏两栖爬行动物》书中被鉴定为喜山鬣蜥拉萨亚种Agamahimalayanasacra,已上升为种,改隶岩蜥属,称拉萨岩蜥Laudakiasacra,实际与拉萨岩蜥不是同种动物,而是未经描述的新种,将其订名为吴氏岩蜥Laudakiawui,以纪念1973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藏两栖爬行动物考察队已故的吴学恩队长。吴氏岩蜥与拉萨岩蜥的主要区别在于:1)前者体侧小鳞间杂以大鳞,后者则无大鳞夹杂其间;2)前者体侧各有1条明显而细的皮肤褶(本文暂名背侧肤褶),前端始自肩前,弯曲向后,直达胯部;后者如有背侧肤褶,既不明显,亦不完整;3)前者背面斑纹呈前后缘镶暗黑边的暗褐色宽横斑,两横斑之间相距极窄,是灰褐色窄横纹;后者背面棕褐色,许多鳞片色黑,形成黑色网纹,虽偶有网纹断离者,但亦不呈明显的横斑。  相似文献   

8.
四川南充崖沙燕的洞巢生物学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20 0 3年 2~ 6月 ,通过观察法对崖沙燕福建亚种的洞巢进行了考察。崖沙燕巢多筑于水边沙质硬土悬壁的沙土与黄壤交错的沙土层 ,且主要选择在沙土顶部与黄壤交界的部位啄洞营巢 ,喜利用旧巢洞。巢洞呈椭圆形、坑道状 ,多单洞道 ,洞末端扩大成椭球形巢室 ,具巢的洞深 ( 64 3 8± 1 1 73 )cm(n =5 0 )。巢室内外温度差异大 ,而巢室内昼夜温度稳定。繁殖力高、体型大的个体占据中心区深洞繁殖 ,巢多呈半圆状。窝卵数 ( 3 89± 0 92 )枚 (n =3 6) ;多数巢内有一枚卵未孵出 ( 63 3 %) ,孵化率 83 0 4%。  相似文献   

9.
1987年、1988年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观察站对复齿鼯鼠(Trogopterue xanthipes)的筑窝情况进行观察。观察站(海拔2520米),大部分为原始森林,少部分为次生林。有云杉、冷杉、桦木、拐棍竹、忍冬、荚蒾等,林内阴湿,地衣、苔藓较多。复齿鼯鼠一般傍晚出巢觅食,偶尔也见白天出巢活动。曾见一只复齿鼯鼠在巢区附近的冷杉树上,以桦木嫩叶为食。又曾见一只复齿鼯鼠从巢内滑翔于荚蒾树上,以其叶为食。复齿鼯鼠筑窝地点多样,作者共发现四个窝:一窝筑于冷杉树上,离地5—6米。一窝筑于桦木树上,离地15—17米,另两窝筑于宝兴栒子树上,离地3—5米…  相似文献   

10.
早奥陶世Sinograptus typicalis Mu笔石胞管形态对于理解其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原有研究基础上,重新解释Sinograptus笔石胞管形态特征及其生态。Sinograptus两个笔石枝均保存了一个完整的胞管,在一个胞管的长度内,共有三个胞管背褶和三个腹褶。第一个背褶是该胞管(thn)的原胞管背褶,随后胞管延伸经过中间的背褶(胞管thn+1的原胞管背褶)下面,有一个曲尺式(L型)的弯曲,然后在延伸到胞管thn+2的生出位置(thn+2的原胞管褶)时向下延伸成一个与笔石枝呈近垂直的腹褶,胞管末端为胞管口部。左侧笔石枝胞管可见缝状的胞管口,而右侧笔石枝的胞管仅见胞管口部的背方,反映了Sinograptus两笔石枝胞管口的朝向方向是相反的,表明其悬浮于水中时很可能是缓慢旋转的,水动力较弱。Sinograptus发育明显的背褶刺和腹褶刺,表明其为热水型的、具刺的狭温型属。因此,Sinograptus基本上处于温暖的海水,在相对静水中呈悬浮状态。  相似文献   

11.
新疆木垒波斑鸨营巢成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98年 4月中旬~ 7月中旬 ,对分布于新疆木垒的波斑鸨 (Chlamydotisundulatamacqueenii)种群的营巢成功率进行了初步考察与研究。考察中共发现 16个巢、2 5窝幼雏。每巢产卵 3~ 6枚 ,卵鲜重 (6 4 7± 5 8)g ,卵径为 6 0 9mm× 43 9mm。产卵有两个高峰期 ,表明雌鸟第 1次繁殖失败后可再次产卵。第 1产卵期的巢卵数为(4 1± 0 8)枚 ,第 2产卵期的巢卵数为 (3 5± 0 6 )枚。雌鸟营巢成功率为 77 5 %~ 87 5 % ,卵的孵化率为83 6 %。每窝内从破壳到具备飞行能力的幼雏数基本不变 ,表明繁殖雌鸟大都能将幼雏全部抚育到可以飞行的年龄  相似文献   

12.
大猫熊消化器官的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大猫熊的牙齿与熊、狗、猫等食肉类动物有很大差别。它的特点是切齿很不发达,并且下啮齿的左右中间齿向后移,构成前后二列,减低了切割能力。臼齿特别发达,臼面广阔,适于磨碎较坚硬的植物性食物。臼面结节顶端尖锐,侧面看似三峰型,有食肉兽的齿型特征。从总的来看,它的齿型应属结构复杂、短冠、杂食兽齿型,强大的短锥形犬齿是与采取植物性食物的生物机能相适应的。 (2)大猫熊肠管较短(比一般食肉兽动物的肠管长),缺少盲肠,但在大小肠交界的粘膜面上有显明的分界线,线的前方(头侧)粘膜有绒毛,线后方(尾侧)无绒毛。关于大小肠分界线的问题,有些书上只记载以迴盲肠口为分界标志,而对肠绒毛的形态变化注意不够。 (3)我们的意见大猫熊输胆管粘膜的螺旋形褶,最初是由粘膜管螺旋状弯曲的环状管互相粘连的结果。人的输胆管粘膜以及某些低等脊椎动物的管状器官(如消化管)也常有类似结构。这些螺旋褶的发生机制有些可能与大猫熊胆管内螺旋褶的形成是相类似的。  相似文献   

13.
20 0 2年 6~ 7月 ,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对云南柳莺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雌鸟孵卵的日活动期为 (80 0 5± 42 8)min (n =1 5 ) ,每天离巢 (3 2 7± 3 9)次 (n =1 5 ) ,每次离巢时间 (6 6±1 8)min (n =5 99) ,每次坐巢时间 (1 8 4± 9 2 )min (n =5 83 ) ,坐巢率为 (73 1± 1 9) %。雌鸟每次坐巢时间和离巢时间的长度均与气温显著相关。日活动期雌鸟在巢的平均卵温为 3 2 3℃ ,夜晚的平均卵温为3 2 7℃。整个孵卵期卵温在发育临界值 2 8℃以上的时间比例为 92 7%。在孵卵后期卵温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钟其文  苏焕  罗少伟 《蛇志》2002,14(2):74-74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5 3岁 ,因皮肤黄染 1个月入院。主诉 1月前出现逐渐加深的皮肤黄染伴皮肤瘙痒、灰白大便 ,浓茶样小便 ,无明显乏力 ,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 ,食欲好。先后在市及省级医院就诊 ,B超及 CT显示肝内胆管、左右肝管扩张 ,均诊为肝外阻塞性黄疸 ,建议手术治疗 ,因经济困难未能执行而来本院就诊。患者嗜酒 3 0年 ,每天 5 0 0~75 0 ml。入院查体 :患者全身皮肤粘膜重度黄染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肝肋下1 .5 cm可及 ,质中、表面光滑、边锐、无压痛 ,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 :尿胆红素 ( )、尿…  相似文献   

15.
甘肃发现一例白化暗绿柳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2年 6月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的过程中 ,意外发现一只白化暗绿柳莺的雌性个体。6月 4日在云冷杉针叶林内的灌丛内首次发现 ,正处于筑巢阶段 ;6日再去查看尚未筑完巢 ;1 6日再去时已经进入孵卵阶段 ,巢内有卵 5枚 ,卵的量度见表 1。表 1 白化暗绿柳莺卵的量度长 (mm)宽 (mm)重 (g)1 5 81 2 5 1 2 61 6 5 1 2 0 1 2 31 5 9 1 2 0 1 181 5 9 1 2 11 2 11 5 9 1 191 18  鸟的身体量度为嘴峰 0 91cm ,跗跖 1 91cm ,翅长5 5 8cm ,体长 1 1 2 1cm ,尾长 4 94cm ,体重 1 0 1 5 g。头顶部有淡淡的乳白色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128排)低剂量扫描参数下检查孤立性肺内结节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随机连续搜集我院低剂量(30m A)CT肺体检者,发现肺内结节病灶患者13例,对其进一步以常规剂量(350m A)CT精细扫描,比较低剂量扫描及常规剂量扫描肺结节大小差异。结果:两种剂量扫描策略均检查出46枚结节。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测得各部位结节体积分别为:肺尖部:(431.3±92.8)mm~3,(658.4±94.4)mm~3,肺中部:(3025.8±526.7)mm~3,(2989.4±520.4)mm~3,肺底部:(1241.5±438.9)mm~3,(1266.0±447.6)mm~3,肺尖部肺结节大小差异明显,肺中部及肺底部肺结节大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测得结节体积(除外肺尖部位结节5枚)分别为,组1:(39.8±14.6)mm~3,(40.7±15.5)mm~3;组2:(202±106.3)mm~3,(204.1±103.6)mm~3;组3:(4179.7±4410.4)mm~3,(4190.5±4487.2)mm~3。三组组内测量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测得非实性结节密度[(-68.3±24.2)HU,(-64.6±22.8)HU]及实性结节结节密度[(97.5±69.5)HU,(107.2±90)HU]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更加有利于肺内孤立结节患者扫描复查病灶,可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贾陈喜  王众  孙悦华 《四川动物》2003,22(3):170-170
灰头灰雀 (Pyrrhulaerythaca) ,亦称赤胸灰雀 ,国内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华中、台湾、西南山地和西藏 ,国外分布于锡金、不丹和印度北部[1] 。有关其繁殖的生物学资料国内尚无任何记载[2 ] ,国外仅 1个巢的报道 ,只提及营巢的位置[3] ,再无详细描述。 2 0 0 2年我们在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考察时 ,发现了 1个灰头灰雀的巢 ,现报道如下。该巢位于茂密的云杉侧枝上 ,巢树所在坡的坡向为 80°,坡度 48°。巢树胸径为 46cm ,营巢处树枝直径6cm。巢距地面 3 .6m ,距主干 3 .3m ,距树梢 1 .1m ,在巢树的 1 40°方向。巢为碗状 ,内径 80…  相似文献   

18.
泛蚁蛉对筑穴材料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泛蚁蛉幼虫对筑穴材料选择性,并分析了筑穴材料中的含水量对泛蚁蛉幼虫筑穴率的影响.泛蚁蛉各龄期幼虫均偏爱在细上粒中筑穴;各龄幼虫在70~40目颗粒中有最高的筑穴率和最大的穴直径,2、3龄在颗粒组合1/3Ⅰ+1/3Ⅱ+1/3Ⅴ中也有较高的筑穴率和大的穴直径,且筑穴率和穴直径与在70~40目颗粒中无明显差异;当筑穴材料中的含水量小于3%时,各龄泛蚁蛉幼虫均有较高的筑穴率.  相似文献   

19.
小地老虎变态期间马氏管超微结构与酯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幼虫在变态期间马氏管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成虫马氏管的重组过程,同时还研究了变态期马氏管酯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变态期间马氏管外形完整,除至预蛹期隐肾复合体解体外,其余无明显变化.(2)变态期间管壁细胞变化显著.幼虫6龄末期马氏管细胞结构开始变化,主要特点为:细胞质电子密度高,充满了核糖体颗粒,微绒毛萎缩,线粒体从萎缩的微绒毛中退出进入细胞质,基膜内褶破坏.进入预蛹期幼虫马氏管细胞解体:基膜内褶、顶端微绒毛、线粒体及细胞质内的其它细胞器消失,并形成自体吞噬泡,细胞质内仅存细胞核及各种类型的液泡.但是在变态期间因底膜始终存在,故马氏管外形不变;至蛹后期,成虫马氏管细胞在原位重组,基膜内褶由浅变深,微绒毛由短变长,线粒体内嵴从无到有.(3)变态过程中羧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以六龄幼虫最强,预蛹期次之,蛹期最低.  相似文献   

20.
小地老虎变态期间马氏管超微结构与酯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长琨  朱荣生 《昆虫学报》1991,34(3):284-288
本实验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幼虫在变态期间马氏管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成虫马氏管的重组过程,同时还研究了变态期马氏管酯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变态期间马氏管外形完整,除至预蛹期隐肾复合体解体外,其余无明显变化.(2)变态期间管壁细胞变化显著.幼虫6龄末期马氏管细胞结构开始变化,主要特点为:细胞质电子密度高,充满了核糖体颗粒,微绒毛萎缩,线粒体从萎缩的微绒毛中退出进入细胞质,基膜内褶破坏.进入预蛹期幼虫马氏管细胞解体:基膜内褶、顶端微绒毛、线粒体及细胞质内的其它细胞器消失,并形成自体吞噬泡,细胞质内仅存细胞核及各种类型的液泡.但是在变态期间因底膜始终存在,故马氏管外形不变;至蛹后期,成虫马氏管细胞在原位重组,基膜内褶由浅变深,微绒毛由短变长,线粒体内嵴从无到有.(3)变态过程中羧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以六龄幼虫最强,预蛹期次之,蛹期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