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17年6—7月,在云南省双柏县法脿镇境内(101°52'18″E,24°34'28″N,1 350 m)发现噪鹃Eudynamys scolopacea在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巢内寄生繁殖的现象。6月12日,在法脿镇境内某河谷峭壁的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上发现一窝营巢的红嘴蓝鹊,鸟巢筑于离地5 m左  相似文献   

2.
陕西太白山的血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2—1985年在太白山进行了血雉生态学研究。血雉秦岭亚种,分布于太白山北坡2200—3200米,南坡1800—3200米之间的落叶松林、冷杉林、桦木林和针叶混交林。雌雄性比北坡为1:1.04,雏鸟为成鸟的46%;南坡为1:1.17,雏鸟为成鸟的57%。南坡每公里平均遇见率为0.92只,北坡为0.66只。血雉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在繁殖期间亦食一些动物住食物。据剖检155只嗉嚷分析,发现全年取食60多种植物,占取食总量的87%,繁殖期间也吃一些动物性食物,但仅占总食量的13%。血雉的食物随着季节和植物的生长阶段而改变。  相似文献   

3.
北红尾鸲繁殖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活在徂徕山林场的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筑巢前雄鸟寻选巢址,雄、雌鸟共同筑巢,筑巢材料多种,多是雌鸟衔运。每年筑巢二次,均于墙洞内,并对巢区有依恋性。巢筑完后开始产卵,每窝4—5枚。第一窝产于4—5月上旬、第二窝为6月,1986年6月见一窝产1卵而弃巢。雌鸟孵卵,孵卵期12天。雏鸟由雄、雌亲鸟共同饲育,每雏每次喂一至多种和多只昆虫。每日喂雏有三次高蜂,5—7时是一日中喂雏活动最频时刻。11天163小时喂雏1317次,雄鸟喂雏715次、雌鸟602次。12日龄喂雏192次为最多一天。12、13日龄,雌鸟每日喂雏次数多于雄鸟。  相似文献   

4.
在白马雪山,滇金丝猴栖息在3500米—4200米的冷杉林中,以长在冷杉树上的树挂地衣——松萝,当地人称“树胡子”为主要食物,这在非人灵长类中是非常罕见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红角鸮(Otus scops)的繁殖状态,2009年5~8月,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直接观察法对红角鸮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观察的4个巢址全部是以柳树为主干的树洞巢,巢内铺垫物较少或无铺垫,巢距地面的平均高度为91.3cm,巢内径平均为13.5cm,巢外径平均为15.0cm,巢深平均32.0cm(n=4)。平均窝卵数为3.75,对其中一窝进行测量,4枚卵平均量度是28.9mm×24.6mm,重量9.5g。雏鸟孵出后,雌性亲鸟承担主要育雏任务,雄性亲鸟日间停歇于离巢不远的树上负责警戒工作,夜间与雌鸟共同哺育雏鸟。小型鼬科动物的捕食可能是干扰红角鸮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牛背鹭的繁殖、生长和恒温能力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祯中  孙儒泳 《动物学报》1993,39(3):263-271
1990年4月—1991年5月在河南信阳南湾水库牌坊鸟岛观察了牛背鹭的15巢54只雏鸟的生长,恒温能力和食性;结果是:(1)巢离地平均13.99±0.71(13.2-15.6)米;(2)平均窝卵数3.60±0.74枚,与文献资料比较,窝卵数有显著地随纬度变化,卵平均重25.93±2.13g(3)幼鸟生长模型为Wt=305/1+e~(2.7620-0.2397t),R~2=0.99(4)恒温能力发育分三个时期,即迅速发育期、缓慢发育期和恒温期。(5)雏鸟食性组成主要有两栖类(64.18%)、昆虫(23.71%)、爬行类(8.29%)、植物(4.14%)和泥鳅(3.80%);各周龄不仅相同。  相似文献   

7.
云雀的生态与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雀于5月中旬开始产卵,每窝卵4—5枚,卵重3.25克。雌雄鸟均参加孵卵,孵化期11—12天,留巢期9.5天。食物以草籽为主,繁殖期主要食鳞翅目幼虫,鞘翅目和直翅目昆虫等。  相似文献   

8.
金眶鸻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眶(行鸟)Charadrius dubius curonicus Gmelin的生态学资料(尤其繁殖习性),目前国内尚少见报导。笔者于1963年4月起,先后在吉林省延吉县海兰江流域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并采获离巢幼鸟2只(1 1)、在巢雏鸟一窝(4只)及卵5窝(共19枚)。现将有关资料整理成文,提供参考。 繁殖地区的自然环境 海兰江是图们江的一大支流,流经龙井盆地,每年3月末至4月中旬有春汛一  相似文献   

9.
对分布于吉林白城地区草原生境中栗斑腹巫鸟的窝卵数、营巢成功率和繁殖成功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繁殖期栗斑腹巫鸟种群的平均窝卵数为 5 .0 9± 0 .5 8枚 /巢 ;窝卵数与产卵期、出巢数与产卵期、窝卵数与卵大小之间呈负相关 ,产卵期与孵化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巢外径与窝卵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巢的其余指标均与窝卵数呈正相关 ;平均孵化期为 12± 0 .4 9d ,孵化率为 36 .3% ,繁殖成功率为 11.11% ;7日龄以上的雏鸟群体大小为 2 .5 6± 1.5 3只 ,栗斑腹巫鸟的雏鸟存活率为 2 7.6 9% .  相似文献   

10.
我们于1980年5月在昆明市西郊山区花红洞,观察了一对棕头鸦雀(Poradoxornis webbi-anus yunnanensis)的繁殖情况,现予以整理报道。 一、营巢环境 棕头鸦雀的巢,位于海拔2,100米的山坡沟谷地。巢隐蔽在野蔷薇(Rosamairei)刺丛中,离地约1米。巢周围散生云南  相似文献   

11.
矶鹬(Tringa hypoleucos)的繁殖习性,目前在国内报道甚少。笔者于1966年3—10月和1979年3—10月,先后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县海兰江流域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共采获成鸟4只(1 3)、离巢幼鸟8只(4 4)、在巢雏鸟4窝(16只),卵6窝(共24枚)。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天目琼花     
天目琼花(Viburnum sargcntii)又名山绣球、八仙条。忍冬科,荚蒾属。主要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安徽、湖北、四川等省区,山东省也有一定分布,主产于昆俞山、崂山、蒙山、泰山等地。天目琼花为落叶灌木,株高2~3米。早春萌芽抽叶,以后渐至成形。叶对生;叶形多有变化,椭圆形、卵圆形至近圆形;具掌状三出脉,通常三裂,顶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或截形,边缘波状或不规则粗齿裂或近全缘,长5—10厘米,宽5~9厘米;叶质较厚,两面光滑,仅叶背脉腋有簇毛;叶柄长2~4厘米,有浅沟槽。4~5月孕蕾,5~6月开花。花序复伞形,直径10厘米左右,外围具径达2.5厘米的白色不孕的辐射花;花萼管状,5齿裂;花冠幅状,白  相似文献   

13.
眼纹噪鹛(Garrulax ocellatus artemisiae),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夏季见于海拔2000—26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带,冬季降至海拔12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带。丛栖。鸣声粗犷,常发出“嘎—嘎”的鸣声。1984年5月14日,笔者在该区英雄沟发现此鸟一巢。营巢地为平坦阶地,海拔2400米,四周为四川红杉人工幼林及灌丛;人为干扰少,隐蔽条件好。巢筑在高7米的云杉幼树上,距地3.5米。浅碗状,巢高120、窝深50、外径200、内径110毫米;亲鸟将三枝树枝扭曲交叉于二个粗枝间作为巢基,用粗约4—6毫米的树根、树枝、草茎等筑成平台状,用细短的树根树枝、草茎筑成浅…  相似文献   

14.
四川雉鹑繁殖习性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5~2008年,在四川省雅江县对四川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的繁殖习性,包括巢、卵、孵卵时间、生长量度和日行为节律进行了初步观察.四川雉鹑同时营树上巢和地面巢,以树上巢为主,占68%(n=25);产卵期集中在4月,正常窝卵数2~5枚(n=9),窝卵孵化率为63.89%(n=12);雌鸟在孵卵期每天离巢1次,离巢平均时间(63.0±22.6)min(n=18),孵卵期24~29 d(n=4);150日龄幼鸟的体重接近成体.在繁殖期,四川雉鹑6:30~7:00时从夜栖树上飞下,行至觅食地觅食,17:00时左右返回夜栖地,19:00~19:30时上树夜栖.  相似文献   

15.
江洪 《植物生态学报》1994,18(3):209-218
 本文应用DCA排序的方法进行了四川西北部和甘肃南部云冷杉林的梯度分析,建立了植物群落梯度环境解释的数学模型和植物群落地理分布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川西北甘南云冷杉林植物群落地理分布的生态梯度中最显著并起主导作用的是温度梯度和水分梯度。在水分梯度上,大致有这样的植被序列,由较湿的藓类和杜鹃冷杉及云杉林,中生性的箭竹冷杉林和云杉林,偏旱的高山栎冷杉林和云杉林;处于恢复中期的桦木林的生境也偏旱,但一般不如高山栎林。冷杉林比云杉林更趋于阴湿的生境。 在温度梯度上,呈现出灌木云杉林—桦木林—落阔冷杉林—高山栎云杉林—箭竹云杉林—箭竹红桦林—高山栎冷杉林—藓类红桦林—藓类云杉林—箭竹冷杉林—藓类云冷杉林—藓类冷杉林—小叶章云杉林—杜鹃冷杉林的排序。基本特征是:川西北和甘南的云杉林的温度需求高于冷杉林。川西北云冷杉林与甘南云冷杉林在DCA排序轴上没有明显的区别。虽然川西北地区云冷杉林的海拔分布高于甘南地区,但是其纬度也低于甘南,故在温度条件上基本一致。在水分梯度上,川西北云冷杉林的湿度要稍大于甘南云冷杉林。利用植物地理分布的数学模型和有关的图、表,详细地分析了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环境解释,并找出了主导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6.
枇杷叶荚蒾 (Viburnum rhytidophyllum)是忍冬科 (Caprifoliaceae)荚蒾属的一种常绿灌木,也称山枇杷或皱叶荚蒾。原产于我国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和东南部及贵州。生长在海拔 800— 2400米的山坡、林缘的灌木丛中,或山沟、溪边的温暖阴湿处。   枇杷叶荚蒾植物学特征明显,很容易识别。通常植株高约 2— 4米,全株均被星状绒毛,老枝为黑褐色;叶片经冬不落,对生,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 8— 18厘米,宽 3— 5厘米,革质,叶正面深绿色,有光泽,叶脉下陷使叶面呈深皱纹状,叶背密生灰黄色或略带褐色的星状毡毛;在华北地…  相似文献   

17.
白颊噪鹛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桂垣 《动物学研究》1982,3(3):245-251
1956年3—6月,在成都北外昭觉寺对白颊噪鹛(Carrulax sannio oblectan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繁殖期 3月中、下旬,白颊噪鹛双双成对地结成4—10只左右的小群,活动于竹林、树林或灌丛间,鸣声比平常多而急促,相邻鸟群间也常相互呼应,作“吉呀!吉呀!”的叫声,此起彼伏,极其噪杂。在地面觅食或停息树上时,常作低微的“嘘!嘘!”声。 3月底至4月初,曾见在林间啣取草等筑巢材料,6月上旬见有巢雏。在东郊,迟至6月初仍有啣草筑巢的,可见白颊噪鹛在成都地区的繁殖期为3—7月。  相似文献   

18.
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区,于2018年7月从洋县引进20只朱鹮在北戴河建立了朱鹮野化种群。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共有22只朱鹮,其中成年朱鹮17只,雌雄性比为1.1;实际繁殖密度为37.8只/hm2;人工巢的密度为40.0巢/hm2,人工巢筐内径为50 cm。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朱鹮共配对8对,其中6对繁殖成功,营巢成功率为75%;共产卵33枚,平均窝卵数为(4.1±1.8)枚;出壳18只,孵化率54.5%;出飞13只,出飞率72.2%,繁殖成功率为39.4%,繁殖生产力为2.2±1.2。与洋县饲养种群相比,北戴河种群首枚卵的产卵时间晚17 d,与两地温差相吻合。北戴河朱鹮的窝卵数显著高于洋县种群,这可能是由种内巢寄生所致。监控录像表明,北戴河1巢朱鹮的窝卵数高达6枚,超过野生种群平均窝卵数(2或3枚)的2倍,推测发生了种内巢寄生行为。此外,还观察到8号巢朱鹮同时发生了婚外配和种内巢寄生行为,婚外配雌鸟将卵产在该雄鸟的巢中,使得窝卵数高达7枚。此后在该巢中发现3只朱鹮轮流孵卵,以及2只雌性朱鹮并排孵于同一巢中的异常情况。北戴河朱鹮的种内巢寄生行为可能是因网笼内人工巢址密度较高但隐蔽性较低所致,而婚外配行为可能与种群密度和繁殖密度过高有关。本文有关朱鹮异常繁殖行为的研究结果可为野化网笼内人工巢筐的设置和野化种源的选择提供参考,并提示我们进一步关注朱鹮在环境压力下的表型可塑性和生态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和2009年的4~8月,在四川省雅江县帕姆岭对棕背黑头鸫Turdus kessleri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该鸟繁殖期在4月下旬至7月上旬,营树上巢,营巢树种为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和鳞皮冷杉Abies squamata.窝卵数为2~3枚(n=7),平均卵重(7.96±0.03)g(n=8),卵长径(32.7±0.17)mm,短径(21.9±0.13)mm(n=13),雌雄共同孵卵,以雌性为主,孵化期为15~17 d(n=2),孵化率为83.3%(n=18).雌雄共同育雏,以雄性为主,雏鸟出飞后主要在巢周围的林下或灌从活动,这时亲鸟仍会对幼鸟喂食.在同一繁殖季对巢有重复利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骨顶鸡是我国广泛分布的大中型水禽,为北方夏候鸟。在扎龙保护区,每年3月末4月初迁来。求偶活动在开阔水面进行,配偶是一雌一雄制。4月下旬开始营巢,营巢于开阔水面边缘水草中,巢材主要是香蒲、苔草等,巢间距为50米以上。每年5月上旬开始产卵,每窝8—12枚,雌雄共同孵卵,以雌为主。出雏时间为4—5天,是早成鸟。本文分析骨顶鸡产卵育雏生态行为及繁殖期分布数量变动的特点以及天敌与人类活动影响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