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野生紫苏的植物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分布、主要营养成分与使用价值、种植栽培方法、国内外对紫苏的利用概况及其种植产业前景。  相似文献   

2.
紫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紫苏是一种具有很高利用价值的食、药二用植物,日益成为国内外医疗保健、食品、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国内外对紫苏及紫苏油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选取不同叶色紫苏资源,统一田间栽培管理,待紫苏成熟期收获紫苏叶,并对紫苏叶中花青素含量进行分析。紫苏花青素传统的提取方法中含有大量的副产物如糖、有机酸和蛋白质等副产物,这些杂质可能加速花青素的降解。本研究比较不同提取介质的提取能力及选择性,其中乙醇-酸化水(50%,v/v)提取花青素的含量最高(4.7%)。采用不同的吸附剂进行吸附纯化,实验表明XAD-7HP吸附树脂表现出较好的吸附能力和解吸能力,利用LCMS对花青素苷成分进行分析,花青素苷中丙二酸单酰基紫苏宁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选取不同叶色紫苏资源,统一田间栽培管理,待紫苏成熟期收获紫苏叶,并对紫苏叶中花青素含量进行分析。紫苏花青素传统的提取方法中含有大量的副产物如糖、有机酸和蛋白质等副产物,这些杂质可能加速花青素的降解。本研究比较不同提取介质的提取能力及选择性,其中乙醇-酸化水(50%,v/v)提取花青素的含量最高(4.7%)。采用不同的吸附剂进行吸附纯化,实验表明XAD-7HP吸附树脂表现出较好的吸附能力和解吸能力,利用LCMS对花青素苷成分进行分析,花青素苷中丙二酸单酰基紫苏宁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紫苏(Perrilla frutescens rar . crispa)唇形科,一年生草本。茎方形、紫色,上部具长柔毛。叶对生,卵形或圆卵形、带紫色。夏季开花,花红或淡红色。种子可榨油,嫩叶作蔬菜,地上部分可入药。紫苏香精油,国内可参照价300元/kg,每亩茎叶可提取精油3~5kg。茎叶具有防腐保鲜作用,可取代苯甲酸钠作防腐剂,也可包裹水果保鲜。紫苏籽油中的不饱  相似文献   

6.
郭凤根  王仕玉 《植物研究》2000,20(3):270-274
选取26个性状,应用不加权算术平均配对法对来自云南各地的20份紫苏试材进行了数值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这20份紫苏试材可分成紫苏、回回苏、耳齿紫苏、野生紫苏和白苏5个变种;并对白苏变种的设立和耳齿紫苏变种的分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香紫苏,学名salvia sclarea L,别名莲座鼠尾草,南欧丹参。香紫苏是一种高产量的农作物,其鲜花和种子的深加工产品,具有较离的经济价值。香紫苏鲜花精油主要用于配制日用化妆品香精,也用于食品和制酒工业。种子油脂用于陶器和瓷器生产,花是很好的蜜源。香紫苏亩产鲜花450至600公斤,鲜花含油量因年份而不同。种植第一年、第三年较高,第二年略低。亩产精油量:第一年1.31至1.74公斤,第二年0.7至0.95公斤,第三年0.99至1.32公斤。亩产种子,直播四26.6公斤,移载田26.4公斤。香紫苏精油理化性质,色泽淡黄色或橙黄笆,相对密度(25℃)0.906~0.925,折见指  相似文献   

8.
云南境内紫苏种下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26个性状,应用不加权算术平均配对法对来自云南各地的20份紫苏试材进行了数值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这20份紫苏试材可分成紫苏、回回苏、耳齿紫苏、野生紫苏和白苏5个变种;并对白苏变种的设立和耳齿紫苏变种的分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紫苏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月秀  张卫明   《广西植物》1999,19(3):285-288
对紫苏(Perillafrutescensvar.arguta)植物叶片及种子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紫苏叶片中粗蛋白含量较高,为28%,β-胡萝卜素含量为24.7mg/kg,全株挥发油含量为0.22%~2.70%;紫苏种子油脂肪酸中α-亚麻酸含量为62.9%,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我国野生紫苏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紫苏、白苏的抑菌实验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用不同溶剂浸泡或处理紫苏后,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10%以上浓度的紫苏水浸液,12.5%水煎液和乙醇提取液对白色念球菌、新型隐球菌以及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紫苏、皱紫共、白苏对真菌均有抑菌作用,但皱紫苏对绿脓杆菌、白苏对克柔氏念球菌、白色念球菌以及绿脓杆菌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紫苏属植物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紫苏属植物的研究与利用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课题,我国对紫苏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介绍了紫苏属植物资源的概况、植物学性状、化学成分和主要用途,以期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中心组合设计(CCD)-响应面(RSM)优化紫苏籽油脂的水酶法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酶的种类、酶解温度、pH、液(mL)固(g)比、加酶量、以及时间相互作用对紫苏油脂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拟合得到方程显著,确定的紫苏油脂提取最优条件为:碱性蛋白酶在pH9.5条件下液(mL)固(g)比9.97∶1、加酶量2.75%、温度56.1℃、时间5.25h,该条件下紫苏油脂的提取率可达到37.65%,与理论值38.3%十分接近,建立的模型真实可靠,确定了紫苏油脂的最佳提取工艺。经气相色谱检测紫苏籽油中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等脂肪酸,水酶法提取紫苏油脂的α-亚麻酸相对含量最高67.9%,且相对溶剂法及冷榨法理化指标最好。  相似文献   

13.
香紫苏醇是一种来源于植物的双环二萜醇,常用于香味成分且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为实现香紫苏醇的微生物生产,以酿酒酵母为宿主,表达焦磷酸赖百当烯二醇酯合酶和香紫苏醇合酶,构建香紫苏醇的人工生物合成途径。发现过表达前体代谢关键酶、蛋白质融合增强底物通道效应及去除异源蛋白信号肽等,有利于香紫苏醇合成。在摇瓶培养条件下,组合优化得到的工程菌株S6的香紫苏醇产量达到8.96 mg/L。研究结果对其他萜类化合物的异源生物合成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紫苏各种活性物质的种类及其抗氧化、抗炎抑菌、抗肿瘤、抗过敏、调节糖脂代谢等功能进行综述,对紫苏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紫苏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紫苏籽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紫苏籽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脂肪酸,各品种间营养成分含量大多数差异极显著,在加工利用时应注意原料品种的选择。紫苏籽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平均为388.00g/kg和263.78 g/kg;脂肪酸组分以亚麻酸含量最高,平均为57.68%;其次是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平均为24.67%、10.37%和6.83%;硬脂酸含量最低,平均为0.49%。各营养成分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计算出了拟合曲线方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了为害紫苏等药用植物的重要害虫紫苏野螟的各虫态形态特征,并对其寄主范围、为害特点、习、性、生活史以及防冶意见等作了报道。该虫在北京一年发生2~3代,以结茧幼虫在田间残株落叶或土缝内越冬。  相似文献   

17.
紫苏属植物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苏属植物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刘月秀张卫明王红夏济珠沙宏银(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南京210042)(新曹香料研究所,东台224243)紫苏属Perila植物在我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历代本草专著均有收载。但有关紫苏属植物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报道极少...  相似文献   

18.
紫苏醇,即[4-异丙烯基-1-环己烯]甲醇,是一种具有类似芳樟醇和松油醇特殊气味的单环单萜烯醇。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行业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和研究价值。文中研究了以工程大肠杆菌通过甲羟戊酸途径合成紫苏醇的方法。首先在大肠杆菌中构建来源于粪肠球菌的MVA代谢途径合成柠檬烯,随后柠檬烯通过细胞色素P450烷烃羟化酶的羟基化转化为紫苏醇。然后将构建的紫苏醇合成菌株在摇瓶发酵条件下进行优化,研究发现工程大肠杆菌以葡萄糖为原料,通过MVA代谢途径可合成约50.12 mg/L的紫苏醇。本研究构建合成紫苏醇的MVA代谢途径也可用于其他萜类化合物的合成,为今后生物法合成萜类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紫苏的利用与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蔚 《生命世界》1999,(4):12-13
紫苏(Perillafrutescens)是一种具有特异香气的唇形科植物,原产于我国,在古代文献中又称为荏、赤苏、白苏、香苏……。由于紫苏的叶(苏叶)、茎(苏梗)、果(苏子)均可入药,历代本草著作中多有记载,嫩叶可生食、作汤或煎炒,茎叶可腌渍后食用,因此栽...  相似文献   

20.
紫苏与白苏不同化学型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对不同地区的八个紫苏、白苏样品进行了植物形态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花为白色、植物全绿者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紫苏酮,此植物为紫苏酮型。花为淡紫色,植株全紫者(老叶叶面为绿色,叶背面为紫色)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紫苏醛,此植物为紫苏醛型。花为粉白色,叶子面绿背紫绿色或者叶绿,叶柄、茎为紫绿色者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莳萝油脑或肉豆蔻醚,此植物为苯丙烯基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