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建立南五味子药材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和6种木脂素类成分一测多评法(QAMS),为南五味子药材质量标准提高提供参考。采用UPLC法建立南五味子药材指纹图谱,运用聚类分析(H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指纹图谱进行分析;以五味子酯甲为内参物,建立五味子酯丙、五味子酯乙、安五脂素、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酯丁的一测多评法,并与外标法(ESM)测定结果对比,判断方法的准确性。14批南五味子药材指纹图谱确定了15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7个成分,分别为原儿茶酸、五味子酯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酯乙、安五脂素、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丁,其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5以上;通过聚类分析(H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式分析(OPLS-DA)可以将南五味子药材分为4类,峰1(原儿茶酸)、峰2、峰4、峰6、峰7(五味子酯乙)、峰8、峰9、峰12、峰15共9个成分是导致产地差异性的主要标志物。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测定的五味子酯丙、五味子酯乙、安五脂素、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酯丁含量结果无显著差异。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靠,为南五味子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元活性成分同时测定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讨不同贮藏条件对五味子药材质量的影响。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UFLC-QTRAP-MS/MS)同时测定不同贮藏条件(包装材料,贮藏温度)五味子中木脂素(五味子酯乙、五味子醇乙、五味子丙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酚、戈米辛D、戈米辛J、当归酰基戈米辛H)及有机酸(L-苹果酸、酒石酸、原儿茶酸、奎宁酸)共15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根据15种目标成分的含量,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TOPSIS法对不同贮藏五味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5种化合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1;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6.64%~99.96%之间,RSD均小于5%。灰色关联度分析中r_i的最大差异较小为57.5%,TOPSIS法中C_i值的最大差异较大为81.3%,两种结果均显示S4、S3、S1的综合质量较好,五味子的适宜贮藏条件为以聚乙烯密封袋为外包装存放于阴凉库。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五味子药材内在质量的综合评价,本研究可为五味子适宜储藏条件的优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五味子科植物的木脂素成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五味子科植物分为五味子属 ( Schisandra)和南五味子属 ( Kadsura) 2个属 ,其中五味子 ( S.chinensis)为著名中药 ,其应用已有 2 0 0 0多年的历史 ,一直为我国药典所收载 ,该科其它许多种也在民间广泛应用 [1 ]。 2 0世纪 70年代初 ,我国临床研究中发现五味子能明显降低肝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 ,引起广泛研究的热潮 ,并由此开发出治疗肝炎药物联苯双酯 [2 ] 。迄今 ,国内外已对二十余种五味子科植物进行了研究 ,分离鉴定出大约 2 0 0个成分 ,其中 1 50多个为木脂素。五味子科木脂素结构类型多 ,立体化学复杂 ,而且生物活性广泛。除了…  相似文献   

4.
五味子科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隶属于双子叶植物门木兰亚纲Magnoliidae八角目Illiciales, 全球分布约60种, 包括两个属: 五味子属Schisandra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 间断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北美东南部。本文归纳了中国五味子科植物两大类活性成分--木脂素和三萜的分布规律、传统疗效和现代药理活性, 并对中国五味子科的药用植物亲缘学进行了初探。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I)集中分布于五味子科植物, 可以被认为是五味子科植物的特征性化学成分, 除了传统的保肝作用外, 这类化合物中很多具有潜在的抗氧化、抗肿瘤和抗HIV活性, 一些联苯环辛烯类的木脂素, 尤其是在八元环C-6、C-9位上具有羟基或者酯化取代具有更好的抗HIV和抗肿瘤活性; 而螺苯骈呋喃型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II)绝大多数存在于南五味子属, 其特殊的螺苯骈呋喃环及其钙拮抗、抗凝血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 不仅初步说明了民间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藤茎具有较强活血化瘀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基础, 也提示在对南五味子属的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中, 可以考虑以此类成分作为定性定量指标。五味子科植物中木脂素成分的分布规律提示, 在演化程度上五味子属植物较南五味子属植物更原始。环菠萝蜜烷类三萜在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均有分布, 尤其是A环开环的环菠萝蜜烷类三萜(II)在抗HIV和抗肿瘤活性方面具有很好的潜力, 而结构更进化的7/7/5/6型三萜内酯(IV)显示了很强的细胞毒活性, 目前只在南五味子属的长梗南五味子K. longipedunculata中发现。从五味子属的小花五味子S. micrantha和狭叶五味子S. lancifolia中分离得到的多个成环复杂且高度氧化的类三萜内酯中也发现具有抗肿瘤和抗HIV潜力。  相似文献   

5.
五味子科植物的木脂素类成分及生物活性与国内资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五味子料(Schisandraceae)是一类重要的药用植物.本文简述从国产的12种五味子植物中分离出近70个木脂素成分,并着重介绍木脂素成分降低谷丙转氨酶的研究结果以及其他主要活性。并对国内五味子科植物的分布和资源利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利用系统溶剂提取法、溶剂分步萃取法、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半制备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以及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手段,从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藤茎的90%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化学方法及波谱数据等分析手段,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结构进行鉴定为木脂素类化合物,发现为Gomisin D、Schisantherin B、Schisanhenol、Gomisin J、Gomisin N、Gomisin G、Schisandrin B、Schisandrin C、(+)-anwulignan、Schisantherin A、Deoxyschisandrin、Schisandrol A和Gomisin A。采用虫体浸渍法研究了这些木脂素类化合物对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的胃毒活性。结果表明,在2g/L浓度下,Schisandrol A(五味子醇甲)处理桃蚜48 h杀虫效果达到了82.1%。处理小菜蛾72 h,Schisandrin B(五味子乙素)的杀虫效果为100%。后续试验中测定了Schisandrin B对小菜蛾的LC50值为586.22 mg/L,显著低于毒死蜱的杀虫效果211.16 mg/L。Schisandrol A在72 h对桃蚜的LC50值为295.62 mg/L,显著低于植物源农药藜芦碱35.29 mg/L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7.
云南红景天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云南红景天(Rhodiola yunnanesis)根茎中分出15个单体成分(Ⅰ~ⅩⅤ),其中12个(Ⅰ~ⅩⅡ)分别鉴定为:黑五味子单体甙(schizandriside, ∠)、1-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1-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Ⅱ)、1-表儿茶素(1-epicatechin, Ⅲ)、大黄酚(chnysophanol, Ⅳ)、β-胡萝卜甙(daucosterot, Ⅴ)、β-谷甾醇(β-sitostecol, Ⅵ)、阿魏酸二十八烷醇酯(1-octacosanly ferulate, Ⅶ)、没食子酸(gallic acid, Ⅷ)、二十八烷醇乙酸酯(1-octasonaly acetate, Ⅸ)、蜡酸二十六烷醇酯(1-hexacosanyl cerotate, Ⅹ)、蜡酸(cerotic acid, Ⅺ)、二十六烷醇(1-hexacosanol, ⅩⅡ)。有趣的是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出木脂素类(Ⅰ)、黄烷醇类(Ⅱ、Ⅲ)以及蒽醌类(Ⅳ)成分。  相似文献   

8.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分离技术,结合化合物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等多种结构鉴定手段对天山假狼毒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最终,从天山假狼毒地上部分分离鉴定得到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西瑞香素(1)、西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2)、繸状芸香甙酯(3)、9'-甲氧基繸状芸香甙酯(4)、7,7'-二羟基-6,8'-双香豆素(5)、Bicoumol-7'-O-β-glucopyranoside(6)、7,8-二羟基香豆素(7)、genkwanol B(8)、Viburnolide A(9)、对羟基苯甲酸(10)、白桦脂醇(11)、胡萝卜苷(12)、β-谷甾醇(13)、正二十四烷醇(14)、正二十三烷醇(15)、正三十五烷醇(16)。化合物1~16均为首次从假狼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华中五味子降转氨酶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华中五味子中分离得6种结晶成分,并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其中酯甲、乙、丙及丁经药理和临床试验证明有降低血清GPT作用,去氧五味子素及酯戊无效。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酯甲对小鼠四氯化碳中毒后肝细胞亚微结构的影响,认为肝细胞的损伤受到保护,酯甲对肝细胞无直接损害作用。氚标记醇甲口服后很快吸收,在肝内从脂溶性迅速转化为水溶性代谢物,主要经肾排泄。提纯大鼠肝GPT酶蛋白,免疫家兔后,用抗原抗体反应证明酯甲的降酶机理可能与抑制肝内GPT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10.
研究银胶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inn.中木脂素类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ODS和半制备型HPLC等色谱技术,从银胶菊地上部分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木脂素类化合物(1~5),通过波谱学数据分析,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7S,8S,7′E)-4,9,9′-三羟基-3,5,7,3′,5′-五甲氧基-8,4′-氧新木脂素-7′-烯(1)、丁香脂素(2)、杜仲树脂酚(3)、松脂素(4)、五味子醇甲(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5为首次从银胶菊中分离得到。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神经炎症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LPS激活的BV-2小胶质细胞释放NO具有显著抑制作用,IC_(50)为21.10±1.97μmol/L,其余化合物均无活性,且所有化合物在测试浓度下均不影响细胞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3.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4.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5.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细胞壁缺陷细菌生物氧化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和  陈峥宏 《微生物学报》1998,38(5):396-399
The L-forms were induced from Staphylococcus aureus,Escherichia coli and Bacdtos cereus by β-lactam anhbiohcs and then observahons on the proPenies of oxygen requlrement sugar fermentahon and sensihve tO cyanide of the Lforms were done. The resultS were shown that the Lforms derived from the obligate aerobe or the faCultative anaerobe did not ferment sugars and were highly oxygendePendent and more sensihve tD cyedde than their Parent bacteria The metabolic achvihes which were same as the Parent bacteria of …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