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非洲叶肢介科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03,42(4):590-597
叶肢介化石生长线下缘锯齿状构造曾作为非洲叶肢介科(Afrograptidae)分类的主要特征,通过扫描图像,从比较解剖学研究入手,揭示了现生与化石叶肢介壳瓣的锯齿构造是由于分布于生长线的一排刚毛,基部关节脱落而形成的;分析了生长线刚毛的形态是属于长针形的轴刚毛,主要司触角功能;在5科18属现生叶肢介中,至少3科7属32种具有生长线刚毛,22属化石叶肢介有锯齿构造;作者认为这一构造被视为非洲叶肢介科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不合适的,壳瓣的放射褶或粗瘤构造在高级分类上更重要,进而对该科的含义进行了厘定;从壳瓣具有多条放射褶这一构造特征来看,它与小叶肢介超科(Estheriellioidea)的成员在发生关系上比较密切,小叶肢介超科可提升为亚目(Estheriellidea),包括小叶肢介超科和非洲叶肢介超科,是中生代初兴起的一个类群。在白垩纪中期消失。  相似文献   

2.
1962 年, M. J. Copeland 报道了加拿大北极梅尔维尔岛中–上泥盆统梅尔维尔岛组的叶肢介化石。2014 年秋, 作者对馆藏在加拿大地质调查所的模式标本进行了观察、照相, 发现了一些新的重要的分类特征, 在此予以补充修订。1、壳瓣具有 3–5 条放射脊的翼李氏叶肢介属(Pteroleaia)是梅尔维尔岛泥盆纪最具特色的类型, 与其保存在同一层面上还发现有另一类个体十分微小的棒叶肢介属(Rhabdostichus), 该属与美国中北部及加拿大艾伯塔地区同时代的叶肢介可以对比, 之前这一类型的标本仅见于该地区中–晚泥盆世地层, 其在北极地区的出现为首次报道。同时对归于棒叶肢介科(Rhabdostichidae)的另外两属(Rhabdostichops 和 Archaeositum)的含义进行了甄别, 认为前者建属特征不成立, 后者不应属于该科。2、产于梅尔维尔岛 Dundas 半岛的叶肢介, 个体数量多且密集堆积, 曾被鉴定为 Asmussia canadensis 的那些个体的壳顶都发育有一个细小的、凸起的卵形瘤状构造, 依据这一重要鉴定特征, 其分类位置应属于锥顶叶肢介亚科(Vertexiinae)的犄叶肢介属(Cornia), 从而使这一属的地质历程从石炭纪追溯到中泥盆世。这些化石的修订, 丰富了我们对加拿大北极地区泥盆纪叶肢介面貌的认识, 为研究相关类群的起源、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文中也讨论了李氏叶肢介亚目(Leaiina)三个早期叶肢介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认为 Pteroleaia (Rostroleaiidae)代表了形态特殊的一个演化分枝, 早仅见于泥盆纪并很快灭绝。壳瓣具有两条放射脊的叶肢介科(如: Leaiidae)被认为是李氏叶肢介亚目的演化主干, 兴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广东中泥盆世早期(Givetian)桂头群中的叶肢介组合以 Hepuleaia (Praeleaiidae)为主, 并包含壳瓣具两条放射脊的种类, 该组合是迄今已知李氏叶肢介亚目的最早代表, 这表明该亚目应起源于中国而非欧洲。  相似文献   

3.
自从Triglypta Wang(1984)属建立以来,在国内、外陆续发现了一个具有针孔状-小网状-线脊状三种装饰的叶肢介化石群。这个化石群的属种装饰揭示它们之间存在亲缘关系,为此建立三饰叶肢介科Triglyptidae fam.nov.。该化石新科在研究叶肢介的系统演化和地层划分对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叶肢介科的成员以个体大,生长线粗凸,其上有一排圆瘤,最后几条生长线在后背缘微微反弯曲,生长带宽而平,发育有大网状或线脊状装饰为特征。其个体之大,是叶肢介动物群中的佼佼者。该科原包括4属:Sinoestheria Chang,1957,Ganestheria Bi and Xie,1982,Stanleyviella Chen and Shen,1982及Sentestheria Wang,1981。通过对分类依据及构造特征的厘定,认为Sentestheria应划归于Nestoriidae。新建立2个属:Wanestheria(安徽叶肢介)及Brazilestheria(巴西叶肢介)。该科的地质历程较短,分布于晚侏罗世(Kimmeridgian)至晚白垩世(Coniacian-Santonian)。目前只见于中国、非洲及巴西。本文讨论该科与其它古似渔乡叶肢介类的关系。根据保存十分完好的Ganestheria的标本,对该属具有加厚的脊状背缘及背缘刺的特征做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新疆中二叠世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新疆阜康三工河剖面芦草沟组的叶肢介石2科3属4种(其中2新种)和鄯善照壁山剖面“照壁山组“的叶肢介化石2科4属5种,时代均为中二叠世。  相似文献   

6.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1994,33(2):156-164
描述了采自英国伯维克郡下石炭统下泥石群(杜内附)叶肢介一新属-longesheriagen.nov.据壳瓣生产带上发育大网状纹饰构造。归属于Loxomegaglyptidae科,从而使该科的地质历程从晚二叠世,一直追溯到早石炭世早期。讨论了新属与该科其它属之间的形态特征联系。认为化石为原理藏,含叶肢介崦层属非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7.
陕西岐山后周公庙剖面的“孙家沟组”是一套厚524m的早三叠世海陆交互相地层,最近首次发现了叶肢介化石,并发现叶肢介与海相双壳类密切共存。这一新发现充分证明了在地质历史中确实存在海相叶肢介。叶肢介与海相双壳类出现在“孙家沟组”上段的上部,海相双壳类定名为“Bakevellia sp.,共生的叶肢介化石为Palaeolimnadia cf.machaolingensis,Palaeolimnadia  相似文献   

8.
乌统昱 《古生物学报》1991,30(5):630-642
本文对陕西二马营组底部叶肢介化石组合特征作了详细研究和对比。本组合特征是:(1)二马营组底部叶肢介化石群是以Protomonocarina,Euestheria两属为主要代表,并含有稀少的、但又十分重要的Xiangxiella分子和许多Palaeolimnadia,Diaplexa分子,(2)与和尚沟组叶肢介化石群关系比较密切,而与铜川组叶肢介化石群差别甚大。在华北地区,该叶肢介化石群所在层位比较稳定。本文认为Protomonocarina-Euestheria时代为中三叠世早期,相当我国南方Xiangxiella叶肢介群。文内还对许多新种作了系统描述。  相似文献   

9.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23,62(2):301-308
香溪叶肢介亚科(Xiangxiellinae)以壳瓣胎壳较大、壳上具有一条或两条短脊为特征,包括两个属:原单脊叶肢介属(ProtomonocarinaTasch,1962)和香溪叶肢介属(XiangxiellaShen,1976)。该亚科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最早出现于我国晚石炭世,三叠纪末消失。本文建立的新属叉脊叶肢介(Dicerestheriagen.nov.),以胎壳上具有两条呈“人”字形向前后分叉的、粗壮的短脊为特征,与香溪叶肢介的构造特征最为接近。推测新属壳瓣胎壳脊的形成与闭壳肌附着引起的壳瓣变异或与生态环境变化有关。化石产于江西抚州崇礼县礼陂煤矿,上三叠统安源组徐坊段。湘赣一带安源组为一套含煤地层,属于滨海、近海、沼泽沉积区,产半咸水类型的双壳类,时代认为卡尼及早诺利期。植物化石Ptiozamites–Anthrophyopsis组合是诺利期的代表,适宜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滨海环境生长的群落。因此推测新属是一个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近海沼泽环境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沈炎彬  朱彤 《古生物学报》1990,29(3):309-314
中国古生代的叶肢介知之甚少,南方早二叠世的叶肢介迄今尚无正式文献记载。1974年4月,福建地质一团在该省进行煤田勘探时,曾于钻孔中发现叶肢介化石,标注层位为龙潭组。只因化石数量太少,壳瓣保存不完整,产地又不详尽,因此,一直未作报道。之后,福建196煤田地质勘探队王信,在下二叠统童子岩组也找到了这一类型的叶肢介。1982年11月,  相似文献   

11.
西藏哺乳类名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九世纪30-40年代,曾一度旅居尼泊尔的霍奇森(Hodgson),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一批西藏标本。本世纪初,沙俄军官科兹洛夫(1901)率“探险队”入藏考察;沃尔顿(Walton,1903,1904)随英军到藏南收集动物标本;沃拉斯顿(Wollaston,1921)以及路德洛(Ludlow,1932,1934,1938,1946-1947)等,相继在藏南(包括珠穆朗玛峰地区)、藏东南和藏西北等地区调查采集。  相似文献   

12.
网蝽科十一属昆虫体表感觉结构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网蝽科(半翅目:异翅亚目)11个属18种网蝽的成虫及2种的若虫体表感觉结构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并根据体表感觉器官的主要特征将所观察的11个属大致划分为6个类群;进一步证实了体表感觉结构的差异性在属水平上的分类学意义,认为在属的鉴别上是一类可靠而适用的新型特征依据,在属内某些种的区分上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网蝽科昆虫体表感觉器官的发生发展、系统演化作了探讨性分析并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长突飞虱亚科昆虫进行了系统整理,该亚科在中国迄今共记录了3个属:长头飞虱属Terauchiana Matsumura,1915(3种)、鞘茎飞虱属Preterkelisia Yang,1989(1种)和长突飞虱属Stenocranus Fieber,1866(20种).文中编制了分属分种检索表,记录了各属的主要特征、种类、分布及部分种类的寄主植物.记述采自我国贵州的长突飞虱属1新种,畸剌长突飞虱S.anomalus sp.nov.,绘制了新种的鉴别特征图.研究标本和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童绍全 《植物研究》1998,18(2):137-143
据中国植物志(1981),云南有姜科植物17属, 78种,9变种。其后多篇文章论及一些种属,标本也有较多的增加。本文根据现有的标本与文献资料对云南姜科植物作增补与修订,共涉及16属15种,包括1个新种,7个修定后的异名。云南共计有姜科植物18属,148种和11变种。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龙山”片断雨林蕨类植物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曼养广“龙山”片断热带雨林蕨类植物的调查及与38年前的调查材料进行比较研究,初步阐明了“龙山”林中蕨类植物在科、属、种及种群等方面的一些变化。经过38年后,“龙山”林中的蕨类植物在科、属、种的组成数量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仅减少了一个科,属数不变,种数由35种增加到38种。“龙山”林蕨类植物的组成成分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科的消失率和新增率分别为11.76%和5.88%,即消失了2个科和新增了1个科;属的消失率与新增率均是20.00%,分别消失了5个属和新增加了5个属;而种消失了14个,新增了17个,消失率和新增率分别为40.00%和48.57%。种群的变化趋势是阴湿或喜阴湿的蕨种的种群趋于减少,而林缘和林窗阳性或喜阳性的蕨种的种群趋于增大。  相似文献   

16.
Examination of genera of the Pseudoascoboleae (Ascomycetes, Discomycetes, Ascobolaceae) revealed that many were polytypic. Characters presently used to distinguish these genera are considered to be artificial and true relationships cut across accepted generic lines. Of the genera treated, Thecotheus and parts of Ascophanus, since their asci blue in iodine and their spores bear callose-pectic markings, are considered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ezizeae. Other genera are excluded from the Pseudoascoboleae because of other striking characters. Since the Pseudoascoboleae is shown to be an artificial grouping, it is proposed to abandon the name, using instead the tribe name Theleboleae, placed in the Pezizaceae rather than the Ascobolaceae, for all of those genera with asci that do not blue in iodine, with smooth, elliptical spores without oil guttules, and with eight-spored and multispored species. Four new genera are described: Iodophanus, for species of Ascophanus with iodine-positive asci; Coprotus, for segments of Ascophanus and Ryparobius; Caccobius, for species intermediate to Ascozonus and Thelebolus; and Trichobolus, for the setose members of Thelebolus. The species of Ryparobius not belonging to Coprotus are transferred to Thelebolus.  相似文献   

17.
云南鹤庆盆地晚第四纪介形类新属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彭金兰 《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17(4):388-398,T009,T011
云南鹤庆盆地晚第四纪(15 000-12 000aBP)HQ钻孔剖面建立介形类2新属6新种,即玻璃介科的Candona parua sp.nov.,Yunnanicandona oblonga sp.nov.,Lineocypris granulosa sp.nov.,L.gibba sp.nov.以及湖花介科的Parachinocythere reticulata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新种棱皮龟套茎吸虫Elytrophallus dermochelysi sp.nov.对套茎属和其近缘属拟套茎属的分类历史作了回顾,讨论了所存在的分类问题及其渊源.套茎属的分类在历史上对于体表横纹环褶(plications)的有无这个特征有着不同的对待,存在一定的混乱,但目前此特征是区分两属最为可行的鉴别特征.对于两属吸虫其他的形态性状,本文亦作了综合讨论.  相似文献   

19.
对分布于我国南方的飞虱科两个属:细突飞虱属Neoterthrona Yang et Yang及等胸飞虱属Paraconon Yang et Yang进行了分类概要,修订了2属的属征,并记述3个新种:直茎细突飞虱Neoterthrona recta sp.nov.,具瘤细突飞虱Neoterthrona tubercularis sp.nov.和中华等胸飞虱Paraconon sinensis sp.nov..文中分别给出了2属所有种的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云南临沧中寨晚中新世邦卖组植物群总计37科59属71种(含37新种)。其中,蕨类植物仅有1科1属1种(新种);裸子植物有2科2属2种;被子植物有34科55属67种[其中双子叶植物32科53属65种(含35新种)和单子叶植物2科2属2种];另有分类位置不明的果实1属1种(新种)。这个植物群属于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