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自从保加利亚波波夫院士及苏联勒伯丰斯卡娅院士用溴化钾,对苯二酸,单宁或小苏打溶液浸种获得作物增产以後,我国各地相继效法,希望应用此项药剂浸种的措施使农业上能得到增产,我们在1953年起至1957年亦先後进行了数次水稻小麦等种子药剂浸种对生长与发育的观察试验,药剂主要有波波夫及勒伯辛斯卡娅试验中所用的溴化钾及小苏打外并有维生素丙及谷胱甘肽等。所得结果并不一致,对水稻而言,有的情况下可以增产,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则效果又不明显;对小麦,油菜的春化并无显著促进作用。 (一)1953年试验:此项试验系与江苏省松江专区农场合作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老来青;试验用药剂有溴化钾0.3%,对苯二酚0.3%加溴化钾0.05%及小苏打1%水溶液等;浸种时间  相似文献   

2.
三井东压化学综合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所小组负责人藤村达人等的研究组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开发出作为杂交(F_1)水稻的母本品种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生物母体一号”(biomother一号) (暂称)。 以前是通过反复杂交技术开发F_1水稻的母本品种——雄性不育品种。使用细胞融合技术开发F_1水稻母本品种这大概是世界首创。藤村等于4月1~2日在茨城县召开的日本育种学会上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 以前培育雄性不育品种需要3~7年,现在利用细胞融合技术进行育种,比反复杂交时间短,约需1年。细胞融合技术是一种可以使很多品种雄性不育化的技术。藤村等所使用的细胞融合技术被称为非对称  相似文献   

3.
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作物化感作用的分子机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试验旨在分析运用分子标记技术(QTL)和差异蛋白组学技术研究作物化感作用分子机理的差异性。首先运用差异蛋白组学技术探讨在生物胁迫(稗草)下水稻化感作用潜力变化的内在分子机理。分别用稗草和水稻的根系分泌物培养切自一株5叶龄化感水稻P I312777植株并经恢复的2个分蘖。7d后,提取处理和对照相同叶位叶片的全蛋白质并进行双向电泳,每张电泳胶片上获得800多个电泳胶点,其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有4个。采用M ALD I-TOF-M S对各差异蛋白质点进行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经过SW ISS-PROT数据库查询,结果表明化感水稻P I312777在稗草胁迫下的特异蛋白分别与苯丙氨酸氨解酶(PAL)、硫还原型蛋白(T rx-m)、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 GR)和过氧化物酶(POD)相匹配。根据编码以上4个差异蛋白质的DNA序列,发现编码以上4个差异蛋白的基因分别位于水稻染色体4、7、8和12上的特定克隆位点,这就是与化感作用相关基因。前人也运用QTL方法开展作物化感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但由于所采用的供体材料、受体植物及对表型性状的评价方法等的不同,定位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综合比较两种方法后认为,运用差异蛋白组学技术分析水稻化感作用的分子机理,比QTL技术更加直接和深入。因为比较胁迫处理和对照植物组织的2-DE图谱将能鉴定出由表达候选基因编码的胁迫蛋白质,氨基酸残基序列的测定将揭示那些功能与胁迫性状密切相关的蛋白质,这种编码的基因就是兼具功能与表达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4.
带npt-Ⅱ基因转基因水稻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转溶菌酶基因水稻纯系材料中花9号(ZH9(R))及其受体品种中花9号(ZH9(CK))为材料, 以ZH9(R)中携带的npt-Ⅱ基因作为辅助筛选标记, 利用抗生素对其进行处理, 建立了一套快速检测带npt-Ⅱ基因转基因水稻的技术体系。使用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Kanamycin, Kan)和G418溶液将ZH9(R)和ZH9(CK)成株离体叶片于室内室温下置于培养皿中浸泡处理, 通过观察叶片变化, 确定G418为检测带npt-Ⅱ基因转基因水稻的最佳抗生素, 将G418(溶液)80 mg/L浓度(处理4天)作为检测该类转基因水稻成株离体叶片的临界浓度。进一步用G418对ZH9(R)和ZH9(CK)种子、幼胚和幼苗进行了不同处理。确定: (1) G418(溶液)300 mg/L浓度(处理7天)作为检测该类转基因水稻种子的临界浓度; (2) G418(1/2 MS+0.5 mg/L 6-BA+1.5%蔗糖培养基)200 mg/L浓度(处理10天)作为检测该类转基因水稻幼胚的临界浓度; (3) G418(1/2 MS+0.5 mg/L 6-BA+1.5%蔗糖培养基)150 mg/L浓度(处理12天)作为检测该类转基因水稻幼苗的临界浓度, 并且通过PCR方法证实了上述结论。将这些结论应用于ZH9(R)转育后代叶片、种子、幼胚和幼苗群体的检测, 检测效果都非常明显。这为带npt-Ⅱ基因转基因水稻建立了一套简便、直观且准确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据塔斯社莫斯科讯:现年81岁的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奥尔加·勒柏辛斯卡娅最近在消息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论长寿的方法”。勒柏辛斯卡娅说,一些著名生理学家认为人类最高的寿命不短于200岁。事实上也有许多长寿的例子,如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就有2700多个100岁以上的人,有些人年已155岁,还能工作。勒柏辛斯卡娅说,我们认为,衰老的主要原因是蛋白质的衰老,而人类是有力量来延缓老年的来临并防止衰老的。她跟着叙述了她研究化学药品对动物细胞膜的影响所获得的结果。她说:在含有1%苏打的溶液的影响下,大青蛙的红血球细胞膜变得和小青蛙的红血球细胞膜一样薄了,它们返老还童了。把小苏打放到一个凝结了的蛋白质分子中去,这个大分子就会分成两个分子。这样,扩散的程度增加了,新陈代谢作用和生命活力也随着增加了。每天往鸡蛋里注射一滴含有1%苏打的溶液,连续注射1O天,就能提早一天孵出小鸡,而且这种小鸡比较容易养活。甜菜种子在1%的苏打溶液中浸过后,种植的甜菜收积量能增加百分之四十。  相似文献   

6.
糖生物学是以生物大分子的组成部分糖链为对象 ,研究它作为生物信息分子在多细胞生物高层次生命活动中的功能。糖生物学 (glycobiology)这一名词是 1 988年由牛津大学生化系副主任德弗克 (Raymond ADwek)教授在《生化年评》上首次提出的 [1 ] ,这标志着糖生物学这一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同年 ,牛津大学研制成功了 N-糖链的结构分析仪 ,并商品化。1 糖生物学的发展历程糖与蛋白质、核酸和脂类作为生物分子中的 4大物质 ,早在 1个世纪前就已被人们认识 ,但科学家对它的研究却远远滞后于核酸与蛋白质。 60年代 ,科学家发现细胞表面密布糖链 …  相似文献   

7.
1978年我们曾在《遗传学报》上发表了“博莱霉素对提高亚硝基乙基脲(NEU)诱变效应”一文,为了验证这一方法在遗传效应上的影响,于1976年起我们进行了以下试验。 试验材料为春小麦Tanori品种。在诱变剂上我们选用甲基磺骏乙酯(EMS)来代替在前一试验中所应用的NEU。EMS溶液以0.01M磷酸盐缓冲液(pH7)配制。浓度为0.2及0.3%(V/V)。博莱霉素(BL)溶液直接用蒸馏水配制,浓度为0.5、1及2μg/ml。春麦种子在处理前先用蒸馏水浸8小时;然后以EMS溶液处理24小时。处理后水洗。BL后  相似文献   

8.
开展生物炭对农田生态系统长期效应的大田试验对全面评价生物炭调控农田生产力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南方酸性稻田为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了5年大田试验,探讨不同水平生物炭(0、20、40、60、80 t/hm~2和100 t/hm~2)一次性添加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多年效应。主要结果为:(1)水稻齐穗期的LAI、倒4叶叶绿素含量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随生物炭添加量增加而增加;(2)生物炭对齐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以及粒叶比的影响不显著;(3)生物炭显著促进稻田增产的添加量分别为:≥60 t/hm~2(增幅17.0%—23.7%,第1年)、≥40 t/hm~2(增幅15.5%—32.4%,第2年)、20—100 t/hm~2(增幅9.6%—21.8%,第3年)、均无显著差异(第4年)、100 t/hm~2(增幅15.7%、第5年);(4)生物炭对稻田累计产量的增幅分别为:5.9%—23.7%(第1年)、5.5%—27.8%(第2年)、6.8%—25.9%(第3年)、5.4%—22.0%(第4年)、4.6%—20.6%(第5年);(5)产量与齐穗期的LAI、倒4叶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及每穗粒数显著正相关。综上表明:酸性稻田生物炭一次性添加有利于改善水稻群体质量,促进稻田增产,高炭量添加(80 t/hm~2和100 t/hm~2)相比于中低炭量添加持续增产效应更好,至少可稳定维持3年。研究结果可为指导生产实践中利用生物炭以实现稻田增产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通过氢氧化铵(NH_4OH) 气体分子经挥发,透过膜与酚酞溶液(指示剂)产生颜色反应,来模拟细胞膜对气体分子的通透性,并借此来说明动物体內由于气体分子的浓度差,O_2和CO_2分子可经细胞膜扩散。材料氨水(氢氧化铵溶液)、1%酚酞溶液、肠衣(或玻璃纸)、试管、小口瓶、线。方法步骤 1.取一试管,倒入1%酚酞溶液约2/3,用一块稍大于试管口径浸湿的肠衣(或浸湿的玻璃纸)覆盖在试管口上,用线沿管口牢牢地结扎。2.取一瓶口稍大于试管口径的小口瓶,倒入10%—50%的氨水(以原液作为纯液配制,溶液浓度稍提高,可缩短实验所需时间)。3.将试管倒置放在盛有氨水的小口瓶上,如试管口径大于瓶口,可用手扶着试管。不久,即可见试管内有徐徐上升的呈樱桃红色的色流,这是由于小口瓶内呈碱性的NH_4OH气体分子由于气体分子浓度  相似文献   

10.
1982年4月26日参考消息转载南朝鲜韩国日报的报导:“用一种新的白色醇(triacontanol)即三十烷醇可使水稻增产60%,蛋白质含量增加一倍半。”预言三十烷醇透入实用阶段,意味着二次绿色革命的开始.这一消息引起我国各方面的普遍重视。几年来,福建、山东、安徽、浙江、江西、广东、辽宁等地区,广泛地开展大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脱落酸(ABA)对水稻(Oryza sativa)抽穗开花期高温胁迫的诱抗效应, 以江西省主推水稻品种黄华占为材料, 于孕穗期用蒸馏水、ABA溶液(10、50和100 µmol∙L-1)、氟啶酮(FLU)和原花青素(PC) 6种溶液进行叶面喷施, 然后移入对照(CK)和高温胁迫(HS)环境处理8天, 考查籽粒活性氧(ROS)积累、抗氧化防御能力、产量构成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 高温胁迫下, 水稻的穗长、穗重、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与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高温胁迫下, 喷施ABA显著上调了ABA应答和抗氧化防御基因的表达, 籽粒中活性氧含量下降了8.24%-31.35%; 喷施ABA显著增加了水稻的穗长、穗重、结实率和千粒重, 显著上调了产量形成基因的表达, 增产12.73%-20.77%。高温胁迫下, 喷施FLU可抑制ABA的生物合成, 导致ROS过量积累和水稻减产; 喷施抗氧化剂PC则抑制ROS过量积累, 使产量增加。以上结果表明, 高温胁迫下, 孕穗期喷施ABA不仅能够激发ABA信号通路, 而且上调抗氧化防御能力和产量形成基因的表达, 进而提高水稻在抽穗开花期的耐热性, 达到增产目的。  相似文献   

12.
水稻中大麦Mlo和玉米Hm1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析和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卫东  王石平 《遗传学报》2002,29(10):875-879
大麦抗病基因Mlo和玉米抗病基因Hm1编码的产物不具有绝大多数植物抗病基因产物所含有的保守结构域。这两个抗病基因的作用机理也不符合基因对基因学说。从水稻中分离克隆了Mlo基因的同源序列OsMlo-1和玉米Hm1基因的同源序列DFR-1。利用水稻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将OsMlo-1定位于水稻第六染色体的两俱RZ667和RG424之间;Osmlo-1距离这两个分子标记分别为20.6和6.0cM(centi-Morgan)。将DFR-1定位于水稻第一染色体两个分子标记R2635和RG462之间;DFR-1距离这两个分子标记分别为11.3和23.9cM。参照已发表的水稻分子标记连锁图,发现OsMlo-1和DFR-1的染色体位点分别与两个报道的水稻抗稻瘟病数量性状位点(QTL)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结果提示,水稻中与大麦Mlo 和玉米Hml同源的基因可能也参于抗病反应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
蛋白质构象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剑涛 《生命的化学》2001,21(4):328-330
蛋白质结构生物学既从蛋白质一级结构序列 ,也从蛋白质空间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去研究蛋白质的性质和功能。生物医学研究表明蛋白质空间构象发生异常变化会引起疾病发生 ,形成了蛋白质构象病 (Proteinconforma tionaldiseases)这一新的病理学概念[1] 。1 .蛋白质构象病及其分子构象病理学一般讲 ,引起构象疾病的蛋白质分子与正常蛋白质同时存在于机体内 ,至少部分蛋白质具有正常折叠的空间构象 ,并以正常形态释放。当蛋白质构象异常变化时可导致其生物功能丧失 ,或者引起其后发生的蛋白质聚集与沉积 ,使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4.
曹云英  段骅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生态学报》2010,30(22):6009-6018
为明确高温对耐热性不同水稻品种叶片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以耐热性不同的2个籼稻品种双桂1号(不耐热)和黄华占(耐热)为材料,分别于苗期、减数分裂期及抽穗(始穗后0—10d)和灌浆早期(始穗后11—20d)进行高温处理,之后取材并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研究高温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导致叶片中蛋白质的变化呈4种状况:新蛋白质的产生,一些蛋白质表达量上调,一些蛋白质的表达被抑制,一些蛋白质表达量下调。蛋白质表达变化在两品种以及4个处理时期的表现不同,总体表现为在热敏感品种中表达谱发生变化的蛋白质总数高于耐热品种。质谱分析表明,差异蛋白质主要涉及光合作用和信号转导,该类蛋白质在热敏感品种中表现为不表达或表达量下降,而在耐热品种则表现为有新诱导的蛋白质的产生或表达量上调,表明参与光合作用和信号转导的蛋白质在水稻耐热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时期开沟施氮对水稻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 ,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开沟深施氮肥对水稻叶片、叶鞘和茎秆干重以及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孕穗期开沟深施氮肥处理比分蘖期开沟、穗分化始期开沟和不开沟处理的水稻叶片干重保持最大值 (2 .9g/穴 )时间长 ,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 (LAI =8.9)后保持缓慢下降 ;叶鞘干重 (2 .7g/穴 )变化小 ;处理以后茎秆干重 (4.3g/穴 )稳步增加 .孕穗期开沟施肥处理的水稻生物产量(0 .73g·d-1/穴 )递增速度快 ,籽粒产量 (10 4 34kg·hm-2 )高 .与不开沟施肥相比 ,孕穗期开沟施氮对产量增加作用最大 ,为水稻开沟深施氮肥的最佳时期 ;其次为穗分化始期 ,分蘖期开沟施氮效果较差 ,但仍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  相似文献   

16.
引言许多药剂处理种子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近年来国外国内均获得显著成绩。保加利亚科学院姆·波波夫院士曾用镁、锰、碘、溴、磷及对苯二酚化合物处理种子,使稻、麦、棉、向日葵等作物生长强健,提高收获量10—15%。苏联勒柏辛斯卡娅也曾指出用碳酸氢钠溶液处理种子,亦可增加作物产量。荷伐用碳酸氢钠处理水稻,增产8.9%。王力新用碳酸氢钠处理小麦,增产11.06%。M.什科尔尼克博士及Н.马卡罗瓦硕士曾用硼酸  相似文献   

17.
一、填充题(本题共10分) 1.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点是:生物体都具有严整的结构,新陈代谢作用,生殖作用和生长现象,同时还具有____,____,____等特征。 2.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原因是组成各种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的____不  相似文献   

18.
高Fe2+ 对水稻离体根边缘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艺    刘鹏    宋金敏  徐根娣  蔡妙珍  王婷婷 《生态学报》2008,28(6):2925-2925~2930
以水稻"汕优10号"为试验材料,悬空气培法获得根边缘细胞,研究水稻边缘细胞的数量、活性和脱离根冠后对高Fe2 的响应过程.结果显示,水稻根长为1 mm时,就形成了205个边缘细胞,随着根的伸长数目不断增加,根长25 mm时,边缘细胞数目最大;根长20 mm时边缘细胞活性最大;根长2 mm时,根冠果胶甲基酯酶(Pectin methyl esterase, PME)活性最高,水稻边缘细胞的形成与根冠PME活性相关.高Fe2 对离体边缘细胞有毒害效应,用浓度为200 μmol·L-1的Fe2 溶液处理48 h后,细胞活性比对照下降了72.70%, 但用400 μmol·L-1 Fe2 溶液处理时,细胞活性有所回升,这可能是边缘细胞耐铁毒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根冠PME活性随着Fe2 浓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表明根冠PME活性与植物铁毒有关.  相似文献   

19.
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化学式CH3(CH2 ) 1 1 SO3Na]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和疏水的非极性基团 ,在水中可解离成带疏水基团的阴离子。SDS主要通过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氢键和疏水作用而使其变性。目前生活污水中作为人工洗涤剂主要原料之一的SDS含量普遍偏高 ,农村许多地方还用这种污水灌溉农作物。为了探讨SDS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我们以小麦为材料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用小麦 (Triticumaestivum)品种为济南 1 7号 ,选取健壮饱满的种子 ,以 0 1 %升汞溶液消毒1 0min后 ,用蒸馏水…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溶液中空间结构的意义蛋白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处理时,共价键不变而失去它的生物活力,这种过程叫做变性。1931年吴宪指出蛋白质的变性就是它的主链从卷曲变到伸展,这说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之间有重要关系。1951年Pauling提出了蛋白质肽链α螺旋结构的理论,在这种基础上逐步开展了蛋白质在溶液中的空间结构即构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